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成果證實:高溫釉上彩是長沙窯彩瓷主流工藝

2021-01-09 華聲在線

考古研究成果證實——

高溫釉上彩是長沙窯彩瓷主流工藝

圖①為青釉褐綠彩花卉紋碟殘片。(資料圖片)

圖②為顯微鏡下,青釉褐綠彩花卉紋碟的斷面可以清晰看到褐彩、青釉、化妝土、胎的疊壓關係。(資料圖片)

張興國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陳沐

長沙窯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規模甚大的青瓷窯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者,其釉下彩工藝被業內專家譽為「陶瓷史上的裡程碑」。

不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顛覆了這一結論。6月29日,《中國文物報》刊登了該所副研究員張興國、館員邱玥的研究論文《釉上還是釉下?最新考古成果證實:高溫釉上彩是長沙窯彩瓷的主流工藝,是否使用釉下彩尚存疑》。文章指出:通過科學技術的檢測,高溫釉上彩是長沙窯彩瓷的主流工藝,而釉下彩工藝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物證和科技支撐。

早有專家學者提出「釉上彩」之說

張興國介紹,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科技工作者對長沙窯瓷器標本的物理性能、化學組成、顯微結構進行過研究,提出了「釉上彩」的說法。

如著名古陶瓷化學專家張福康在1986年發表的《長沙窯彩瓷的研究》一文中,曾指出「長沙窯極大部分是高溫釉上彩,只有精細彩繪是用釉下彩的方法製作的」;199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蔡毅在《對高溫釉上彩裝飾工藝的若干認識》一文中認為,「長沙窯彩瓷很有可能是釉上施彩高溫下一次燒成的產物」。

但由於實驗方法不同和標本數量有限等原因,科技檢測的結論不盡相同,引發了一些爭議,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與傳統觀點相符的高溫釉下彩工藝結論。

「早年的研究者憑藉經驗和肉眼觀察,認為長沙窯彩瓷以釉下彩工藝為主。對於學術研究而言,經驗和肉眼往往摻雜了過多的感性,不一定可靠。進入21世紀,科技檢測工具與方法有了新的進步,越來越多品類的長沙窯彩瓷經過檢測,被確認為高溫釉上彩瓷。至今沒有檢測到典型的釉下彩瓷。」張興國舉例說,如孫瑩等人應用能量色散X射線螢光光譜探針及線掃描技術,對4件長沙窯彩瓷樣品的彩繪工藝進行了研究。檢測結果顯示,這4件樣品的工藝均不完全屬於典型的釉下彩工藝,而是屬於高溫釉上彩工藝。慄媛秋等人利用X螢光光譜分析、反射光譜、巖相分析和掃描電鏡等手段,對1片長沙窯白釉紅彩的釉彩部分進行了成分和顯微結構分析。結果表明,該樣品是一件乳濁釉上施紅彩的釉上彩器。

常見的長沙窯彩瓷品種均使用釉上彩工藝

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為配合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配套服務設施項目的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遺址公園南部的石渚片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這次的發掘出土了一批畫工精緻的彩繪瓷器,部分器形和紋飾是以往罕見的。」張興國說,長沙窯彩瓷品類眾多,這批新出土的瓷器中,以白釉為底色釉的瓷器因為白釉有乳濁不透明,依靠肉眼就可以判斷不適宜釉下用彩,但其他瓷器不能一眼辨別。

為了明確長沙窯彩瓷的工藝屬性,考古隊以這次發掘的石渚片區出土的彩瓷標本為主,並在銅官窯遺址的年豐垸、灰坪、譚家坡等不同區域內選取了有代表性的彩瓷標本共50餘件,在三維顯微鏡下放大100至1000倍,進行全方位觀察,重點觀察彩、釉及其結合部的平面與斷面。

「這些彩瓷標本出土於遺址內的不同區域,涵蓋了長沙窯彩瓷的絕大部分品種,包括常見的青釉褐綠彩瓷、青釉褐綠點彩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詩文瓷、白釉綠彩瓷等類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張興國表示。

「通過三維顯微鏡觀察,我們發現,這些標本的彩料在平面和斷面上均有打破或疊壓在釉層之上的現象,沒發現1例有釉層覆蓋在彩料之上的跡象。著彩部位在顯微鏡下,顯得乾澀、皺褶多,沒有釉面的平整光滑。觀察沒有充分燒結的生燒製品,則可以清晰看到彩與釉的疊壓打破關係,即瓷器在沒有燒造之前施釉著彩的初始狀態。」張興國解釋,這批彩瓷的燒制方法與二次燒造的低溫釉上彩不同,它們都是先施釉,再於釉上著彩,最後在窯爐內一次性高溫燒制而成的。因此,釉層較薄,容易造成「釉下彩」和「釉中彩」的錯覺。他將部分標本送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經檢測,其中1片青釉褐綠彩花卉紋碟殘片被認定為典型的高溫釉上彩產品。

張興國說:「結合已有的科學檢測成果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常見的長沙窯彩瓷品種,包括我們熟悉的長沙窯代表性產品精細彩繪瓷、詩文瓷,都使用了高溫釉上彩工藝。」

相關焦點

  • 聯合共鑑:長沙窯高溫釉上彩瓷的檢測分析
    然而,隨著科技檢測手段的進步,越來越多類別的長沙窯彩瓷經檢測被確認為高溫釉上彩瓷,反倒是在其中至今未檢測到典型的釉下彩瓷器,同時關於長沙窯彩瓷工藝的問題也一直存在爭議 1 。近年來,在配合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考古發掘中又出土了數量不少的長沙窯彩瓷,為明確這些彩瓷的工藝屬性,我們在遺址內的石渚、年豐垸、灰坪和譚家坡等不同發掘區域,選取了有代表性的彩瓷標本50餘件,利用基恩士VHX-5000超景深三維顯微鏡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發現這些標本的彩料在平面和斷面上均有打破或疊壓在釉層之上的現象,卻沒有發現一例具有典型釉下彩特徵的製品。
  • 銅紅釉彩瓷再出精品——《東方如意尊》
    長沙銅官窯——世界銅紅釉彩陶瓷發源地長沙銅官窯,始於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銅紅釉彩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享有「中華彩瓷第一窯」之美譽。唐代長沙銅官窯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窯場。
  • 古陶瓷上的魚紋裝飾,都有什麼寓意?
    從考古材料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上就已出現魚紋,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此後商周青銅器、漢代銅洗、唐宋以後的瓷器上,魚紋都是常見的裝飾紋樣,代表著多種吉祥寓意。本文以安徽出土、傳世陶瓷器上的魚紋為例,試分析各時期魚紋的特點。
  • 一波宮廷彩瓷:嘉德秋拍藏品集萃!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洋彩及粉彩技法,脫胎於琺瑯彩工藝,其花卉多摹仿西洋光影繪法,花葉翻卷,富於明暗變化,栩栩如生,明豔非常。鬥彩始於宣德,極盛於成化,青花雙勾線內填各色釉上彩料,清麗淡雅。
  • 如果你手上的釉裡紅有這些特徵,請慎重!專家說可能是假的
    釉裡紅系用銅紅料在瓷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後在高溫中一次燒成。其紅色用銅紅料在釉下,故屬釉下彩。釉裡紅瓷器燒造時需要一種環境,專業術語叫「氣氛」,瓷器都是在某種氣!氛中燒成的。一般來說氣氛就是兩種:一種是氧化,一種是還原。簡單來說,就是爐子開著火門,有充分的氧氣進去,就叫氧化氣氛。而關著窯門,悶著火,就稱為還原氣氛。
  • 明清時期低溫紅釉瓷
    明清時期較為著名的低溫紅釉瓷主要有礬紅釉、珊瑚紅釉和胭脂紅釉等幾個品種。紫色百合香為您逐一介紹這些名貴的瓷器。一、礬紅釉礬紅釉,又稱之為「鐵紅」、「紅彩」、「虹彩」,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其色澤十分特殊,猶如橙紅之色,十分清新。
  • 霽藍釉天球瓶
    林久兄知我愛好收藏,從自己的藏品中,挑選了一隻「霽藍釉天球瓶」送給我(附照片)。我很喜歡此瓶獨特的造型和釉彩,多年來,我尋遍各地的文物商店(地攤),想給這隻瓶子配一隻同款的,以形成一對,但「踏破鐵鞋無覓處」,始終未能如願。我的這隻天球瓶高28cm、口徑5.8cm、足徑9cm,直頸豐肩,圓腹圈足,造型端莊,胎體堅緻,通體滿施霽藍釉,釉色純正肥潤,明亮奪目,工藝精湛。
  • 「釉」惑|明代的幾種特殊釉面
    又有人認為,這種白瓷可以填上各種彩色而成彩瓷,因此又有「填白」之名。宣德紅釉的「蝦青」與「燈草口」故宮博物院舊藏的幾件永樂紅釉器是宮廷用器,是當時御窯廠經過嚴格挑選後的進貢之物,故宮幾代人經過對比研究發現,永樂紅釉呈色純正、鮮豔,猶如初凝的雞血紅,因而有永樂「鮮紅」之稱。
  • 瓷器上的重大紋樣之一「菊花紋」!
    此時菊花紋在瓷器上的繪製較前面幾個朝代相比也更加廣泛。 明代有菊花紋的瓷器仍然以青花為主,同時期品種也更加多種多樣,釉上彩、鬥彩競相成為新的時好。但是由於時代的不同、君主的喜好、技術的進步、材料選用等原因,明代陶瓷上的菊花紋也具有不同的形式表現。
  • 馮小勇:傳承與復興中國古彩傳統工藝,在涅槃中重生在復興中輝煌
    古彩瓷是發展成熟於景德鎮、充滿本土民間氣息的釉上彩瓷伴隨著時間長河的流逝,古彩以它獨特的裝飾藝術形式,強烈的民族風格,精湛而樸素的藝術語言:歷來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推崇和喜愛,聲譽名揚四海。後被古彩研究所段慶新先生收為入室弟子研究創作古彩,並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了藝術理論知識。將藝術理論與三十多年來從藝實踐相結合,使作品既繼承傳統又具有時代藝術特色作品風格獨特新穎典雅,藝術表現力耐人尋味用筆奇崛,色彩豔麗。 作品多次參國內外大型陶瓷美術展並獲獎。
  • 考古中的高科技「神器」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社會的演化就以工具材質和工藝來劃分,如舊石器時代(以打制石器為主)、新石器時代(以磨製石器為主)、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等。人工製品的研究往往包括起源、製作工藝、產地分析和用途等。根據加工工藝,人工製品可分為冷加工製品(如石器、玉器等)和熱加工製品(如陶瓷、玻璃、金屬等)。  人類製作工具的歷史就是材料利用史。
  • 拉斯海馬的陶瓷遺存與中國考古
    最具代表性的如從20世紀30年代便著眼外銷瓷研究的韓懷準先生,他於1960年著成《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涵蓋了20世紀上半葉東南亞地區發現的中國陶瓷資料;隨後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陶瓷學者掀起了研究古代陶瓷貿易的熱潮,代表成果如馬文寬、孟凡人兩位先生的《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一書,葉文程先生的《中國古代外銷瓷研究論文集》等。
  • 千年窯火今更旺——走進長沙望城彩陶源村
    在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記者見到了這份厚重。黃土坡上瓷片堆疊,當年窯場熱火朝天的場面依稀可見。「始於初唐,興於中唐,是當今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民窯。它首創釉下多彩和陶瓷裝飾藝術,是世界陶瓷史上的裡程碑。」對長沙銅官窯的歷史,周新國如數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