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日據時期建築

2020-12-08 中國臺灣網

 

臺北自來水博物館

 

  歷史背景

  日據五十年間建築有多方面的發展,在樣式上有閩南式系統、日本式系統,西洋式建築系統都並存著;技術上則以鋼筋混凝土取代原來東方傳統木結構。

  在思潮上,近代建築的思想導入臺灣建築發展上。

  二十世紀初,日人對其殖民地臺灣所熱衷的,以第一代的日本西化建築為主幹;大正年間,日本的現代建築運動與西方真正有了關係。在1930年左右,所謂國際式樣建築在日本生根,臺灣也很快的有了一些作品出現。

  1929年的經濟危機,使得帝國主義指揮墮落的藝術陷入狹義的民族浪漫主義,建築也披上日本民族主義的外衣,此時所謂的帝國冠帽式建築出現,也就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體,上面戴上一種傳統的斜屋頂。

  日本對臺灣的改造很有計劃性,在所謂同化目標下,臺灣建築及城市都改觀。在1895到1907年間,此期為日本式建築試驗期,多為松杉之木造,材料及工匠也有來自日本,部分並用臺灣的磚石,不過,後因與臺灣高溫潮溼的環境不合,這批建築使用壽命相當短。

  一般官方建築由各州廳營繕系負責人設計及施工,重要的建築則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技師掌理設計;軍方工程即交由陸軍的技師繪圖,多為木造及磚造平房;民間建築則委託地方執業技師設計;日據中期以後,臺北市也出現出現建築事務所,多由日人建築師主持。施工方面多為私人營造組織,臺灣人及日本人均有;類似今天建設公司的組織也有。

  代表建築

  日人在臺灣的都市建築是似西方計劃觀念著手,內容是殖民政策與近代路徑相輔相成的結果。為了貫徹目標,臺灣的中國古老傳統必定要成為犧牲品,在殖民化過程中,是要使臺灣日本化。

  日據五十年中,實在是臺灣傳統建築面臨危急的存亡關頭,在一九○○年後確定幾個都市計劃:

  第一、是所謂「市區改正」,倡導所謂的大正型、昭和型立面,鹿港大街即為一個例子。

  第二、下水道等衛生工程及公共設施之計劃,為近代都市之發展定下基礎。

  第三、以西方巴洛克幾何精神的方式套進臺灣舊有的城市中。

  第四、樹立都市擴張之長期計劃,尤其對臺北、臺中、嘉義及高雄等均極早就確定長程發展。

  第五、開始塑造城市性質及風格,臺北作為全島之政治中心,臺中為全部重劃的住宅型都市,高雄及基隆為海港工業城市。臺北在清末的近代建設已經有想當基礎,不過,計劃未全部實現,日人即來,故其風格是參半;臺中在清末本欲開始規劃為省城,但尚未實現,日人即接收,故其風格是十足的計劃性城市,日本色彩濃厚;臺南則是經過明鄭以來兩百多年之經營,純為中國舊有模式,日人改變不多,可說是比較能維持中國風格的城市。


  日據時期的重要建築如廳舍建築、公用建築、學校建築、醫院、商店及住宅建築,從中可以看出幾種樣式的流行。西方有仿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折衷派、表現主義或機能主義之現代建築,日本式及臺灣閩南是也多並存。

  廳舍建築包括:總督府、各軍政部門、各州廳郡街政府辦公建築等,設計幾乎全出自官方的營繕機構。施工及細部都相當良好。

  廳舍建築多坐落在城市中重要的位置,最常見的是中央入口有寬敞的大廳及梯間,向左右伸長的兩翼有中央走道或單邊走道的成列辦公室,中央常有高聳的塔狀突出建築,以強調其紀念性。像是總督府,也就是現今的「總統府」。

  公共建築則包括火車站、公會堂、郵局、飯店、圖書館、銀行及劇場等建築,形式依年代而有所不同,規模均頗可觀。現今仍可見臺北郵局、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臺灣博物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今鐵路局)等,皆屬於此時期所建的公共建築。

  學校建築有公學校、小學校、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及大學,創建年代不同,導致風格及構造皆有很大差異。這時期所建的學校保留至今的有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椰林大道兩側教室等。

  而日據時期的住宅,一般鄉間仍繼續原有清代之中國傳統建築,多為三合院或四合院,只不過材料大幅度改變,開始以日式規格磚頭代閩南磚,很多細部裝飾被簡化。城市中的街屋則經街道更新後,出現大正型及昭和型之形式,建材多為洗石子及貼面磚,平面格局仍為清代街屋延續。另一方面,日人開始在各地興建日式小住宅,多為木造黑瓦之形式;一九三○後逐漸出現歐式現代住宅建築,臺北圓山別莊(今臺北故事館) 即為此時代表性建築物。

相關焦點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   陳怡宏,2001,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g, Leo T. S. 2001.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來源:新華社作者:吳濟海 劉歡責任編輯:李豔偉2017-02-15 23:47——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2月15日在忠孝中學開幕。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兩岸學術交流的加強,加上兩岸臺灣史學界都關注日據時期臺灣史以及臺灣社會經濟史,[1]大陸學界對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的研究成果明顯增多,其問題意識從一開始的單純批判殖民掠奪與侵略,轉向對所謂「殖民現代性」的辨析與批判,從而與對岸的日據時期臺灣史研究有所回應。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上海圖書館,「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開幕。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滬開幕
    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12月2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名單(1895-1945)
    臺灣總督是指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時,由日本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 在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臺統治,臺灣日治時期結束。  雖然臺灣在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但臺灣總督府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 知名高等學府,創立於1928年,日據時期稱為「臺北帝國大學」
    臺灣的知名高等學府,創立於1928年,日據時期稱為「臺北帝國大學」,這裡培育了臺灣許多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學科中又以醫學系、法律系、電機系較為有名。臺灣大學的校園建築風格和總統府一樣,屬於紅磚外牆建築。圖書館位於椰林大道的終點,是值得駐足之地,從大門進入步行15分鐘,建築風格同樣是紅磚外牆,內部卻舒適而現代,藏書量全臺首屈一指,想要進館,可在一樓的櫃檯用臺灣通行證換證進入。臺灣大學附近是公館商圈,校園周邊是臺北有名的二手書店區,如果時間允許,不妨沿溫州街步行到青田街,沿途可以欣賞當年臺大教授的日式建築宿舍和臺北美麗的街道。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明清時期,七夕已經成為民眾重要的年節之一。據記載,明朝婦女會「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七夕這一天,以七為巧,因此向織女乞巧所以準備的祭品,皆以七為數,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絲線七色等。七夕的乞巧習俗,展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女紅的狀況。
  • 探秘日據時期臺北"水牢" 蔣渭水曾囚禁於此
    探秘日據時期臺北"水牢" 蔣渭水曾囚禁於此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7日 12: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位於臺北市寧夏路的大同警分局,前身為日據時期專門監控異議人士的「臺北北警察署」。
  •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中新網9月18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8日刊發《殖民地臺灣人的918情思》一文回顧臺灣青年宋斐如在9.18事變後的思想和行動。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日據時期臺北監獄圍牆遺址 見證臺灣獄政史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在臺北巷弄間,有處「臺北監獄圍牆」,見證臺灣超過半世紀的獄政史,回顧過往,不禁讓人更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  座落在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52號中華電信邊牆的「臺北監獄圍牆遺址」,初建於1910年代前後的日據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
  • 臺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如果說蔣家王朝曾經的光復夢體現在臺灣的「北平路」、「重慶路」,那臺灣對儒家傳統的尊重則被清清楚楚地印刻在了這三條以儒家信條為名的主幹道上。這些有著鮮明儒家特色的街道命名雖然始於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不過,儒家傳統在臺灣的根基卻並不是自那時起才開始建立的。事實上,臺灣的中國文化傳統即使在「日據」時期,也未有中斷。
  • 臺灣民謠史——日據時代
    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同胞不幸淪為清廷戰敗的犧牲品。日人以徵服者的姿態君臨臺灣,視臺灣同胞為奴隸牛馬,巧奪豪取,榨取臺民血汗。日本的奴化政策自始至終永不罷休,欺誘詐騙,無所不用其極。在音樂方面,日人軟硬兼施,積極推展日本音樂教育,宜入東洋歌曲。
  • 爺爺是日據時期漢奸,他是頑固「臺獨」分子
    視頻截圖爺爺是漢奸蘇貞昌1947年7月出生在屏東的一個「漢奸家庭」,祖父蘇雲英在日本殖民時期是屏東阿緱廳參事兼區長《中國時報》11月12日回顧稱,今年1月島內「大選」塵埃落定後,蘇貞昌利用疫情把整個臺灣社會綁上了「反中」的戰車。疫情暴發初期,他立刻禁止口罩輸入大陸,趁勢挑起兩岸對立;2月初兩岸經過協調促成首批武漢臺商包機抵臺,但臺灣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緊接著宣布「出現一例確診」,企圖在島內引爆全面「反中」高潮,但是否真有染疫一事一直備受質疑。
  • 霧社事件,日據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起義
    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也表明臺灣的原住民祖先有很大可能是來自於大陸的一隻善渡的古老民族,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提出了「脫亞入歐」的強國方略,但是日本民多地狹,資源匱乏,於是日本便將魔爪伸向了中國的「寶島」臺灣。
  • 日據時期的殖民教育
    在這個條約中,(二)中國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彭湖列島給日本。   "皇民化"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推行殖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民族奴化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建立"南進基地"的需要,以保證其殖民統治與掠奪而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