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的歷史資料中,宋代哥窯的名氣非常大。但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宋人的記載中卻從未見哥窯,窯址至今也未找到,哥窯是否存在也成了千古之謎。傳世哥窯瓷現在主要藏於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以及海外也有部分藏品。
哥窯的器型有各種樣式的瓶、爐、洗、盤、碗等;胎質有瓷胎、沙胎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淺黃等幾種色調;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種顏色。
在古代文獻上記載哥窯瓷有「紫口鐵足」的特徵。「鐵線」是在燒制瓷器時,因為釉層厚而出現大的裂紋,這是哥窯瓷的特徵。明朝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記載了哥窯的特徵:「黑胎厚釉,醬口鐵足。釉面上有大小開片。」
《格古要論》還認為哥窯是仿宋官窯。但傳世的哥窯瓷多為厚胎,釉為米色或者是粉青色,有人工特意而為之的開片,出窯時窯工便在裂紋上塗上紫金土,使裂紋更加的清晰,因為很像極細的鐵絲,所以叫「鐵線」。瓷器在出窯的冷卻過程中又會出現極其微小的金黃色的開片,也就是所謂的「金線」。
「紫口」是指器口因釉面流淌,致使脫釉而露胎。「鐵足」是指所使的一種醬色釉。「紫口」與「鐵足」相映成趣,「金絲」與「鐵線」布滿器身,這便是哥窯獨特的裝飾風格。
哥窯開片通稱「冰裂紋」或者「百圾碎」。古代鑑賞者認為「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圾碎紋之下」。冰裂紋指的是像冰面自然斷裂的形狀,裂紋的特點是無論角度大小,都是筆直的形狀,雖然大小也有開片的區分,但是都叫冰裂紋,只是大開片更難得更珍貴。
蟹爪紋指的是文片呈方形或者長方形,幾個紋形連起來看,有的像一節節螃蟹爪或蟹鉗。但開片紋是大小相雜的。魚子紋又名「百圾碎」,開片密集,小者如碎米,大者僅如豆,像是在水中尚未孵化的魚子密布在釉面上。牛毛紋:開片細碎,有虛又有實,一絲一縷,狀如牛毛。
仿哥釉是明清兩朝代因仿製宋代哥窯瓷柚色、釉質和開片紋而產生的一類瓷器。
成化仿哥窯瓷:明代永樂窯仿哥窯器獲得成功(僅有記載,未見實物),但以成化官窯仿哥窯器的做工最為精細。以後,明代各朝仿品不斷,但是沒有精品。成化官窯仿哥窯瓷,胎質細膩,釉色有粉青、米黃兩種。上海博物館所藏傳仿哥窯小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灣省故宮博物院藏有仿哥窯八稜高足杯,有"大明成化年制」官窯款,釉面澤潤光澤度很強,開片很規整,口沿及底部塗有醬色釉以充紫口鐵足。成化官窯仿哥窯瓷傳世品稀少,十分珍貴。
雍正仿哥釉瓷:即唐英《陶成紀事》所說的「仿佚骨哥釉」,做工精良,數量較多。常見器形有獅耳瓶、貫耳朵、抱月瓶、各式爐、各式尊、盤、碗及文房用具(筆架、水盂、鎮紙、筆洗等),「金絲鐵線」及各種開片的特徵做得很好,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徵。一般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書款。雍正仿哥釉瓷的胎質較厚,也是特點。
乾隆仿哥釉瓷:分官仿、民仿兩類。官仿哥釉瓷,以陳設瓷居多,在瓶、盂、尊、罐上常見有堆花鐵砂青銅器飾紋。乾隆民窯以仿哥袖瓷為大宗,以製作日常用瓷和達摩像、香爐為主。特別是文房用具最全。在器表裝飾上,大部分仿哥釉是仿各種大、小開片相結合的「金絲鐵線」,也有仿細小開片紋的。有的在器口施淡醬色邊,在器底塗黃釉點,表示支燒的痕跡。
道光仿哥釉瓷:道光仿哥釉瓷在道光瓷中比較突出,有「慎德堂制」抹紅四字楷書款的仿哥窯器具尤為精緻,有細開片及仿金絲鐵線兩種,有的器物口沿抹有醬口。某些仿哥釉瓷的圈足處抹上了一層黑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