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紋
傳統寓意紋樣。由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的幾何紋樣。寓意吉利深長,蘇州民間稱之為「富貴不斷頭」。回紋圖案在明清的織繡、地毯、木雕、瓷器和建築裝飾上到處可見,主要用作邊飾或底紋,富有整齊、劃一而豐富的效果。織錦紋樣中有把回紋以四方連續組合的,俗稱為「回回錦」。
方勝紋
傳統寓意紋樣。兩個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圖案或紋樣。「勝」原為古代神話中「西王母」所戴的髮飾。《山海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司馬相如《大人賦》:「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兮覿西王母;皓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鳥為之使。」勝之形象,可見出土的漢代「玉勝」。古代作為「祥瑞」之物。《宋書符瑞志》載有「金勝」,所謂「國平盜賊,四夷賓服則出。」作為首飾之勝尚有華勝、織勝、羅勝、春勝、方勝、人勝、疊勝等。其中多以材料或形象冠名。此後「勝」廣泛用於各種工藝品裝飾上。如四川出土的石刻畫像,建築之門楣就刻有「勝」的圖案。尤其是「方勝」,明清以來已成為吉祥圖案中常見的紋飾之一。
卐紋
傳統寓意紋樣。「卐」原為梵文,寓意「吉祥之所集」。佛經中常寫作「卍」,是佛教中「萬德吉祥」的標誌。唐武則天大周長壽二年,定讀為「萬」。卐紋作為裝飾紋樣,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代中就已出現在彩陶(馬廠型)上,且畫法多樣。作為一種祥瑞標記。在歷代工藝裝飾上多有應用,並組成各種圖案。
八吉紋
指外廓菱形作直線套接的幾何圖案。由模擬繩線編結而來。所謂八吉者,即是假借「八結」之聲;八結象徵「百結」;寓意源遠流長。紋樣是一條線的盤曲連接,無頭無尾,無終無止,故又稱為「盤長」或「盤腸」。在佛教中,視八吉為寺僧祈禱供奉的八種法物之一,表示「迴環貫徹,一切通明」的意思。八吉圖案在民間應用極為廣泛:大至建築的窗格、橋頭的欄杆、小至衣著的紐扣、珮飾的須帶,都做成盤曲連環的八吉樣式,有的八吉將外廓線形變化成葫蘆模樣,有的與幾何形化了的篆文「壽」字組成花邊。有一方漢魏或較晚時期的印章,即是作葫蘆形的八吉紋,可知在古代就有人用它刻制有形印,作為一種寓意標誌。
火焰紋
傳統寓意紋樣。又稱「背光」。火焰,是佛教中佛法的象徵。古代佛像背面,多飾有各種火焰紋樣。一般部位在尖拱額中。以北魏石窟佛像最為習見,構成其藝術的一大特色。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表現尤為細緻,以賓陽洞、古陽洞諸龕為代表。
如意紋
如意係指一種器物,梵語阿那律。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可如人意,因而得名。也有柄端呈心字形的。以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製成,長三尺左右,古時持以指劃。和尚宣講佛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近代的如意,長不過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雲形,不過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賞而已(參閱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一《如意》、《釋氏要覽》中《道具》)。現在所用搔癢工具,叫「痒痒撓」(又稱「不求人」),即古時搔仗、如意遺制。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紋樣,借喻「稱心」、「如意」,與「瓶」、「戟」、「磬」、「牡丹」等組成民間廣為應用的「平安如意」、「吉慶如意」、「富貴如意」等吉祥圖案。
上一篇:流動飄逸,吉祥高遠——雲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