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2021-01-10 觀察者網

(文章原標題: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兼談中國和亞洲的留學美國熱潮)

美國總統選舉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雖然歐巴馬逐漸展示一定的優勢,但是差別並不顯著,任何突如其來的「十月意外」都可能造成逆轉。所以誰最後當選總統仍在未定之天。再加上國會兩院改選的局勢並不明朗,尤其是堅決與歐巴馬對著幹的眾議院共和黨多數,要預言大選後的美國政治走向為時尚早。

但是有一個局面卻確定不移:那就是白宮主人仍然會是哈佛大學校友,持續20年來的「常春藤專政」(更確切地說是耶魯和哈佛校友「輪流坐莊」),固化美國整個「上層建築」越來越明顯的精英教育產品趨勢。

與此同時,大選年展示美國社會加速異化,除了政治立場的兩極分化,由教育程度決定的社會異化也日益加深,尤其是具有大學文憑的白領階級與缺乏高等教育的藍領階層,越來越形成父母子女代代相承的世襲「族群」。共和黨的社會基礎,則日益依靠仍然佔人口多數,然而比率不斷下降的藍領白人。

即便這一藍領白人群體也在經歷深刻變化。新近的民調表明,這一群體對共和黨的支持,主要限於種族主義傳統根深蒂固的南部,優勢可以超過20個百分點。但是在北部,尤其是在賓夕法尼亞和俄亥俄等主要「戰場州」,藍領白人對兩黨的支持半斤八兩。羅姆尼如果輸掉大選,這會是個關鍵原因。

這一趨勢表明,一旦超越種族主義偏見,越來越多的藍領白人意識到他們的社會地位下滑,主因在於自身的教育劣勢。而共和黨的「小政府」政策,尤其是減少政府對社會的幹預,並不能幫助改善他們以及下一代的教育和社會上升機會。另一方面,曾經是歐巴馬首任白宮大管家的芝加哥市長伊曼紐爾,近日公開PK領導罷工的民主黨傳統草根教師工會,顯示美國公共教育質量每況愈下,實在病入膏肓,影響到國家實力和前途,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雖然美國教育界的問題眾多,但是亞洲尤其中國大陸的留學美國風潮卻日益高漲,並且由大學本科而往中小學下延。從南到北,留學中介遍地開花。家長們則趨之若鶩,不惜重金送兒女赴美鍍金,而不細究這樣的教育投資是否明智。

頂尖與二流大學距離不斷加大

美國上層社會的組成趨勢,越來越以精英教育為前提;而美國教育的現實情況,卻是除了一般中產階級難以問津的貴族學校,公共教育體系與精英教育的距離越來越遠。《紐約時報》新近報導:美國共有兩萬多所公立高中,其中只有區區165所所謂的「考試錄取學校(Exam schools)」,涵蓋1%的高中生,其教育質量可以與貴族中學相比。無怪從老布希開始的總統候選人中,大約只有柯林頓與二戰老兵多爾畢業於公立中學,歐巴馬、羅姆尼、麥凱恩、老小布希、戈爾、克裡等人,無不是貴族中學畢業。成千上萬自華赴美的小留學生中,有多少能上這些貴族學校?還有多少有能力競爭進入165所「重點公立高中」?

或許有人會強調美國的高等教育仍然領先世界,但是這實在僅僅限於常春藤大學代表的十數所頂尖名牌大學。而絕大部分就讀美國大學本科的中國留學生,是支付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上的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和二流學校。

史丹福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卡羅琳•霍克斯比(Caroline Hoxby)有一本新書,研究美國大學教育的競爭性。她的主要結論是,半個世紀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競爭性的強化和學生質量的提高,僅僅限於常春藤大學代表的頂尖名校。其他絕大多數大學的學生質量要麼持平,要麼明顯下降。

換言之,過去幾十年來,與美國社會總體一樣,美國的高等教育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頂尖大學與二流大學的距離不斷加大。更重要的是霍克斯比披露了大學教育投資的分化:2006年,美國財力雄厚的最頂尖1%大學,在每個學生上的年度花費是9萬2000美元,而排名再下兩個百分點(96-98%)的大學,人均年度花費就不到5萬美元,而普通大學則只有1萬2000美元。經濟大衰退以來,由於地方財政的惡化,州立大學的經費愈加捉襟見肘。這樣顯著的教育投資區別,自然造成教育質量和畢業後社會機會和報酬的巨大差距。

美國公共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上述現實,不能不使人質疑像中國那樣花費巨額錢財輸送大批學生就讀美國公立中學和普通大學本科的經濟和教育收益。

相關焦點

  • 警惕消費社會的異化消費
    作為文化形式的消費指導並制約著人的消費活動乃至社會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消費文化快速發展,消費觀念發生從實用性到符號化的轉變。消費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成為一種存在感,被賦予一種神聖性。消費成為了一種新的異化形式,這種異化在根本上表現為過度符號化。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所謂科技異化就是科技的內在性質、外在使用、社會效用等方面偏離了人類的善良目的,偏離了人的本性、人的基本價值和社會規範,偏離了道德倫理下的生活方式的需求,科技反過來成為限制、反對人類的力量;同時科技異化還體現為,科技在人的理念中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崇拜物,科技迷信就是科技異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
  • 切忌權力「異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理論界,曾經對「異化」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當時的一個分歧之點,是社會主義社會究竟有沒有「異化」現象。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異化」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異化」現象。比如說,目前的腐敗問題,就是一個表現形式。兩種觀點尖銳對立,爭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 好書推薦:《歐也妮·葛朗臺》,金錢社會與人性的異化
    整部小說通過葛朗臺和查理的發家過程,揭露了資產階級暴發戶發家的罪惡手段,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此外,通過對葛朗臺這一守財奴的形象刻畫,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巴爾扎克的文筆高妙之處在於出色的細節描寫,除了最基本的背景環境、人物動作以及心理描寫之外,巴爾扎克還將細節描寫的筆觸延伸到對主旨的揭露,他通過三種不同狀態的「異化」來揭示異化背後的主題。
  • 最怕的不是變成甲蟲,而是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人與社會的異化
    從《變形記》中看十九世紀西方社會中存在的「異化」現象說到「異化」,可能我們馬上聯想到的是影視劇裡面,人變成了殭屍,或是妖怪,以及像卡夫卡這篇《變形記》裡面的,人異化成了一隻甲蟲。然而最可怕的,可能不是這種表面的異化,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這才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最想表達的。「異化」,最開始是哲學範疇的一個概念,它源自於哲學家黑格爾。
  • 網際網路「社會摺疊」:我們一邊狂奔,一邊害怕被「系統」異化
    但另一方面,基於技術、算法和數據之上的各種系統,正在持續支配我們的工作、決策、消費、甚至生活方式,而且這種系統看上去已經不可逆轉。系統合利,卻不一定合理、合情,我們開始擔心人可能會被系統異化。
  • 我們如何看待異化?
    但是,馬克思則認為異化了的生活,仍然是人的生活,我們並不是要完全推翻異化,而是在異化的生活和真我的生活中找到一種張力存活。黑格爾同樣認為異化的生活是人生活的中介環節,由於有了異化的生活狀態,人們才能夠指導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我的生活和值得追求的生活。在對現實生活的看法也是一樣,盧卡奇認為現實生活都是異化了的生活,除了物化的生活之外別無他物。
  • 困境與出路:傳媒的現代異化及自身超越
    不僅西歐和美國如此,我國也不例外。三是受眾由公眾成為消費者。受眾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媒體是否成功的標準。角色的變化相應引發傳媒功能、公信力等部分變異。傳媒異化的生存表現馬克思批判吸收了盧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異化思想中的積極成果,建構了科學的、唯物的異化理論。
  • 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原標題: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03以揚棄異化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批判   法國著名學者科爾紐在《馬克思恩格斯傳》中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兩個基本主題——揭示資產階級社會中人的自我異化和這種異化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克服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
    【摘要】異化問題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角度。符號異化在消費異化中表現尤為突出,過度符號化已經在人們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交往行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符號的過度化成為一種壓制人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力量。符號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我們揭示符號異化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
  • 消費社會中文化審美的異化與重塑
    事實上,抵抗審美異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場且不斷增長,認同美的多元形態和個體對審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費社會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們對生活的反思性、對精神生活的嚮往、認真做事的態度以及社會責任感。1990年,美國的麥當勞首次進入中國的深圳,標誌著國際快餐業在中國的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麥當勞作為美國文化的商業符號徵服了全世界,目前快餐麥當勞在全球有超過37,000家的餐廳,遍及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是麥當勞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中國「80後」的年輕人太熟悉麥當勞、肯德雞和各類方便麵了,當人們感謝快餐食品帶來的快捷、方便、簡單時,卻很少反思它對人們美好生活的挑戰。
  • 現實主義文學:異化主題,人與人的關係
    20世紀高度發展的西方現代文明使人處於嚴重的異化之中,現代主義文學對文化與文明的批判,正摹於西方人力圖擺脫異化走向自然的願望,因此,異化也就成了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主題。這種異化主題,主要從自然與個人、社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我的關係4方而表現出來。自然與人的關係的異化主要是物質世界對人的異化,表現了物質與精神的對立。
  • 宮崎駿動漫世界中的勞動與異化
    謝韞馬克思將勞動稱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這個角度批判了資本主義對於勞動和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宮崎駿則分析了在發達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異化:隨著科技和機器體系的發展,生產日益擴大,商品日益豐富,生產活動由人的勞動,逐步變成了以科技發展和機器體系能力的增強為主體。於是,人由生產的主體,變成了消費的主體,也就是說:在勞動者被異化為「勞動力」之後,人又被從生產者,異化為「消費者」,通過這種「二重異化」,人的本質力量——勞動進一步被邊緣化了。
  • 安部公房著作《砂女》:社會異化,人無自由
    深究來,有形沙洞如無形人生,又如無形社會,仁木順平掉進的不是囚禁他七年的沙洞,而是生命的沼澤與社會的泥潭,他重複七年的挖沙行為不過是重複人一生中無意義的日常以及為適應異化社會所做的努力,置身沙洞的孤獨與絕望也不過是被異化社會迷失了自我,被異化人群所不理解的存在困惑與生存迷茫。
  • 準確把握髮展與異化的辯證關係
    準確把握髮展與異化的辯證關係 2019年08月27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恩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自然辯證法》中的技術異化思想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恩格斯確有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其思想的前瞻性尤其體現在他對技術異化的討論上。「異化」一詞源於拉丁文alienatio,後轉譯成英文alienation,有疏遠、轉讓、分離、差異等義。在哲學層面,「異化」指在一定條件下,原本屬於事物自身的力量轉化為同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力量。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馬克思的思想受到了黑格爾、費爾巴哈、李嘉圖、聖西門、洛克的影響,並在龐大的理論體系當中,提煉出一個統一的思想框架,構造出社會分析和社會革命的思想體系。費爾巴哈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認為,人類而非上帝才是基本存在的。
  • 教育正在被「異化」,我們該如何重建教育價值?|頭條
    一個人從不斷向家庭和社會索取生存的一切所需,到能夠自食其力並且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算不算成長? 一個人從身體羸弱、心智不全到身心健康地面對各種問題、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勇敢地擔當起做人的責任,算不算成長?
  • 王建民: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現象分析
    作者 王建民    前不久臺灣島內爆發的「日據」與「日治」之爭,只是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與混亂現象之一。問題的嚴重性遠不至此,還有更多、更普遍、更嚴重的對日史觀錯亂表現。臺灣社會的歷史史觀何以出現如此嚴重的異化現象?顯然不是簡單地臺灣社會親日與媚日所能解釋的,而是有複雜的歷史、政治與國際等多種原因。這也深刻揭示了臺灣社會對人類文明與正義價值的顛覆,已陷入是非不分、黑白不辯、歷史史觀錯亂的境地。    臺灣何以會有如此錯誤的歷史史觀與價值認知?為何與同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朝鮮形成顯著差異?為何韓國對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問題上的表現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