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2020-12-08 民國歷史網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首出自唐代詩人林傑詩作《乞巧》,相當生動地描繪出唐代民間於七夕乞巧盛況。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在漫長的時間長流下,每個時代的七夕都有些許不同的變化,在今日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在過去則是專屬於婦女的節日。而曾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更有同時過著日本七夕與傳統七夕的時光,這些帶給傳統七夕帶來什麼樣的變化與影響呢?

廣東廣州舉行的「乞巧文化節"

在過去,婦女們都會在七夕這一天祭拜織女,祈求能有雙像織女的巧手。而今日的七夕,祭拜織女又有許多不同的含義。圖為2009年在廣東廣州舉行的「乞巧文化節",參加活動的婦女皆身穿漢服,仿古人乞巧。

傳統七夕的源起

傳統節日-七夕,根據研究推論,應是源自周代日月星辰崇拜,透過對星星的想像,並為之增添過去農耕社會男耕女織的色彩。在西漢時,人們將牛郎織女星化作為神話人物,《淮南子》與《風俗通》有載:「烏鴉填河橋而渡織女"、「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傳說,民間開始有七夕夜晚外出看牛郎織女相會的活動,婦女們也有在七夕這天穿七孔針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七夕已經成為普遍的節日,婦女會在這一天夜晚,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希望除祈求縫紉法高超外,也希望像織女般聰明能幹。

隋唐時的七夕習俗基本與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可說是遠遠超過以往,翻開《全唐詩》吟詠七夕的詩句就有近千首,如詩人崔顥《七夕》:「長安城中日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

民間「乞巧"活動

宋朝時,民間「乞巧"活動更加多樣化,也更進一步完善牛郎織女的傳說,如增加喜鵲因為架橋而被踩禿的情節。每逢七夕便有「乞巧市",自農曆七月初一開市專賣乞巧商品,如將瓜果雕成花瓜、巧果與泥人等應節食品道具,相當熱鬧。明清時期,七夕已經成為民眾重要的年節之一。據記載,明朝婦女會「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七夕這一天,以七為巧,因此向織女乞巧所以準備的祭品,皆以七為數,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絲線七色等。

七夕的乞巧習俗,展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女紅的狀況。傳說,織女是一位相當心靈手巧,每天在天上織雲錦的仙女,為追求自己的愛情下嫁牛郎,成為一位以織布養家的勤勞婦女。 這一形象的塑造傳遞了古人對女性的社會期待 , 七夕因而成為婦女們向織女祈求巧淑的特定節日。

自清朝甲午戰爭戰敗於1895年將臺灣澎湖割讓予日本後,臺灣開始51年的殖民統治。日本雖然於明治維新後快速西化,但長久以來接受中華文化薰陶,日本也有不少源自於中國文化的傳統與節日。

七夕

日治時期「 七夕" 在臺演變

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傳至日本與閩南地區後,各自衍生出不同的習俗,如日本的竹笹(飾)祈福、臺灣七娘媽生(相傳七夕這天也是織女誕辰,閩南稱織女為七娘媽)與做十六(成年禮)等。雖然日本殖民臺灣時,早已將節日日期改為公曆,並藉由學校教育將日本節日傳播於全臺各地,但也剛好與臺灣依農曆而行的傳統七夕習俗錯開。兩個七夕並置皆行,對於當時的臺灣人而言,就只是多了一個節日,類似今天公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並置的情況。

日本殖民臺灣後,臺灣總督府進行多次全臺大規模的「舊慣調查",甚至於1900年成立臺灣舊慣研究會等組織,專門研究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社會風俗習慣,並在舊慣調查之後,以此淘汰不合於「現代化"的舊慣,如禁止可能會傷人的端午石戰。若是有與日本文化有部分相似的「同俗",則是會被強調而被保留下來。

古代人過七夕

發行於1901年的雜誌《臺灣慣習記事》中,提到臺灣漢人是如何過七夕:「七夕又稱乞巧節,俗稱七娘媽生。在如勾的新月之下,閨中女子招伴相約,設置香案,供上果物,焚香拜禱。期盼織女巧賜姻緣,又在下穿引針線,寓意穿線得巧,故曰乞巧。又有銀牌刻『七星娘媽』掛小兒頸部,以求平安之俗。"之後有許多日人所著的臺灣漢人風俗研究的書籍刊物出版,皆有臺灣七夕舊慣的描寫,隋著調查的增益內容也越加豐富完整,如鈴木清一郎著《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 》一書中,還描述孩子的守護神床母,與某些地區做十六歲的習俗,也記載不少牛郎織女傳說的趣聞等等。

日據時期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對於日本公曆七夕與傳統七夕都有相關報導與投稿。但隨著日本人殖民臺灣越久,從報章投稿的七夕文章可以發現,在講述七夕淵源,如牛郎織女二星與乞巧等習俗時,不一定會提到其傳統是承自中華文化。更出現與日本七夕混同的現象,如將日本七夕傳說的棚機津女與彥星的故事,和傳統的牛郎織女相混合。許多與七夕相關的吟詠作品,皆以俳句、短語等日式書寫,逐漸出現在報刊中。在皇民化前,日本人對於臺灣漢人習俗少有幹涉,因此可以見到公曆七夕,無論是小學校(日本人念的小學)、公學校(漢人念的小學)都可以見到孩童們在學校做竹笹祈福,而農曆則是家家戶戶都準備好祭品拜七娘媽生的傳統祭儀,呈現兩者並置的情形。

日據時代的cki

臺灣漢人在日本統治下,更曾透過織女之口,表達對時事的不滿,如1911年刊載於《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 》的牛郎吹牛,透過織女之口感嘆市面棉紗價格昂貴,而世人卻喜愛洋紗令生意大受影響,抱怨下界租屋營生的不切實際,可以看到作者藉織女之口抱怨生活物價、反映時事。

在皇民化運動開始實施後,各級學校皆舉行「七夕祭",這一天同時也是開放學童父母到學校參觀與導師會談的家長日。

悠遠流長的節日-七夕,從過去專屬於婦女的日子、逐漸變成情人之間的節日。而在臺灣的日據時期,七夕也曾扮演過特殊的角色。不難看出,日本人利用中日相似的文化來進行「近文化殖民",以此拉攏臺灣人心並建立認同。雖然在皇民化前不得不兼顧兩種截然不同的七夕風俗,但在半世紀的殖民統治下,逐漸將兩者混同,慶幸還有臺灣文人努力書寫七娘媽習俗文章,讓文化傳統不致斷絕,甚至能在戰後重新復甦成為主流。

相關焦點

  • 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便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了。民俗專家介紹,七夕節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唐宋盛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又稱「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 今日七夕,如何才能看到織女星、牛郎星?
    張暉 攝)今天(8月2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提到七夕,人們就會想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初秋,銀河清淺,不如尋片夜空,重溫古老的神話故事,與古人看同顆星星。也許是覺得牛郎與織女實在太過悲慘悽清,人們把之前用來「作曲及磨具」的七夕節定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西晉 傅玄《擬天問》)後來,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中越來越血肉飽滿,人們把銀河中的另一顆亮星看做是為牛郎織女相會搭橋的「喜鵲」,描摹了更多神奇浪漫色彩。
  • 臥看牽牛織女星|混亂博物館
    七夕轉眼就要到了,這個剛剛誕生的中國情人節,究竟有什麼來頭? 為了提防觀眾們溺於享樂而錯過觀看,我們特地把七夕的主題節目提前到了今天——這樣,大家即便兩情不悅也能有緩解尷尬的談資了。 -文字稿-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七夕坐看牛郎織女星
    今天是2020年8月25日,是我國的七夕情人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作者】秦觀【朝代】宋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 七夕之夜,牛郎織女星到底在哪兒?上哪兒能看銀河?
    今天是傳統的七夕佳節。巧的是,今年的七夕正趕上出伏頭一天。暑氣散去,涼風習習的夜裡,有情人們體會一下「天階月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也是一件浪漫又愜意的事。牛郎織女星到底在哪裡?哪兒能看銀河?仰望星空,尋找象徵著「忠貞不渝、情比金堅」的牛郎星和織女星,是七夕之夜的傳統。據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民間所說的織女、牛郎和喜鵲指的是天琴座的織女星、天鷹座的牛郎星和天鵝座的天津四,這三顆北半球夏季夜空最亮的恆星,組成了一個近似直角三角形,被稱為「夏季大三角」。
  • 七夕來了,你能指出牛郎織女星在哪裡嗎?
    七夕來了,你能指出牛郎織女星在哪裡嗎?七夕晚上,仰望星空,可以觀看到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在大城市,也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還不知道牛郎織女星在哪裡的趕緊學起來!
  • 七夕來了,你還不會指出牛郎織女星在哪裡嗎?
    明天( 8 月 25 日)是七夕節(七巧節),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節日。七夕晚上,仰望星空,可以觀看到牛郎織女星 " 鵲橋相會 "。在大城市,也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還不知道牛郎織女星在哪裡的趕緊學起來!
  • 七夕觀星:臥看牽牛織女星,銀河中相隔16光年的守望
    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在夏夜裡只有陰天才會看不見這夏季大三角。如果我們想要在夜空中找到牽牛、織女的默默守望的身影,只要在星空中找到這個明顯的大三角,一切都迎刃而解。當仔細觀察「河鼓二」時,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兩個各有一個較暗淡的星,他們是河鼓二的伴星,分別被稱為「河鼓一」和「河鼓三」,它們與河鼓二合稱為「河鼓三星」。河鼓三星像一根長長的扁擔,所以民間又叫它「扁擔星」。
  • 七夕節 | 牛郎織女星的美好傳說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
  • 明日七夕,看這份「觀星指南」 變一顆浪漫的心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8月25日,為農曆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這段故事其實就構成了夏季觀星最容易辨認的三顆亮星——「夏季大三角」,織女星(天琴座α星)、牛郎星(河鼓二、天鷹座α星)、天津四(天鵝座α星),分別代表著織女、牛郎、喜鵲。
  • 關於描寫七夕的詩詞表達思念之情的句子 七夕表白唯美詩詞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些詩句你熟悉嗎?你還知道哪些呢?
  • 七夕佳節,如何在天空中找到牛郎織女星?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宇宙萬物神秘莫測,牛郎織女星更是被賦予了美好的愛情意義。相傳,在每年七夕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 臺灣日據時期建築
    日本對臺灣的改造很有計劃性,在所謂同化目標下,臺灣建築及城市都改觀。在1895到1907年間,此期為日本式建築試驗期,多為松杉之木造,材料及工匠也有來自日本,部分並用臺灣的磚石,不過,後因與臺灣高溫潮溼的環境不合,這批建築使用壽命相當短。
  • 【提醒】七夕還有"玩蜘蛛"的習俗?這些冷知識你可能不知道...
    今日七夕。當你念著「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時,是否好奇過為何「蛛絲度繡針」也與七夕有關?你是否知道七夕有「玩蜘蛛」的習俗?你知道七夕還曾是古代的「法定節假日」嗎?總之,這一天只會送花吃飯就很普通了,關於七夕節,這組冷知識也許會讓你的節日多一點厚度。
  • 「臥看牽牛織女星」:古人是怎樣繪製星圖的?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心曠神怡,往往情不自禁地低吟起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秋夕》詩來:「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拍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也許,它還會使人們聯想起我國古老而美麗的神話故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牽牛星和織女星真的在七夕相會嗎?上海嘉定縣西面的百河,真的是那可恨的王母不讓牛郎追趕上織女,因而拔下髮簪劃地成河的嗎?這個神話傳說是那樣的繪聲繪色,使人們的腦海裡不禁泛起這樣的想法。
  • 明晚七夕,請仰望星空看看「牛郎織女星」
    讀創/深圳商報駐穗記者 姚嘉莉 通訊員 李建基8月25日是七夕節(七巧節),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節日。七夕晚上,在大城市,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記者從廣州市五羊天象館了解到,今年8月25日,在深圳,18時46分日落,日落大約40分鐘後,就可目睹到牛郎織女星。夜幕降臨觀賞牛郎織女星織女星是北半球夜空中第二亮的恆星,其亮度僅次於牧夫座的大角。織女星位於天琴座,是天琴座最明亮的恆星,近日在日落後的天頂稍偏北處就可看到。在織女星的東南方,可找到天鷹座的牛郎星。
  • 七夕女兒節,日為朝 月為暮 卿為朝朝暮暮
    織女星共有三星,每個時辰移動一次位置,從早到晚(卯時到酉時)就移動七次,因此稱為「七襄」,故織女星確與七數有關。 在《周易》象數中,七為兌卦,為西方、秋天、少女的象徵。七月入秋,七月初七為重七之日,如將此日定為人間少女向織女乞巧的節日,是順理成章之事。 此外,古代素來有「女七男八」之說。
  • 別忘了,七夕日落後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後天是七夕,你有沒有想過仰望星空,觀看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當天即使在燈火輝煌的大城市,也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 在廣州,七夕那天18時51分日落。日落大約40分鐘後,就可目睹到牛郎織女星。織女星是北半球夜空中第二亮的恆星,其亮度僅次於牧夫座的大角。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   陳怡宏,2001,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g, Leo T. 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