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2020-12-08 騰訊網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4929字 | 閱讀需9分鐘

李登輝為何有個日文名?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7月30日晚,臺灣重要政治人物李登輝走完了98年的人生。他的一生真是波詭雲譎,起伏不定。他還有個日本名字:巖裡政男(いわさとまさお),其兄李登欽(1921-1945)的「和名」叫巖裡武則。

李登輝

這都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緣起

從「無方針」到「同化」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佔臺灣。1895年5月10日,樺山資紀就任臺灣第一任「總督」,6月17日,樺山資紀在原布政使司衙門宣布在臺灣「始政」,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由此揭開。

在統治最初的歲月,臺灣人強烈抵抗,奈何實力不濟,屢屢為日本彈壓而漸次弭平。據統計,日本佔領臺灣最初八年中,共有三萬二千臺人被日方殺害,超過了當時總人口1%。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提出治臺的「無方針」方針,即特別統治主義,但他也醉心於德式科學殖民主義。後藤認為,從生物學的觀點,同化殖民地人民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因此主張效法英國殖民統治方式,將臺灣等新附領土視為真正的殖民地,亦即分離於內地的帝國屬地,不適用內地法律,須以獨立、特殊方式統治。

後藤強調,應先對臺灣的舊俗進行調查,再針對問題提出應對,即「生物學原則」,確立了以漸進同化為主的統治總方針。

1915年,日本鎮壓了西來庵事件(日據時期臺灣人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之後,日本對臺灣開始轉化為「同化政策」,其精神就是將臺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其目的在於使臺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

總督府在具體措施上,實施地方自治、創設總督府評議會、公布日臺共學制度及《共婚法》、撤廢笞刑、獎勵日語等,促進了同化進程。

臺灣導演魏德聖的巨片《賽德克巴萊》就是描述日佔時期日本人對臺灣的「同化」政策:強迫民眾演唱《君之代》,仰視「日之丸」等,但卻激發了所謂野蠻人心底的反抗意識,從而引發了「霧社事件」。

《賽德克巴萊》電影海報

施行

光怪陸離,消磨意識

1937年盧溝橋事件後,日本悍然全面侵華,國民政府抗戰態度則一改對東北事變的綏靖而變得極為堅決。蔣介石還發表了「最後關頭」的重要講話。

其實,早在李頓調查團宣布所謂「滿洲國」是日本違背中國東北人民意志而炮製的時候,日本就面臨著國際道義的譴責。1933年2月7日,《國聯特別大會關於中日爭議報告書》用更明確的語言承認日本侵略中國,並規定日本撤兵的方法、步驟、期限等,但日本卻在1933年3月27日退出國際聯盟……

隨著戰爭的擴大,遭遇了空前的國際孤立和能源枯竭的日本開始選擇「內部挖潛」,即動用韓半島、臺灣、琉球及中國東北等非本土地區各種人、財、物的資源供其役使。除了攫取殖民地的各種資源外,日本還加強了對殖民地人們的精神控制。因為日本帝國的決策者越來越發現,想要臺灣人能「同心協力」簞食壺漿地支持「聖戰」,惟有內地化。故「皇民化運動」呼之欲出。

「皇民」一詞,出自《續日本紀》第三十七卷桓武天皇延曆二年(783年)的勅言:

「同曰皇民,豈合如此。」

1936年,海軍上將小林躋造就任第十七任臺灣總督,結束了長達十七年的文人總督時代。小林標榜「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的統治三原則,皇民化運動自此開始。

小林躋造

1937年9月,日本政府開始根據「舉國一致」和「盡忠報國」之口號精神進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各都道府縣都建立實行委員會,隨後成立町內會、部落會、鄰組等居民組織,通過組織強制儲畜、捐獻、義務勞動。

為了配合本土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臺灣總督府開始推行了一系列強制同化的政策,意在抹去臺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即所謂「皇民化運動」。

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弭臺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

有那些主要具體措施呢?

一是「國家神學」的確立,透過學校教育發揮得最為透徹。

學生的生活規範中,每日到校後要向天皇肖像行禮,試圖將天皇的神格形象灌輸在臺灣學童心中。每天朝會升「日之丸」後,學生必須面對皇宮方向遙拜,並遙拜大神宮。小學生被規定每月1、8、15日全校要參拜當地的神社。

二是「國語運動」和「國語家庭」的構建。

自1910年以後,日語在臺灣通稱為「國語」。在皇民化時期,大量增設「國語講習所」,鼓勵臺灣人講「國語」,以普及日語能力。到了1943年,臺灣人已有80%是所謂的「國語解者」。1937年4月後,總督府全面禁止報紙的漢文版。早期師範學校開有漢文課,此時已不再出現。學生在學校裡面被要求講「國語」。

日本人教臺灣孩子學寫日語

對於全家大小都使用日語的家庭,則準予「國語家庭」(國語の家)的優待,如小孩有機會入小學校、中學念書,公家機關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等。1937年到1943年間,臺北州(今臺北、新北、基隆、宜蘭)共有3448戶被認定為「國語家庭」。

「國語家庭」門牌

三是荒謬的「改姓運動」。

要求改用日本姓氏,皇民化時代改日姓的公務員,將有更多的升遷機會。

臺北書店發行的有關改姓方法的書籍

當時改姓也不是隨便改的,有一定規範,比如姓林,雖日本也有「林」姓,但一定要改為「大林」或「小林」等,不能維持原本漢姓。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保留過去臺灣漢人的漢姓(就算只有痕跡也好),在改姓這方面臺灣人也下了很多功夫。某些人利用郡望或堂號直接創造姓氏(如趙姓改為「天水」,王姓改為「太原」等),也是費盡心機。

我們常常說,「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本是祖宗的印跡,後人就該尊崇,但日本式的改姓逼迫臺灣人數典忘祖,甚至要求把日本當祖宗拜。

至於李登輝改姓「巖裡」(Iwasato),似乎和「蘇」姓改為「蘇我」(Soga)、「葉」姓改為「葉川」(Hayama)、「江」姓改為「生江」(Namae)、「胡」姓改為「大胡」(Ogo)等異曲同工,都是採用了明示法,也就是漢姓加字。

1941年底,全臺人口中改姓名的約有1%左右,直到1943年底,雖然太平洋戰爭日趨白熱化,全臺共有17,526戶改姓名,人數為126,211人,仍僅佔當時人口約2%。

可見「改姓運動」在臺灣註定是一場鬧劇,多麼的不得人心。

四是強化「國家認同」,要求國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尊崇「國旗」日之丸,會唱「國歌」《君之代》,鼓勵穿和服。

皇民化教育對青少年學子發揮了相當程度的作用。改姓名、改奉祀日本神龕等運動「引起了老一輩臺灣人的反感,但也有一些公教人員與自稱進步人士和不少青年學生們,自願接受或勉強接受此一改變,甚至有些人自以為榮。」可見臺灣人對於這種洗腦運動,因為年齡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

五是對宗教的重構,特別是佛教,被披上了軍國主義色彩。佛教的日本化則是「助緣」,由此而促成了殖民社會下這一段「互為依存的共生關係」。

深化

罄竹難書的惡行

1941年4月9日,日本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為戰爭效命。

第二階段的「皇民奉公運動」,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許多臺灣人被迫參加。朝鮮半島也在不久後推動創氏改名以及要求朗讀皇國臣民誓詞等「內鮮一體」運動,為此還拍攝了很多電影來吹捧。

進階版的「皇民化運動」又增加了「志願兵制度」,即徵發臺灣、朝鮮、琉球等地的青年去各大戰場枉送性命,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李登輝的哥哥,那位日本名叫做巖裡武則的李登欽。

臺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原先沒有服兵役的義務,而日本人也不認為臺灣人會完全效忠天皇。1941年臺灣總督府與臺灣軍司令發表共同聲明,宣布陸軍志願兵制度將於次年在臺實施,當時社會上有許多慶祝、感激實施志願兵制度的活動,還掀起了「血書志願」的熱潮。

但志願兵只能算是募兵制,因為日方對於臺兵的忠誠度有所疑慮,因此臺灣雖比朝鮮早十五年被併入日本,但徵兵制的實施卻晚了四年,一直到1945年為補足兵源才宣布開始實施所有役齡男子,除非體檢不合格,都必須當兵的政策。

日軍中的臺灣原住民士兵

日本在高等教育方面配合南進的色彩更為濃厚。臺北帝國大學先後成立熱帶醫學研究所、南方人文研究所和南方資源科學所等。臺北帝大遂成為當時研究華南與南洋的中心,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一種南進作戰的「智庫」角色。另外,日本人在教育上偏重上流「國語家庭」,原因可能是資產階級對殖民政權的依附性較高,較易成為收編對象。

臺灣還出現了「皇民文藝」。

「皇民小說」中常見的一個情節是,臺灣的知識分子,留學日本後回鄉,發現臺灣與東京、故鄉與帝都、本島人與本土人在文化上和現代文明程度的對比和落差。為了提升臺灣文化水平、尤其是在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上,小說描述殖民地現代化的情景,藉以展現同化的正面價值,以及小說人物在戰爭時期,積極配合國策、為國奉公、甚至志願從軍犧牲的正當性。臺灣淡水人王昶雄(王榮生)的成名作《奔流》,即是這類文藝的代表。

在當時有一首極為膾炙人口的歌《雨夜花》:

雨夜花,開在雨夜的花,溼淋淋,隨風凋落散在地上。

透著紅色,溼潤紫色,隨著風飄飄,輕輕地凋謝。

明天這陣雨,或許會停吧,可愛的花,別急著散落啊。

雨中飄零的花,令人不得不憐惜,等待君臨的夜晚,紛紛地散落地面。

1938年,這首柔和的歌曲竟然被日人慄原白也改成鼓勵臺灣人「志願從軍」的軍歌《光榮的軍夫》:

紅色彩帶,榮譽軍夫,多麼興奮,日本男兒。

獻予天皇,我的生命,為著國家,不會憐惜。

進攻敵陣,搖舉軍旗,搬運彈藥,戰友跟進!

寒天露營,夜已深沉;夢中浮現,可愛寶貝。

如要凋謝,必做櫻花;我的父親,榮譽軍夫。

透過國家神學的皇民化運動,日本軍國主義者試圖讓被統治的臺灣人迷失其身分,建立起對日本帝國的認同。進一步在戰爭中動員臺灣的人力、物力、財力,以便驅使臺灣人為其所渲染的「大東亞聖戰」賣命。這一套透過國家機器所發揮的洗腦工程與動員機制,充分曝露外來政權的本質。

「欲滅一國,必先滅其文化」,處心積慮的日本軍國主義實在是惡貫滿盈啊!

迴響

長期的隔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九年的臺灣「皇民化運動」亦戛然而止。

不過,長期的「皇民化運動」,使得臺灣族群和世代發生了裂變。

在文化的認同上,老一輩所謂的「祖國」漸趨理想化;中生代則了解亞洲實際上受日本軍人與統治階級所支配;年輕代在「皇民化時期」求學成長,對祖國缺乏感情(比如李登輝就說自己二十二歲前是「日本人」),反而以掃除落伍的中國舊俗為己任。社會菁英與受皇民化教育的新生代,在面對「國籍」與「認同」轉換過程中,對新環境的錯愕與排斥,造成日後陳儀接收臺灣的高度挑戰。

許多臺灣人戰後不知如何用臺語朗讀文言文,同時臺語還出現了大量的日本詞彙。臺灣的一些文化習俗和日常生活中迄今仍帶有日本殖民的影響,隱隱約約藏著日文,如廁所稱「便所」、面積單位「坪」等,甚至直接借用日語音,如瓦斯「ガス, Gas」、摩託車「オートバイ,Autobike」等。

抗戰勝利接收臺灣後,中華民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包括國語運動在內的去日本化運動,希望去除日本文化影響,使臺灣人重新中國化,但是「文化退敵」仍任重道遠。

除了可見的被鄙夷、痛斥的「皇民」,更多的臺灣人都有一種游離的心態,即所謂的「亞細亞孤兒」,他們既不認同於日本,又找不到自己的歸宿,處於苦悶、彷徨的狀態。這是日本殖民統治留下的歷史傷痕,他們的處境和心情理應得到人們的同情和理解。

參考文獻:

1. 間宮定吉,《臺灣改姓名運動》;

2.《臺灣皇民文學專輯》;

3. 陳孔立編著,《簡明臺灣史》;

4. 陳俊豪,《皇民化運動》;

- 完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相關焦點

  • 王建民: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現象分析
    對日本政府與官員否定侵略戰略等等錯誤言行,一向標榜追求正義與人權至上的臺灣,卻失聲了,迴避了,不關注,不關心,而且朝野公然頌揚與肯定日本殖民統治,許多人否定「日據」而肯定「日治」,甚至在臺灣公開出版物出現日本「皇民化文學」。這一現象反映了臺灣社會何種心態與立場?臺灣社會的歷史史觀何以出現如此嚴重的異化現象?顯然不是簡單地臺灣社會親日與媚日所能解釋的,而是有複雜的歷史、政治與國際等多種原因。
  • 教授:蔣介石提倡反日50年 下兩代臺灣人仍親日
    「臺獨」媚日有目共睹,但上述幾位堅定的「臺獨」,不能單純用媚日描述,尤其彭、李以日本人自居的言行是真實的,他們甚至主動將日本右翼的世界觀內化,堪稱具有十足的日本精神基因。最近臺灣的中學生反課綱運動批評說,中學新課綱不應將日本統治臺灣稱為「殖民」,又要求用「終戰」取代「抗戰」,只知維護日本。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藍博洲,1993,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 1913-1945年。臺北:時報文化。   李文卿,2001,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臺灣小說集》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連溫卿,1988,臺灣政治運動史,張炎憲、翁佳音編校。臺北:稻鄉。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臺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臺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的言論,在我們這些全家堅決反抗日本統治的人看來,實在是刺眼無比。  李登輝說的完全是謊言。自1895年臺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1915年,20年間臺灣人沒有一天不從事武裝抗日活動。據統計,被日本人殺害的臺灣人數目達到40萬人之多,足足佔當時臺灣人口的1/5,臺灣與日本不僅根本不是一國,而且有血海深仇。  我們「霧峰林家」是當年臺灣最積極的抗日家族,我曾祖父林棟梁為武裝抗日出人、出錢,領導臺灣民眾流血流汗的抗日。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七夕日治時期「 七夕" 在臺演變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傳至日本與閩南地區後"之後有許多日人所著的臺灣漢人風俗研究的書籍刊物出版,皆有臺灣七夕舊慣的描寫,隋著調查的增益內容也越加豐富完整,如鈴木清一郎著《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 》一書中,還描述孩子的守護神床母,與某些地區做十六歲的習俗,也記載不少牛郎織女傳說的趣聞等等。日據時期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對於日本公曆七夕與傳統七夕都有相關報導與投稿。
  • 為何臺灣現在有不少人媚日?和日本侵華時期在臺灣的一項措施有關
    前兩天台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過世了,網上有很多人一提起李登輝,恨得牙根痒痒,為什麼,主要原因就是大家覺得他太媚日了。說實話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你說你如果羨慕美國經濟發達,羨慕法國風景優美,甚至羨慕德國人的嚴謹踏實,這都沒大問題。
  • 日本是如何給臺灣人洗腦的?
    而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特殊意識形態,自然也成為了日本侵略者必爭的領域。整個日佔時期,削弱本土佛、道教的影響,輸入神道教、日本佛教就成為了宗教侵略的主要內容。臺灣大神社是日佔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神道之地(1944年,被墜落的飛機炸毀了)(圖片:Wikipedia)▼皇民化運動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侵佔我國臺灣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這些政策措施包括數次的宗教和舊慣調查,在齋教徒發動的「西來庵事件」後,又通過日本佛教各宗派與臺灣本土佛教各派的聯合,成立一些佛教教育機構和全島性佛教組織。殖民統治後期,殖民當局更是推行「信仰皇民化運動」,強化日本化的宗教禮拜儀式和國家神道地位。日據時期日本佛教入臺和殖民當局的一系列舉措,使包括齋教和緇衣佛教在內的臺灣佛教逐漸日本化,並對戰後臺灣佛教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 日據時期的殖民教育
    在這個條約中,(二)中國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彭湖列島給日本。   "皇民化"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推行殖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民族奴化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建立"南進基地"的需要,以保證其殖民統治與掠奪而制定的。
  • 被日本佔領的50年,臺灣人是怎麼過的?
    (甲午海戰)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人將這五次抗日事件鎮壓後,合併處理,稱為「苗慄事件」),1915年餘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又稱「餘清芳事件」、「噍吧哖之戰」,是發生於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亦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人最後一次武裝抗日)都失敗了。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但一百年前的臺灣也是這樣嗎?臺灣人何時開始過起現代新年呢?「日據時期」是轉變的關鍵。清末到日據時期,臺灣人從傳統舊曆年,逐漸轉變為兩度迎年。大致分成四個階段:舊曆元旦的延續與變容(1890-1918)、新曆元旦的引入與競爭(1896-1918)、兩度迎年:規訓與不完全同化(1919-1936)、皇民化的抑制:舊曆新年的抵抗和隱形(1937-1945)。
  • 李登輝病亡當晚,臺灣多地出現鞭炮聲,「臺獨」註定遺臭萬年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8月2日援引環球網的報導稱,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7月30日病亡,臺媒報導稱,消息傳出不久,李登輝住所翠山莊與臺北榮民總醫院附近出現鞭炮聲,當晚22時許也有民眾聽到鞭炮聲。臺灣警方透露,是不滿李登輝政治立場的民眾在慶祝。
  • 臺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根據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閻鴻中的說法,「日本的讀書人學問知識稍高的,都以讀漢文、古書為榮,它不可能真正去掉漢文化。到日本統治臺灣中期,臺灣的士紳家庭,尤其是有聲望的家庭,一定都看過古籍讀過漢文。只有在日本戰敗前夕,日本文化政策改變,漢文化才走向衰弱,但不曾中斷」。在日據時期,從1895年到1919年為止的24年,屬於「初期武官總督時代」。
  • 簡述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
    日本殖民者為了更好地將臺灣同化,在臺灣實施高度集權的「總督」制度,分別是 1895~1919年武官總督時期;1919~1937年文官總督時期;1937~1945年「皇民化運動」時期。當時條約的內容特別是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到國內時,整個清廷朝野上下群情激憤,而臺灣民眾的反應尤為強烈,並且迅速掀起轟轟烈烈的反割臺鬥爭。
  • 臺灣教科書回歸「一中」: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 不是玉山
    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曾是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會」成員,他昨天(22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介紹,與以往的課綱所不同的是,這個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新版本」,徹底排除了「臺獨」及「皇民化」思想,在史觀上回歸「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比如必須寫清楚中國(註:早前教材稱大陸為『中國』)第一大島是臺灣島,而不是海南島;我國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而不是玉山;臺灣慰安婦一定是『被迫』的……「所以『臺獨分子
  • 清代、日治時期張瑞圖書風傳入臺灣的途徑
    十七世紀以來, 日本書者便毫無顧忌地接收這帖學派中的奇珍瑰寶。臺灣與福建關係密切, 對這股流行於福建特有的狂草書風, 自然也不陌生。臺灣文人和張瑞圖書風或藝術接觸確切的時間, 最早可推至乾隆三十三年 (1768) 致力二水狂草的林朝英第一次內渡福州參加鄉試時期;此外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 來臺任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的廣西拔貢楊廷理。
  • 搶鮮讀 | 變化多端的李登輝:從反對「臺獨」到「臺獨之父」
    李登輝曾加入共產黨       李登輝有著濃厚的「日本情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22歲以前是日本人」。他的日語說得非常流利。他出生在臺灣淡水,當時正處於日本統治之下。他從小接受日本教育。18歲時考入臺北高等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在京都帝國大學求學。       李登輝早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 臺灣高校之臺灣史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
    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之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 文化日研所 碩士 1986 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師大歷史所 博士 1986 施懿琳 日據時期民族正氣詩研究 師大國文所 碩士 1986 陳純瑩 明鄭對臺灣的經營(1661-1683) 師大歷史所 碩士 1986 曾賢 日據時期(1895-1945)臺灣區公共圖書館事業之研究
  • 評李登輝的「隱性臺獨」與彭明敏的「顯性...
    由於他公開鼓吹「臺獨」,不為蔣家所容,長期逃亡海外;而李登輝則因「內斂」有功,深藏不露,長期留在國民黨內,直至爬上臺灣權力的「頂峰」。◆政治密友心心相印李登輝與彭明敏都曾就讀於日本。日本投降後,兩人一起返臺進入臺灣大學,後又分別留學美國和法國。兩人自年輕時代起,即因政治觀點相近,成了「莫逆之交」,中間有分有合,友情始終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