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臺灣現在有不少人媚日?和日本侵華時期在臺灣的一項措施有關

2020-12-06 照理讀史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前兩天台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過世了,網上有很多人一提起李登輝,恨得牙根痒痒,為什麼,主要原因就是大家覺得他太媚日了。

說實話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你說你如果羨慕美國經濟發達,羨慕法國風景優美,甚至羨慕德國人的嚴謹踏實,這都沒大問題。

可是如果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對日本人表現出了一些羨慕敬仰的態度,對不起,你就會遭到很多人的唾棄。

我們非常理解這種民族感情,因為畢竟歷史上日本給我國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所以提起李登輝,即便不太熟識他的人,也要罵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媚日了。

而且通過李登輝這個人,我們可以給大家剖析一下,我們可以看到一批人的狀態,李登輝為什麼媚日,實際上也跟他的出身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李登輝出生於1923年的臺灣,那個時候臺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已經20多年了,眾所周知,很不幸的是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割讓給了日本。

也就是說當李登輝在臺灣出生的時候,臺灣已經被日本統治20多年,李登輝前半生前20多年,接受的一直是日本的奴化教育。

那個時候臺灣的年輕人如果你想出頭,你必須接受這種奴化教育,你要學日語,甚至你的夢想就是能夠到日本去讀大學。

甚至日本統治末期二次大戰,日本連兵都沒有了,到臺灣到朝鮮去徵兵,李登輝和他的哥哥都踴躍報名,李登輝的親哥哥還真的成為了日軍的一分子,只不過後來戰死沙場。

李登輝後來到日本為什麼要去參拜靖國神社,就是因為那裡有他哥哥的牌位,其實李登輝不只是一個人,他代表的是一大批,跟他有相似經歷的人。

這些人出生的時候,由於接受的是奴化教育,所以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自己是臺灣人,他們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一個人前二三十年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教育將指引他的一生。

所以哪怕1945年之後二戰結束了,臺灣光復了,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了,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還是以日本為榮的。

甚至很多人覺得我是日本人,我怎麼變成中國人了,以前我們跟大家聊過,在韓國也出現過,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韓國大街上還有很多人痛哭。

沒辦法,二三十年的教育,真的是能把一個人洗腦,明明日本人自己都認為,當時的韓國人也好臺灣人也好,都是二等公民,日本人從來沒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來看待。

而這些接受了奴化教育的人,偏偏把自己認為是日本人,即便後來回歸祖國的懷抱了,重新成為中國人了,他們的心中還埋著一個日本人的種子。

今天我們經常評價很多臺灣人,說這些人怎麼這麼媚日,這些人比韓國人差遠了,人家韓國還搞什麼漢奸清算運動。

在韓國提起了日本人,人家也經常是牙根痒痒的,前兩天人家甚至搞了個安倍跪拜的銅像,可是我國臺灣就是有相當一批人,跟李登輝一樣是有著媚日傳統的。

我們以前早就講過,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歷史教育是最好的洗腦工具,即便強如李登輝這樣的人,由於年輕的時候接受了,二十幾年的奴化洗腦教育,所以他一生都會打上媚日的烙印。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提倡,重視歷史教育的原因,因為如果我們的同胞不斷接受,各種各樣的奴化教育,去中國化的教育,那麼未來你想讓他改過來是很難的。

原作者:李承偉

相關焦點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全文共4929字 | 閱讀需9分鐘 李登輝為何有個日文名?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1915年,日本鎮壓了西來庵事件(日據時期臺灣人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之後,日本對臺灣開始轉化為「同化政策」,其精神就是將臺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其目的在於使臺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臺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並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於民間。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佔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臺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2]王家驥也指出,日本將臺灣作為其原料供給地、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並同樣強調殖民政府在經濟領域對臺灣的掠奪與剝削。[3]將日據時期臺灣經濟定性為殖民掠奪與剝削,這成為此後大陸學界研究該領域的共識,有不少學者更直接同樣以「經濟掠奪」為聚焦點。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跨年倒數,陪伴許多人迎接新的一年;緊接著,充滿「年味」的圍爐、壓歲錢在農曆新年登場──現在的人已經很習慣過上「兩個年」。但一百年前的臺灣也是這樣嗎?臺灣人何時開始過起現代新年呢?「日據時期」是轉變的關鍵。清末到日據時期,臺灣人從傳統舊曆年,逐漸轉變為兩度迎年。
  • 王建民: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現象分析
    對日本政府與官員否定侵略戰略等等錯誤言行,一向標榜追求正義與人權至上的臺灣,卻失聲了,迴避了,不關注,不關心,而且朝野公然頌揚與肯定日本殖民統治,許多人否定「日據」而肯定「日治」,甚至在臺灣公開出版物出現日本「皇民化文學」。這一現象反映了臺灣社會何種心態與立場?臺灣社會的歷史史觀何以出現如此嚴重的異化現象?顯然不是簡單地臺灣社會親日與媚日所能解釋的,而是有複雜的歷史、政治與國際等多種原因。
  • 媚日!颱風肆虐日本,蔡英文又用日文發推了
    日前,颱風"海貝思"肆虐日本,造成多處河川潰堤、民宅淹水等災情。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用日文發推表示,「日本是最重要的友人,不管何時我們都會趕到支援。」島內網友直批其媚日,「真是丟人丟到了國外,還用日文發,自己的漢語也沒見用這麼熟!」
  • 簡述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
    日本殖民者為了更好地將臺灣同化,在臺灣實施高度集權的「總督」制度,分別是 1895~1919年武官總督時期;1919~1937年文官總督時期;1937~1945年「皇民化運動」時期。當時條約的內容特別是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到國內時,整個清廷朝野上下群情激憤,而臺灣民眾的反應尤為強烈,並且迅速掀起轟轟烈烈的反割臺鬥爭。
  • 被日本佔領的50年,臺灣人是怎麼過的?
    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臺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日本在臺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日本人在臺灣的建設,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划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製糖方法。日本人擁有的幾家製糖株式會社,廣泛地種植甘蔗,榨制食糖,行銷世界。
  • 日本是如何給臺灣人洗腦的?
    這包括政治上的打壓、經濟上的侵略和思想文化上的鉗制。而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特殊意識形態,自然也成為了日本侵略者必爭的領域。整個日佔時期,削弱本土佛、道教的影響,輸入神道教、日本佛教就成為了宗教侵略的主要內容。
  • 教授:蔣介石提倡反日50年 下兩代臺灣人仍親日
    「臺獨」媚日有目共睹,但上述幾位堅定的「臺獨」,不能單純用媚日描述,尤其彭、李以日本人自居的言行是真實的,他們甚至主動將日本右翼的世界觀內化,堪稱具有十足的日本精神基因。最近臺灣的中學生反課綱運動批評說,中學新課綱不應將日本統治臺灣稱為「殖民」,又要求用「終戰」取代「抗戰」,只知維護日本。
  • 臺灣日據時期建築
    在思潮上,近代建築的思想導入臺灣建築發展上。   二十世紀初,日人對其殖民地臺灣所熱衷的,以第一代的日本西化建築為主幹;大正年間,日本的現代建築運動與西方真正有了關係。在1930年左右,所謂國際式樣建築在日本生根,臺灣也很快的有了一些作品出現。
  •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臺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的言論,在我們這些全家堅決反抗日本統治的人看來,實在是刺眼無比。自1895年臺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1915年,20年間臺灣人沒有一天不從事武裝抗日活動。據統計,被日本人殺害的臺灣人數目達到40萬人之多,足足佔當時臺灣人口的1/5,臺灣與日本不僅根本不是一國,而且有血海深仇。  我們「霧峰林家」是當年臺灣最積極的抗日家族,我曾祖父林棟梁為武裝抗日出人、出錢,領導臺灣民眾流血流汗的抗日。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   陳怡宏,2001,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g, Leo T. S. 2001.
  •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臺媒載文:日據時期臺灣人的9.18情思   中新網9月18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8日刊發《殖民地臺灣人的918情思》一文回顧臺灣青年宋斐如在9.18事變後的思想和行動。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欒曉娜 2020-12-02 20:33 來源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2月15日在忠孝中學開幕。展覽以珍貴豐富的史料圖文展示了1895至1945年的50年間臺灣人民一波又一波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投身國家統一的歷史。眾多校園師生以及日據時期抗日誌士後人一同出席開幕式。策展人藍博洲為現場師生說明展覽內容,從1895年臺灣被迫割日、臺人反佔領、武裝抗日、文化抗日、參加全民族抗戰到臺灣光復,詳細地介紹了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史。
  • 用日文寫競選看板,這位綠議員參選人惹怒臺灣網友!
    有網友發現,看板上除了寫下「題目:我的願望」外,下方還有一行日文。網友諷刺,「難道選的是日本特別行政區議員?有需要這樣媚日?」也有網友痛批,「這種創意不如你就到日本去選不就好了」。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月3日報導,陳彥丞在西門町街頭的大型競選看板,上頭寫著鬥大的標題「題目:我的願望」下方配有一行日文字,引發網友島內熱烈討論。
  • 臺灣當年是怎麼一步步被日本侵佔的
    到了1885年4月18日,並不理虧的大清政府,居然和日本籤署了一個叫做《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的東西,主要內容是:1、清、日兩國軍隊從朝鮮撤兵;2、清、日兩國以後均不可再派人到朝鮮充當軍事教官;3、朝鮮若再發生變亂或者重大事件,清、日兩國如果某一國要派兵進入朝鮮,務必提前知會對方。按理說,大清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清朝在朝鮮的軍事行動,本不需要知會日本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