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成果證實——
高溫釉上彩是長沙窯彩瓷主流工藝
①
圖①為青釉褐綠彩花卉紋碟殘片。(資料圖片)
②
圖②為顯微鏡下,青釉褐綠彩花卉紋碟的斷面可以清晰看到褐彩、青釉、化妝土、胎的疊壓關係。(資料圖片)
張興國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陳沐
長沙窯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規模甚大的青瓷窯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者,其釉下彩工藝被業內專家譽為「陶瓷史上的裡程碑」。
不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顛覆了這一結論。6月29日,《中國文物報》刊登了該所副研究員張興國、館員邱玥的研究論文《釉上還是釉下?最新考古成果證實:高溫釉上彩是長沙窯彩瓷的主流工藝,是否使用釉下彩尚存疑》。文章指出:通過科學技術的檢測,高溫釉上彩是長沙窯彩瓷的主流工藝,而釉下彩工藝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物證和科技支撐。
早有專家學者提出「釉上彩」之說
張興國介紹,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科技工作者對長沙窯瓷器標本的物理性能、化學組成、顯微結構進行過研究,提出了「釉上彩」的說法。
如著名古陶瓷化學專家張福康在1986年發表的《長沙窯彩瓷的研究》一文中,曾指出「長沙窯極大部分是高溫釉上彩,只有精細彩繪是用釉下彩的方法製作的」;199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蔡毅在《對高溫釉上彩裝飾工藝的若干認識》一文中認為,「長沙窯彩瓷很有可能是釉上施彩高溫下一次燒成的產物」。
但由於實驗方法不同和標本數量有限等原因,科技檢測的結論不盡相同,引發了一些爭議,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與傳統觀點相符的高溫釉下彩工藝結論。
「早年的研究者憑藉經驗和肉眼觀察,認為長沙窯彩瓷以釉下彩工藝為主。對於學術研究而言,經驗和肉眼往往摻雜了過多的感性,不一定可靠。進入21世紀,科技檢測工具與方法有了新的進步,越來越多品類的長沙窯彩瓷經過檢測,被確認為高溫釉上彩瓷。至今沒有檢測到典型的釉下彩瓷。」張興國舉例說,如孫瑩等人應用能量色散X射線螢光光譜探針及線掃描技術,對4件長沙窯彩瓷樣品的彩繪工藝進行了研究。檢測結果顯示,這4件樣品的工藝均不完全屬於典型的釉下彩工藝,而是屬於高溫釉上彩工藝。慄媛秋等人利用X螢光光譜分析、反射光譜、巖相分析和掃描電鏡等手段,對1片長沙窯白釉紅彩的釉彩部分進行了成分和顯微結構分析。結果表明,該樣品是一件乳濁釉上施紅彩的釉上彩器。
常見的長沙窯彩瓷品種均使用釉上彩工藝
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為配合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配套服務設施項目的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遺址公園南部的石渚片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這次的發掘出土了一批畫工精緻的彩繪瓷器,部分器形和紋飾是以往罕見的。」張興國說,長沙窯彩瓷品類眾多,這批新出土的瓷器中,以白釉為底色釉的瓷器因為白釉有乳濁不透明,依靠肉眼就可以判斷不適宜釉下用彩,但其他瓷器不能一眼辨別。
為了明確長沙窯彩瓷的工藝屬性,考古隊以這次發掘的石渚片區出土的彩瓷標本為主,並在銅官窯遺址的年豐垸、灰坪、譚家坡等不同區域內選取了有代表性的彩瓷標本共50餘件,在三維顯微鏡下放大100至1000倍,進行全方位觀察,重點觀察彩、釉及其結合部的平面與斷面。
「這些彩瓷標本出土於遺址內的不同區域,涵蓋了長沙窯彩瓷的絕大部分品種,包括常見的青釉褐綠彩瓷、青釉褐綠點彩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詩文瓷、白釉綠彩瓷等類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張興國表示。
「通過三維顯微鏡觀察,我們發現,這些標本的彩料在平面和斷面上均有打破或疊壓在釉層之上的現象,沒發現1例有釉層覆蓋在彩料之上的跡象。著彩部位在顯微鏡下,顯得乾澀、皺褶多,沒有釉面的平整光滑。觀察沒有充分燒結的生燒製品,則可以清晰看到彩與釉的疊壓打破關係,即瓷器在沒有燒造之前施釉著彩的初始狀態。」張興國解釋,這批彩瓷的燒制方法與二次燒造的低溫釉上彩不同,它們都是先施釉,再於釉上著彩,最後在窯爐內一次性高溫燒制而成的。因此,釉層較薄,容易造成「釉下彩」和「釉中彩」的錯覺。他將部分標本送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經檢測,其中1片青釉褐綠彩花卉紋碟殘片被認定為典型的高溫釉上彩產品。
張興國說:「結合已有的科學檢測成果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常見的長沙窯彩瓷品種,包括我們熟悉的長沙窯代表性產品精細彩繪瓷、詩文瓷,都使用了高溫釉上彩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