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組工作人員在進行田野調查工作。(資料圖片)
雪域高原是多彩的,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1400多種顏色、2.4萬多種版權紋樣。它們從民間手藝中走來,從寺廟牆壁上走來,從百姓屋頂走來,從青稞叢裡、格桑花間走來,組成一個獨特的「基因庫」
西藏的美不僅是碧空藍、雪山白,還有經幡的赤橙青藍,布達拉宮的紅與黃相間。雪域高原的美已不是「五顏六色」可以形容了。如果有人告訴你,那裡存在1400多種顏色,你是不是也會感到吃驚?這1400多種顏色,其色溫、銳度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是獨一無二的顏色。
五彩顏色裝點出雪域文化,也蘊藏在西藏獨有的工藝紋樣中。我們還能精確地告訴你另一個數字:已找到的西藏特有紋樣是2.4萬多種!這些色彩和紋樣,經過千百年風霜洗禮,成為高原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如今,這些寶貝組建成一個共同的「家」:西藏色彩、紋樣基因庫。
今年元旦,國家有關部門指定的評審工作組是在西藏高原度過的。在藍天雪山之下,擺在他們面前的是1400多種顏色、2.4萬多種版權紋樣、1900餘種外觀專利設計,這些從雪域山水間誕生、在本地手工業者中不斷被創造、翻新的文創成果,終於在藏曆新年之前集體亮相。
這個圖庫的建設從2010年起步。文化部在這一年發起「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西藏模式」項目,成立專家團隊設計規劃,探索我國工藝文化創造與利用發展並舉的模式。2012年,項目第一階段在西藏林芝啟動。初衷是在搶救西藏本地非遺手工業的基礎上,帶領本地農民致富。
當專家們走進高原,才發現現實與構想的差距。「非遺」手工業大多是技術傳統、粗糙的產業,以紡織業為主。每家都是作坊式生產,缺少市場準入標準,也不具備規模效應。項目操作團隊來自清華大學和中國美院。他們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有了新發現:手工產品背後,還有一片藍海,是「非遺」手工紡織業的基礎:色彩和紋樣。它們來自於西藏的雪山神湖,有自己獨特的色溫和樣態,在西藏強烈的日照之下,呈現出的色彩、輪廓十分獨特。它們隱藏在民間,在寺廟的牆壁上、在百姓的屋頂上、在田間的土地裡、在青稞叢中、在格桑花間……
美麗的顏色,多彩的紋樣帶給專家們無比驚喜。四個春夏秋冬,他們奔走在這片土地上。一邊為淳樸的手工業者進行設計、理念、製造技術的指導改造,一邊花費心血採樣、研究,建立基因庫。
2012年,項目第一階段啟動,項目團隊進行了對植物性染色技術的探索。因為高原水溫只能到90攝氏度,所有染色數據要重新建立,才能符合特殊環境下染色使用。經歷3年植物性染色高原環境批量生產,他們建立起穩定的植物性染色系統。
根據高寒地區羊毛的特點,制定了最大化的羊毛質感優勢數據研究。高寒地區羊毛短纖維柔軟,長纖維質感過硬。兩者必須保留共用才能彌補材料的缺陷。全部保留紗織受到局限,短纖維保留紡織的捻度就必須加大,這樣面料才能不起球。但捻度加大後,面料的質感僵硬,纖維無法自由呼吸。項目專家精確計算出捻度和纖維需要的空間係數。這些技術積累為今後設計高品質高寒毛纖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們成立了西藏自治區首個材料實驗室。在專業機構支持下,設計師與材料專家在實驗室進行傳統工藝的恢復與穩定。有了實驗室,他們可以研發不會汙染藏區脆弱的生態染料、研究如何提高毛紡製品紗線牢固度而又更加柔順、研發傳統防水的毛紡製品等,這都是材料實驗室可以展開的一系列專業課題。有了實驗室研發,設計師的創意工作才能不受約束、順利地展開。
2016年,隨著項目發展及階段性探索成功,第二階段在山南延伸。該階段重點探索色彩庫的構建、密集型人口不離開原住地的管理、傳統紋樣採集與延展利用、商業運行與管理。項目團隊通過幾年時間對西藏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和調研,經過無數次實地考察,最終選定了山南文化最為厚重的傑德秀溝作為起點進行田野調查。從前期調研,到試驗拍攝,再到制定工作方案,最後正式拍攝和成果整理,這一工作過程有效的記錄了傑德秀溝有價值的建築、門、窗、織物、生活用品等,收穫了豐富的田野調查成果。
田野調查的成果經由實驗室數據化處理,形成色彩庫與紋樣庫。色彩庫和紋樣庫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比如製作色卡、動畫、服裝等,創意設計從文化的根基上發生。2017年底,整體項目運行完成,進入項目驗收評估結項。
基因庫的建立,為西藏手工業特別是紡織業找到了文化和設計源頭。有了這樣1000多種色彩,可以建立西藏的色卡,未來在紡織、印刷、繪畫、設計等領域可以廣泛推廣「雪域顏色」,還可以向全世界推廣「雪域元素」。
在基因庫大數據建立的過程中,專家團隊對林芝、山南等地手工業者進行幫扶,不斷開闢項目試點,探索出了「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綜合項目——西藏模式」,激發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再造,依照本土「文化DNA」,製造出符合當代審美標準、有市場開發前景的手工藝術品。
文化、非遺,都是雪域高原獨有的財富,在今天的傳承中,文化的財富將會為當地群眾帶來物質財富,帶來精神福祉。(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沈 慧 田 峰)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