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佔領的50年,臺灣人是怎麼過的?

2021-01-11 這個夏天怎麼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民被原子彈爆炸事件的蕈狀雲籠罩,受到了巨大傷害。而與之相比,臺灣人民在戰時深受的苦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些傷害全是日本所害。

(甲午海戰)

清治臺灣時期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回頭看看,清領的兩百年,清政府是從鄭氏政權手上,接下了臺灣島嶼。清朝治理臺灣,官員將來臺服務視為畏途,不願久留。一撥一撥的移民進入臺灣,從南到北,將臺灣轉化為一個閩、粵兩系漢人的墾拓地區。

臺灣大部分的民眾從福建和廣東遷移到臺灣,帶來的文化遺產並不豐厚。臺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並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於民間。

(1885年,日軍佔領之初的臺灣)

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

日本佔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臺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在這個基礎上,日本用現代教育和經濟建設,同化臺灣的人民,其實等於是在一片空地上建築樓臺,並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就剷除了原有的建築物。

不過,至少在初期,臺灣對日本殖民者的抵抗,還是非常激烈的。甲午割臺,乙未抗戰,臺灣的民眾,至少死了五六萬人,而日本軍隊也折損不下萬人。

除了正式抵抗以外,還有許多日本警察以強壓的手段,隨時拘捕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分子。如後藤新平(1857-1929,甲午戰爭後任臺灣民政長官、代行臺灣總督。因其對中國臺灣及東北的野蠻統治,可以稱得上是日本侵華的罪魁之一),這個為人熟知的人物,就在1898年制定匪徒刑罰令,將他們認為靠不住的臺民都當作土匪懲處,成群地屠殺,有時數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機槍掃射,集體處死。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臺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日本在臺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

日本人在臺灣的建設,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划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製糖方法。日本人擁有的幾家製糖株式會社,廣泛地種植甘蔗,榨制食糖,行銷世界。臺灣外銷的農業加工品中,食糖一項的收入佔了大宗。凡此建設都使得臺灣的民間實受其益。不過,這些措施,頗多以臺灣為實驗性質,一旦犯了錯誤,臺灣百姓先吃大虧。例如,日本當局推行一種稻米新品種,高產,卻不能抗風,臺灣全島都奉命種這一品種。一次風災,全臺顆粒無收,百姓蒙受極大損失。

臺灣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無論質和量都提高了許多,而且,這些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糖廠外圍,因為有糖廠為中心,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帶入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嘉南平原上,烏山頭水庫這個大的水利系統,是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的。在日本統治期間,臺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都是有長久影響的建設。日本的農業人口遷移到臺灣東部屯墾,本來幾乎全無建設的臺灣東部,因此也有可觀的成就。

這許多建設,都是後藤新平以及他的繼任者——幾個文人總督和文官,在日本據有臺灣後逐步開展的。他們要在臺灣建設一個模範殖民地。相對於日本在朝鮮的軍事統治,日本在臺灣推行的殖民統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臺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臺灣的世界近代文明。無可諱言,由於臺灣不過是日本的文化邊陲,雖然各方面的文化資源取自日本本土,但臺灣文化能達到的水平,難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難有開拓創新的空間。

臺灣人民爭取平等的努力

臺灣同胞力爭身份和權利的平等,也曾經有過多次努力和抵抗。

(西來庵)

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慄事件」(羅福星事件、臺南關帝事件、臺中東勢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的合稱,這五次事件相繼發生於1912年、1913年間。日本人將這五次抗日事件鎮壓後,合併處理,稱為「苗慄事件」),1915年餘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又稱「餘清芳事件」、「噍吧哖之戰」,是發生於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亦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人最後一次武裝抗日)都失敗了。

除了這兩次規模較大的民間起義之外,1930年,原住民部落也有過「霧社事件」(指1930年10月27日臺灣霧社——在今南投地區馬赫坡、缽亞倫、荷戈、塔羅灣、羅多夫、斯庫六個村社的高山族的人民,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統治,在莫納魯道的領導下掀起的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戰士消滅日本軍警百餘人,戕殺日本婦孺數人,將霧社佔領3天,後在日軍鎮壓及敵族夾攻下轉入深山,繼續作戰長達兩月之久,最終在日本殖民當局的陸空軍和大批武裝警察的聯合鎮壓下失敗),日本軍隊用大炮和毒氣,壓制沒有現代武器的原住民。

霧社起義參與者

臺灣人民努力爭取應有的權利,除了武裝起義,還通過議會政策的途徑和輿論的鼓吹,以求獲得比較公平的待遇。臺灣文化協會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曾經想用請願的方式,為臺灣同胞取得參政的權利。他們也力圖爭取發行自己的報紙和刊物,甚至嘗試組織政黨,例如民眾黨,希望遵循現代各國民主運動的常規,爭取參政的權利。20世紀20年代,臺灣民權的請願不下15次,然而,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日本終究沒有賦予臺灣人民合理的平等地位。

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控制,終於使得所有想要通過和平途徑,爭取臺灣人政治平等權和文化自主權的努力,化為泡影。

(學日本人吃飯)

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

50年的日本統治,在後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臺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之中,日本人不太敢用臺灣人作戰。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徵用臺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臺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後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臺灣人納入日軍編制。

日本佔領臺灣之初,臺灣同胞群集在廟宇的廣場上,聽講中國的故事,觀賞民間的歌仔戲,欣賞中國文化之中悲歡離合的故事。民間娛樂經由南管(南管指中國福建南音,為中國古代一個音樂種類)、北管(為17-20世紀,臺灣與閩南地區流傳廣遠的音樂、歌曲和戲劇表演。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呼應),懷念原鄉的生活。

太平洋戰爭的後期,臺灣同胞有一部分在南洋作戰,埋骨異鄉,永遠不能回家。許多年輕人被徵調到日本去,參加日本的國防生產工作。甚至十五六歲的青年也被徵發到日本,在日本的飛機工廠做工,補充日本的勞力不足。戰爭期間,美軍轟炸臺灣,臺灣的鐵路、公路、港口及各種工廠設施,都遭受嚴重的損害。當時,日本糧食不足,臺灣同胞最多只能吃日本人配給糧食的一半。

今天許多臺灣的耆老,還能記得當年半飢餓的生活——這些都是悲劇。第二次世界大戰,臺灣人民蒙受的災害和日本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沒有被「原爆」(指1945年發生在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事件)的蕈狀雲籠罩以外,臺灣人民在戰時深受的苦難,全是為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拖累的。

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50年中,屈辱與苦難多於幸福。

摘編自《臺灣四百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50年血淚!臺灣當年是怎麼一步步被日本侵佔的
    琉球問題也是釣魚島爭端的來源「牡丹社事件」爆發,日本武裝侵臺、吞併琉球1871年10月15日,琉球居民69人乘船遭遇颱風,漂流到了臺灣南端的八瑤灣,觸礁沉沒,3人溺亡,其中54人被當地牡丹社等原住民殺死,剩下的
  • 日本殖民臺灣50年,留下了近百萬後裔,蔣介石為此做了哪些措施?
    1984年,已經密謀了很多年的日本,突然對中國發動進攻,這場戰爭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靠著先進的武器,打敗了腐朽無能的清政府,還在戰鬥結束之後,強行逼迫清政府籤署馬關條約。在籤署條約的時候,日本獅子大開口直接找清政府索要了幾億兩白銀,還試圖侵佔中國的遼東半島和臺灣。後來因為其他國家的幹涉,清政府收回了遼東半島的主權,但是臺灣這個寶島,卻淪落到日本人手裡,成為一塊殖民地。
  • 簡述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
    明朝末年時,西班牙人佔據北臺灣,荷蘭侵入南臺灣,之後荷蘭殖民者驅逐西班牙殖民者,從1624年(明天啟)到1661年(清順治),荷蘭盤踞臺灣37年,而後由民族英雄鄭成功擊退荷蘭殖民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於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臺灣,統一了全國領土。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 「日本不是真想佔領中國」 發動「無勝算」太平洋戰爭的背後原因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精研中國近代史的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28日在一場演講裡提到,日本不是真的想佔領中國但要到東南亞只有兩條路,一個陸路、一個海路走太平洋,國軍退到西南後,日本過不了,沒辦法打到四川;走海路會碰到夏威夷的珍珠港和菲律賓,但中國拖住日本數十萬大軍,日本不得不發動太平洋戰爭。
  • 日據時代臺灣的「母國」是日本?史料記載:殖民者曾想賣掉臺灣
    根據凃照彥所撰寫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一書,引用1914年出版、後藤新平所著《日本殖民政策一斑》(演講),當時日本部分輿論已經開始對佔領臺灣的經濟價值提出疑問,甚至產生以1億圓的代價賣掉該島的主張,凸顯出日本殖民統治處於進退兩難的窘境。
  • 為何臺灣現在有不少人媚日?和日本侵華時期在臺灣的一項措施有關
    而且通過李登輝這個人,我們可以給大家剖析一下,我們可以看到一批人的狀態,李登輝為什麼媚日,實際上也跟他的出身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李登輝出生於1923年的臺灣,那個時候臺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已經20多年了,眾所周知,很不幸的是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割讓給了日本。
  • 臺網友:臺灣曾被日本荷蘭侵佔 但中國文化永不變
    摘要:近日,臺灣教育部門召開「十二年國教課綱課審大會」,欲減少文言文比重,裁掉若干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更將日本人寫的文言文變成必修,遭到各界一致批評。臺灣網友質疑稱,「部分『臺灣人』說自己不是中國人,卻有著中國漢文化的節日與習俗」。
  • 日本是如何給臺灣人洗腦的?
    自1897年起,臺灣就開始舉辦相撲比賽▼20世紀初,東鄉實、伊藤四郎提出:「以將作為中華民族的臺灣人同化於日本為其根本方針。」自此改造臺灣人民的國民性,增強其對日本國家和天皇認同,並最終讓臺灣的中國人民成為日本天皇忠實子民的「皇民化運動」,成為了日本侵略者在臺灣施行殖民統治一以貫之的方針政策。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為什麼總有一部分臺灣人想獨立?為什麼大陸堅決反臺獨?
    對臺灣以及原住民最早的記載,是三國時期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280年)的《臨海水土志》。此書流失,從《太平御覽》中摘抄的部分內容來看,沈瑩很可能到過臺灣,對當時的臺灣有極其深入的了解。另據《三國志·吳主傳》,公元230年吳國將軍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到達臺灣,得數千人而還。
  • 教授:蔣介石提倡反日50年 下兩代臺灣人仍親日
    「臺獨」對日本情有獨鍾,這是眾所周知的。比如,呂秀蓮覺得甲午戰爭對臺灣是不幸中的大幸;彭明敏主張臺灣若要統一也應找個衛生的國家;而蔡英文提倡的積極和平完全是複製自安倍。至於李登輝,其人日本情結最深重,他對自己兄長供奉在靖國神社由衷感激。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 臺灣著名景點,為紀念王陽明而改名,如今日本人在此設牧場
    臺灣著名景點,為紀念王陽明而改名,如今日本人在此設牧場(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的主導思想是弘揚正能量)在臺北盆地的東北方,跨越臺北縣市(臺北縣現稱為新北市)、基隆和宜蘭境內,有一座避暑山莊,它就是陰陽山。
  • 美國誤炸日本「阿波丸」號,北京人頭蓋骨等巨大寶藏沉睡臺灣海峽
    然而,在最後一次運輸途中,「阿波丸」號遭到了美國潛水艇的誤炸,沉沒在臺灣海峽,中國的國寶、已神秘失蹤多年的北京人頭蓋骨等巨大寶藏隨著「阿波丸」號一同沉入了海底,沉睡至今。美日私下協議,「阿波丸」號重裝登場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 紅火蟻入侵多國,澳洲20億防治,50隻蟻后在日本出現,中國也有
    20世紀的30年代至40年代或更早,紅火蟻和後來被同時正式命名的黑火蟻因為體型較小,被人無意中從南美帶入美國。1930年 首次入侵美國的阿拉巴馬州,並以每年近200千米的速度擴散。1999年 首次出現在中國臺灣,現已全面侵領臺灣全島。2001年 入侵紐西蘭、澳大利亞兩國。
  • 邱毅:蔡英文認為臺灣人該被日本殖民者屠殺?
    前「立委」、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邱毅譴責民進黨及臺聯黨的雙重標準。他表示,政治人物最忌諱的就是雙重標準,面對反課綱事件,可以看到民進黨、臺聯黨在煽風點火、興風作浪,可是面對李登輝書日本喪權辱國踐踏臺灣人尊嚴更嚴重的言論,民進黨與臺聯黨在那裡?為什麼緘默不語?如果認為課綱微調那麼在意,李登輝在日本的言論難道一點都不在意嗎?這就叫雙重標準。
  • 日本軍隊佔領香港以後,4年時間內,到底如何進行統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隊佔領了當時還處於英國控制下的香港地區。日本軍隊佔領香港大約不到4年時間,但是在短短的4年時間裡,香港各地群眾備受煎熬。在日本佔領香港之前,香港總計有160多萬人口。在日本戰敗投降的時候,香港只剩下了60多萬人口。
  • 澳大利亞敵視日本50年,深陷被迫害妄想症,亞洲誰最強就敵視誰
    雙方幾經討價還價,最後決定以赤道為界,日本佔領赤道以北的南洋群島,澳大利亞佔據赤道以南。三、「50個單詞」事件南洋群島打了外交戰,澳大利亞對日本的擔憂從水下浮到了水面。雙方關係緊張後,澳大利亞立刻宣布,限制南洋諸島對日本的商品輸出,全面禁止日本商船在南洋群島與澳本土之間航行。這種狀態,幾乎相當於準戰時了。但澳大利亞光玩這些還不過癮,又出臺了對日本的移民限令。事實上早在澳大利亞建國之初,就曾出臺過十分變態的移民法令,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50個單詞」事件。
  • 明朝時臺灣是怎麼丟的?荷蘭人以為白撿了一塊肥肉!
    到隋唐宋元時則主要稱其為「琉球」,這期間大陸與臺灣的聯繫更多是民間漁民或出海活動的人經常到訪,此時臺灣本島上除了極少數來自大陸的人移居外,還有一些途經此處短暫居住的人,而更多的居民則是臺灣島上的土著居民。到了明清之際,臺灣島上大約住著十萬左右的土著居民,他們過著原始部落生活,散居於全島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而臺灣之名始於清朝,隸屬於福建省,此後,臺灣之名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