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現象分析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作者 王建民

    前不久臺灣島內爆發的「日據」與「日治」之爭,只是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與混亂現象之一。問題的嚴重性遠不至此,還有更多、更普遍、更嚴重的對日史觀錯亂表現。

    近年來,日本社會右翼傾向日益嚴重,否認鈞魚島主權爭議、公開否定侵略戰爭(安倍「侵略定義模糊論」)、宣揚「慰安婦必要論」,鼓吹學德國納粹修改和平憲法,公然參拜靖國神社,正在走向危險的發展道路。日本政府這種公然挑戰人類正義與人類道德底線的錯誤言行,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與不滿,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災難深重的中國大陸、韓國、朝鮮等均表達了強烈不滿與抗議,並與日本政府及官員的言行進行毫不妥協的鬥爭。然而,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對日本卻是另一種態度。對日本政府與官員否定侵略戰略等等錯誤言行,一向標榜追求正義與人權至上的臺灣,卻失聲了,迴避了,不關注,不關心,而且朝野公然頌揚與肯定日本殖民統治,許多人否定「日據」而肯定「日治」,甚至在臺灣公開出版物出現日本「皇民化文學」。這一現象反映了臺灣社會何種心態與立場?臺灣社會的歷史史觀何以出現如此嚴重的異化現象?顯然不是簡單地臺灣社會親日與媚日所能解釋的,而是有複雜的歷史、政治與國際等多種原因。這也深刻揭示了臺灣社會對人類文明與正義價值的顛覆,已陷入是非不分、黑白不辯、歷史史觀錯亂的境地。

    臺灣何以會有如此錯誤的歷史史觀與價值認知?為何與同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朝鮮形成顯著差異?為何韓國對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問題上的表現不可理解?確實是需要深入思考與分析的重大問題。

    臺灣社會這種歷史史觀與價值觀念的扭曲轉變,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複雜的。其中,最關鍵的是近二十多年臺灣政治發展與「臺獨」分離主義發展造成的。

   日本對臺灣長達五十一的殖民統治及皇民化教育,在臺灣培養了一批親日、媚日的皇民化分子,這些人因此獲得了財富,並進入上層社會。李登輝就是皇民化的代表,才會敢於公然認為鈞魚島是日本領土,成為中華民族的敗類。日本殖民統治在臺灣經濟建設與現代化發展,讓只追求實惠與利益並從日本那裡獲得好處的部分臺灣人,對日本有一種好感。日本殖民統治在臺灣社會、文化與經濟領域留下許多日本的遺產與痕跡,諸如象徵日本統治臺灣的總督府依然存在,並成為臺灣政治中心的「總統府」;度量衡仍採取日本標準,如土地面積單位用「甲」,房屋建築面積用「坪」,等等,臺灣處處滲透著日本文化的影子與印跡,都增加了臺灣民眾對日本的好感與歷史記憶。國民黨收復臺灣後,代表祖國的國民黨軍隊軍紀不整,處事不當,以致發生「二二八事件」,加深了臺灣民眾對國民黨政權的不滿。加上後來國民黨「執政」的腐敗與白色恐怖,讓臺灣部分民眾更懷念日本殖民統治後期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佔領並管制日本,為了對付與對抗中共(中國大陸),沒有對日本的戰爭罪行進行徹底清算,更在沒有戰勝國中國的參與下簽訂了對日本的《舊金山合約》,留下後患。

    同時,退敗臺灣的國民黨蔣介石,也是為了對抗中共,實現「反攻復國」夢想,極力發展與日本的「友好關係」,對日本以德抱怨,甚至竟然邀請日本甲級戰犯、今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嶽父岸信介訪問臺灣,並秘密訓練臺軍,這也助長了臺灣社會對日本的友好認知。不過,在蔣氏統治臺灣時期,在反對日本否定侵略戰爭、歪曲慰安婦等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是明確的,尚能堅持原則,臺灣社會並沒有出現肯定、讚揚日本殖民統治的言行,也沒有「日據」與「日治」之爭。自進過日本軍校、曾自稱是日本人的李登輝「執政」後,不僅逐漸開始了他「去中國化」的「臺獨」分裂行動,而且開始公開肯定與美化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臺灣社會的統獨觀、中國觀、日本觀、歷史觀開始發生重要變化,整個社會瀰漫著親日情緒,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日治」取代了「日據」,肯定日本殖民統治「正常化」。尤其是到了民進黨「執政」時期,陳水扁不僅在「去中國化」與「臺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且進一步肯定與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社會逐漸陷入了一個迷失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媚日、讚揚與合理化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而馬英九上臺「執政」後,雖然有明確的中華民族立場,但不僅沒有在臺灣錯誤的教科書與臺灣社會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等重大問題上撥亂反正,反而還在大力宣揚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八田與一對興建嘉大圳對臺灣經濟的貢獻,國民黨「執政」的臺北市政府還在隆重紀念日本興建「北投公園」的百年大慶活動。

    如此以來,今日臺灣社會,不分藍綠,上下一體,都在肯定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容忍「清治」與「日治」概念在臺灣的並存,讓臺灣社會瀰漫著一種強烈的親日、媚日氣氛,對日本否定侵略戰爭、否定慰安婦等錯誤言行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讓臺灣繼續陷入嚴重的價值觀念錯亂、歷史史觀錯亂的境地。如今,「日據」與「日治」之爭,馬英九即使自己不認同「日治」,但已無力改變臺灣社會錯誤的歷史史觀與價值觀念,只能容忍兩者並行。這是殘酷的政治現實,也是一種政治上的無奈。臺灣悲也!(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
    【摘要】異化問題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角度。符號異化在消費異化中表現尤為突出,過度符號化已經在人們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交往行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符號的過度化成為一種壓制人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力量。符號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我們揭示符號異化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
  • 王建民:RCEP給蔡英文新南向政策帶來壓力
    據「中評社」報導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王建民對中評社表示,RCEP地區是臺灣最重要的貿易投資地區,協議籤署後對臺灣未來和相關國家、地區的貿易帶來壓力,具體影響還要看協議落實的情況。
  • 《自然辯證法》中的技術異化思想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恩格斯確有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其思想的前瞻性尤其體現在他對技術異化的討論上。「異化」一詞源於拉丁文alienatio,後轉譯成英文alienation,有疏遠、轉讓、分離、差異等義。在哲學層面,「異化」指在一定條件下,原本屬於事物自身的力量轉化為同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力量。
  • 王建民:香港政治結構的「臺灣化」趨勢
    作者 王建民     「佔中」運動爆發後,「佔中」者或支持「佔中」者,以黃絲帶與黃雨傘為標誌,未來有可能形成以黃色為標誌的香港反對政治勢力或可稱為「泛黃派」,類似臺灣的泛綠陣營。「反佔中」者則以藍絲帶為行動標誌,雖然與建制派沒有直接關係,但均是「反佔中」的社會政治力量,均是支持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政治社會力量,可稱為「泛藍派」,類似臺灣的泛藍陣營或。在泛藍或建制派陣營中,民建聯是最大黨。未來香港政治的發展與演進,很可能出現黃、藍兩大社會政治力量,與臺灣藍綠政治結構類似。
  • 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文章原標題: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兼談中國和亞洲的留學美國熱潮)美國總統選舉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雖然歐巴馬逐漸展示一定的優勢,但是差別並不顯著,任何突如其來的「十月意外」都可能造成逆轉。所以誰最後當選總統仍在未定之天。再加上國會兩院改選的局勢並不明朗,尤其是堅決與歐巴馬對著幹的眾議院共和黨多數,要預言大選後的美國政治走向為時尚早。
  • 「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類本質異化」思想其實是馬克思自青年時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將其認定為他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是不符合事實的。在《手稿》之後的馬克思科學著作中,這一思想並未被拋棄、否定,而是得到了繼承和深化,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
  • 警惕消費社會的異化消費
    【摘要】消費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作為文化形式的消費指導並制約著人的消費活動乃至社會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消費文化快速發展,消費觀念發生從實用性到符號化的轉變。消費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成為一種存在感,被賦予一種神聖性。消費成為了一種新的異化形式,這種異化在根本上表現為過度符號化。
  • 最怕的不是變成甲蟲,而是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人與社會的異化
    從《變形記》中看十九世紀西方社會中存在的「異化」現象說到「異化」,可能我們馬上聯想到的是影視劇裡面,人變成了殭屍,或是妖怪,以及像卡夫卡這篇《變形記》裡面的,人異化成了一隻甲蟲。然而最可怕的,可能不是這種表面的異化,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這才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最想表達的。「異化」,最開始是哲學範疇的一個概念,它源自於哲學家黑格爾。
  • 【文萃】以唯物史觀辨析人工智慧的現代性挑戰
    當現代科技「天使」與「魔鬼」的雙重身份一體化,並以人工智慧的形式呈現時,與現代性共謀、加劇現代性危機的潛在可能被增強,但這並非人工智慧本身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辨識人與人工智慧、現代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 賽場異化現象頻發 皆因競技概念有偏
    當今,國內賽場為何黑哨、假球、鬥毆、興奮劑等異化現象頻繁出現?為何高水平運動隊師徒財產糾紛難以調和?其主要原因是國內競技觀念的落後。  譬如,目前仍有許多人認為競技是挖掘人身心潛力,以奪取運動錦標為目的的訓練和比賽過程或社會活動過程。顯然,前者對競技概念的外延限定過窄,後者限定又過寬。
  •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2018年10月16日 07: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彭柏林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刑事和解適用中的異化現象及防控對策
    但是,刑事和解在適用中卻存在「反常」、「自我異化」、「自我疏遠」、「自我否定」以及「對立、差別、非同一」等異化現象,⑵嚴重阻礙了刑事和解功能的全面實現。鑑此,有必要深入考察刑事和解異化現象及形成原因,進而探討刑事和解異化現象的防控對策。  一、刑事和解異化的主要表現  刑事和解在司法實踐中的異化現象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
  • 切忌權力「異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理論界,曾經對「異化」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當時的一個分歧之點,是社會主義社會究竟有沒有「異化」現象。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異化」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異化」現象。比如說,目前的腐敗問題,就是一個表現形式。兩種觀點尖銳對立,爭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本文擬從殖民地經濟,社會變遷與教育、宗教問題,思想文化問題等幾個方面,對大陸學界的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進行梳理,分析其主要觀點與問題意識,並總結其主要成就及不足之處,從而為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鑑。
  • 好書推薦:《歐也妮·葛朗臺》,金錢社會與人性的異化
    此外,通過對葛朗臺這一守財奴的形象刻畫,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巴爾扎克的文筆高妙之處在於出色的細節描寫,除了最基本的背景環境、人物動作以及心理描寫之外,巴爾扎克還將細節描寫的筆觸延伸到對主旨的揭露,他通過三種不同狀態的「異化」來揭示異化背後的主題。
  • 國臺辦發布會聚焦「九二共識」、抗戰史觀等熱點
    國臺辦發布會聚焦「九二共識」、抗戰史觀等熱點 2015-09-16 15:47: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9月16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
  • 琅琊說:內捲化社會之人的異化(上)
    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這一概念便被廣泛應用到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其他學術研究中。「內捲化」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意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不斷重複。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有很多這樣的「內捲化現象」。人的異化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
  • 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滬開幕
    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12月2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消費社會中文化審美的異化與重塑
    事實上,抵抗審美異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場且不斷增長,認同美的多元形態和個體對審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費社會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們對生活的反思性、對精神生活的嚮往、認真做事的態度以及社會責任感。【關鍵詞】消費社會 新媒體 審美異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我們能否創造出能夠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文化產品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當前,消費社會正在將文化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