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是如何談論「人的異化」的?看古思今!

2021-01-11 虎子說歷史

在1844年手稿中,馬克思曾經說過一段飽含宗教意味的話。其中說到:人以一種完整的方式佔據自己完整的本質。這種方式不僅包括視覺、嗅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的方式,也包括願望、活動和愛等一切能與客體聯繫和發生作用的方式。

對於這多種多樣的方式,馬克思在段末卻將其稱為「人的受難」,並說道「按人的含義來理解的受難, 對人來說是一種自我享受。」隨後馬克思在手稿中並沒有對這段話多作解釋,而是話鋒一轉,便開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他說資本主義不能從這些多種多樣(人的受難)的方式去理解人的本質的佔有,因為私有財產使人變得片面而愚蠢。對於資本主義而言,馬克思說,「總之, 當我們使用它時, 它才是我們的…… 因此,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感覺為這一切感覺的簡單的異化即擁有感所代替。」在這裡,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的異化解釋為一種單純的擁有感。

那麼在這段話中,異化與未被異化的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在馬克思看來,重要的區別在於是否享受那種付出的過程中那段自我受難的經歷。相形之下,對於資本主義而言,對象化的過程或許並不重要,方式也沒有太大意義,結果上的佔有才是最終的目的。而一切手段也只是為了滿足那種片刻的擁有感。因此,對於資本主義異化現象,用我們熟知的日常語言來描述的話,那就是「其它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

這也是我認為,對異化的理解,很多人或許可能陷入一種錯誤的理解。即人們一般認為不被異化就是所謂「我使用物,而不被物所奴役」,認為異化就是「喪失自主性,喪失自我」。這恐怕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對於自我和佔有的強調。他不過是換另一個角度,在重新伸張關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世俗箴言的合理性。那麼反對異化,就絕不是指陷入到那種完全追求自我保存的那種自私的慾念之中,比如所謂的佛系青年。而且恰恰相反,用科耶夫的話來說「死亡才是自由的最後和真正的表現。」

就正如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或者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他們並沒有選擇自我保存,選擇一種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更理性的生活方式。更不是犬儒式的掉幾滴眼淚,然後迅速融入新的生活。相反他們通過自我犧牲的方式,捍衛了自由的尊嚴,並通過死亡確證了愛情與自由的永恆。他們為了那些他們認為比自我保存更高的價值,自覺地選擇了自我毀滅或是自我受難。在那一刻,他們也不再是自我,他們的選擇使他們成為了愛情本身。換而言之,在縱深一躍的那一刻,祝英臺拋棄了自身動物性的軟弱的一面,拋棄了一切束縛她的世俗規則,他成為了一個純粹的真正的人。

相關焦點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其三,人類的本質與人相異化。人類的本質是人對自然界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卻不是人的類本質。其四,人同人相異化。異化勞動不僅生產出一種異己的物質力量,而且還生產出一個敵對階級,即資產階級。階級的分化即是人與人的異化。這裡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超越了費爾巴哈,他認識到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論述了經濟關係決定其他關係,這是接近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是人人皆知的革命導師。特別是在20世紀給世界1/3的人提供了官方學術觀點。他的觀點在世界上影響了好幾代人。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國的特裡爾。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
  • 「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國內理論界流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觀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是應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考察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創立唯物史觀後,就根本拋棄了這一舊哲學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觀的科學觀點。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馬克思通過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立場置換成費爾巴哈式的「人」的立場,實現「黑格爾式的絕對精神的『真實態』的『人』擺在中心的構思」。馬克思將「絕對精神」置換成「人」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一過程他實現了異化概念的具體化。馬克思把人的類本質設定為勞動,作為人的理想性本質。
  • 張義修:馬克思對"對象化"與"異化"關係的三次建構
    青年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影響下,用應然狀態的「對象化」批判實然狀態的「異化」,是一種價值性的、人本學的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對象化勞動」和「異化勞動」則是在對經濟學理論加以哲學透視的基礎上,將理論與現實相對照,是一種經驗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中,馬克思通過對「對象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辯證分析,內在地解析了「異化」的生產關係本質與現實歷史基礎,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
  • 我們如何看待異化?
    大部分認為盧卡奇的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是相同的,甚至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更加證明了盧卡奇物化概念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一致,二者互為證明。但實際上,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即二者如何看待異化?01 真我生活的兩種思路盧卡奇認為異化了的生活,就不在是人的生活,人們應該堅決徹底的突破異化,改變異化的生活,回歸真我的生活。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從主體性上看,智慧機器人主體的出現,是人還是機器,或許是人機合一;人控制機器還是機器控制人,是否有一天智慧機器人成為人的敵人,像自動刪除郵件一樣刪除人;人是否可能因為不適應數據環境的變化而滅絕,像恐龍的命運一樣,即人工智慧亦許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這些都將對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哲學、異化理論和人學思想帶來極大的挑戰。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而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表明的是人與自然的疏離、對立,甚至處於壓榨與被壓榨、徵服與被徵服的戰爭狀態。人和自然關係的異化就是指人與自然從同一走向對立。換一個角度說,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實質,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自然被過度客體化、對象化,這不僅表現為在思維和意識中自然被視為一種被動的、呆滯的客體,也表現為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自然已被看作可以任意支配、任人宰割的被動對象。
  • 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原標題: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03以揚棄異化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批判   法國著名學者科爾紐在《馬克思恩格斯傳》中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兩個基本主題——揭示資產階級社會中人的自我異化和這種異化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克服
  • 準確把握髮展與異化的辯證關係
    馬克思視角下的發展與異化  要理解中國道路關於發展的辯證法,首先需要明確馬克思對發展和異化以及二者之間關係的基本認識。馬克思並不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來認識發展和異化,而是基於社會歷史的具體實踐,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來闡述發展的主體、動力、規律、方式和目標,以及異化的產生、演變、功能和終結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我們要從總體上來理解馬克思意義上的發展和異化概念。
  •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
    【摘要】異化問題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角度。符號異化在消費異化中表現尤為突出,過度符號化已經在人們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交往行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符號的過度化成為一種壓制人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力量。符號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我們揭示符號異化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制於當代學術分工體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但即便是在黑格爾那裡,作為歷史過程真正主體的並不是現實的人,而是絕對精神的抽象存在,哲學的現實化仍然沒有實現。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發現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是從人的類本質出發的。馬克思將人的類本質規定為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物質生產勞動。在他看來,這樣一種類本質在私有制的前提下異化了。
  • 切忌權力「異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理論界,曾經對「異化」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當時的一個分歧之點,是社會主義社會究竟有沒有「異化」現象。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異化」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異化」現象。比如說,目前的腐敗問題,就是一個表現形式。兩種觀點尖銳對立,爭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現實生活中日益凸顯的人與自然關係異化問題普遍關切,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重新回歸學者的視野,成為學界關注和聚焦的問題。  三、人與自然關係異化衝突的根源及徹底和解路徑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中蘊含著這樣一個內在邏輯:只要人類存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就不會中斷,更不會結束。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對於黑格爾和馬克思來說,辯證法在本體論上同樣意味著事物的自身運動,而這種自身運動在近代思想的背景下被把握為「客觀的」進程,用我們經常使用的術語來說,事物的自身運動之所以是客觀的,因為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作為邏各斯事件的辯證法對於希臘人並非一種完全由思想指引的運動,而是一種可被思想經驗的事物本身的運動。雖然這聽起來像是黑格爾的話,但這並不說明是一種錯誤的現代化,而是證明了一種歷史的聯繫。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為現實的人尋找安身立命之本是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貫穿馬克思一生的總問題和根本線索。他不僅著眼於揭示人生存的事實世界,以適應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還致力於探索如何確立生命的意義世界,以滿足人的意義需求。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對幸福和「幸福時代」的理解青少年時期的馬克思就深入思考過如何實現人生幸福的問題。他在高中畢業作文中這樣寫道:「歷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問題是,從抽象的直觀到現實的感性的實踐,馬克思這一觀念上的升華是如何做到的?一般認為,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超越伴隨著他對黑格爾哲學的回歸,這是馬克思精神歷程更重要、更本質性的方面,比如早期的「西馬」學者都強調馬克思「新唯物主義」是從德國唯心主義中發展出來的。這無疑是深刻的見識。但馬克思新哲學是如何從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中發展出來的?
  •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對中國有什麼幫助  李君如(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應該講《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這部著作對於我們中國的馬克思理論工作是有幫助的,首先我們在這本書中注意到,特裡·伊格爾頓批判風格是非常鮮明的,他的書中反駁了西方最常見的反馬克思主義觀點——馬克思主義結束了;馬克思主義從理論上看還有道理,但是一旦付諸實踐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表現出兩個基本特性:肯定財產但又擺脫了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局限;強調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個性為條件的人類普遍利益,反對脫離共同體的狹隘的私人利益。馬克思還明確寫道:「平等,作為共產主義的基礎,是共產主義的政治的論據。這同德國人藉助於把人理解為普遍的自我意識來論證共產主義,是一回事。不言而喻,異化的揚棄總是從作為統治力量的異化形式出發:在德國是自我意識;在法國是平等,因為這是政治;在英國是現實的、物質的、僅僅以自身來衡量自身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