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民被原子彈爆炸事件的蕈狀雲籠罩,受到了巨大傷害。而與之相比,臺灣人民在戰時深受的苦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些傷害全是日本所害。
清治臺灣時期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回頭看看,清領的兩百年,清政府是從鄭氏政權手上,接下了臺灣島嶼。清朝治理臺灣,官員將來臺服務視為畏途,不願久留。一撥一撥的移民進入臺灣,從南到北,將臺灣轉化為一個閩、粵兩系漢人的墾拓地區。
臺灣大部分的民眾從福建和廣東遷移到臺灣,帶來的文化遺產並不豐厚。臺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並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於民間。
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
日本佔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臺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在這個基礎上,日本用現代教育和經濟建設,同化臺灣的人民,其實等於是在一片空地上建築樓臺,並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就剷除了原有的建築物。
不過,至少在初期,臺灣對日本殖民者的抵抗,還是非常激烈的。甲午割臺,乙未抗戰,臺灣的民眾,至少死了五六萬人,而日本軍隊也折損不下萬人。
除了正式抵抗以外,還有許多日本警察以強壓的手段,隨時拘捕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分子。如後藤新平(1857-1929,甲午戰爭後任臺灣民政長官、代行臺灣總督。因其對中國臺灣及東北的野蠻統治,可以稱得上是日本侵華的罪魁之一),這個為人熟知的人物,就在1898年制定匪徒刑罰令,將他們認為靠不住的臺民都當作土匪懲處,成群地屠殺,有時數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機槍掃射,集體處死。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臺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日本在臺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
日本人在臺灣的建設,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划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製糖方法。日本人擁有的幾家製糖株式會社,廣泛地種植甘蔗,榨制食糖,行銷世界。臺灣外銷的農業加工品中,食糖一項的收入佔了大宗。凡此建設都使得臺灣的民間實受其益。不過,這些措施,頗多以臺灣為實驗性質,一旦犯了錯誤,臺灣百姓先吃大虧。例如,日本當局推行一種稻米新品種,高產,卻不能抗風,臺灣全島都奉命種這一品種。一次風災,全臺顆粒無收,百姓蒙受極大損失。
臺灣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無論質和量都提高了許多,而且,這些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糖廠外圍,因為有糖廠為中心,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帶入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嘉南平原上,烏山頭水庫這個大的水利系統,是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的。在日本統治期間,臺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都是有長久影響的建設。日本的農業人口遷移到臺灣東部屯墾,本來幾乎全無建設的臺灣東部,因此也有可觀的成就。
這許多建設,都是後藤新平以及他的繼任者——幾個文人總督和文官,在日本據有臺灣後逐步開展的。他們要在臺灣建設一個模範殖民地。相對於日本在朝鮮的軍事統治,日本在臺灣推行的殖民統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臺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臺灣的世界近代文明。無可諱言,由於臺灣不過是日本的文化邊陲,雖然各方面的文化資源取自日本本土,但臺灣文化能達到的水平,難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難有開拓創新的空間。
臺灣人民爭取平等的努力
臺灣同胞力爭身份和權利的平等,也曾經有過多次努力和抵抗。
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慄事件」(羅福星事件、臺南關帝事件、臺中東勢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的合稱,這五次事件相繼發生於1912年、1913年間。日本人將這五次抗日事件鎮壓後,合併處理,稱為「苗慄事件」),1915年餘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又稱「餘清芳事件」、「噍吧哖之戰」,是發生於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亦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人最後一次武裝抗日)都失敗了。
除了這兩次規模較大的民間起義之外,1930年,原住民部落也有過「霧社事件」(指1930年10月27日臺灣霧社——在今南投地區馬赫坡、缽亞倫、荷戈、塔羅灣、羅多夫、斯庫六個村社的高山族的人民,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統治,在莫納魯道的領導下掀起的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戰士消滅日本軍警百餘人,戕殺日本婦孺數人,將霧社佔領3天,後在日軍鎮壓及敵族夾攻下轉入深山,繼續作戰長達兩月之久,最終在日本殖民當局的陸空軍和大批武裝警察的聯合鎮壓下失敗),日本軍隊用大炮和毒氣,壓制沒有現代武器的原住民。
霧社起義參與者
臺灣人民努力爭取應有的權利,除了武裝起義,還通過議會政策的途徑和輿論的鼓吹,以求獲得比較公平的待遇。臺灣文化協會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曾經想用請願的方式,為臺灣同胞取得參政的權利。他們也力圖爭取發行自己的報紙和刊物,甚至嘗試組織政黨,例如民眾黨,希望遵循現代各國民主運動的常規,爭取參政的權利。20世紀20年代,臺灣民權的請願不下15次,然而,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日本終究沒有賦予臺灣人民合理的平等地位。
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控制,終於使得所有想要通過和平途徑,爭取臺灣人政治平等權和文化自主權的努力,化為泡影。
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
50年的日本統治,在後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臺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之中,日本人不太敢用臺灣人作戰。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徵用臺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臺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後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臺灣人納入日軍編制。
日本佔領臺灣之初,臺灣同胞群集在廟宇的廣場上,聽講中國的故事,觀賞民間的歌仔戲,欣賞中國文化之中悲歡離合的故事。民間娛樂經由南管(南管指中國福建南音,為中國古代一個音樂種類)、北管(為17-20世紀,臺灣與閩南地區流傳廣遠的音樂、歌曲和戲劇表演。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呼應),懷念原鄉的生活。
太平洋戰爭的後期,臺灣同胞有一部分在南洋作戰,埋骨異鄉,永遠不能回家。許多年輕人被徵調到日本去,參加日本的國防生產工作。甚至十五六歲的青年也被徵發到日本,在日本的飛機工廠做工,補充日本的勞力不足。戰爭期間,美軍轟炸臺灣,臺灣的鐵路、公路、港口及各種工廠設施,都遭受嚴重的損害。當時,日本糧食不足,臺灣同胞最多只能吃日本人配給糧食的一半。
今天許多臺灣的耆老,還能記得當年半飢餓的生活——這些都是悲劇。第二次世界大戰,臺灣人民蒙受的災害和日本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沒有被「原爆」(指1945年發生在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事件)的蕈狀雲籠罩以外,臺灣人民在戰時深受的苦難,全是為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拖累的。
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50年中,屈辱與苦難多於幸福。
摘編自《臺灣四百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