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日治時期張瑞圖書風傳入臺灣的途徑

2020-12-06 漢府古文化

張瑞圖 (1570-1641) , 字長公, 號二水, 又號果亭山人, 晚年接觸佛法, 自號芥子居士、白毫庵居士。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殿試探花。書法縱逸奇古, 為明末四家中, 唯一能力矯明末競尚柔媚的積習, 而又獨出新意者。

書風承襲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孫過庭《書譜》、《千字文》、張旭、懷素、蘇東坡草書《醉翁亭》、明代祝允明、陳淳、徐渭等方折一脈, 經他博採眾長、匠心獨運後, 形成一行距寬疏、體勢方扁、強向左右橫厲伸展, 線條翻折連帶的獨特風格, 尤其「刷」筆的運用, 堪稱米芾以來最爽利而特出的。氣骨獨標的新體勢, 後世褒貶不一。清秦祖永評論道:「張瑞圖書法奇逸, 鍾、王之外, 另闢蹊徑。相傳張系水星, 懸之書室中, 可避水厄。」

清代中原人士即使青睞張二水體勢, 也因他曾為明代奸宦魏忠賢杭州西湖的生祠書寫碑文, 人格受到世人質疑, 而退避三舍, 既喜而懸掛於室, 卻又反諷二水書跡可避水厄。十七世紀以來, 日本書者便毫無顧忌地接收這帖學派中的奇珍瑰寶。臺灣與福建關係密切, 對這股流行於福建特有的狂草書風, 自然也不陌生。

臺灣文人和張瑞圖書風或藝術接觸確切的時間, 最早可推至乾隆三十三年 (1768) 致力二水狂草的林朝英第一次內渡福州參加鄉試時期;此外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 來臺任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的廣西拔貢楊廷理。卓有治績、被譽為理番名宦的楊氏, 墨跡深受臺人寶愛。

錄寫明末姜紹書於《無聲詩史》中對張氏的評論:「張瑞圖, 泉州人, 書法奇逸, 於鍾、王之外闢一蹊徑, 亦顛、素之雲礽也。畫山水蒼勁有骨, 稱藝林妙手。」這件行書條幅現存省立博物館。楊氏書宗二王、趙孟, 是否寫二水狂草暫不得知, 但臺灣詩文書跡中提及二水的, 此作是筆者所見最早的。以下簡述1945年光復以前, 張瑞圖書風傳入臺灣的主要途徑:

1、清代福建渡臺書家的傳入:清代福建寓臺書家中, 進士莊俊元最熟悉張瑞圖書風;其他在帖學的涵養上, 酌參二水體勢的, 有王仁堪、葉化成、謝琯樵、蘇鏡潭、辜菽廬等。王仁堪、莊俊元、葉化成、謝琯樵在清代臺灣書壇舉足輕重;蘇鏡潭、辜菽廬則繼呂世宜、葉化成、謝琯樵三位後, 寓居板橋林家, 深受臺灣詩書界景仰。

2、臺邑文人內渡福建接觸張瑞圖書風:臺邑書家以乾嘉年間林朝英、日治時代李逸樵最愛戴張二水;其餘有濡染者, 如舉人張書紳、秀才黃瑞圖、林知義、書家鄭蘊石、潘巨源等。秀才陳祚年及其高弟曹容行間偶也流露二水筆致。上述諸位都有內渡福建記載, 推測因而接觸張二水體勢, 或攜回相關墨跡資料。

3、經由日本書者、書學信息的傳入:十七世紀江戶時代張瑞圖的墨跡便大量流傳到日本, 福建黃檗山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時, 便傳入不少張氏墨跡。十九世紀後期明治維新後, 日人偏愛新穎書風, 張瑞圖與王鐸一脈狂草筆勢, 受到更多的矚目。

相關焦點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 臺灣日據時期建築
    一般官方建築由各州廳營繕系負責人設計及施工,重要的建築則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技師掌理設計;軍方工程即交由陸軍的技師繪圖,多為木造及磚造平房;民間建築則委託地方執業技師設計;日據中期以後,臺北市也出現出現建築事務所,多由日人建築師主持。施工方面多為私人營造組織,臺灣人及日本人均有;類似今天建設公司的組織也有。
  • 臺灣高校之臺灣史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
    1990 張純琳 臺灣城市歌曲之探討與研究(民國二十年至七十年) 師大音樂所 碩士 1990 張隆志 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 臺大歷史所 碩士 1990 張雅玲 北部臺灣長老教會研究(1872-1945) 中山中山所 碩士 1990 陳明娟 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所呈現的臺灣社會--賴和、楊逵、吳濁流作品分析 東吳社會所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1895年5月10日,樺山資紀就任臺灣第一任「總督」,6月17日,樺山資紀在原布政使司衙門宣布在臺灣「始政」,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由此揭開。 在統治最初的歲月,臺灣人強烈抵抗,奈何實力不濟,屢屢為日本彈壓而漸次弭平。據統計,日本佔領臺灣最初八年中,共有三萬二千臺人被日方殺害,超過了當時總人口1%。
  •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名單(1895-1945)
    臺灣總督是指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時,由日本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 在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臺統治,臺灣日治時期結束。  雖然臺灣在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但臺灣總督府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 清代時期,數學領域也受到了來自西方數學知識的衝擊
    從清代江蘇省和安徽省主要科學家及其著述來看,當時學界對天文學、數學領域研究頗多。清代疇人群體在地域分布上來看,主要集中於江蘇、安徽等省。當時學術圈的標誌性人物-梅文鼎家族為代表的學術家族群體,體現出清代疇人早期多集中於安徽省,以家族統治為優勢影響輻射周邊地區,但後期仍以江蘇省疇人群體為主流。
  • 和臺灣日據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   陳怡宏,2001,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ing, Leo T. S. 2001.
  • 九運冠軍、遼寧桌球女將張瑞將轉會香港
    中新網瀋陽12月18日消息:在九運會上與王楠聯袂為遼寧省奪得桌球女雙冠軍的張瑞,因其在此次比賽中的上佳表現被香港隊看好。九運會結束後,香港乒球總會經與國家乒協協商,在徵得該省有關部門同意後,於日前正式籤訂了張瑞的轉會協議。在今後的賽事中,張瑞將代表香港地區參賽。
  • 清代:書畫作偽的第三次高潮
    時至清代,封建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中央集權制更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人口達三億之多。商品經濟愈加繁榮,促使書畫古玩業的分工越來越細,不少經營字畫古玩的市場隨之崛起,如北京的琉璃廠、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等。
  • 日佔時期臺灣省行政區劃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籤定《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1895年3月,日佔澎湖。5月入臺灣本島,在臺北城設「臺灣總督府」。6月廢除原有行政建制:改臺北府為臺北縣;臺灣府為臺灣縣;臺南府大部及臺東州為臺南縣;臺南府澎湖廳為澎湖島廳。但被軍民抵制,除臺北局部地區外,其餘徒具虛名。
  • 辣椒傳入中國與湘川菜系的形成
    [25]由於地理環境、運銷渠道等方面的原因, 導致漢至清代廣西各少數民族, 獲取食鹽殊為不易, 只能尋找食鹽替代品。此後, 從地方志的記載來看, 也是在乾隆一朝, 眾多省份首次對辣椒有所記載。如乾隆四年 (1739) 雲南的《廣西府志》, 乾隆十二年 (1747) 的《臺灣府志》。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九運桌球女雙冠軍張瑞經協商將轉會香港
    九運桌球女雙冠軍張瑞經協商將轉會香港  生活報訊在九運會上與王楠聯袂為遼寧省奪得桌球女雙冠軍的張瑞,因其在此次比賽中的上佳表現被香港隊看好。九運會結束後,香港乒球總會經與國家乒協協商,在徵得該省有關部門同意後,於日前正式籤訂了張瑞的轉會協議。在今後的賽事中,張瑞將代表香港地區參賽。今年22歲的張瑞1990年進入遼寧隊,3年後入選國家二隊,1999年進入國家隊。4年後的十運會張瑞將不再作為遼寧隊的隊員參賽。(李民)    (當代生活報)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1經濟總體評價 伊文成的《日本對我國臺灣的經濟掠奪(1895-1945)》是較早的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的研究成果,該文對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經濟做了初步概括與分析,指出殖民政府通過以下五種途徑對臺灣進行經濟掠奪:霸佔土地山林,培植日本地主勢力;控制貨幣金融,搜刮金銀財寶;壟斷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來源:新華社作者:吳濟海 劉歡責任編輯:李豔偉2017-02-15 23:47——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2月15日在忠孝中學開幕。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明清時期,七夕已經成為民眾重要的年節之一。據記載,明朝婦女會「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七夕這一天,以七為巧,因此向織女乞巧所以準備的祭品,皆以七為數,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絲線七色等。七夕的乞巧習俗,展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女紅的狀況。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王建民: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現象分析
    作者 王建民    前不久臺灣島內爆發的「日據」與「日治」之爭,只是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與混亂現象之一。問題的嚴重性遠不至此,還有更多、更普遍、更嚴重的對日史觀錯亂表現。不過,在蔣氏統治臺灣時期,在反對日本否定侵略戰爭、歪曲慰安婦等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是明確的,尚能堅持原則,臺灣社會並沒有出現肯定、讚揚日本殖民統治的言行,也沒有「日據」與「日治」之爭。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 明清時期低溫紅釉瓷
    最早的礬紅出現在宋代,由於在燒造工藝上它比高溫銅紅釉瓷要容易得多,所以明代嘉靖時期,曾一度替代銅紅釉瓷的霸主地位。雖然礬紅釉瓷並沒有銅紅釉瓷的顏色豔麗,但是它的呈色較為穩定。清代康熙時期,礬紅釉被大量使用,而且有了更加巨大的發展和進步,色澤鮮豔,華麗凝重是此時的特色。其一般用於五彩、鬥彩器中的紅彩。嘉慶時期之後,礬紅釉瓷燒造的色澤均不如前朝,僅僅光緒時期稍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