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部公房著作《砂女》:社會異化,人無自由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近日看罷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著作《砂女》,講了一個疲於工作與情感的男教師為了「不使自己在時間的洪流中像『河床』一樣被漸漸侵蝕」,在未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隻身來到遠方的海邊企圖捕獲一類罕見昆蟲,卻誤入一個圍困於沙海中的貧困村落後被囚禁,在屢次逃離失敗並被迫慢慢習慣後找尋到自身生命的價值意義與真正的「自由」的故事。

這個故事,荒誕卻真實,迷惘卻理性,絕望也希望,活著是為了「挖沙」,「挖沙」是為了活著,掏空的生命,掏不盡的「流沙」,一切行為的重複,都指向一個殘酷的真相——僅僅是活著,就已用盡全力。

深究來,有形沙洞如無形人生,又如無形社會,仁木順平掉進的不是囚禁他七年的沙洞,而是生命的沼澤與社會的泥潭,他重複七年的挖沙行為不過是重複人一生中無意義的日常以及為適應異化社會所做的努力,置身沙洞的孤獨與絕望也不過是被異化社會迷失了自我,被異化人群所不理解的存在困惑與生存迷茫

許多人幻想讓生命獲得極大或最大的價值,但絕大多數人活著只是在「挖沙」,只是在重複。不錯,重複是生命的真相,但無端的重複,不管行為是否具有意義,都經不起時間的無限消解,平庸的生存性行為不會因為無止境的重複就具有了向存在性行為過渡的可能,生命的價值也不僅僅局限於活著與存在。

仁木順平三番五次地逃離沙洞,除了渴求自由,何嘗不是懼怕這無止境無意義的「重複」呢?

「他啃指甲,連心臟的鼓動都不能安定,他抽香菸,連腦波的節奏都不能滿意。呼吸、步行、內臟的蠕動、每天時間的分配、每七日一個禮拜天、每四個月重複一次的學期期末考試,談不上使男人放心,反而成了新的反覆逼迫的結果,不久,他抽菸一天比一天厲害起來,還與囤積指甲汙垢的女人一起,胡亂尋找世人眼睛夠不到的地方,大汗淋漓被噩夢魘住……」

無意義重複囚禁了人的自由,不自由卻是人生的常態。

資本主義制度大發展,物質化的現代社會對人心人性的異化繁衍了對人存在的蔑視,利益至上的價值觀異化了人的思維,束縛了人的自由,於是有了新時代大部分人意識所構建的冠冕堂皇的社會制度,自認代表正義的少數服從多數的畸形規則,以維護人權的名義,束縛了人的選擇權利,人心本性與人身自由。

世俗權力的無窮放大及其對個體權力空間的擠壓和褫奪造就了異化的社會,異化的人群,現實的必要性約束著人類社會的生活意識,個人只有去適應集體才被容許生存

許多人緊隨時代變遷,自以為的「獨立」個體,實際上早已成為被刻骨般同化的軀殼。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人們了解資訊的方式由最初肢體及口頭相傳的原始時代,後來的竹、帛、錦、烽火等物質時代,再後來的逐漸完善的紙質時代,到如今四通八達的網絡時代,人們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接收機制來充實自己跟上潮流,跟上時代,通過由網絡上得知來的新聞消息發散自己的思維並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以為自己很創新很獨立,事實上早已被同化。

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公眾輿論》一書的開頭講了一個故事:1914年,生活在大西洋一個島嶼上的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與外界的唯一聯繫是每60天往返於大陸之間的英國郵輪。到這一年9月,郵輪路過這個島嶼之前,島上居民所知道的歐洲大陸仍然是兩個月前送來的最後一期報紙所提供的那些新聞。當9月中旬的一天,郵輪再次來到島嶼的時候,居民才得知6個星期前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經爆發了----幾十天以來友好相處的他們已經在事實上成了敵人。然而,事實上島上居民與大陸居民的情況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無論是60天,還是6天、6小時,所有消息的接收者無不在事實發生一段時間以後才了解到有關消息,而在此之前,他們頭腦中的世界仍然保持著事件發生前的狀態。也就是說,人與其生活其中的現實環境之間存在一種擬態環境,而這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本身創造出來的。

後來因麥庫姆斯和肖發表在《輿論季刊》上的論文而成名的理論----「議程設置」概括了這一概念:媒介不能告訴人們想什麼怎麼想,卻能告訴他們該想些什麼。公眾會按照媒介對各種問題的重要程度的設定來調整自己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說媒介對某一事物的強調程度同公眾對同一事物的重視程度構成正相關關係。

媒體對大眾如此大的強烈的引導性,現在,你還敢說你「獨立」麼?大眾媒體塑造的世界與人們頭腦中的世界高度一致或高度相關,你思考並闡述前,思維其實早已被控制,你拼命「獨立」前,思維其實早已被同化,無論你怎麼想怎麼做,你與他人在一開始就並無不同,時代思維控制了你的個人思維甚至物理肉身,多少人自以為活得很精彩,很獨立,何嘗不是被時代牽著鼻子走,多少人早被同化,又多少人迷迷而不自知。

多少人思維同化的同時也不斷被異化,不僅強行異化他人思維,可怕的是,連自己的思維也殘忍異化。

當代社會是由以大多數人意識所構建的「約定俗成」的社會制度所支撐著的,所謂「約定」,即「共識」,那麼,如何使幾十億的不同個體在人性本能及各種條件約束下達成一致?只能是這「約定俗成」的規則都於其有利罷了,可這些「規則」卻明目張胆名正言順地打著「正義」與「集體」的幌子令這人性私心「大行其道」千百年,所謂「少數服從多數」,所謂「請主動給老弱病殘幼孕讓座」……都不過是因為利益,因為每個人都有「老弱病殘幼孕」的一天,因為所有人都不喜歡被孤立。

但是,憑什麼要捨棄個人意願服從大多數人的意見,多數人的所言所為就一定是對的一定是正義的嗎?所有人都在呼籲倡導人權,所有人又都在俯視踐踏他人的人權,窒息毀滅自己的人權,明明所有人都沒有義務服從,但所有人又都在服從。

法不責眾,所謂的「正義」,所謂的「集體主義」,冠冕堂皇的畸形規則,不斷地擴大異化人性的醜惡黑暗,不斷地約束消耗人性的勇敢善良,什麼是自由,什麼是選擇,早已於滾滾紅塵濤濤大浪間蕩然無存。

異化不僅以「集體形式」體現,更以「個人方式」體現。資本主義制度大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大發展,「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逼迫繁衍的追名逐利驅使人性異化,催生人性黑暗,蔑視人性存在,現實社會與人的「存在」逐漸疏遠,逐漸不和諧,現代文明社會物質與利益催生了無數迷茫,孤獨與困惑。

多少人一邊絕望地重複著「挖沙」行為,一面又為了適應生存不斷地蛻變自己,但必要的不是從孤獨中逃脫,不是從孤獨中恢復正常,而是把它看做必然之物主動接受,並在孤獨中探索未知的新的途徑,因為,身在大海,就必須與世浮沉潮起潮落,身在森林,就必須隨遇而安落葉歸根,別無他法,一棵小草,如何撼動大樹,別無他法。

《砂女》以現代主義的視角,結合對社會的客觀觀察,通過營造奇妙怪異的世界,揭示了現代多數人的孤獨狀態,不斷探索和挖掘人性的本質,仁木順平的最終抉擇完成了其對生命的理解與對本性的探討----「挖沙」是為了活著,重複地「挖沙」是為了尋找生命存在價值的可能性與精神所需價值的可塑性,只要不斷努力,就能創造人存在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存在的更大空間,在重複中認識重複,反抗重複,並超越重複,不斷挖掘和探索,找尋迷失的自我。

仁木順平在沙漠中利用簡易裝置捕水,大概就是他存在的價值與自由。這何嘗不是「隨世浮沉」,「隨遇而安」?

「洞穴的底部,依然什麼變化也沒有,但他的心情卻像登上了高高的塔頂。」

所幸,他既沒有同化,也沒有異化,他只是,從沙子中和水一起撿回了另一個自己。

相關焦點

  • 豆瓣8.5《砂之女》: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讓我們的內心更強大
    每個人都可能掉到各種洞裡,再也爬不出來。該怎麼辦呢?著名作家安部公房的《砂之女》,就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建議:如果爬不出來,就學著在洞裡找到新的生活吧。一開始,喊話坑外的人,被無視。接著綁架寡婦,想用她威脅外邊的人,被無視。後來拒絕鏟沙幹活,被無視。最後妥協,餓了好多天,不得不開始工作。
  • 警惕消費社會的異化消費
    作為文化形式的消費指導並制約著人的消費活動乃至社會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消費文化快速發展,消費觀念發生從實用性到符號化的轉變。消費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成為一種存在感,被賦予一種神聖性。消費成為了一種新的異化形式,這種異化在根本上表現為過度符號化。
  • 琅琊說:內捲化社會之人的異化(上)
    這一概念便被廣泛應用到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其他學術研究中。「內捲化」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意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不斷重複。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有很多這樣的「內捲化現象」。人的異化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
  • 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文章原標題: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兼談中國和亞洲的留學美國熱潮)美國總統選舉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雖然歐巴馬逐漸展示一定的優勢,但是差別並不顯著,任何突如其來的「十月意外」都可能造成逆轉。所以誰最後當選總統仍在未定之天。再加上國會兩院改選的局勢並不明朗,尤其是堅決與歐巴馬對著幹的眾議院共和黨多數,要預言大選後的美國政治走向為時尚早。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所謂科技異化就是科技的內在性質、外在使用、社會效用等方面偏離了人類的善良目的,偏離了人的本性、人的基本價值和社會規範,偏離了道德倫理下的生活方式的需求,科技反過來成為限制、反對人類的力量;同時科技異化還體現為,科技在人的理念中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崇拜物,科技迷信就是科技異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
  • 最怕的不是變成甲蟲,而是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人與社會的異化
    從《變形記》中看十九世紀西方社會中存在的「異化」現象說到「異化」,可能我們馬上聯想到的是影視劇裡面,人變成了殭屍,或是妖怪,以及像卡夫卡這篇《變形記》裡面的,人異化成了一隻甲蟲。然而最可怕的,可能不是這種表面的異化,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這才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最想表達的。「異化」,最開始是哲學範疇的一個概念,它源自於哲學家黑格爾。
  • 「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類本質異化」思想其實是馬克思自青年時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將其認定為他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是不符合事實的。在《手稿》之後的馬克思科學著作中,這一思想並未被拋棄、否定,而是得到了繼承和深化,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
  • 分裂、反噬與迷失:「玩樂勞動」視角下青年社交媒介使用異化
    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私有制條件下所發生的「異化」現象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總結。他指出,「異化」(alienation)意指人的物質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或與人對立的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社會現象。異化將造成: (1)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 (2)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 (3)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4)人同人相異化四種異化勞動形式。
  • 切忌權力「異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理論界,曾經對「異化」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當時的一個分歧之點,是社會主義社會究竟有沒有「異化」現象。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異化」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異化」現象。比如說,目前的腐敗問題,就是一個表現形式。兩種觀點尖銳對立,爭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 現實主義文學:異化主題,人與人的關係
    現代主義文學突出地表現異化主題。文化是人的外化與象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誌。現代主義文學傾向於文化批判,本質上是基於對人的生存狀況、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索。人類創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質上與追求人性自由、追求自然的人相對立。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一切有關上帝的所謂知識只不過是人的知識,因此上帝是人性,我們各種對上帝的觀念,只不過是反映了人類存在的不同類型,費爾巴哈顛覆了黑格爾的唯心論,得出的唯物主義論,這對馬克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費爾巴哈說:是人在努力的實現他們自己,是人而不是上帝,以一些方式異化於自己,歷史與我們努力克服自我異化有關,從而啟發了馬克思。
  • 電影《千與千尋》:關於現代人的異化與救贖
    關於現代人的異化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較從前有了極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高度機械化、物質化、商業化的社會也使現代人類走向「異化」境地。關於人的異化問題,馬克思曾認為,人是一種感性、理性和社會性的存在。人的本質是從他的勞動成果中顯現出來,即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成果認識自我。
  • 準確把握髮展與異化的辯證關係
    準確把握髮展與異化的辯證關係 2019年08月27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恩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好書推薦:《歐也妮·葛朗臺》,金錢社會與人性的異化
    此外,通過對葛朗臺這一守財奴的形象刻畫,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巴爾扎克的文筆高妙之處在於出色的細節描寫,除了最基本的背景環境、人物動作以及心理描寫之外,巴爾扎克還將細節描寫的筆觸延伸到對主旨的揭露,他通過三種不同狀態的「異化」來揭示異化背後的主題。
  •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
    【摘要】異化問題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角度。符號異化在消費異化中表現尤為突出,過度符號化已經在人們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交往行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符號的過度化成為一種壓制人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力量。符號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我們揭示符號異化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黑格爾對勞動的重視為馬克思留下一份重要的哲學遺產,馬克思指出,「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馬克思將人的類本質規定為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物質生產勞動。在他看來,人的理想性本質卻在現代性條件下發生了異化: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與勞動活動相異化,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最後造成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異化。
  • 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最近看了幾本哲學書,閒來無事就把一些比較好的句子(思想)記了下來,尤其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位置和其所面臨的矛盾、困境等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吃透,但還是想在這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討、乃至澄清,最主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把這些運用於生活,用到自我與世界的研習和修煉之中。請看哲學詩畫整理的——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人的異化和物化!
  • 馬克思是如何談論「人的異化」的?看古思今!
    其中說到:人以一種完整的方式佔據自己完整的本質。這種方式不僅包括視覺、嗅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的方式,也包括願望、活動和愛等一切能與客體聯繫和發生作用的方式。對於這多種多樣的方式,馬克思在段末卻將其稱為「人的受難」,並說道「按人的含義來理解的受難, 對人來說是一種自我享受。」隨後馬克思在手稿中並沒有對這段話多作解釋,而是話鋒一轉,便開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 消費社會中文化審美的異化與重塑
    事實上,抵抗審美異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場且不斷增長,認同美的多元形態和個體對審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費社會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們對生活的反思性、對精神生活的嚮往、認真做事的態度以及社會責任感。無時間審美:消費社會下求快、求新的生活方式我們正在經歷從工業社會向消費社會的轉型,在以產定銷的工業社會中,企業生產結構決定了人們的消費結構;而在消費社會,人們的需求欲望促使資本迅速地流向滿足這些需求的產品,由此人們的需求快速得到滿足,並不斷升級循環。「求快」是消費社會資本增殖的需求。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異化概念貫穿馬克思思想進程的始終,被用來批判資本主義人的勞動成果成為統治自己的異己力量以及人成為非人的社會歷史性。而人工智慧時代,人到智能人的實現也是一種人到非人的「異化」過程。資本主義的異化抑制人的發展,是消極被動的;而人工智慧的「異化」實現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全面解放,是積極的和創造性的,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