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坐落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實自宋元起,已有漢民經澎湖遷居臺灣,到明朝末年時,因閩南地區大旱,數萬沿海災民舉家前往,墾殖臺灣,兩岸交流才日趨頻繁。
明朝末年時,西班牙人佔據北臺灣,荷蘭侵入南臺灣,之後荷蘭殖民者驅逐西班牙殖民者,從1624年(明天啟)到1661年(清順治),荷蘭盤踞臺灣37年,而後由民族英雄鄭成功擊退荷蘭殖民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於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臺灣,統一了全國領土。
而到了清朝末年的1895年,一場戰敗的甲午中日戰爭,不但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從此清朝再也沒有海防力量。同時被迫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除賠款2億兩白銀,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而最為慘痛的是自此日本在臺灣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其實當時在籤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曾經請求以更多的賠款代替割臺,可是這時剛剛打贏戰爭的日本正想著以臺灣為基地來進攻東南亞地區,聽到李鴻章的這個請求,日本堅決不肯,甚至以再開戰爭為要挾。可惜當時的北洋水師已經全軍覆沒,沒有了談判主動權的李鴻章,只好默然地在條約上簽了字。
日本殖民者為了更好地將臺灣同化,在臺灣實施高度集權的「總督」制度,分別是 1895~1919年武官總督時期;1919~1937年文官總督時期;1937~1945年「皇民化運動」時期。
當時條約的內容特別是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到國內時,整個清廷朝野上下群情激憤,而臺灣民眾的反應尤為強烈,並且迅速掀起轟轟烈烈的反割臺鬥爭。當時在《馬關條約》籤署的第二天,臺灣愛國義士丘逢甲憤而割破手指血書「拒倭守土」,並特地上書清政府廢約抗日。在上書無效的情況下,丘逢甲聯合臺灣巡撫唐景崧組建義軍,準備抗擊日寇。可是因為組織指揮不當的緣故,之後日軍攻佔臺北,丘逢甲的義軍宣告失敗。10天後,日本殖民者在臺北宣布建立殖民統治政權,宣布臺灣及澎湖列島「歸入大日本版圖」,並定此日為所謂的「始政日」,以此開始了日本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史!
當時日本殖民者以重兵登陸臺灣,企圖用瘋狂的武裝鎮壓臺灣人民。可是臺灣官民不願淪為日本殖民地,這時也指望不了清政府的幫助,於是成立臺灣民主國,向清政府宣告獨立,成為中國東藩。可是日本殖民者怎麼會容許這樣的民主國的出現?
在最初的抗爭中,除了堅決抵抗的官民,還有一些人直接跑回大陸,留下除了少數民族人,就是以前客家人。而日本殖民者對於這部分客家村落,往往實行「屠村」——不分老幼,全數被害!而逃過屠殺的人民躲進深山中,因為饑寒疾病,也死傷很多!除了軍事上的殘酷鎮壓,日本殖民者還實行了殘酷的高壓統治。根據治安的狀況,將全臺灣分為「危險」、「不穩」、「平靜」三類區域,分別由軍隊、憲兵、警察守備。僅在1895到1902年間,遇害反抗民眾高達3萬餘,超出全臺人口1%,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日本殖民者以優勢兵力,在臺灣島上製造了空間絕後的大災難,也確定了它在臺灣的統治權。因為當時日本殖民者在臺灣實施高度集權的「總督」制度,並且頒布了《臺灣總督府條例》及相關條例,規定「在臺灣,總督命令即為法律」的獨裁制度。同時在臺灣全島布設警察網,州、廳、市、郡乃至街道都有警察部門,警察以日本人為主體,負責各類政務。最瘋狂的時候,每隔兩三公裡就有一個警察機構,每300人就配有一名警察。日本警察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當時,臺灣民間嚇唬小孩兒有一句慣用語:「大人來啦!」所謂「大人」就是指當時的兇惡的日本警察。
血腥鎮壓之後的臺灣,日本殖民者開始對臺灣實行「文化殖民」,日本在臺灣島上禁止中文,開辦的學校要學日文。就連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習慣也要按日本傳統。日本殖民當局下令撤銷春節等傳統節日,燒毀臺灣民間的諸家神靈,專設日本的天照大神。臺灣家庭必須使用日本式的家庭用品,婦女必須穿和服;吃飯要吃日本料理;行禮要行日本90度的彎腰禮;結婚要在日本花嫁神前結婚;葬禮要採用大和安葬式。為挖掉臺灣民眾身上的中國根,日本殖民當局後來還禁止中國人使用中國名字,
日本殖民者從精神、文化層面進行同化,實施「內地延長主義」,將臺灣視為日本本土的延長,套用日本的統治方式施治於臺灣,目的是讓臺灣民眾「效忠」於日本政權。
這裡面最險惡的是他的「種族滅絕」政策——日本殖民者讓臺灣島上的居民與日本人通婚,它實施這一措施目的就是把島上人全部變成日本人的後代。這一項的政策的危害極大:首先它讓日本「皇民化」思想滲入骨髓,這一思想現在還在影響著臺灣。再有會讓臺灣喪失「祖國」的意識,甚至處處「媚日」的語調,更會把這種「感情」給子孫灌輸。日本殖民者對臺灣民眾在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多個層面「日本化」,不但彌補了它在戰爭中兵源不足的問題,甚至把臺灣當做它的後勤物資供應基地。
「一部臺灣糖業史,就是一部日本殖民史。」
作為臺灣重要農產品的甘蔗,當時被日本殖民當局無理地規定,臺灣蔗農生產的甘蔗只能賣給當地日本控制的製糖會社。通過強制性的壟斷,每年90%以上的臺灣糖輸入日本,臺灣的糖價也一跌再跌,臺灣蔗農成為日本糖業資本家的奴隸。並且日本殖民者為掌控臺灣經濟命脈,不允許臺灣人開辦大型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小作坊。在日本人經營的大企業中,管理高層、技術性強的重要崗位,人員皆來自日本,臺灣本土人士只能擔任底層工作。
文化上的殖民和經濟上的掠奪,甚至日本殖民者為了防止臺灣民眾接受高等教育。從中等教育開始限制中國學生所學專業,高等教育更是明顯。在這種奴化教育下,臺灣基本上找不到一所適合臺灣百姓的中等以上教育機構。後來雖有改觀,可是高等教育裡,臺灣學生只能選擇醫學和法律專業。日本殖民者這樣做的用意非常明確,就是無論是統治核心或是社會核心,必須由日本人佔據,這些重要位置都是臺灣民眾的禁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臺灣也就結束了殖民統治。臺灣人民奔走相告,無不歡欣鼓舞,臺灣各大城市人山人海,歡呼聲、鞭炮聲響徹雲霄。可是將近50年的殖民統治,也讓臺灣留下太多的後遺症,而讓人最擔憂的是臺灣跟大陸這種文化隔離與斷層,也期待臺灣能夠早日回歸,畢竟我們都是中華民族!
更多精彩原創歷史內容,歡迎關注@仁宇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