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2021-01-10 中國網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表示,我們的先人用實際行動、不懈鬥爭,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為此付出了寶貴生命,一直到抗戰勝利,終於迎來臺灣光復。現在我們要把臺灣光復的歷史和意義講清楚,年輕一代才會正確認識臺灣與大陸的關係,這也是我們辦這個展覽的意義。希望通過展覽讓更多人了解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這段歷史,兩岸各界一起,攜手努力解決歷史遺留的臺灣問題。

  本次展覽內容包括序言、誓不臣倭、始政與恥政、反佔領之戰、武裝抗日、殖民統治與教育、文化抗日、霧社起義、參加抗戰、民族純血的脈動、臺灣光復等單元,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和2萬餘字的文字敘述,詳盡展示了從1895年割臺到1945年臺灣光復的50年間,臺灣民眾波瀾壯闊的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的鬥爭歷史。

  據悉,「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始辦於2015年11月,已在臺北市、臺南市、廈門市、上海市等多座城市舉辦,社會反響熱烈。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完)

相關焦點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來源:新華社作者:吳濟海 劉歡責任編輯:李豔偉2017-02-15 23:47——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2月15日在忠孝中學開幕。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上海圖書館,「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開幕。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滬開幕
    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12月2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由於資料與語言的關係,大陸學界對日據時期臺灣歷史的研究起步較晚,對於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的研究,又相對晚於對政治制度史和對臺灣人民抗日鬥爭史的研究。[89]肖成分析了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展現出的對婦女問題、農民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國民性問題、殖民體制問題等的批判,指出日據時期臺灣作家創作的大量帶有現實批判色彩的小說,是臺灣人民反抗殖民暴政、追求祖國統一的文學見證。[90] 除通過文學創作與殖民當局的同化政策相抗爭,日據時期的民俗與歌仔戲等也蘊含了反殖民的精神特性。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
    新華社 發「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家族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臺灣光復後,我們又做回祖國子民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消息,「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 臺灣高校之臺灣史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
    碩士 1981 陳三郎 日據時期臺灣留日學生之研究 東海歷史所 碩士 1981 陳美妃 日據時期臺灣漢語文學析論 輔仁中文所 碩士 1982 李良熙 臺灣光復後推行國語教育問題之研究 師大教育所 碩士 1982 周婉窈 日據時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析論(一九二一~一九三四) 臺大歷史所 碩士 1982 許雪姬 清代臺灣武備制度的研究
  • 臺灣日據時期建築
    日據五十年間建築有多方面的發展,在樣式上有閩南式系統、日本式系統,西洋式建築系統都並存著;技術上則以鋼筋混凝土取代原來東方傳統木結構。  一般官方建築由各州廳營繕系負責人設計及施工,重要的建築則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技師掌理設計;軍方工程即交由陸軍的技師繪圖,多為木造及磚造平房;民間建築則委託地方執業技師設計;日據中期以後,臺北市也出現出現建築事務所,多由日人建築師主持。施工方面多為私人營造組織,臺灣人及日本人均有;類似今天建設公司的組織也有。
  •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中新網9月18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8日刊發《殖民地臺灣人的918情思》一文回顧臺灣青年宋斐如在9.18事變後的思想和行動。
  • 臺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如果說蔣家王朝曾經的光復夢體現在臺灣的「北平路」、「重慶路」,那臺灣對儒家傳統的尊重則被清清楚楚地印刻在了這三條以儒家信條為名的主幹道上。這些有著鮮明儒家特色的街道命名雖然始於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不過,儒家傳統在臺灣的根基卻並不是自那時起才開始建立的。事實上,臺灣的中國文化傳統即使在「日據」時期,也未有中斷。
  • 臺灣民謠史——日據時代
    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同胞不幸淪為清廷戰敗的犧牲品。日人以徵服者的姿態君臨臺灣,視臺灣同胞為奴隸牛馬,巧奪豪取,榨取臺民血汗。日本的奴化政策自始至終永不罷休,欺誘詐騙,無所不用其極。在音樂方面,日人軟硬兼施,積極推展日本音樂教育,宜入東洋歌曲。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   陳怡宏,2001,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g, Leo T. S. 2001.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同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飽受磨難的臺灣同胞終於擺脫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實現了兩岸同胞的骨肉團聚,譜寫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同仇敵愾的悲壯詩篇。 一、臺灣同胞抗日的基本特點和歷史經驗 19世紀70年代,剛剛走上明治維新之路的日本,很快就確立了「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68年明治天皇御筆信《宣揚國威辰翰》)的侵略總方針,積極對外侵略擴張。
  • 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明清御窯黃釉器特展在京開幕
    2016年5月11日,「皇家氣象——明清御窯黃釉器特展」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開幕,展覽由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和自得堂共同主辦,展出自得堂精心收藏部分明清御窯黃釉瓷器。中國嘉德董事總裁兼CEO胡妍妍、中國嘉德陶瓷部總經理劉越、著名收藏家朱紹良、自得堂主人馮瑋瑜女士出席開幕式。
  •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名單(1895-1945)
    臺灣總督是指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時,由日本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 在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臺統治,臺灣日治時期結束。  雖然臺灣在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但臺灣總督府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 探秘日據時期臺北"水牢" 蔣渭水曾囚禁於此
    探秘日據時期臺北"水牢" 蔣渭水曾囚禁於此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7日 12: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位於臺北市寧夏路的大同警分局,前身為日據時期專門監控異議人士的「臺北北警察署」。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