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瓷器上,以鹿為主體的紋飾圖案有很多,它們不但寓意豐富,而且變化多端。
本文以一組清代鹿紋為例,解讀它們具有怎樣的寓意,以及之間的種種演變關係。
雙鹿圖:君臣和諧的呼聲
瓷畫中這種類型的《雙鹿圖》,出現於清早期。
畫面中兩隻鹿歡快地聚在一起, 前景有些小草,遠處一抹是群山。雙鹿似乎是一大一小。而且左邊大的那只有鹿角,是公的;右邊那隻小鹿,有的有角,有的無角,性別不一。大鹿前行中回頭望著小鹿,似乎在招呼它跟上;在後的小鹿看著大鹿,聽話地舉足欲前。
《雙鹿圖》畫意應來自《詩經·小雅·鹿鳴》這首古詩。
在解讀《雙鹿圖》之前,不妨先來看看這首《鹿鳴》詩。全詩共三章,原文如下: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據專家分析,《鹿鳴》表現的是古代君王舉行宴會招待群臣時的情景。
原來,君臣之間平時等級森嚴,禮數以敬為主,先王因此擔心君臣感情不通,故制訂一套「燕饗之禮」,用於宴會之時,「以通上下之情」,最終目的當然是讓臣下更好地為君主服務。詩用「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起興,是因為鹿群在吃草時,發出歡快的「呦呦」叫聲,可以烘託君臣宴會時的歡樂氣氛。
清早期瓷畫《雙鹿圖》,其實畫的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場面。
前景中的野草,即是鹿所食的「蘋」「蒿」「芩」。通過畫《鹿鳴》詩興的部分,來間接表現興後面的主體內容。比如雙鹿的一大一小,一前一後,一呼一應,就象徵著君與臣的等級關係;雙鹿歡快的動作,則象徵著君臣之間的和諧親密。
查看明代瓷器上的鹿紋,很少在同一畫面中如此刻意畫雙鹿的。清初突然流行《雙鹿圖》,應該有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滿清入關後民族矛盾的尖銳。
即使是統治集團內部,滿族君主與漢族大臣之間也關係緊張。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雙鹿圖》在瓷器上大量湧現,應該是民間的一種無言呼聲:學學古代君王的待臣之道吧,君臣和諧國家才能安寧!
康熙中期之後,瓷畫《雙鹿圖》逐漸少見了。這表明此時的君臣關係已經大有改善,社會趨向穩定。但《雙鹿圖》作為一種美好的詩意瓷畫,在瓷器中仍有存在的價值。
就是清中期出現的一種「雙鹿圖」瓷畫。由於時代背景已經不同了,鹿紋的主題會出現變化。從君臣關係角度看,圖中的雙鹿顯得過於親暱,總不如清初的《雙鹿圖》畫得生動、得體。
鹿鳴宴圖:延攬才俊的誘餌
清初瓷器中有一批瓷畫,以鹿為主體,以飛燕為配角,引人注目。
從上圖的幾個畫面看,雖然繁簡有所不同,但鹿與燕都畫得很明確。這種瓷畫的主題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畫中「燕」與「宴」諧音相通,鹿、燕組合應該是在表示「鹿鳴宴」之意。「鹿鳴宴」是中國古代與科舉考試有關的著名宴飲,一般是鄉試中舉的人,才有資格參加,乃人生一大喜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鹿和燕之外,右側還畫著一株枝繁葉茂的松樹,松樹樹冠部有一大塊雲團,這也是有特別用意的。松樹其實象徵著人才,松樹長入雲端則是「凌雲」之意,示人要有「凌雲」之志。鹿鳴宴、凌雲志,這兩幅瓷畫鼓勵學子參加科舉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的意圖一目了然。
科舉鄉試之後舉行「鹿鳴宴」的習俗,起源於唐。
據《新唐書·選舉制上》記載:鄉試「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 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鄉試之後,地方長官邀請中舉者參加慶祝宴會「鄉飲酒禮」,與地方官員和年長鄉賢結識,並確定年輕人與年長者之間的禮數。因在酒宴上要「歌《鹿鳴》之詩」,故名「鹿鳴宴」。
為什麼在鄉試之後的慶祝宴會上要「歌《鹿鳴》之詩」呢?
《鹿鳴》是《詩經·小雅》中的第一篇,講的是古代君臣舉行宴樂,交流感情之事。因詩的起首一句是「呦呦鹿鳴」,故題名《鹿鳴》。
《鹿鳴》詩中的君臣關係,與鄉試之後地方長官和新科舉人的關係有相似之處,故「歌《鹿鳴》之詩」的實質,是要對進入官員隊伍的新人進行「禮」的教育,在古代社會屬特別重要的政治習俗。因此,「鹿鳴宴」在唐宋兩代十分流行,明清時期也一直沿用下來。
明代瓷畫中有許多與科舉有關的品種,如「魚躍龍門」「魁星踢鬥」「並蒂蓮花」「一甲登天」等,但似乎沒有「鹿鳴宴」的一席之地。到清初,瓷畫中大量出現《鹿鳴宴圖》,而明代流行的科舉題材卻少見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應該先對清初實行科舉制的情況有所了解。
滿清入關是少數民族佔領中原大地,當時滿族在文化上的落後是顯而易見的。在漢族大臣的幫助下,滿清統治者早早地意識到吸收漢族文化為己所用的重要性。
選拔人才方面,順治二年(1645年)江南甫定,清政府就立即實施科舉制度。同年,范文程奏疏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宜廣其途以搜之。請於丙戌(1646年)會試後,八月再行鄉試,丁亥(1647年)二月再行會試。」清政府採納了這個建議,非常時期竟連續開科取士,可見其用人心切。
但那時剛剛亡國的漢人抗清情緒高漲,許多胸懷民族大義的讀書人拒絕參加科舉考試。滿清統治者因此想方設法要引誘漢族青年才俊步入科舉之途。
瓷畫《鹿鳴宴圖》就有這方面的意圖:參加鹿鳴宴多麼榮耀啊,從此可以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享盡富貴!
明清瓷畫中的科舉題材,因背景不同而出現較大區別。
清代《鹿鳴宴圖》與明代「魁星踢鬥」「並蒂蓮花」「魚躍龍門」等圖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引誘性的,而後者則是祝願性的。祝願性題材出現的前提,是大家把參加科舉視為一種當然的共識,讀書、科考、做官,人生當然之義。而引誘性題材,則是人們對科舉本身是否應該參加,面臨兩難選擇時才會出現。
因此,瓷畫《鹿鳴宴圖》更像是一個誘餌。
福祿壽圖:思想束縛的象徵
清代的《古樹伏鹿圖》是鼓勵人們讀古書,做大官,得福祿的瓷畫,但現實生活中的人未必都有這樣的雄心。更多的人只是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幸福,健康長壽就可以了。
因此,《古樹伏鹿圖》很快又演化出另一個寓意長壽、富貴的新瓷畫品種,以滿足人們有更廣泛群眾基礎的心理需要。
畫著一隻臥伏的鹿和一株古老的松樹,粗看上去與「古樹伏鹿圖」十分相似。但細看又有不同。
主要區別:一是古樹畫得更接近松樹;二是圖的右下方多畫了一朵靈芝。
在傳統觀念裡,松樹是長壽的象徵,一株樹畫得更像古樹,還是更像松樹,隱含的畫意是不一樣的。靈芝是長壽的食物,明代瓷器上的「祝壽圖」, 就常見鹿銜靈芝獻給壽星的場面。
將靈芝畫在松樹旁,意在暗示這松樹象徵長壽。
所以,這幅瓷畫的改變雖然不大,但其實它的畫意已經轉向了,確切地說,已經屬於「祝壽圖」一類的進一步演化。
首先,在這兩幅「祝壽圖」中,松樹旁的靈芝都畫得十分誇張,其目的是將松樹「長壽」的象徵意義表達得更加明確。其次,既然「松」表示長壽,鹿的表意也回歸單純,只表示「祿」。
因此這樣的圖,名稱應是「松鹿圖」,或者「壽祿圖」。單純表示「祿」的鹿,已經不需要強調它的臥伏了,所以這兩幅圖中的鹿都站了起來,顯得生氣勃勃。
在圖中還可以觀察到,在松枝的下方、鹿首的上方,有一個圓圈,內寫一個「壽」字。
為什麼要在半空中畫一個圓圈,寫一個「壽」字?
或許這個細節本身也有祝壽之意。圓圈代表甘露,天降甘露在傳統意義上是吉兆。甘露本身也是增壽之物,故裡面寫「壽」字表明其用處。這個「壽」字進一步確切告訴大家,這幅瓷畫的畫意就是「祝壽」。
另外,從「壽」字處於松樹樹冠之下的位置看,或許還有「落壽」的一層含義在裡面。
而鹿抬頭迎著下落的「壽」字,則可能有「鹿受」的用意。「落壽」「鹿受」都與「祿壽」諧音,這樣,一幅圖中有了多重的「祿壽」之意,集中展示了清代人為「祝壽」而產生的眾多巧思。
上圖是前面幾幅「祝壽圖」的又一種新變化。
它的畫法是除了「松鹿」之外,又在空中增添了兩隻蝙蝠。「蝠」諧音「福」,以蝙蝠喻「福」,是清代的一種創新。
這樣畫面中的「蝠」「鹿」「松」三物,就可以組合成「福祿壽」的畫意了。
「福祿壽喜」數者並舉,可說是清代瓷器紋樣的最大主題。
除了松、鹿、蝙蝠,還有石榴、佛手、桃子,山、海、文字、花卉,福、祿、壽三星人物等,也可用於祝賀性題材。這些祝賀性的繪畫元素和它們數不勝數的組合形式,在清代構成了壯觀的祝壽、祝福類瓷畫品種。其數量之多,可用「泛濫」一詞來形容。
「祝壽」「祝福」是人們在瓷畫中表達願望最沒有政治風險的內容。在這方面不斷花樣翻新,實質上是清代社會思想領域受到高度束縛折射出來的現象之一。
從這個角度觀察,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清代瓷畫的內容,其實遠不如明代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