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礬紅瓷器如何斷代,如何鑑別新仿和老礬紅瓷器?

2021-01-08 樣子收藏

礬紅是一種釉上彩瓷,可以到金元時期的彩瓷。因是以青礬(FeSO4.7H2O)煅燒所得到的氧化鐵(Fe203)配入釉中,故稱礬紅。礬紅瓷器時代不同,礬紅彩瓷呈色也不同,因為礬紅是氧化鐵,元明清礬紅顏色不同朝代也不同。元明清礬紅瓷器呈色有什麼不同,如何斷代,如何鑑別新仿和老礬紅瓷器?

礬紅瓷器用色時代越早用色越透,用色越鮮豔,越濃,越濃,越暗;時代越晚礬紅髮色就越淺、越淡。

元明清礬紅瓷器特點

元代礬紅顏色非常深,礬紅呈色是棗皮紅色,有點深邃的感覺,顏色呈深紅色和暗紅色;

明代礬紅瓷器呈色也是棗皮紅色,而且瓷器紋飾上的顏色都是平塗上的,沒有過渡色,沒有濃淡深淺的

明代礬紅瓷器呈色

清代礬紅瓷器呈色淡紅色,時代越晚顏色從紅色到淡紅色偏黃髮展,這是鑑定礬紅瓷器年代的方法之一。到了清代晚期礬紅瓷器紅中偏黃而且顏色淡薄了。

清代早期礬紅瓷器
晚清礬紅

新仿礬紅和老瓷器上礬紅怎麼鑑別

老礬紅瓷器經過幾百年的傳世釉色會有自然的老化和剝落,而且自然參差不齊;

新仿的礬紅瓷器肯定要打磨做舊,但是打磨做舊後的瓷器,瓷器光澤不自然,而且人為的釉色脫落會一片斷斷續續的脫落,有的地方會完完整整的留在瓷器上面,過於做作非常不自然;

用手摸老瓷器上礬紅比較油膩,瓷器油性好,而新仿造的瓷器摸上去比較粗糙,因為新仿造的氧化鐵上面有顆粒。

礬紅瓷器年代的判斷就是根據礬紅呈色的不同來區分,樣子收藏鑑別新老礬紅瓷器就介紹到這裡了。

相關焦點

  • 元明清瓷器鑑定之造型和紋飾特徵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裡紅大碗有口徑達42釐米,青花和釉裡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釐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稜、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
  • 火石紅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如何看待瓷器上的火石紅?
    火石紅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於元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嶺土而燒成的。瓷石和高嶺土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鐵,瓷石中的鐵元素多數以鐵的氧化物晶體的形式存在,而高嶺土中的鐵元素則是以膠體鐵離子的形式存在於胎土之中。
  • 如何鑑別:瓷器上火石紅的真假(僅供參考)
    瓷器上顯現火石紅現象有兩種情況,一是在自然狀態下經燒制,無意中產生的火石紅現象,是因為胎質淘洗的不盡,鐵元素的殘存和水蒸氣作用所造成.二是經人工刻意塗抹或在科學技術的邦助下加以控制操作,燒制生成的火石紅現象.自然狀態下產生的火石紅現象,主要由瓷器胎質中,鐵元素殘存含量的多少,和在瓷器胎坯晾曬的乾燥程度,以及在胎坯上釉後,釉面的晾曬乾燥程度而決定.
  • 明清時期低溫紅釉瓷
    明清時期較為著名的低溫紅釉瓷主要有礬紅釉、珊瑚紅釉和胭脂紅釉等幾個品種。紫色百合香為您逐一介紹這些名貴的瓷器。一、礬紅釉礬紅釉,又稱之為「鐵紅」、「紅彩」、「虹彩」,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其色澤十分特殊,猶如橙紅之色,十分清新。
  • 鑑別:古瓷器火石紅現象的真假
    明清古瓷底足火石紅 人工塗抹生成的火石紅現象,較容易辨別。,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元、明、清時期燒制的瓷器, 因此為收藏者鑑定元明清瓷器提供了非常重要依據。
  • 中國瓷器史上曇花一現的「寶石紅」
    明永樂 紅釉高足杯這紅色如此美麗,以至於窯工們,不惜要將內外均施紅釉。明宣德 礬紅釉描金孔雀花石紋執壺清乾隆唐衡銓《唐氏肆考》記載:「宣(德)窯造祭紅紅魚靶杯,以西紅寶石為末入釉,魚形自骨內燒出,凸起寶光,汁水瑩厚。……幾與官汝窯敵。」
  • 元明清陶瓷紋飾與色彩特點和鑑定
    陶瓷器上的紋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霽藍地描金粉彩詩句花卉紋大瓶一、元明清陶瓷紋飾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 古玩圖片鑑定指南:瓷器專家姜鳳利教你拍攝鑑定九圖
    今天,瓷器專家姜鳳利老師,就以一件民國礬紅描金盤口瓶為例,向藏友們講解如何拍攝專業、準確的鑑定圖片。保證藏友鑑有所得。 一、拍攝器物整體造型 從正面拍攝,畫片居中,能看到畫片的特徵,盤口側面和頸部、肩部造型都收納在這一張圖片中。
  • 紅綠彩瓷器鑑藏知識
    紅綠彩瓷器開創了我國陶瓷裝飾藝術的新風尚,也為後世的瓷器發展鋪平了五彩斑斕的道路。紅綠彩瓷器的裝飾風格和皇家貴族所一直崇尚的審美觀念比較相悖,紅綠彩瓷器,大紅大綠,喜氣洋洋,這種樸實無華的風格更加傾向於民俗風格,所以更容易被當時的民間老百姓所接受和喜愛,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
  • 清代康熙高溫銅紅釉瓷器分幾種
    紅釉自古受中國人喜愛,因為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要有美好寓意,圖著喜慶,尤其是紅色更是中國人認為大吉大利的顏色,在中國瓷器釉色種類最多的清朝自然少不了紅釉瓷器,其中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最多,有霽紅釉、郎窯紅和豇豆紅三種。
  • 瓷器上的重大紋樣之一「菊花紋」!
    菊花作為瓷器重大紋樣之一,植物紋飾鋪天蓋地,其中的菊花紋花團錦簇,成為一景。歷代也留下了以菊花裝飾瓷器的名品佳作。 宋代:紋樣秀麗 宋瓷的裝飾題材,喜用花卉紋飾,紋樣秀麗,線條流暢,體現了清新、典雅的藝術特色。
  • 明清瓷器紋飾鑑賞:清代鹿紋圖的美好寓意!
    #明清時期的瓷器上,以動植物為主體的紋飾圖案有很多,它們不但寓意豐富,而且變化多端。古人瓷器紋飾「有畫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這些紋飾究竟表達了怎樣的期盼和祝福?本文以一組清代鹿紋為例,解讀它們的寓意以及之間的種種演變關係。鹿鳴宴圖:延攬才俊的誘餌清初瓷器中有一批紋飾,以鹿為主體,以飛燕為配角。下圖4個瓷片畫面雖然繁簡有所不同,但鹿與燕都畫得很明確。
  • 聯合共鑑:中國瓷器傳統圖案紋樣賞析
    這時期的圖案裝飾,主要表現在瓷器、織繡、建築彩畫、漆器和銅鏡等方面。 宋、元、明、清各時代的瓷器,在唐代陶瓷器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並各有特色。在敘述上,一般宋代瓷器以瓷窯地區為別,明清瓷器以朝代年號為別。 宋瓷。宋代瓷器有兩個顯著成就:一是在花紋裝飾上的突出發展,二是青瓷的燒制。宋以前瓷上只有雕刻花紋,繪畫紋樣僅有極少量。
  • 瓷器中的貴族,元代青花瓷器!其實元代除了青花外還有這些品種!
    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元起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江西景德鎮是一重要窯廠。其產品無論是質與量,在有元一代與龍泉青瓷分庭抗禮。其產品有白瓷、青白瓷、青花、釉裡紅及其他霽青釉、祭紅等。青花及釉裡紅為新產品。江西各窯亦大量生產青白瓷及白瓷。南豐、饒州、樂平、臨川等窯均是。其中以吉州窯最特出,除了白瓷,還生產釉下繪黑花-仿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 恰似孔雀之藍—孔雀藍釉瓷器
    明清時期的孔雀藍釉瓷器基本上是景德鎮製作。民間的器物,往往訴說著隨性和不羈: 斷代可以先從造型入手,比如康熙時期很典型的觀音尊: 所以老外也是格外珍視,延請能工巧匠給瓷器穿上合身的衣服。更多相關閱讀:灑藍釉瓷器:宣德皇帝玩兒出的新花樣霽藍釉瓷器——歷史上單色釉瓷器中的上品藍釉瓷的美,你看了才能懂!
  • 鑑別真假宣德爐成懸案 專家:德字寫法並非斷代標準
    明初至清中期是銅爐製作的巔峰階段,當中最負盛名的非宣德爐莫屬,被明清文人譽為文玩之首。其簡潔、含蓄的美,取代了青銅器猙獰、繁複的美。  雖然不少宣德年款的銅爐動輒過千萬元,但現在存世的宣德爐,沒有一隻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明宣德本朝鑄造的標準器,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到代「真宣」,甚至臺北故宮幾隻從紫禁城乾清宮帶過去的流傳有序的爐子,文博界對其年代都充滿爭議。
  • 玩瓷器,你懂「火石紅」是怎麼樣產生的嗎?
    「火石紅」,有人把它稱作「窯紅」、「黃溢子」、「黃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以來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窯瓷器露胎處所顯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雖然都籠統稱作「火石紅」,但其表現形態和成因是多種多樣的,人們把它們分為「胎紅」、「窯紅」、「刷紅」和「假紅」四種不同的形式。
  • 古代瓷器作偽技術也非常高超,了解瓷器作偽形式對鑑別瓷器很重要
    我國瓷器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其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技藝高超,其使用價值已經遠遠低於藝術價值,。一、通過舊器進行加新彩,也叫坯新我們見過的以前仿古作偽的瓷器,不是全為新燒,由於彩瓷比白瓷的價值高,所以就有人將舊白瓷加彩加款,這種作偽方法叫做坯新彩。二、採用新瓷埋藏法有的不良商人為了賣個好價,將新瓷器做成像剛出土的樣子,長期埋人地下,使新瓷就像古時候的樣子。其中,低溫鉛釉的粉彩,五彩和三彩等瓷器,是比較容易氧化或者是腐蝕,這樣就顯得舊氣。
  • 中華絢爛的文化,瓷器的英文名叫China!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文明的瓷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追溯到8千到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從簡單的角度來看,中國瓷器發展的歷史,是「百家爭鳴」到「一大獨大」的過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便能夠製作原始陶器。而真正成功的燒制瓷器,也不是很晚,出現在東漢。
  • 明清瓷器上的鹿紋圖有何寓意?
    明清時期的瓷器上,以鹿為主體的紋飾圖案有很多,它們不但寓意豐富,而且變化多端。本文以一組清代鹿紋為例,解讀它們具有怎樣的寓意,以及之間的種種演變關係。《雙鹿圖》在瓷器上大量湧現,應該是民間的一種無言呼聲:學學古代君王的待臣之道吧,君臣和諧國家才能安寧!康熙中期之後,瓷畫《雙鹿圖》逐漸少見了。這表明此時的君臣關係已經大有改善,社會趨向穩定。但《雙鹿圖》作為一種美好的詩意瓷畫,在瓷器中仍有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