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中新網9月18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8日刊發《殖民地臺灣人的918情思》一文回顧臺灣青年宋斐如在9.18事變後的思想和行動。文章指出,宋斐如有關9.18事變的專論與報導,不但以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方法剖析了事件的本質以及被壓迫者反侵略的道路,同時也表現了一個殖民地臺灣人對流亡的東北民眾感同身受的情思,從而為兩岸分斷的歷史留下一頁珍貴的見證。

  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據臺,兩岸隔絕36年後的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在瀋陽北郊製造柳條湖事件,突然襲擊北大營中國駐軍營房,並在南滿鐵路沿線全面攻擊中國軍隊。

  從那個時起,一大片富饒的國土淪陷,千百萬的東北人不得不流浪他鄉,在寒冷的雪夜唱著「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的《流亡三部曲》。

  流亡的東北人悲憤的呼聲緊緊揪住飽嘗故土淪陷之苦,前一年6月從北大經濟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的殖民地臺灣青年宋斐如(1902─1947)的心。在雪夜中,30歲不到的他想到,故鄉尚未光復,東北卻已陷入敵手…於是他因思鄉而失眠了。但是,他並沒有徒然感傷乃至於空喊愛國口號;他搜集了各種相關材料,及時地寫了幾篇有關東北事件的評論文章。

  1930年7月,作為「新東方學社」主要成員之一的宋斐如在《新東方》月刊「殖民問題專號」發表的《日本帝國在遠東的情勢及其前途》,極力呼籲日本與中國民眾,「為著東方全體被壓迫民眾的解放」團結起來!

  宋斐如接著在1931年12月《新東方》的「最近遠東問題專號」,發表了《東北事件的經濟解釋─日本經濟的衰落與東北事件》、《東北事件與帝國主義戰爭》與《東北事件與日本社會革命》等3篇針對918事變的專論。

  宋斐如認為,日本雖然是與英、美鼎足稱雄的三大強國之一,卻是個「外強而中幹」的帝國主義「大怪物」;因為日本帝國的經濟危機已由工商業蔓延於農業而日益急迫,具有豐富資源的東三省可以充當日本的「食料及原料供應地,資本及商品的銷納場所,所謂『大陸經營』的媒介物。於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魔手伸向肥嫩而柔軟的東三省,乃有十二萬分的必然性。」

  當時中國社會主流大都寄望國聯幹涉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致其它帝國主義國家對日本加以有效的武力或變形的經濟制裁,從而阻止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侵略中國。但是,宋斐如清醒地批判這種論調無異於「空中樓閣」。他指出,處於經濟恐慌的帝國主義列強基於在東北的利害關係,在當時不可能發生帝國主義戰爭。

  1932年4月,宋斐如還發表了《日本侵略下東省的農業生產》。然而,國難當頭,他深刻體悟到光是寫文章批判日本帝國主義,呼籲中日兩國民眾團結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依然拯救不了多難的祖國與殖民統治下的臺灣,於是毅然辭去北大教職,投奔主張抗日救國的馮玉祥將軍,其後並發表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的批判》。

  1937年抗戰爆發,宋斐如懷抱著喚醒同胞要有新的覺悟的心情,發表了《9.18六周年》和《日本鐵蹄下東北同胞的生活慘狀─為紀念9.18而作》兩篇文章。他指出,為了贏得長期抗戰的最後勝利,就必須擴大統一戰線,切實聯絡世界上平等待我的民族,特別要設法提攜可以和中國協作,共滅日本軍國主義的臺灣民眾。

  1938年1月,宋斐如再發表《日寇在東北的殘殺與暴行》,同時出版《日本鐵蹄下的東北》一書。為了紀念918七周年,又在主編的《戰時日本》半月刊製作「東北的現狀」專題,發表《日寇七年來在東北的經濟掠奪》和《東北義勇軍的母親─趙老太太》。

  宋斐如有關918事變的專論與報導,不但以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方法剖析了事件的本質,以及被壓迫者反侵略的道路;同時也表現了一個殖民地臺灣人對流亡的東北民眾感同身受的情思,從而為兩岸分斷的歷史留下一頁珍貴的見證。(作者:藍博洲)

相關焦點

  • 臺灣日據時期建築
    一般官方建築由各州廳營繕系負責人設計及施工,重要的建築則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技師掌理設計;軍方工程即交由陸軍的技師繪圖,多為木造及磚造平房;民間建築則委託地方執業技師設計;日據中期以後,臺北市也出現出現建築事務所,多由日人建築師主持。施工方面多為私人營造組織,臺灣人及日本人均有;類似今天建設公司的組織也有。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欒曉娜 2020-12-02 20:33 來源
  • 臺灣接連失「友邦」 臺媒:或成雪崩效應
    核心提示:臺媒稱,臺灣出現「斷交」骨牌效應?5月初,臺灣才與多米尼加「斷交」,時隔未久,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外交部宣布與臺灣「斷交」,「邦交國」僅剩18國。然而,在剩餘的「邦交國」之中,還有三國仍瀕臨「斷交」危機!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   陳怡宏,2001,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g, Leo T. S. 2001.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臺媒:大陸人出國帶泡麵 9成臺灣人出國帶智慧型手機
    調查顯示中國人帶泡麵,韓國人帶泡菜,法國人帶奶酪。然而在臺媒的報導中,卻有些不同。 調查顯示,說到從家裡帶的廚房必備品,41%的澳大利亞人無法忍受身邊沒有「維吉麥」果醬,55%的韓國人會帶上泡菜,而39%的中國人會把方便麵裝進行李裡。 事情到這兒,本來也沒啥,就是個小調查而已。但是到了臺灣媒體的嘴裡,就變了樣。 臺灣某媒體是這樣進行報導,最新調查顯示,中國人帶泡麵,韓國人帶泡菜,法國人帶奶酪,至於臺灣人出行必備可不是吃的。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2月15日在忠孝中學開幕。展覽以珍貴豐富的史料圖文展示了1895至1945年的50年間臺灣人民一波又一波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投身國家統一的歷史。眾多校園師生以及日據時期抗日誌士後人一同出席開幕式。策展人藍博洲為現場師生說明展覽內容,從1895年臺灣被迫割日、臺人反佔領、武裝抗日、文化抗日、參加全民族抗戰到臺灣光復,詳細地介紹了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史。
  • 臺媒:2020年臺灣選舉「不分區立委」政黨票號次出爐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中選會」今(18)日上午進行2020不分區「立委」政黨票號次抽籤,國民黨抽中9號、民進黨抽中14號、親民黨3號、民眾黨15號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報導,本次抽籤,民進黨由副秘書長林飛帆代表,國民黨由「立委」曾銘宗代表,「時代力量」由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邱顯智代表,親民黨由「立委」李鴻鈞與組織部主任張碩文代表,臺灣民眾黨則是由秘書長張哲揚代表。在此前的12月9日,臺灣「中選會」曾舉行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號次抽籤,親民黨抽中1號,國民黨抽中2號,民進黨抽中3號。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9]王鍵在其專著《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經濟政策研究(1895~1945)》[10]中,也針對「殖民統治有益論」等「臺獨」史觀,從實證角度進行了批駁。[53]黃俊凌根據福建省所藏檔案資料,對日據時期福建在臺「華僑」、也就是赴臺閩籍移民進行了研究,指出在福建赴臺民眾中,除少數人加入日本籍,成為「日籍臺灣人」外,多數人仍保留中國籍,成為所謂在臺「華僑」。和日據之前的大陸移民一樣,該時期福建赴臺民眾,多數也是出於謀生需要前往臺灣,還有一小部分是赴臺求學,或為了繼承在臺祖輩或親屬的產業。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臺灣一月內連失兩「邦交國」 臺媒:或造成雪崩效應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臺媒稱,布吉納法索與臺灣「斷交」,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5月24日晚召開記者會宣布「斷交」相關事宜。而吳釗燮傳已口頭請辭外事部門負責人職務。非洲國家布吉納法索外交部24日宣布和臺灣「斷交」,臺灣「邦交國」數量剩18個;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24日晚舉行記者會說明。報導稱,臺灣1961年和布吉納法索「建交」,1973年9月因布吉納法索和中國建交而和臺灣「斷交」,臺灣和布吉納法索1994年2月恢復「邦交」。
  • 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滬開幕
    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12月2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明清時期,七夕已經成為民眾重要的年節之一。據記載,明朝婦女會「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七夕這一天,以七為巧,因此向織女乞巧所以準備的祭品,皆以七為數,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絲線七色等。七夕的乞巧習俗,展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女紅的狀況。
  •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名單(1895-1945)
    臺灣總督是指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時,由日本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 在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臺統治,臺灣日治時期結束。  雖然臺灣在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但臺灣總督府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 臺媒稱臺灣疑出現亞洲第一起狂牛症致死病例
    臺媒稱臺灣疑出現亞洲第一起狂牛症致死病例 2010年12月08日 18:2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日據時期臺北監獄圍牆遺址 見證臺灣獄政史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在臺北巷弄間,有處「臺北監獄圍牆」,見證臺灣超過半世紀的獄政史,回顧過往,不禁讓人更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  座落在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52號中華電信邊牆的「臺北監獄圍牆遺址」,初建於1910年代前後的日據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
  • 爺爺是日據時期漢奸,他是頑固「臺獨」分子
    9月,歐陽娜娜等臺灣藝人應大陸電視臺邀請,在10月1日國慶特別節目中演唱《我的祖國》等歌曲。蘇貞昌對藝人恫嚇道,「有些人享受我們的自由民主,享受健保資源,身為公眾人物還跑到對岸去唱不適當的歌」,「歐陽娜娜受制於中國會有什麼下場,從她爸爸歐陽龍演出的電影《藍與黑》中的對白就可以參考」。
  • ...據臺灣「中央社」10月24日報導,美國太平洋空軍(PACAF)當地時間...
    【軍機飛越臺灣?美軍又否認了】據臺灣「中央社」10月24日報導,美國太平洋空軍(PACAF)當地時間23日向「中央社」表示,關於RC-135W電子偵察機21日飛越臺北上空的報導為錯誤消息,當時沒有美軍飛機出現在該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