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2020-12-06 有客祁祁

新年是一整年最重要的節慶。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

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

「5、4、3、2、1,新年快樂!」跨年倒數,陪伴許多人迎接新的一年;緊接著,充滿「年味」的圍爐、壓歲錢在農曆新年登場──現在的人已經很習慣過上「兩個年」。但一百年前的臺灣也是這樣嗎?臺灣人何時開始過起現代新年呢?

「日據時期」是轉變的關鍵。清末到日據時期,臺灣人從傳統舊曆年,逐漸轉變為兩度迎年。大致分成四個階段:舊曆元旦的延續與變容(1890-1918)、新曆元旦的引入與競爭(1896-1918)、兩度迎年:規訓與不完全同化(1919-1936)、皇民化的抑制:舊曆新年的抵抗和隱形(1937-1945)。

過去的臺灣人如何過新年?先讓我們看看以下場景:

1911 年,住在臺中豐原的張麗俊,除夕夜凌晨三點起床,點燭焚香、恭神敬祖,此時的街頭「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更新年」。九點他帶孩子燒紙錢,午後往慈濟宮、廣和宮進香,玩梨園,傍晚赴晚宴。

從張麗俊的日記可以看到,家戶熱熱鬧鬧歡慶傳統新年,以各種傳統儀式迎年,這也是清末以來多數臺灣人的新年生活。

日據時代,新曆年首度進入臺灣

時間回到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後,象徵現代化的公曆被引入。 1909 年,日本政府正式廢除太陰曆;但為了懷柔治臺,仍允許臺灣人過舊曆年,從學校及政府機關漸進推動新曆年。

居住在新竹的黃旺成,先後擔任公學校老師、西席教師(家庭教師)。從他的日記《黃旺成先生日記》,雖然他仍過舊曆年,但學校作為廢舊曆的重點場域,多少影響了這些學童家庭。例如,1912 年除夕,由於廢舊曆,黃旺成必須到公學校上課,結果學生人數過少而停課。隔年初一到初三,學校規定上半天課,來的學生還是不多。一直到 1916 年,除夕當天包含校長演講、訓話共上了 3 小時,顯示學校循序漸進地打壓舊曆年。

然而,常民文化並不容易被撼動。擔任保正(類似今日的村裡長)的張麗俊,接受的是傳統漢學教育。因為保正身分,張麗俊在 1907 年時曾參加官方新年活動,他描述現場觥籌交錯、杯盤狼藉,因為日人習慣在春酒宴喝得爛醉。當時,僅少數與官方相關的臺灣人會參加新年賀慶,返家後也不過節。

從他的日記《水竹居主人日記》,他始終使用農曆為主,也一直維持過舊曆年。這也是 1918 年以前臺灣人的節慶習慣,多數人一如往常過著舊曆元旦,日本引入的新曆年並未普及。

日據時期臺人過新曆年:春酒、出遊、名片交換會

改歷雖然被視為同化的第一步,但前期成效只讓部分臺灣人在元旦時掛上門松和稻草繩,「配合過新年」。實際上,多數人還是遵循舊曆傳統。張麗俊在 1916 年時首度在新曆年張貼春聯,日記中卻誠實寫道:「只是聊應故事而已。」

直到 1910 年代末期,氣氛開始有了改變。1919 年,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上任,改採內地延長主義、推行同化措施。城市裡的商家在元旦歇業,中上階級、知識分子逐漸過起新曆年,參與日本帶入的新年活動,夾雜新舊元素的新曆年開始盛行於大城市。

例如,張麗俊、黃旺成頻繁參加臺灣人舉辦的春酒。1930 年時,就連林獻堂,也經常出席類似尾牙的「忘年會」活動。其中,「名片交換會」規模不斷擴大,從幾百人變成千餘人。後來還有許多婦女團體加入,甚至出現了女性名片交換會,顯示職業婦女已然成形,女性的地位及意識漸漸抬頭,就連新年活動也打破性別藩籬。

新年出遊,也在這個時期開始蔚為流行。

林獻堂的日記便反映了上層階級的節慶生活,顯示他如何從過一個年到兩個年。作為全臺知名人物、傳統大家族、抗日份子,《灌園先生日記》林獻堂家中到 1929 年才慶賀新曆年,子女會向父母行元旦祝賀禮,參與公學校的祝賀式。然而,拜祖先、圍爐等傳統祭儀依舊在舊曆年進行,顯示他的心中仍以舊曆為重。

1920 年代以後,大城市裡中上階層的臺灣人,普遍過起「兩度迎年」的生活。

貼春聯、春酒、圍爐、燒香拜佛等傳統習俗,也同時混用在農曆年與新曆年。如果沒有後續戰爭,妥協式的「兩個新年」模式,也許會一直持續下去。

勤勞報國周,嚴禁舊曆年!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隨著戰情規模擴大,局勢有了變化。新任總督小林幾造以皇民化為治臺方針,要將臺灣人改造成「真正的日本人」。其中之一就是「廢舊正」,嚴格禁止過舊曆年,更在舊曆新年實施「勤勞報國周」,要求勞工繼續上班。

但在高壓恫嚇下,舊曆年仍未消失。過年時的肉豬需求一向特別高,1938 年報載彰化市宰殺了450 頭豬,雖比前一年減少,仍遠高於平日的 50 頭,市民其實依舊偷偷地過年。就連臺北街頭也湧現打扮時髦的男女,電影院人潮滿座。

舊曆年禁令非但無效,反而招來知識分子的抵抗。留日歸國的醫師吳新榮,在日記中寫下:「在鄉下生活的人豈能夠輕易地忘卻數千年來的習慣嗎?」,他甚至批評殖民政府:「打破迷信、革新政策,本來一直是我們所贊成、主張的,但是我們對於這段期間所採行的強制手段和愚民政策無法認同。」

在警察與保甲嚴密監控下,廢舊正還是達到了一定效果。日據末期,部分的城市青年逐漸只過新曆年,不過舊曆年了,而且一定得要參拜神社、去遊樂園才像過新年,爆竹及春聯也在農曆年間消聲匿跡。然而,許多臺灣人自有隱形、地下化的對策。例如,吳新榮到友人家參加「舊曆年末的小宴」,「在三樓的小閣樓,節制地過了兩三小時」。林獻堂一家直到日本戰敗,都還是在舊曆除夕「如例」圍爐祭祖,過著隱形年。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尤其是農村,雖因戰時配給制度不得不過新曆年,底層臺灣人依舊以舊曆年為主,只是將儀式隱形化。這也是為何戰爭一結束,百姓立刻歡天喜地過起舊曆新年,新曆年反而無人問津。

城市接受新曆年,農村堅守農曆年

日據時代,臺灣人的節慶生活從一個年轉變成兩個年,新舊年在政權影響下競爭更趨白熱化。舊曆年從未完全消失,但新曆年接受度則有地區、城鄉、階級、行業別的落差。

北部強調儀式的「內地化」,參拜神社、吃年糕、和日人一樣喝屠蘇酒團拜;南部則將舊曆年風俗嫁接到新曆,象是規定寺廟鳴鐘擊鼓,以讓市民參拜。

北部城市裡的商家隨新曆年休業,中上階層、日本會社員工、教職員以及有學童的家庭,最早接受新曆新年的生活作息。但鄉村卻是另一番風景,吳新榮寫道,1935 年的臺南佳裡,「在這草地過這正月,全然不出氣分……休正的人大概是官吏、職員而已」。

升旗典禮、摸彩、歲末出清,都來自日本新年

在日本統治以前,臺灣已有部分相似的新春習俗,例如賀正(在紅紙寫上名字)、走春、春酒。隨著日本引入新曆年,又帶來了新的過年儀式,包含了神社歲時祭、歲末出清、摸彩。有些延續至今,比如歲末出清、摸彩活動依然是百貨商家年末主打,元旦升旗典禮、掛國旗也從日據時期保留至今。

其中,對民間最深遠的影響為何?可能是出遊的習慣。當時因學校放假,父母會帶孩子到公園、遊樂園、動物園;各種同鄉會、婦女會、同學會也趁著假期聚會。這個風氣流傳活躍至今,新年全家旅遊、出國依然風行。

相較之下,立門松、掛草繩在臺灣已不見蹤影。學者將消失的儀式解讀為「不具有普遍意義與價值」,她說:「農村吃飽都有問題,哪裡來的門松、年糕?不符合生活需求的儀式自然會消失。」

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清朝,當時臺灣人會在除夕夜殺黑鴨祭神,剪紙虎塗上鴨血、豬血或生肉後燒掉,但晚清時期便不見記載。在沒有政策禁止的狀況下消失,代表與人們的生活習慣脫節。

「舊曆年為什麼可以保存?因為過個好年、家族團聚、祭祖等儀式意涵太重要了。過好年是為了讓明年過得更好。」

天然抗日分子:農村只過「咱的年」

1945 年日本戰敗後,臺灣人很快重新過起舊曆年,原因為何?一方面是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強調「去日本化」,另外,強推的新曆年文化也並未真正走入人民心中。

知識分子原本傾向支持更改新曆,認為這是現代化的展現,可是日本採用高壓政策,反而讓不少人有意識地抵抗。但真正抵抗日本的中堅份子在「農村」!由於農、漁村按太陰曆進行農耕、捕魚,經濟也難有餘裕配合新曆年儀式,這些底層庶民沒有強烈的抗日意識,但秉持「照舊過日子」的態度,反而彰顯出常民的文化固著性。

農民稱呼舊曆年為「咱的年」,新曆年是「日本人的年」。

潛意識中強烈區隔不同。他們才是真正的抗日英雄!政府奈何不了。至於商人階級雖較有資本,但傳統結帳日在年底,一時難以更改,因此商家也多習慣過舊曆年。

百年後的今日,在全球化影響與商業活動的推波助瀾,兩度迎年已成為當代人慣以為常的節慶生活。

相關焦點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臺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並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於民間。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佔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臺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2月15日在忠孝中學開幕。展覽以珍貴豐富的史料圖文展示了1895至1945年的50年間臺灣人民一波又一波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投身國家統一的歷史。眾多校園師生以及日據時期抗日誌士後人一同出席開幕式。策展人藍博洲為現場師生說明展覽內容,從1895年臺灣被迫割日、臺人反佔領、武裝抗日、文化抗日、參加全民族抗戰到臺灣光復,詳細地介紹了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史。
  • 霧社事件,日據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起義
    自從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為由提出「番地無主」的強盜主張,公然發兵侵略臺灣,清王朝在抵抗之後同日本人籤訂條約賠款使日本人退軍,日本這次侵略雖然以失敗而告終,可他們對臺灣的覬覦卻一日未曾消逝,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舉國大譁,而臺灣更是全島悲慟,因為在《馬關條約》中臺灣被割讓了,整島居民成了「棄民」,萬裡神州皆泣淚,肯為日寇做馬牛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藍博洲,1993,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 1913-1945年。臺北:時報文化。   李文卿,2001,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臺灣小說集》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連溫卿,1988,臺灣政治運動史,張炎憲、翁佳音編校。臺北:稻鄉。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由於資料與語言的關係,大陸學界對日據時期臺灣歷史的研究起步較晚,對於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的研究,又相對晚於對政治制度史和對臺灣人民抗日鬥爭史的研究。對於日據時期臺灣社會變遷,汪思涵藉助「殖民地近代性」這一概念,從文化轉變、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設等方面,觀察現代性的力量如何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從而揭示日據時期臺灣民間社會不僅充斥著民族主義與殖民的糾葛,同時還存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這一複雜情形對光復後的臺灣社會依然有深遠影響。
  • 被日本佔領的50年,臺灣人是怎麼過的?
    (1885年,日軍佔領之初的臺灣)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佔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這許多建設,都是後藤新平以及他的繼任者——幾個文人總督和文官,在日本據有臺灣後逐步開展的。他們要在臺灣建設一個模範殖民地。相對於日本在朝鮮的軍事統治,日本在臺灣推行的殖民統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臺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臺灣的世界近代文明。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50年間,臺灣同胞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65萬人,最後終於迎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充分反映了臺灣同胞強烈的祖國意識和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回顧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臺灣同胞抗日的時間最長,犧牲極為慘烈。在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裡,臺灣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爭取臺灣回歸祖國的鬥爭。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欒曉娜 2020-12-02 20:33 來源
  •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中新網9月18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8日刊發《殖民地臺灣人的918情思》一文回顧臺灣青年宋斐如在9.18事變後的思想和行動。
  • 臺灣日據時期建築
    一般官方建築由各州廳營繕系負責人設計及施工,重要的建築則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技師掌理設計;軍方工程即交由陸軍的技師繪圖,多為木造及磚造平房;民間建築則委託地方執業技師設計;日據中期以後,臺北市也出現出現建築事務所,多由日人建築師主持。施工方面多為私人營造組織,臺灣人及日本人均有;類似今天建設公司的組織也有。
  • 臺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導讀]為了與「文革」分庭抗禮,1966年11月,孫科、王雲五、陳立夫等1500人聯名發起,要求以每年孫中山誕辰日(11月12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次年,蔣介石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發起大會會長。這些有著鮮明儒家特色的街道命名雖然始於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不過,儒家傳統在臺灣的根基卻並不是自那時起才開始建立的。事實上,臺灣的中國文化傳統即使在「日據」時期,也未有中斷。民間至今非常尊重讀書人1895年,根據《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澎湖割讓予日本。日本在臺灣實施的是具有民族差別的殖民政治。
  • 日據時期臺北監獄圍牆遺址 見證臺灣獄政史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在臺北巷弄間,有處「臺北監獄圍牆」,見證臺灣超過半世紀的獄政史,回顧過往,不禁讓人更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  座落在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52號中華電信邊牆的「臺北監獄圍牆遺址」,初建於1910年代前後的日據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之後有許多日人所著的臺灣漢人風俗研究的書籍刊物出版,皆有臺灣七夕舊慣的描寫,隋著調查的增益內容也越加豐富完整,如鈴木清一郎著《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 》一書中,還描述孩子的守護神床母,與某些地區做十六歲的習俗,也記載不少牛郎織女傳說的趣聞等等。日據時期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對於日本公曆七夕與傳統七夕都有相關報導與投稿。
  •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臺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的言論,在我們這些全家堅決反抗日本統治的人看來,實在是刺眼無比。自1895年臺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1915年,20年間臺灣人沒有一天不從事武裝抗日活動。據統計,被日本人殺害的臺灣人數目達到40萬人之多,足足佔當時臺灣人口的1/5,臺灣與日本不僅根本不是一國,而且有血海深仇。  我們「霧峰林家」是當年臺灣最積極的抗日家族,我曾祖父林棟梁為武裝抗日出人、出錢,領導臺灣民眾流血流汗的抗日。
  • 臺灣高校之臺灣史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
    張舜華 臺灣官制中「道」的研究 臺大歷史所 碩士 1980 黃樹仁 日據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意識型態與角色之研究(一九二0~一九二七) 政大政治所 碩士 1980 葉其忠 明鄭主要官兵降清反清的研究─一六四六~一六八三 臺大歷史所 碩士 1980 蔡淵洯 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 師大歷史所 碩士 1981 張勝助 日據時期臺灣報界的抗日運動 文化哲學所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李夏君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1895年5月10日,樺山資紀就任臺灣第一任「總督」,6月17日,樺山資紀在原布政使司衙門宣布在臺灣「始政」,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由此揭開。 在統治最初的歲月,臺灣人強烈抵抗,奈何實力不濟,屢屢為日本彈壓而漸次弭平。據統計,日本佔領臺灣最初八年中,共有三萬二千臺人被日方殺害,超過了當時總人口1%。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臺灣民意代表、泰雅族人高金素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如果從1874年日本攻打牡丹社算起,我們原住民族抗日71年。」  遠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侵略擴張的觸角已伸向臺灣……「當我們把那個時期的一些老照片拿到部落裡去展出的時候,老人家們淚流滿面,多少年過去了,那些個痛還在他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平時不說。那有多痛啊!」高金素梅說到此處眼泛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