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建民
前不久臺灣島內爆發的「日據」與「日治」之爭,只是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與混亂現象之一。問題的嚴重性遠不至此,還有更多、更普遍、更嚴重的對日史觀錯亂表現。
近年來,日本社會右翼傾向日益嚴重,否認鈞魚島主權爭議、公開否定侵略戰爭(安倍「侵略定義模糊論」)、宣揚「慰安婦必要論」,鼓吹學德國納粹修改和平憲法,公然參拜靖國神社,正在走向危險的發展道路。日本政府這種公然挑戰人類正義與人類道德底線的錯誤言行,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與不滿,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災難深重的中國大陸、韓國、朝鮮等均表達了強烈不滿與抗議,並與日本政府及官員的言行進行毫不妥協的鬥爭。然而,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對日本卻是另一種態度。對日本政府與官員否定侵略戰略等等錯誤言行,一向標榜追求正義與人權至上的臺灣,卻失聲了,迴避了,不關注,不關心,而且朝野公然頌揚與肯定日本殖民統治,許多人否定「日據」而肯定「日治」,甚至在臺灣公開出版物出現日本「皇民化文學」。這一現象反映了臺灣社會何種心態與立場?臺灣社會的歷史史觀何以出現如此嚴重的異化現象?顯然不是簡單地臺灣社會親日與媚日所能解釋的,而是有複雜的歷史、政治與國際等多種原因。這也深刻揭示了臺灣社會對人類文明與正義價值的顛覆,已陷入是非不分、黑白不辯、歷史史觀錯亂的境地。
臺灣何以會有如此錯誤的歷史史觀與價值認知?為何與同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朝鮮形成顯著差異?為何韓國對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問題上的表現不可理解?確實是需要深入思考與分析的重大問題。
臺灣社會這種歷史史觀與價值觀念的扭曲轉變,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複雜的。其中,最關鍵的是近二十多年臺灣政治發展與「臺獨」分離主義發展造成的。
日本對臺灣長達五十一的殖民統治及皇民化教育,在臺灣培養了一批親日、媚日的皇民化分子,這些人因此獲得了財富,並進入上層社會。李登輝就是皇民化的代表,才會敢於公然認為鈞魚島是日本領土,成為中華民族的敗類。日本殖民統治在臺灣經濟建設與現代化發展,讓只追求實惠與利益並從日本那裡獲得好處的部分臺灣人,對日本有一種好感。日本殖民統治在臺灣社會、文化與經濟領域留下許多日本的遺產與痕跡,諸如象徵日本統治臺灣的總督府依然存在,並成為臺灣政治中心的「總統府」;度量衡仍採取日本標準,如土地面積單位用「甲」,房屋建築面積用「坪」,等等,臺灣處處滲透著日本文化的影子與印跡,都增加了臺灣民眾對日本的好感與歷史記憶。國民黨收復臺灣後,代表祖國的國民黨軍隊軍紀不整,處事不當,以致發生「二二八事件」,加深了臺灣民眾對國民黨政權的不滿。加上後來國民黨「執政」的腐敗與白色恐怖,讓臺灣部分民眾更懷念日本殖民統治後期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佔領並管制日本,為了對付與對抗中共(中國大陸),沒有對日本的戰爭罪行進行徹底清算,更在沒有戰勝國中國的參與下簽訂了對日本的《舊金山合約》,留下後患。
同時,退敗臺灣的國民黨蔣介石,也是為了對抗中共,實現「反攻復國」夢想,極力發展與日本的「友好關係」,對日本以德抱怨,甚至竟然邀請日本甲級戰犯、今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嶽父岸信介訪問臺灣,並秘密訓練臺軍,這也助長了臺灣社會對日本的友好認知。不過,在蔣氏統治臺灣時期,在反對日本否定侵略戰爭、歪曲慰安婦等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是明確的,尚能堅持原則,臺灣社會並沒有出現肯定、讚揚日本殖民統治的言行,也沒有「日據」與「日治」之爭。自進過日本軍校、曾自稱是日本人的李登輝「執政」後,不僅逐漸開始了他「去中國化」的「臺獨」分裂行動,而且開始公開肯定與美化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臺灣社會的統獨觀、中國觀、日本觀、歷史觀開始發生重要變化,整個社會瀰漫著親日情緒,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日治」取代了「日據」,肯定日本殖民統治「正常化」。尤其是到了民進黨「執政」時期,陳水扁不僅在「去中國化」與「臺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且進一步肯定與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社會逐漸陷入了一個迷失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媚日、讚揚與合理化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而馬英九上臺「執政」後,雖然有明確的中華民族立場,但不僅沒有在臺灣錯誤的教科書與臺灣社會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等重大問題上撥亂反正,反而還在大力宣揚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八田與一對興建嘉大圳對臺灣經濟的貢獻,國民黨「執政」的臺北市政府還在隆重紀念日本興建「北投公園」的百年大慶活動。
如此以來,今日臺灣社會,不分藍綠,上下一體,都在肯定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容忍「清治」與「日治」概念在臺灣的並存,讓臺灣社會瀰漫著一種強烈的親日、媚日氣氛,對日本否定侵略戰爭、否定慰安婦等錯誤言行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讓臺灣繼續陷入嚴重的價值觀念錯亂、歷史史觀錯亂的境地。如今,「日據」與「日治」之爭,馬英九即使自己不認同「日治」,但已無力改變臺灣社會錯誤的歷史史觀與價值觀念,只能容忍兩者並行。這是殘酷的政治現實,也是一種政治上的無奈。臺灣悲也!(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