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講述了少女千尋與父母在搬家途中不慎闖入一個神明異世界,父母因貪吃變成豬,在絕望中千尋得到白龍的幫助,通過在湯婆婆的油屋工作而保住人形,最終幫助白龍找到自我,拯救出父母,重回現實世界的故事。
單純從影片的敘事主線來看,《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十歲小女孩拯救父母及自我成長的童話故事,但影片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不僅限於此,其蘊含的對成人世界的隱喻,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揭露與批判,使得作品遠遠超出它的藝術意義而具有更為深遠的社會意義。其中,對物質、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下人類面臨的自我異化、精神家園喪失等生存困境問題的揭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而影片在對其進行深刻探討的同時,也為現代人的自我救贖提供了一盞明燈。
關於現代人的異化
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較從前有了極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高度機械化、物質化、商業化的社會也使現代人類走向「異化」境地。關於人的異化問題,馬克思曾認為,人是一種感性、理性和社會性的存在。人的本質是從他的勞動成果中顯現出來,即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成果認識自我。而當原本應該主宰自己勞動成果的人類,反過來被他所生產的產品統治,亦或在整個生產活動中感受不到人本質和自由本性的實現,即人的存在(人的現實生存狀況)和人的本質(人本來的樣子)相背離,那麼,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即指人的異化。
影片中,油屋裡的員工則是典型被異化的人的代表。他們為了生存,每天機械化般的勞動。調配湯藥、燒鍋爐的鍋爐爺爺、現場監督的番臺蛙、招待神明的男工、女工,每天日落而作,日出而息,重複著相同的勞動,工作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在長期的機械化的勞動中也早已喪失自我,忘記了自己的真實名字,徹底從社會性存在的人變成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勞動力,淪為和機器零件一般的符號。影片刻意把鍋爐爺爺描繪成蜘蛛,把所有男工描繪成青蛙,而女工則為蛞蝓,也暗指異化勞動將人異化成動物。
影片中所表現的異化不僅體現在異化勞動上,它已經從表層的勞動產品的異化延伸到深層的人的本性的異化。比如,白龍因想要向湯婆婆學習魔法,結果卻反倒被她所控制,做了許多不正義的壞事。然而他的內心並非沒有善,在整部影片中他對千尋的友愛和幫助,令人無法相信他會為湯婆婆而去偷錢婆婆的印章。但是,對魔法的渴望,對尊重的希求,使白龍違背自己的內心成為湯婆婆的鷹犬,慢慢喪失了最為本真的自我。因此,在影片後半部分,他的臉色變得越來越難看,眼神也變得越來越兇惡。
物質化的生活使人性也完全物質化。在影片開頭,千尋的父母在美食的誘惑下,貪婪地咀嚼著食物。當千尋試圖勸阻時,他們會想著自己有信用卡,在物質化的他們看來,沒有什麼事情是錢不能解決的,然而最後卻變成了豬。影片中的無臉男,孤獨、單純,就像一個可有可無、靈魂無所依託的遊魂。當受到千尋友善相待時,無臉男會毫不保留、不掩飾地對她示好;當受到眾人追捧時,美味珍饈吃得越多,他對食物貪婪的欲望也越強烈,以至於吃掉服侍他的員工。
然而,影片中千尋的父母、無臉男不正是現代消費社會下的人的真實寫照嗎?在一個物質極大富裕、快節奏忙碌的社會,我們一方面擁有足夠多的滿足生理需求的物質、金錢,卻仍在不斷追求著更多;另一方面,無盡的物質消費、娛樂卻使我們的心靈越來越空虛。貪婪、自私、孤獨是被物質欲望控制下的現代人的主要性格。而肯定性勞動和精神家園的喪失,都使現代人離人的本質越來越遠了。
關於現代人的救贖
回歸人的本質,在宮崎駿看來,首先是回歸勞動,哪怕是創造性相對較小的工作。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作為一種客觀的感性的存在,他需要通過勞動維持基本的物質生存。於是,我們看到,當千尋和父母闖入神明世界後,為了保持人形、避免變成豬被吃掉,千尋努力在湯婆婆那裡爭取到一份工作,儘管是一份清潔工作。
其次,人具有理性的意識,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勞動固然是維持肉體生存的一種方式,但肉體生存卻不是勞動的最終目的。僅僅為了生存而勞動,在馬克思看來,就與動物沒有區別。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是因為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而人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他會使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也就是說,人的勞動不僅是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它還是一種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種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來源於人的社會屬性。
影片中,對千尋來說,儘管勞動只是為了擺脫成為動物的險境,但她沒有像油屋裡的人一樣在金錢欲望和過度消費中迷失自我,而是在勞動中保持自己的道德判斷,以真誠、友善和勇敢對待這個異世界。當看到無臉男淋雨時,千尋會為他留一扇門讓他進來避雨;當河神帶著腐臭的身體前來洗澡時,其他人都避而遠之,她卻會忍著惡臭、用最名貴的泡湯藥幫它清洗乾淨;當無臉男變壞時,她也會拿著解救父母的神奇藥丸幫助他回歸純真。
除了友善,千尋還懂得感恩。當見到白龍被錢婆婆的魔法打成重傷時,她也會義無反顧地踏上救白龍之路,哪怕它是一條有去無回的道路。正是她的純真與善良讓她保持著自我,做出超越個體利益的選擇。因為一個真正的人不僅僅是勞動機器上的齒輪,他還有情感、愛、道德、思考力。而這一切源於她始終記住了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誰,這裡的名字即指社會身份。
在影片中,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也意味著忘記了自我,忘記自己的過去。一個忘記了過去的人,是沒有現在和將來的。千尋正是在自己的社會身份指引下,從湯婆婆油屋裡的勞動力回歸到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用自己的社會性認知來構建自己的生命價值,最終千尋也贏得了友情與尊嚴,與父母一起回歸到了現實世界。
雖然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童話,但對於現代社會中我們仍具有現實意義。工作是我們維持生計的手段,但物質生存不只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除了物質需求,人還有精神和情感的需求。在這個物質至上、消費泛濫的社會,唯有節制我們的物質欲望、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慷慨給予他人關愛,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