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7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恩國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學術界對「發展的異化」「發展的代價」和「異化的發展」等問題早有關注,如探討發展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顛倒、發展的手段與目標之間的對立等,但關於發展與異化之間的全面關係則討論甚少。對發展相關問題的探討應以二者關係的明確論證為前提。在發展與異化的關係中,如果將前者只作肯定性的理解,而將後者又僅作否定性的理解,則會忽略其間的一些關鍵環節,導致靜止地觀看而不是動態地把握髮展本身的歷史演進過程。忽視二者之間的深刻辯證關係,不僅會對馬克思本原意義上的發展和異化產生誤解,更無益於明確中國道路通過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所闡發的關於發展的辯證法。
馬克思視角下的發展與異化
要理解中國道路關於發展的辯證法,首先需要明確馬克思對發展和異化以及二者之間關係的基本認識。馬克思並不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來認識發展和異化,而是基於社會歷史的具體實踐,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來闡述發展的主體、動力、規律、方式和目標,以及異化的產生、演變、功能和終結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我們要從總體上來理解馬克思意義上的發展和異化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對馬克思關於「發展」觀點的理解始終存在著「物與人」的對立,要麼從庸俗化的「經濟決定論」來解釋一切發展,要麼則從價值、宗教或倫理等因素出發捍衛發展的屬人性。顯然,發展的整體性被割裂了,發展的科學性也因為庸俗化的理解而喪失了其內在的豐富性。結果,發展或只與經濟增長、物質積累有關;或被解說成單線式躍遷的進步主義;又或脫離物質經濟條件而緊緊抓住一些人性、道德的詞句並對發展作形上學的設想或批判。因此,正像學者吳曉明指出的那樣,人們對當今發展主題的理解還是沒有走出「完全無批判的實證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批判主義」之間的基本對立,也沒有領會馬克思的發展概念具有的整體性、科學性和屬人性基本特徵。
關於異化的概念,馬克思認為異化並不是純粹的概念抽象,而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關,即「勞動異化」或「異化勞動」,它始終指向現實世界中的人的異化。同時,異化是資本主義時代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有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遵循的是資本的邏輯,其中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勞動與所有權之間發生了嚴重的分離。因此,異化作為馬克思揭露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核心概念之一,兼具評價性和批判性兩種功能。在馬克思那裡,異化不只具有道德批判和評價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他力圖避免以單純情感性(或情緒化)的態度和道德說教的方式對待異化問題,而是通過對現實政治經濟狀況的考察,對異化產生的根源、演繹進程以及異化的終結等問題作出客觀的歷史評價和科學的批判。
其次,我們必須認識到異化是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中介環節並顯示出其雙重作用而出現在馬克思的發展話語中的。馬克思曾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資本主義階段這種包含著「自己的反面」的發展,即異化的發展,表現為從前資本主義時代自給自足的個體勞動過渡到非異化的自由勞動的一個中介環節,表現為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實現整體發展這樣一種發展方式的「極端形式」,從而為「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歷史階段。但正如馬克思所言,這種必然性當然只是「暫時的歷史必然性」。因為它「不過是從一定的歷史出發點或基礎出發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性,但決不是生產的一種絕對的必然性,倒是一種暫時的必然性,而這一過程的結果和目的(內在的)是揚棄這個基礎本身以及過程的這種形式」。當異化產生的根源即私有財產和固定化分工在根本上得到揚棄的時候,異化的歷史合理性也就不存在了,以它作為中介環節的發展形式也就為更高級別的發展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