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臺灣民意代表、泰雅族人高金素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如果從1874年日本攻打牡丹社算起,我們原住民族抗日71年。」

  遠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侵略擴張的觸角已伸向臺灣……「當我們把那個時期的一些老照片拿到部落裡去展出的時候,老人家們淚流滿面,多少年過去了,那些個痛還在他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平時不說。那有多痛啊!」高金素梅說到此處眼泛淚光。

  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50年的抗日歷史,分武裝抗日、非武裝抗日、赴大陸與軍民並肩作戰三個階段。——摘自臺北舉辦的抗戰勝利特展

  「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特展」今年7月7日至8月31日在臺北舉行,展覽設在臺北市中山堂。這座日本人為紀念裕仁天皇登基而建的「公會堂」,在落成9年後便成為日本殖民統治的終結地。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其二樓的「大宴會場」舉行,此廳從此被稱為「籤字廳」,後改名為「光復廳」,「公會堂」改名「中山堂」,10月25日也成為臺灣的光復節。

  為了這一天,臺灣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展覽顯示,從1894年到1915年,臺灣人民武裝抗日期間,日軍動用大炮、毒氣彈實行「三光」政策,並瘋狂抓捕抗日民眾。僅「噍吧哖事件」,日本殖民者就處死臺灣民眾866人。

  武裝抗日遭到殘酷鎮壓後,臺灣文化界號召「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通過辦刊、組黨、請願、向國際聯盟控告日本殖民政府等途徑,維護中華傳統文化,反抗日本強力推動的皇民化運動。其間蔣渭水、蔡惠如、林幼春、蔡培火、王敏川等一大批文化精英相繼被捕入獄,王敏川獄中留下「莫笑書生受奇禍,民權振起義堪尊」的詩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臺灣同胞奔赴大陸戰場,李友邦組建臺灣義勇隊,丘念臺領導東區服務隊,臺灣抗日團體「臺灣革命同盟會」1941年在重慶成立,蕭道存、蔣碧玉、鍾浩東、李南鋒等臺灣的「好男好女(侯孝賢根據他們的故事拍成電影《好男好女》 ——記者注)」歷盡險難到大陸作戰,直至迎來1945年的抗戰勝利。

  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凝聚起來的一代抗日愛國主義者,不少人因為對國民黨當局的失望而嚮往「紅色祖國」,在上世紀50年代遭到白色恐怖的殘酷肅清,他們的名字連同那段抗日歷史長時間沉入無聲之中。——臺灣作家藍博洲

  「有一回和鳴(鍾浩東,1940年攜妻從臺灣到大陸參加抗戰。——記者注)在課堂上偷閱大陸作家的作品,被老師當場抓到而遭到辱罵,但和鳴不甘示弱地替自己辯護道:『做一個中國人,為什麼不能讀中文書?』日籍老師惱羞成怒,舉鞭抽打和鳴,大罵道:『無禮!清國奴!』」這是臺灣作家藍博洲所著《幌馬車之歌》中的一段回憶。鍾浩東,這位充滿理想主義和犧牲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歷經抗戰鋒火迎來勝利回到家鄉,卻倒在國民黨當局白色恐怖的槍口之下,他的名字長時間隱去。

  記者在採訪時聽到一位大學教授的「遺憾」:「民進黨執政時期當然不會紀念抗戰,他們去中國化還來不及。可是現在官方仍有種種顧慮,對這段歷史著力不夠,以致臺灣的年輕人不了解甚至漠然。」

  好在還有民間的力量推動著歷史的還原與反思。鍾浩東的名字就是經作家藍博洲之手重見天日。他出版的記實文學《幌馬車之歌》,以訪談的形式、記實的筆法,披露了鍾浩東等一批青年的真實人生。侯孝賢把書中的一些情節放到了電影《悲情城市》中,後來又專為鍾浩東拍了《好男好女》,令更多臺灣人了解到自己曾有這樣的前輩。《幌馬車之歌》後來也在大陸出版,藍博洲說:「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大陸人更多了解臺灣的歷史。」

  歷史是需要學習的,否則會被遺忘和扭曲。高金素梅在她的辦公室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了這樣一件事:「我們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老照片拿到各部落去巡展,有一張照片是日本人的長刀之下,一位族人的頭連著一點皮肉垂下來,一位小朋友問:這是劇照嗎?我告訴他,這不是劇照,這就是曾發生在我們部落裡的事情。」

  高金素梅告訴記者,每次赴日本抗議靖國神社,她都會請日本朋友安排走進社區演講,還為此做了一段影片現場播放。她發現日本人也不了解那段歷史,不知道南京大屠殺。但她觀察到她演講時不少日本聽眾眼中含淚,一次,一位中年人聽完演講後過來擁抱她,跟她說:「對不起,我爸爸就是那時的軍人,我要跟你說一聲對不起。」

  抗戰已成歷史,當下的臺灣仍有人為了記錄那段歷史而戰。「只有了解歷史,我們才會清楚現在站在哪裡,臺灣未來的走向在哪裡。」藍博洲對記者說。

  「我現在很想告訴日本的年輕朋友,你們如果再不阻止安倍的行為,靖國神社就在那裡,告訴你們以後你們就會被放進靖國神社。靖國神社不僅是軍國主義的象徵,同時還提醒著,那麼多的人因為戰爭死亡,這樣的教訓還不夠嗎?」——高金素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從2002年起,高金素梅幾次帶領臺灣「高砂義勇隊」遺屬遠徵日本,要求靖國神社歸還他們族人的靈位,抗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要求日本政府向慰安婦道歉,並向法院遞交訴狀。從1941年開始,日本兵力吃緊,他們在剿滅部落的過程中發現原住民族擅於叢林作戰,便徵召他們成立「高砂義勇隊」,把他們推到最殘酷的戰爭前線。高金素梅說:「他們都是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平民,不少人是作為挑夫去的,結果一大半死在外面,剩下的傷殘著回來。他們的長輩被日本人的大炮、毒氣彈滅族,他們又被洗腦去為日本人打仗,死後作為日本人進到靖國神社,這是又一次的滅族行為。沒有加害者和受害者合祀的道理!」因此,高金素梅在靖國神社前高舉起這樣的字牌:「臺灣原住民不是日本人」。

  「有人指責我破壞日本和臺灣的友誼,其實我到日本去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讓日本年輕人和臺灣年輕人都了解那段歷史,不要戰爭。要日本政府負起歷史責任,不再重蹈覆轍,這才能真正建立起理解與友誼。現在安倍不僅繼續參拜靖國神社,還解禁了集體自衛權,我們很清楚他下一步要做什麼事情,就是要修和平憲法,我很憂心日本又要走回軍國主義的道路。身為了解歷史的我們,現在更應該把歷史真相講出來,我們不做的話,下一代更不清楚了。」高金素梅說。

  在8月份臺北舉辦的反思甲午之戰的一場研討會上,臺灣世新大學王曉波教授指出,美國為「重返亞洲」一再姑息日本,但日本應該認識到,美國只是為了以日制中而不是要日本獨霸太平洋地區,日本不要重蹈「以日制中」後而落得無條件投降的覆轍!(記者陳曉星)

相關焦點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同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飽受磨難的臺灣同胞終於擺脫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實現了兩岸同胞的骨肉團聚,譜寫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同仇敵愾的悲壯詩篇。 一、臺灣同胞抗日的基本特點和歷史經驗 19世紀70年代,剛剛走上明治維新之路的日本,很快就確立了「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68年明治天皇御筆信《宣揚國威辰翰》)的侵略總方針,積極對外侵略擴張。
  • 50年血淚!臺灣當年是怎麼一步步被日本侵佔的
    籤訂《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甲午戰爭我們都很熟悉,經過黃海大戰、平壤之戰,大清國的北洋水師和陸軍一路戰敗。到1895年2月17日,日軍攻陷北洋水師的大本營——威海衛。至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國一敗塗地。
  •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2015年08月24日 10:19 來源:環球時報 自1895年臺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1915年,20年間臺灣人沒有一天不從事武裝抗日活動。據統計,被日本人殺害的臺灣人數目達到40萬人之多,足足佔當時臺灣人口的1/5,臺灣與日本不僅根本不是一國,而且有血海深仇。  我們「霧峰林家」是當年臺灣最積極的抗日家族,我曾祖父林棟梁為武裝抗日出人、出錢,領導臺灣民眾流血流汗的抗日。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展覽以珍貴豐富的史料圖文展示了1895至1945年的50年間臺灣人民一波又一波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投身國家統一的歷史。眾多校園師生以及日據時期抗日誌士後人一同出席開幕式。策展人藍博洲為現場師生說明展覽內容,從1895年臺灣被迫割日、臺人反佔領、武裝抗日、文化抗日、參加全民族抗戰到臺灣光復,詳細地介紹了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史。
  • 簡述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
    明朝末年時,西班牙人佔據北臺灣,荷蘭侵入南臺灣,之後荷蘭殖民者驅逐西班牙殖民者,從1624年(明天啟)到1661年(清順治),荷蘭盤踞臺灣37年,而後由民族英雄鄭成功擊退荷蘭殖民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於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臺灣,統一了全國領土。
  • 被日本佔領的50年,臺灣人是怎麼過的?
    (甲午海戰)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回頭看看,清領的兩百年,清政府是從鄭氏政權手上,接下了臺灣島嶼。清朝治理臺灣,官員將來臺服務視為畏途,不願久留。
  • 霧社事件,日據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起義
    自從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為由提出「番地無主」的強盜主張,公然發兵侵略臺灣,清王朝在抵抗之後同日本人籤訂條約賠款使日本人退軍,日本這次侵略雖然以失敗而告終,可他們對臺灣的覬覦卻一日未曾消逝,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舉國大譁,而臺灣更是全島悲慟,因為在《馬關條約》中臺灣被割讓了,整島居民成了「棄民」,萬裡神州皆泣淚,肯為日寇做馬牛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張麗俊的日記可以看到,家戶熱熱鬧鬧歡慶傳統新年,以各種傳統儀式迎年,這也是清末以來多數臺灣人的新年生活。日據時代,新曆年首度進入臺灣時間回到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後,象徵現代化的公曆被引入。1920 年代以後,大城市裡中上階層的臺灣人,普遍過起「兩度迎年」的生活。貼春聯、春酒、圍爐、燒香拜佛等傳統習俗,也同時混用在農曆年與新曆年。如果沒有後續戰爭,妥協式的「兩個新年」模式,也許會一直持續下去。勤勞報國周,嚴禁舊曆年!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名單(1895-1945)
    臺灣總督是指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時,由日本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 在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臺統治,臺灣日治時期結束。在1895年到1945年半個世紀當中,日本共派任了19個總督,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文官總督時代」、以及「後期武官總督」。  雖然臺灣在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但臺灣總督府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臺灣光復後,我們又做回祖國子民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消息,「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 「抗日神劇」的末日到了!廣電總局:違背常理的抗日神劇不得播出
    簡而言之,就是不得播出那些「抗日神劇」!看來,抗日神劇的末日到了!不得不說,這一決定確實是大快人心!雖說影視劇為了視覺效果,而做出一些誇張的改編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些抗日神劇就純屬於「胡編亂造」,篡改歷史。眾所周知,我國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結束,一共歷經了14年之久。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
    新華社 發「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家族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川路祥代,2002,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方孝謙,2001,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   Fix, Douglas Lane. 1993.
  • 75年前的今天,臺灣回家
    今天,2020年10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憂外患、山河破碎1895年日本強佔我寶島臺灣從乙未割臺至臺灣光復50年間臺灣同胞拒不臣倭,抗爭不止犧牲逾65萬人之巨全民族抗戰爆發後數萬臺灣同胞奔赴大陸抗日救亡先賢先烈用鮮血和生命證明臺灣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離的成員1945年
  • ——訪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家族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林家幾代人接續保臺衛國、抵禦外侮,在兩岸留下歷史美名。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在霧峰林家大院介紹林家歷史。
  • 臺灣高校之臺灣史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
    ─臺灣的綠營 臺大歷史所 博士 1982 楊熙 清代前期治臺之撫民與理番政策的研究─康熙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 政大政治所 博士 1982 劉妮玲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 師大歷史所 碩士 1982 藤井志津枝 一八七一~一八七四年臺灣事件之研究 臺大歷史所 碩士 1983 何培夫 楊廷理對臺灣治績考 文化歷史所 碩士 1983 赤嶺守
  • 抗日第二戰區正副司令,一個狼狽逃臺灣,一個光榮成新中國元帥?
    抗日第二戰區正副司令,一個狼狽逃臺灣,一個光榮成新中國元帥?抗日時期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閻百川,人稱閻老西,第二次國共合作時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員,抗日戰爭時期率領山西子弟兵為名族抗日確實也做出了不少貢獻,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兵敗逃亡到了臺灣他也一同前去而第二戰區副司令員卻是朱德元帥,國共合作時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副司令員兼東路軍總指揮,在解放戰爭之後1955年被任命為元帥,軍委主席等職位,為我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日第二戰區正副司令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 1895年1月5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
    1895年1月5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   1895年1月5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倫琴發現 X 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