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待華燈初上,無月,星濃。
農曆七月初七。
便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了。民俗專家介紹,七夕節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唐宋盛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又稱「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亦稱「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乞巧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這段音頻摘錄自親近母語研究院編著的《中國老故事》一書裡《牛郎織女的故事》選篇,書中用簡單易懂卻又飽含深情的文字講述了牛郎和織女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據說當夜深人靜時,在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還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談話聲呢。
圖丨《中國老故事 牛郎織女的故事》插畫
「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
華燈初上,萬家燈火、夜空光輝而明亮。
古時,街頭兩邊雕飾精美的木製華燈掛在高處,
日光剛下,引火人撐著梯子到高處點燃燈內燃料,
七夕當日的夜晚,如同白晝。
秋風至,人頭攢動,各種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
七夕是一個很有煙火氣的節日。
文人筆下的七夕
古詩十九首 · 迢迢牽牛星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行香子 · 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秋 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鵲 橋 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的民間習俗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古代宮女在七夕時節,還會登上乞巧樓,攬月穿針。
在宮廷這是件大事,歌舞宴樂,連夜不斷。
而在民間,少女們拿出繡花針,捻著五色絲線,
鳳凰、鴛鴦、各色花事,皆是入手的主題。
衣香鬢影
七夕又名香日。
恰此時,七夕鵲橋相會,
金風玉露,柔情似水。
蘭夜有流螢飛舞,有微微荷香,有弦月如鉤,有華燈如雨。
而女子衣香鬢影,該是這七夕月夜圖中,最動人的景象。
而七夕夜的香,是月色池塘裡的蓮花香,
是藤架上閉合的朝顏香。
行走其間,衣染芬芳。
女兒香,幽然於這蘭夜中。
月下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
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
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
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
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
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七
夕
當夜幕降臨,月華初上,不妨讓我們帶著孩子在七夕的月下一起誦讀一首詩吧,在璀璨星河中感受這浪漫的中國傳統節日。
拜新月
【唐】 李端
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
新月:初出的月亮。古代婦女有拜新月的習俗。拜新月的時間是在七夕(農曆七月初七)
細語:求願祈福的話。
《拜新月》一詩選自《日有所誦 一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