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較為著名的低溫紅釉瓷主要有礬紅釉、珊瑚紅釉和胭脂紅釉等幾個品種。紫色百合香為您逐一介紹這些名貴的瓷器。
一、礬紅釉
礬紅釉,又稱之為「鐵紅」、「紅彩」、「虹彩」,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其色澤十分特殊,猶如橙紅之色,十分清新。
最早的礬紅出現在宋代,由於在燒造工藝上它比高溫銅紅釉瓷要容易得多,所以明代嘉靖時期,曾一度替代銅紅釉瓷的霸主地位。雖然礬紅釉瓷並沒有銅紅釉瓷的顏色豔麗,但是它的呈色較為穩定。
清代康熙時期,礬紅釉被大量使用,而且有了更加巨大的發展和進步,色澤鮮豔,華麗凝重是此時的特色。其一般用於五彩、鬥彩器中的紅彩。嘉慶時期之後,礬紅釉瓷燒造的色澤均不如前朝,僅僅光緒時期稍有變化。
二、珊瑚紅釉
珊瑚紅釉是清代康熙時期所創燒的一種低溫紅釉瓷。
珊瑚紅釉的釉色十分均勻,而且紅釉中閃黃,釉面非常光潤,可與紅珊瑚爭相媲美,因此名為「珊瑚紅」。
珊瑚紅釉興盛於雍正時期和乾隆時期,嘉慶時期之後均有燒造。尤其是雍正時期的珊瑚紅釉十分有藝術特色,如器形豐富,較為常見的有瓶、爐、盆、洗、碗、杯、盤等。其中珊瑚紅釉盤最具藝術魅力,釉色光潤均勻,均淨自然,紅中微微閃黃,與天然珊瑚色澤十分接近,與康熙時期的同類器物相比較更勝一籌。
珊瑚紅釉器物不僅僅是作為顏色釉所生產,雍正和乾隆時期的珊瑚紅釉瓷器多以珊瑚紅為底色,上面繪以粉彩、五彩或者描金圖案,繪製手法十分細緻,技藝頗為高深。
三、胭脂紅釉
胭脂紅釉,色澤光亮,它是以微量的黃金為著色劑,在爐內經800℃左右溫度焙燒而成的一種低溫紅釉,也是清代具有創新意義的代表性彩釉之一。
由於這種紅料由歐洲傳入,所以又稱之為「洋紅」和「西洋紅」。
由於釉中含金,因此也常常被人稱之為「金紅」。這種將金熔入釉內來著色的方法其實不是由景德鎮所發明,而是由一名荷蘭人所發明,並應用於瓷器繪畫,直到康熙時期才開始在景德鎮使用。
這種紅釉和少女所塗抹的胭脂極為相似,因此又名為「胭脂紅」。胭脂紅的呈色有深有淺,深色的稱之為「胭脂紫」,淺色的稱之為「胭脂水」,比胭脂水更為淺淡的稱之為「淡粉紅」。
胭脂紅釉在康熙時期稱之為「洋彩」。雖然在康熙中早期就已經傳入了景德鎮御廠,但是由於技術要求高、造價昂貴,直到康熙末期也沒有被普遍使用。雍正、乾隆、嘉慶、光緒時期均有燒造,其中雍正時期所燒造的胭脂紅釉質量很高,而且生產數量眾多。乾隆時期的胭脂紅釉得到廣泛普及,並且運用嫻熟。
胭脂紅釉除了只用於單色釉瓷之外,還廣泛地應用於粉彩、鬥彩和琺瑯彩等彩瓷的裝飾。
四、粉紅釉
粉紅釉是雍正時期官窯所創燒的低溫紅釉新品種。因其釉色猶如三月的桃花而得名「粉紅釉」。粉紅釉瓷器釉色淡雅宜人,均勻純正,即使是官窯器物這樣的釉色也十分搶眼,傳世器物更是幾乎不見,所以非常珍貴,是我國古瓷藝術之珍。
我是紫色百合香,請您點擊關注,每天為您分享各類精華收藏知識。感謝您的每一次瀏覽、轉發及收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