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 (1570-1641) , 字長公, 號二水, 又號果亭山人, 晚年接觸佛法, 自號芥子居士、白毫庵居士。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殿試探花。書法縱逸奇古, 為明末四家中, 唯一能力矯明末競尚柔媚的積習, 而又獨出新意者。
書風承襲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孫過庭《書譜》、《千字文》、張旭、懷素、蘇東坡草書《醉翁亭》、明代祝允明、陳淳、徐渭等方折一脈, 經他博採眾長、匠心獨運後, 形成一行距寬疏、體勢方扁、強向左右橫厲伸展, 線條翻折連帶的獨特風格, 尤其「刷」筆的運用, 堪稱米芾以來最爽利而特出的。氣骨獨標的新體勢, 後世褒貶不一。清秦祖永評論道:「張瑞圖書法奇逸, 鍾、王之外, 另闢蹊徑。相傳張系水星, 懸之書室中, 可避水厄。」
清代中原人士即使青睞張二水體勢, 也因他曾為明代奸宦魏忠賢杭州西湖的生祠書寫碑文, 人格受到世人質疑, 而退避三舍, 既喜而懸掛於室, 卻又反諷二水書跡可避水厄。十七世紀以來, 日本書者便毫無顧忌地接收這帖學派中的奇珍瑰寶。臺灣與福建關係密切, 對這股流行於福建特有的狂草書風, 自然也不陌生。
臺灣文人和張瑞圖書風或藝術接觸確切的時間, 最早可推至乾隆三十三年 (1768) 致力二水狂草的林朝英第一次內渡福州參加鄉試時期;此外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 來臺任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的廣西拔貢楊廷理。卓有治績、被譽為理番名宦的楊氏, 墨跡深受臺人寶愛。
錄寫明末姜紹書於《無聲詩史》中對張氏的評論:「張瑞圖, 泉州人, 書法奇逸, 於鍾、王之外闢一蹊徑, 亦顛、素之雲礽也。畫山水蒼勁有骨, 稱藝林妙手。」這件行書條幅現存省立博物館。楊氏書宗二王、趙孟, 是否寫二水狂草暫不得知, 但臺灣詩文書跡中提及二水的, 此作是筆者所見最早的。以下簡述1945年光復以前, 張瑞圖書風傳入臺灣的主要途徑:
1、清代福建渡臺書家的傳入:清代福建寓臺書家中, 進士莊俊元最熟悉張瑞圖書風;其他在帖學的涵養上, 酌參二水體勢的, 有王仁堪、葉化成、謝琯樵、蘇鏡潭、辜菽廬等。王仁堪、莊俊元、葉化成、謝琯樵在清代臺灣書壇舉足輕重;蘇鏡潭、辜菽廬則繼呂世宜、葉化成、謝琯樵三位後, 寓居板橋林家, 深受臺灣詩書界景仰。
2、臺邑文人內渡福建接觸張瑞圖書風:臺邑書家以乾嘉年間林朝英、日治時代李逸樵最愛戴張二水;其餘有濡染者, 如舉人張書紳、秀才黃瑞圖、林知義、書家鄭蘊石、潘巨源等。秀才陳祚年及其高弟曹容行間偶也流露二水筆致。上述諸位都有內渡福建記載, 推測因而接觸張二水體勢, 或攜回相關墨跡資料。
3、經由日本書者、書學信息的傳入:十七世紀江戶時代張瑞圖的墨跡便大量流傳到日本, 福建黃檗山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時, 便傳入不少張氏墨跡。十九世紀後期明治維新後, 日人偏愛新穎書風, 張瑞圖與王鐸一脈狂草筆勢, 受到更多的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