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日據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起義

2020-12-06 青丘漢潮

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也表明臺灣的原住民祖先有很大可能是來自於大陸的一隻善渡的古老民族,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提出了「脫亞入歐」的強國方略,但是日本民多地狹,資源匱乏,於是日本便將魔爪伸向了中國的「寶島」臺灣。

自從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為由提出「番地無主」的強盜主張,公然發兵侵略臺灣,清王朝在抵抗之後同日本人籤訂條約賠款使日本人退軍,日本這次侵略雖然以失敗而告終,可他們對臺灣的覬覦卻一日未曾消逝,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舉國大譁,而臺灣更是全島悲慟,因為在《馬關條約》中臺灣被割讓了,整島居民成了「棄民」,萬裡神州皆泣淚,肯為日寇做馬牛?被清政府拋棄的臺民推戴時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成立民主國,意圖抵抗日軍,史稱乙未抗日,這也是是臺灣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日軍不斷增兵,雙方實力差距明顯,唐景崧,劉永福,丘逢甲,先後潛回內陸,義軍首領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國捐軀!轟轟烈烈的抗擊日軍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佔領全島的日本人深知亡國不如亡種,日本派人在臺北成立「國話傳習所」,推行奴化教育。不僅如此,因侵略臺灣而死的日本親王北白川宮能久,在死後被造神,成為日本人文化侵略,文化奴化的象徵,日本人在臺灣大肆給北白川宮能久立廟,逼迫臺灣人民祭祀這位「侵略者」。

一方面日本人殘酷鎮壓漢族民眾,另一方面被日本人視為「野蠻不開化」的原住民也遭到了日軍的血腥鎮壓,經歷了五年的殘酷鎮壓,日本人還在原住民地區設置了無孔不入的「警察制度」,這些警察窮兇極惡對原住民動輒打罵。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反應的正是這一歷史事件和背景,故事還要從1930年提起,日本人奴役原住民的政策早已引起了原住民的不滿,日本人大興土木並且逼迫原住民服勞役更是激化了矛盾,霧社賽德克首領莫那魯道之子結婚,好意給路過的警察吉村敬酒,而窮兇極惡的吉村視其為野蠻之人不僅沒有接受敬酒反而用手杖打人,雙方矛盾激化日本警察吉村被憤怒的賽德克族人暴打。日本殖民者第二天便以毆打警察為由逮捕了莫那魯道之子,莫那魯道前去道歉講和卻遭到了吉村的進一步羞辱,由於日本警察制度的高壓殘暴原住民備受欺凌,莫那魯道本就憎恨日本殖民統治,氣憤絕望的莫那魯道決定發動一場起義,時間就定在了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病死於臺灣而舉行運動會,這也被賽德克族人視為出草(獵人頭)的原始活動,1930年10月27日這一天莫那魯道率領六部族人率先發難,在運動場等地殺日本一百餘人,聞訊後的日軍馬上圍剿莫那魯道,僅僅兩天便攻克霧社,莫那魯道率領族人進山抵抗,老幼婦女為了避免拖累集體上吊自殺,極為悲壯!大勢已去的英雄莫那魯道在斷崖處飲彈自盡,他的遺體多年後才被發現,後又被送往日本,直到1973年才被送回霧社安葬。由此是為第一次霧社起義,而熱衷「以番制番」的日本人又挑唆其他的原住民,對賽德克人發動了無差別的大屠殺,是為第二次霧社事件。在賽德克人起義之前,霧社一度被視為模範,這一起義也徹底撕破了日本人虛偽的「臉龐」。

起義的英雄雖然戰歿,起義失敗,部族被殺,可這次大起義卻激勵著臺灣的熱血愛國青年,此事也深深打動了臺灣各界,霧峰林家「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臺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蔣渭水等人皆抨擊臺灣,使得臺灣各界已經沉寂了多年的抗日熱血重新點燃,這也是臺灣人民抗日史中耀眼的一幕。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直到1945年陳儀將軍正式受降,臺灣人民終於重回祖國懷抱!

相關焦點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臺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並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於民間。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佔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臺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
  • 被日本佔領的50年,臺灣人是怎麼過的?
    (甲午海戰)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1885年,日軍佔領之初的臺灣)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佔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   陳怡宏,2001,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g, Leo T. S. 2001.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來源:新華社作者:吳濟海 劉歡責任編輯:李豔偉2017-02-15 23:47——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2月15日在忠孝中學開幕。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 日據時期臺北監獄圍牆遺址 見證臺灣獄政史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在臺北巷弄間,有處「臺北監獄圍牆」,見證臺灣超過半世紀的獄政史,回顧過往,不禁讓人更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  座落在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52號中華電信邊牆的「臺北監獄圍牆遺址」,初建於1910年代前後的日據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臺灣民意代表、泰雅族人高金素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如果從1874年日本攻打牡丹社算起,我們原住民族抗日71年。」  遠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侵略擴張的觸角已伸向臺灣……「當我們把那個時期的一些老照片拿到部落裡去展出的時候,老人家們淚流滿面,多少年過去了,那些個痛還在他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平時不說。那有多痛啊!」高金素梅說到此處眼泛淚光。
  • 屠殺臺灣人的日軍第八聯隊竟還被紀念,誰是背後影武者?
    「日據時期」殺害臺灣少數民族。  近日來,臺灣陸軍屏東大聖營區公共藝術招標的主題之一,即為當年駐紮在屏東的第八聯隊相關歷史與文化,其中竟然包括了「日據時期」日本陸軍飛行第八聯隊令人難以理解,這個聯隊曾在「霧社事件」爆發第二天,派了四架飛機對霧社抗暴的臺灣少數民族進行近一個月的轟炸,但在招標文件中,卻用正面語氣說明對第八聯隊的背景,至於其以毒氣彈對付霧社臺灣少數民族的惡行,則隻字未提。
  •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中新網9月18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8日刊發《殖民地臺灣人的918情思》一文回顧臺灣青年宋斐如在9.18事變後的思想和行動。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在祖國大陸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同盟會員羅福星以「驅逐日人」、「光復臺灣」為號召,以「華民會」、「三點會」、「同盟會」、「革命會」等名義秘密發展革命組織,積極準備發動起義,以「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為「恢復臺灣」,餘清芳、羅俊、江定等領導噍吧年起義,殺死日本駐臺官吏數十人。為保臺護臺,臺灣同胞不怕流血犧牲,同仇敵愾,譜寫了一首首抵抗日本侵略的悲壯詩篇。
  • 臺灣日據時期建築
    一般官方建築由各州廳營繕系負責人設計及施工,重要的建築則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技師掌理設計;軍方工程即交由陸軍的技師繪圖,多為木造及磚造平房;民間建築則委託地方執業技師設計;日據中期以後,臺北市也出現出現建築事務所,多由日人建築師主持。施工方面多為私人營造組織,臺灣人及日本人均有;類似今天建設公司的組織也有。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1895年5月10日,樺山資紀就任臺灣第一任「總督」,6月17日,樺山資紀在原布政使司衙門宣布在臺灣「始政」,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由此揭開。 在統治最初的歲月,臺灣人強烈抵抗,奈何實力不濟,屢屢為日本彈壓而漸次弭平。據統計,日本佔領臺灣最初八年中,共有三萬二千臺人被日方殺害,超過了當時總人口1%。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上海圖書館,「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開幕。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明清時期,七夕已經成為民眾重要的年節之一。據記載,明朝婦女會「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七夕這一天,以七為巧,因此向織女乞巧所以準備的祭品,皆以七為數,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絲線七色等。七夕的乞巧習俗,展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女紅的狀況。
  • 臺灣當年是怎麼一步步被日本侵佔的
    琉球問題也是釣魚島爭端的來源「牡丹社事件」爆發,日本武裝侵臺、吞併琉球1871年10月15日,琉球居民69人乘船遭遇颱風,漂流到了臺灣南端的八瑤灣,觸礁沉沒,3人溺亡,其中54人被當地牡丹社等原住民殺死,剩下的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由於資料與語言的關係,大陸學界對日據時期臺灣歷史的研究起步較晚,對於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的研究,又相對晚於對政治制度史和對臺灣人民抗日鬥爭史的研究。[75]蔣宗偉對日據時期臺灣青年赴大陸求學的情況進行了討論,並對他們在大陸參與抗日與收復臺灣工作的經歷尤為關注,指出他們中大部分人通過在大陸的學習和實踐,認識到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
  • 臺灣高校之臺灣史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
    張舜華 臺灣官制中「道」的研究 臺大歷史所 碩士 1980 黃樹仁 日據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意識型態與角色之研究(一九二0~一九二七) 政大政治所 碩士 1980 葉其忠 明鄭主要官兵降清反清的研究─一六四六~一六八三 臺大歷史所 碩士 1980 蔡淵洯 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 師大歷史所 碩士 1981 張勝助 日據時期臺灣報界的抗日運動 文化哲學所
  •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臺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的言論,在我們這些全家堅決反抗日本統治的人看來,實在是刺眼無比。自1895年臺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1915年,20年間臺灣人沒有一天不從事武裝抗日活動。據統計,被日本人殺害的臺灣人數目達到40萬人之多,足足佔當時臺灣人口的1/5,臺灣與日本不僅根本不是一國,而且有血海深仇。  我們「霧峰林家」是當年臺灣最積極的抗日家族,我曾祖父林棟梁為武裝抗日出人、出錢,領導臺灣民眾流血流汗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