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我們所說的臺灣地區,包括臺灣本島以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的64個島嶼,以及金門、馬祖島嶼,其中臺灣本島的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的第一大島。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因為它和祖國大陸本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部分的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
臺灣在歷史上曾稱「島夷」、「夷洲」、「琉球」。三國時期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志》(約成書於264—280年)中記載,吳王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萬人遠徵,到達夷洲。這是歷史上有關臺灣的最早記載。其後,隋煬帝也曾兩次派人到過臺灣。宋、元時期,內地東南沿海,尤其是現福建省一帶,已經有一些漁民渡過海峽,向澎湖移民。他們在島上建造了茅屋居住,以捕魚和墾殖為生。隨著移民的增加,12世紀下半葉,南宋開始對澎湖派遣常駐軍隊,將之劃歸於泉州晉江縣管轄。後來,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正式確立對當地的行政管轄權。明中葉後,移居臺、澎的大陸人口更多,他們逐漸成為島上的常住居民。
1622年,荷蘭專門經營亞洲殖民地貿易的東印度公司企圖在我國東南沿海建立貿易據點,以打開對華貿易的大門。4月,荷蘭出動艦船遠徵中國,在進攻澳門失敗後,艦隊轉向澎湖,並在7月登陸並佔據了澎湖。1624年,明軍出兵收復了澎湖,荷蘭人轉而撤離到臺灣。他們在臺灣西南沿海一稱為「大員」的狹長小島上築起了「熱蘭遮城」,作為荷蘭統治臺灣的中心;之後又在臺灣本島的赤崁地方建立了一個市鎮,名為「普羅汶蒂亞」。當時明朝政府正面臨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和東北女真族崛起的威脅,無力顧及臺灣的防務,臺灣就這樣落入荷蘭人手中。荷蘭佔領臺灣,是要把此地建成對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與東南亞商業貿易的據點和樞紐,並壟斷菲律賓群島與中國之間的貿易。
荷蘭殖民者在大員站穩腳跟後,開始向臺灣全島擴張。佔領者的擴張活動,是通過燒殺搶掠、橫徵暴斂進行的。這種殘酷粗暴的壓榨,引起當地原住民和大陸移民的不斷反抗,其中最大規模的反荷鬥爭是1652年由郭懷一領導的起義,起義前後持續了12天,最終被荷蘭軍隊殘酷鎮壓。據《臺灣縣誌》記載,在這次事件中,「漢人在臺者遭屠殆盡」。而經過這次民眾起義的打擊,荷蘭的殖民主義統治也逐漸走向衰落。
1661年4月21日,駐屯廈門的南明舊將鄭成功(1624—1662)發起了旨在收復臺灣的戰爭。他率領部眾約2.5萬人,乘坐400餘艘艦船從金門出發,經澎湖登陸臺灣。登陸後的鄭軍包圍了普羅汶蒂亞城。熱蘭遮城的荷蘭人派出士兵,企圖阻止鄭軍登陸,但被擊退。鄭成功派人向熱蘭遮城的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送去一封招降書,要求荷蘭退兵,撤離臺灣島,拒絕任何其他方案。5月4日,普羅汶蒂亞城中的荷軍代司令率軍豎白旗投降。鄭成功軍隊隨即前往攻打「荷蘭總督府」所在地熱蘭遮城。守城的荷蘭軍隊拒絕投降,並抵禦住了鄭軍的強攻。鄭成功只得採用長期包圍的戰略。幾個月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援軍抵達臺灣,但他們的運氣欠佳,突遭強風侵襲,被迫前往澎湖躲避,其中一艘軍艦還因為擱淺而被鄭軍俘獲。這一勝利大大鼓舞了鄭軍的士氣,在其後的臺江內海對侵略者的海戰中,他們越戰越勇,擊沉了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數艘船隻,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繼而鄭軍炮轟擊毀熱蘭遮城的一個主要碉堡,遭到重創的荷蘭人終於表示願意和談。1662年2月1日,荷方長官揆一以荷蘭文書寫的降約18條,中方鄭成功以中文書寫的條約16條,由雙方代表正式換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接受西方降書。根據條約要求,荷蘭人於1662年2月17日撤離臺灣沿海。至此,荷蘭對臺灣40多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設「分巡臺廈兵備道」和「臺灣府」,將臺灣地區隸屬於福建管轄。
收復臺灣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鄭成功率領軍隊在臺灣民眾的協助下擊退了荷蘭殖民者,捍衛了祖國的統一。也正因為這一事件,鄭成功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