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2020-12-05 騰訊網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清朝皇帝當中頗為雄才大略、眼光獨特的康熙,卻毫不留情的拒絕了施琅的這一提案。按常理上說,康熙皇帝對於任何有可能成功擴大領土範圍的事情都願意嘗試,但為什麼康熙皇帝會拒絕施琅這一個誘惑力十足的提案呢?

其實康熙皇帝所考慮的,除了元朝時期,兩次徵伐日本都遭遇慘重失敗以外,更多的可能是在於就算打下日本也很難將這個國度守住,並經營好。

早期的日本國力羸弱且沒有什麼值得掠奪的財富

康熙皇帝在世期間,日本處於德川幕府晚期,和清朝一樣,日本同樣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這個時期的日本落後,封閉且愚昧,國內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整個國家缺乏活力,死氣沉沉。

而戰爭是為了更好的獲得利益,日本當時在德川幕府統治之下,以小農經濟為主,國內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這樣的經濟環境之下,日本平民無法擁有更多的財富,而日本的封建領主的財富也更多地依賴於土地。所以如果清軍順利登陸日本並佔領全國,他們真的沒有什麼油水可撈的。

元朝兩次徵伐日本失敗的教訓實在太大,康熙皇帝不得不慎重

在元朝控制中原大陸和朝鮮半島之後,日本就成為了他們即將徵服的目標。然而在陸地之上,幾乎沒有敵手的元朝士兵,在海面上卻有點水土不服。兩次精心準備規模宏大的討伐行動,都是先勝後敗。而且很詭異的就是,在這兩次行動當中,元朝軍隊都遭遇了罕見的暴風天氣,並直接導致大量軍隊及艦船損失。

作為同樣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對於元朝在討伐日本行動當中出現的重大失誤,會本能地重視。尤其施琅提出的方案,在之前並沒有經過清朝最高統治層知曉,清朝的軍事指揮機構也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詳細的討論和謀劃,貿然進行這種長距離的跨國遠徵,康熙皇帝不會答應。

施琅作為降將,康熙並沒完全信任他

施琅曾經是鄭成功麾下的一名將領,因為個人矛盾和鄭成功發生衝突,鄭成功斬殺了施琅的所有家屬,逼得施琅不得不投降清朝。所以從動機上來看,施琅投降清朝並不是心甘情願而是走投無路。

所以施琅不被信任就是一個很正常的情況,尤其是清朝在準備了多年,才具備了攻佔臺灣的能力。如此多的兵馬艦船,被一個不被信任的人率領,要說康熙皇帝不害怕那是假的。更何況施琅還提出攻打距離更遠,實力更強的日本,你施琅孤家寡人一個,連一個清朝可以控制的人質都沒有,你讓康熙皇帝怎麼信你?

對日作戰,遠非跨海佔領臺灣作戰那麼簡單

在清朝初期,組織跨海作戰已經非常困難。清朝雖然佔據大陸,在資源以及人力方面勝過臺灣的鄭成功軍隊太多,卻仍然準備了很久,也打不過去。直到出現了施琅這樣一個鄭成功部的叛將,才有機會和能力將臺灣收復。

施琅想要進攻日本消除倭患,想法確實不錯,但困難已非當時清朝水師所能克服。首先比到臺灣更遠的航程,並不是一般的海船就可以直達,這種情況,嚴重製約了清朝水師的戰鬥力。而途中的風浪等不可控自然因素,也很容易讓跨海作戰的清軍損失慘重。

結語:總的來說,康熙不同意施琅進攻日本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去了沒什麼好處,反而戰爭開支很大。唯一可以指揮這種作戰的將領,不能被信任,也沒法領軍參與這種超遠距離的跨海作戰。更別提,這種作戰行動難度大,消耗高,而且還不一定能成功。

如此形同雞肋的作戰行動,還是不要同意的好。

相關焦點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在中國歷史上,臺灣作為和大陸一衣帶水的存在一直備受關注,自從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臺灣就變成了鄭成功家族的地盤,鄭氏小朝廷在臺灣割據多年,自成一派,後來康熙大帝上臺之後就力圖收復臺灣,統一全國,為此他啟用了一個人——施琅。
  • 打擊西北草原狼,還是進攻臺灣,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
    清朝康熙皇帝總計在位61年,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歷史上,先後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島、驅逐沙俄、打擊西北準噶爾部等等。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到底應該先收復臺灣,還是先打擊西北準噶爾部,清朝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年輕的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呢?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隨後,清廷授福建提督水師總兵官施琅為靖海將軍,令其統帥水師,前往徵剿鄭經。不過施琅三次出海,卻因颱風而未能成功。不過清廷仍然不死心,又派福建招撫總兵官孔元章先後兩次渡海招撫鄭經,但均告失敗。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了。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臺灣。
  • 施琅收復臺灣之後,為什麼清政府多數人想要放棄臺灣
    鄭成功雕塑鄭成功雖然收復了臺灣,但是他在臺灣建立了東寧王國,臺灣並沒有實現統一。1683年6月,施琅率領清軍攻打臺灣,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鄭氏政權敗局已定。施琅奏請康熙"頒赦招撫"鄭氏,希望和平統一臺灣,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是真心招撫,便願意歸順。臺灣從此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中國的疆土得以再次統一。
  • 十五章 兵不血刃 大陸臺灣一統
    施琅在心中反覆念著曹操的這兩句詩,心胸不由為之一暢。他向鄭軍將士宣稱:我率兵出徵,乃是為朝廷收復所失之地,非為圖報私仇也。殺我父弟的仇人鄭成功早已死去,我施琅斷不會報復,我不僅不會殺臺灣人,如果鄭氏肯投降,我也不殺,而且要保奏他們繼續為官……各自任意決定去留,決不為難;願意留在清軍中效力的,表示歡迎,並與清軍士兵領取同等的餉糧;不願投軍的,即發給銀米,派船送走。
  • 臺灣鄭氏也迷信「神風」?清軍艦隊三次渡海攻臺,都曾被大風擊退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7月澎湖海戰爆發,名將施琅率清朝水師大敗臺灣鄭氏水軍,最終逼迫鄭氏政權投降,從而宣告臺灣全島被納入清朝的版圖。但是,澎湖海戰卻存在著一個歷史謎團。劉國軒指揮的鄭氏水軍作戰過程令人困惑:偌大的水師艦隊按兵不動,幾次貽誤主動出擊的好機會,坐等施琅水師前來進攻。最終鄭氏水師被打得一敗塗地。
  • 最大古地圖《福建輿圖》系國寶級古籍 與收復臺灣有關
    ­  絕大多數福建人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地圖是康熙年間製作的《福建輿圖》。昨天上午,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蘇品紅在福建省圖書館的國家珍貴古籍巡講中,專題介紹了這件現珍藏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被稱為國寶的《福建輿圖》,並向本報記者首次披露了從1909年以來,該圖被6次打開的內幕。
  • 為什麼總有一部分臺灣人想獨立?為什麼大陸堅決反臺獨?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個缺乏歷史記載和考古學佐證的問題,冰河期末期(大約一萬年前)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陸橋淹沒之後,臺灣有沒有居民(之前有長濱文化人),這部分居民有沒有將基因融合到後來的南島人。流行的說法是大約5000多年前,南島人開始遷徙到臺灣,普遍認為,這就是我國臺灣原住民的祖先。
  • 荷蘭人在清朝統一臺灣的行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荷蘭希望與清軍結為盟友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荷蘭人就有消息稱鄭成功打算進攻臺灣。荷蘭人很早就把鄭成功當作了他們的潛在敵人。1653年到1661年。等在福建的荷蘭艦隊遲遲等不到皇帝的諭旨,加之荷蘭人擔心季風的到來而不能及時返航,於是,他們留下幾人後便匆匆返航,許諾以後再來。1663年1月,清廷對鄭經的招撫和談失敗,攻鄭一事提上日程。1663年7月,博爾特帶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使命率領一支配有400多門大炮,2653名士兵,17艘戰艦的龐大艦隊抵達福建。
  •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海島攻防戰:颱風遲遲不來,鄭氏家族黯然落敗
    上回說到的是鄭氏家族的家臣陳永華,其實鄭氏家族對收復和建設臺灣有很大貢獻,但是對於當時的清王朝來說,鄭氏家族也是他們收復臺灣的一個天大的阻礙。不過最後,清政府還是擊敗了鄭氏家族,成功將臺灣納入清朝的版圖。而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戰就是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島攻防戰——澎湖海戰。
  • 3幅涉臺清代地圖在京展示 佐證康熙統一臺灣史實
    展品中3幅涉臺清代地圖格外引人注目,專家指出,它們是康熙統一臺灣歷史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政府對臺灣進行有效管治的又一力證。    《福建輿圖》總面積約50平方米,是現存最大的古代涉臺手繪地圖。該圖在湖州出產的雪白絲絹上,繪上臺灣和福建的山山水水。雖然從製圖學角度看,古人以形象畫法所制的這張地圖並不精確,但如實反映了當時福建和臺灣在地理狀況和行政機構設置等方面的概貌。
  • 大陸電視劇在臺灣熱播
    電視劇《康熙王朝》總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是第一次以正劇的角度刻畫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滿傳奇的一生。劇中再現了康熙擒鰲拜、撤三藩、西徵葛爾丹等,風起雲湧的歷史場面。其中收復臺灣也是該劇的主要內容之一。  主持人:那麼《康熙王朝》它是一部歷史正劇,所謂的歷史正劇,我們想應該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這種藝術創作。
  • 清朝滅亡一點不冤,看看康熙皇帝的一道聖旨,滅亡是遲早的事
    康熙畫像清朝時期出現了很多耳熟能詳的皇帝,比如說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從乾隆帝之後,清朝就走了下坡路。最終的清朝在1912年的時候滅亡,這一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徹底的宣告著清朝的滅亡。面對清朝的滅亡,其實早就有徵兆,根據這個徵兆來看,清朝的滅亡一點不冤。
  • 康熙:他曾困擾了康熙的一生,去世前都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朱慈煥
    康熙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在8歲的時候就當上皇帝了,雖然當時的朝政還被鰲拜那群人控制著,但是憑藉的聰明才智最後終於將鰲拜一群人打敗了,還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削平三藩、收復了臺灣......在位的時候做了許多好事,才智過人的還有一個讓康熙揮之不去的人,在位的61年間一直困擾著康熙,在75歲的時候終於被抓起來了
  • 鄭姓名人——少年存志,孤忠一生,收復失地,民族英雄!
    此時鄭成功部隊元氣大傷,面臨糧草不足的問題,於是鄭成功決定收復由荷蘭侵佔的臺灣島。 收復臺灣 當時大陸已經幾乎都是滿清的旗幟,鄭成功也是迫於無奈選擇退守臺灣,恰時臺灣的荷蘭通事何斌由於和荷蘭人發生債務糾紛,選擇投奔鄭成功。並對鄭成功說起臺灣的好處:「臺灣沃野數千裡,實霸王之區。
  • 身為萬人之上的康熙,為何在周培公去世後要為他守夜?
    但是在康熙平定了三藩以後,鄭氏臺灣又成了康熙的手足之疾,而朝中卻沒有平臺之人可用。所以康熙又想到了周培公,他要再度起用周培公,而這時離周培公被放逐已經過去了十一年的時間。康熙到了盛京以後,卻發現周培公奄奄一息,命不久矣。周培公也自知不起,在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以後,又把自己歷十年之功完成的大清大清全輿圖獻給了康熙。
  • 清朝最好學的皇帝康熙,白天處理政務,晚上還要做幾套數學證明題
    清朝皇帝是歷史上最好學的皇帝,其中康熙最為突出。康熙帝很小的時候就刻苦讀書。每天竟達10餘小時之多。他在幼年時的不幸,激勵著他努力學習。康熙八歲時父親死了,10歲母親也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弔,實在是可憐。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我們所說的臺灣地區,包括臺灣本島以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的64個島嶼,以及金門、馬祖島嶼,其中臺灣本島的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的第一大島。
  • 尼布楚冰與火之歌:康熙大帝贏得雅克薩戰爭,輸掉的卻是百年國運
    澎湖之戰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500餘艘戰船,水兵兩萬,壓向臺灣。最終在以戰逼和的戰略性,從鄭氏手中收回了臺灣。 東南戰事平定,他終於抽出精神去面對北方的侵襲。 然而,當時的威脅不只是在北方,西方的噶爾丹也已經統一了蒙古草原,對清廷生出了逆反之心。
  • 中國最神秘的島,東方百慕達,日本、法國想佔有,飛機常在此墜毀
    臺灣海峽寬度不寬,海水也不是很深,因此,在冰河時期,大陸與臺灣之間是有陸地相連的,臺灣海峽是一片廣袤的低地,虎井沉城可能是1.2萬年前至1.8萬年前的史前文明遺蹟,世界各地都有史前文明的遺蹟,這些史前文明可能與現在的人類文明不是一個系統,冰河時期結束以後,海平面上升,臺灣海峽的絕大多數地區都變成了海洋,虎井沉城自然而然就沉入了海底,不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