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時期的裝飾紋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盛行的忍冬、飛天等紋樣,應用已不多;纏枝、花鳥、團花和寶相花等紋樣,仍繼續通行,並有所發展。繼之而起的是滿地規矩花、吉祥圖案和國畫裝飾等紋樣的流行。這些圖案,大多為這時期所新創。這些紋飾的盛行與發展,同當時的政治、經濟等密切相關。這時期的圖案裝飾,主要表現在瓷器、織繡、建築彩畫、漆器和銅鏡等方面。
宋、元、明、清各時代的瓷器,在唐代陶瓷器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並各有特色。在敘述上,一般宋代瓷器以瓷窯地區為別,明清瓷器以朝代年號為別。
宋瓷。宋代瓷器有兩個顯著成就:一是在花紋裝飾上的突出發展,二是青瓷的燒制。宋以前瓷上只有雕刻花紋,繪畫紋樣僅有極少量。宋代開始流傳畫彩。《飲流齋說瓷》:「本色地加彩,蓋始於宋。」宋瓷畫彩大致分兩類:單色繪和複色繪。單色如黑花、青花,復彩如三彩、五彩。此外尚有釉上施紅綠彩和釉裡紅的萌燒等,都反映出制瓷業的擎乳繁盛。宋代名窯有定窯、汝窯、官窯、龍泉窯和磁州窯等。
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唐始燒,至宋著名。胎骨較薄,白釉微顯牙黃。裝飾技法有刻劃花、印花和繡花2等。紋飾內容有荷花、牡丹、魚、龍、鳳、鳥等,最習見的是荷花,其次是海水、雙魚。定瓷,以精美豐富的裝飾花紋著稱。
汝窯在今河南臨汝縣(古稱汝州),故名。胎土細潤,釉色近於雨過天青,瑩潤潔淨,厚若堆脂,以淡青為主。纏枝花是汝瓷最富特色的圖案,多以六朵菊花組合,亦見有折枝花等。
官窯為官府燒造,專供宮廷使用,故名。官窯有南北之分:北宋窯址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南宋在浙江杭州。土質細膩,釉色瑩亮。器口邊緣由於釉汁下垂,釉層較薄,透出胎骨,略泛紫色;底足露胎處,呈黑色,故有「紫口鐵足」之說。器身有縱橫交錯紋片,有的如冰紋重疊。官窯紋飾,多規整嚴謹。
龍泉窯在今浙江龍泉市。早期源于越窯,南宋時極興盛。釉色以翠青、粉青和梅子青最佳。胎質精緻,光澤晶瑩。特徵是通體以釉料開片為飾,紋片交錯。形似細眼者,稱「魚子紋」;形似冰裂者,稱「百圾碎」。圖案以凸雕的纏枝牡丹、雙魚紋等較常見。
磁州窯是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民間瓷容。它的突出成就,是始創在白釉上用鐵釉畫花(示稱鐵繡花),運用這種新技法,創造了刻劃兼繪畫、別刻、刻填、珍珠地劃花等多種新技藝。其中以繪黑花運用最普遍,以繪劃黑花最為精緻,藝術價值最高,是磁州密的代表作品。題材內容有纏枝花、折枝花、蟲、魚、鳥、獸等,其中以各種纏枝花最為常見。這種益器,都是當時廣大人民的實用器物。在圖案紋飾上,開創了國畫與圖案相結合的新面貌。
元瓷。元代瓷器白瓷漸盛,青瓷漸衰,青花、五彩開始流行,一道釉瓷慢慢衰微。重要產區有江西、浙江、山西和河南等地,其中以樞府窯」最有名。元瓷器器形大,胎骨厚重。裝飾多數為繪畫,亦有印花、刻花和劃花。主要紋飾有纏枝牡丹、魚藻、雲龍、雙風、蓮池鴛鴦、松竹梅和人物故事等。元瓷雖有不少精品,但在數量和品種方面,不如明清豐富。
明瓷。明代瓷窯,遍布南北各地。景德鎮是當時最大的制瓷中心,分工細,技術精,品種多,造型、釉色、裝飾都有很多創新,風格多樣。明初瓷器紋飾尚有元風,多作龍鳳,其後漸多人物、花卉、山水。宣德以人物為上;成化盛行「雞缸」,畫鬥雞之狀,生動有致,人物、花卉也頗精雅,嘉靖後喜作「錦地花」,開清代華麗繪瓷先聲;萬曆瓷繪,花內多回族文字和西藏喇嘛文字,用於廟宇供器,俗稱「真言字」。
清瓷。景德鎮仍是清代瓷業重點產區,主要是官窯。釉上彩瓷不斷創新,創燒成釉上藍彩、墨彩、金彩、粉彩、琺瑯彩和釉下五彩。順治瓷,近似明代,紋飾有花卉、人物和雲龍等。康熙瓷常見紋樣有龍鳳、四季景、刀馬人、戲曲故事、耕織圖和漁家樂等,用詩文作裝飾,是康熙瓷的特色。雍正瓷紋飾,以花鳥為主,大多採用折枝花。乾隆瓷追求奇巧,流行仿造。《陶說》:「金、鏤銀、琢石、探漆、螺鈕、竹木、貌藍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清代宜興紫砂,陳鳴遠精巧,邵大亨淳樸,各抒其長,各臻其美,使宜興紫藝大放異彩。
宋、元、明、清的瓷器紋樣,以植物紋為最多,其次是動物和人物紋,山水紋繼唐以後,有所發展,但數量較少。木葉裝飾和剪紙貼花,為宋代新創,特色鮮明。
(一)植物紋樣
這時期瓷器上的植物紋樣,以花卉為主流,其中以牡丹、蓮花、梅花、菊花最為常見,其次是各種纏枝紋和花果紋。部分花卉紋常與各種鳥蟲、走獸和人物相組合。
牡丹紋。牡丹,亦稱「富貴花」、「花中王」、「人間第一香」、「百兩金」、「鹿韭」、「鼠姑」。其花大而美,其香濃鬱,其色豔麗,其姿雍容華貴,富麗堂皇。花形變化多,花開數十朵、百餘朵,甚至有千朵以上的。我國是牡丹花的故鄉,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已有栽植。牡丹是著名的觀賞植物。唐代劉禹錫《賞牡丹》:「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宋代周敦頤《宋灤溪周元公先生集·愛蓮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佚名《題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佔人間第一香。」為此牡丹被譽為「富貴花」、「百花之王」、「天下第一香」,象徵富貴吉祥。以牡丹花作裝飾,在唐代已有應用。表現在宋、元、明、清瓷器上的牡丹花紋,有寫實的,有裝飾化的;有折枝、散花、纏枝的;有單獨、連續的;有單色和彩色的。不論繪畫、刻、劃、剔、雕,都顯示出牡丹花的特色。尤其在造型變化和表現手法方面,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為這時期花卉紋飾中最具特徵、變化最多的裝飾圖案之一。(圖一)其中最富創意、最典型的是纏枝牡丹:纏枝的婉轉流利,花葉的俯仰、轉折、串插,綽約多姿,自然生動,表現了當時制瓷匠師圖案構成上的高度才智。(圖二)瓷器中的牡丹紋,宋的樸實精純,元的粗壯豪放,明的秀麗多姿,清的繁複優美。
圖一 牡丹花紋的演變
1.唐代蠟染 2.宋代瓷器 3.元代瓷器 4.明代瓷器 5.清代瓷器
圖二 纏枝牡丹紋
1.宋代瓷瓶 2.元代瓷器
蓮花紋。在東周銅器上已作裝飾,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以蓮花作為佛教的表號,盛行一時,至宋代逐漸脫卻佛教涵義,在日用瓷器皿上廣泛應用。宋以前,蓮花紋大多構成俯視狀的圓形,中有蓮心,缺少變化,較單調。宋代蓮花常與荷葉、蓮蓬等組成側面形,變化豐富,生動活潑。宋時蓮花紋具較強裝飾性,元代漸向寫實過渡,明清時國畫形式佔主流。(圖三)這時期蓮花紋都作為主紋,有的和鳥、魚、鴨、水等組合在一起;有的以荷花、荷葉、蓮蓬組成一束,中以彩帶相縛,稱為「束蓮紋」(圖四);有的組成纏枝形式,稱為「纏枝蓮紋」。在這時的瓷瓶、罐、碗等的底部、肩部,常用一種蓮瓣紋作裝飾。這種花紋,約起始於唐和五代的越瓷,蓮瓣較寫實,中間畫有簡單紋飾;宋代蓮瓣中間花紋漸多樣;元代蓮瓣漸趨方寬,中間紋飾變化更繁複,有琛寶、雙角、珊瑚、火珠等,章法走向定型化;明代蓮瓣更加方寬,有的完全變為方形,蓮瓣尖頭已不見,成為程式化構成。(圖五)明末蓮瓣紋漸次減少,清代瓷器上較少見。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寓意廉(蓮、廉同音)潔。清廷有一種賞瓷,以青花蓮荷為飾,寓意清白廉潔。這與蓮花紋的流行,當有一定聯繫。
圖三 蓮花紋
1.明代瓷盤 2.元代瓷器 3.明代瓷器 4.清代瓷瓶
圖四 束蓮紋
1.宋代耀州窯瓷器 2.明代成化瓷瓶
圖五 蓮瓣紋的演變
1.唐代瓷器 2.宋代瓷器 3.元代瓷器 4.明代瓷器
梅花紋。梅花,古有「春來第一枝」讚譽,故有「報春花」之稱。梅花,鬥霜雪,抗嚴寒,冰肌玉骨,傲然挺立,清香沁人,高潔清幽,喻為高尚品格的象徵。梅,老乾新枝,古人象徵不老不衰。梅瓣為五,以示五福一一福、祿、壽、喜、財。唐代黃葬禪師《上堂開示頌》:「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宋代王安石《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代釋仲仁《華光梅譜》論畫梅有十法:「枯梅、新梅、繁梅、山梅、疏梅、野梅、宮梅、江梅、圓梅、盤梅。」其木不同,其法亦異。我國是梅花的故鄉,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梅花很早就被應用於裝飾,在河南洛陽周公廟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就見有梅花紋飾。宋、元、明、清瓷器上梅花圖案較常見。宋元時以折枝較多,表現稀疏;明清時多寫實的構成,表現較豐滿。(圖六)有的梅花紋與松樹、竹子組合在一起,組成歲寒三友(松、竹、梅)吉祥圖案。
圖六 梅花紋
1.宋代吉州窯瓷器 2.元代瓷器 河北保定 3.清代瓷瓶
菊花紋。菊花,原產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品種很多,為著名觀賞花卉,亦稱「長壽花」。據傳在勵縣以北河岸上,芳菊叢生,其水頗香。有胡廣者得病,常飲此水,病癒,竟長命百歲。傳說朱孺子常飲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水,後成了神仙。古人認為,菊花能益氣輕身,令人長壽有徽。宋代周敦頤《宋灤溪周元公先生集·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被贊:「霜寒色更鮮。」故菊花常被喻為君子。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菊,一名節華,一名傅公,一名延年,一名白華,一名日精,一名更生,又雲陰盛,一名朱贏,一名女華。……節華之名,亦取其應節候也。」《山海經·中山經》:「岷山之首日女兒之山,其草多菊。」宋代劉蒙《菊譜》,錄名菊35種。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著菊花275種。清康熙御敕編《廣群芳譜》,著錄增至316種。現園藝科學日新,菊花品種多得難以計數。歷代文人都愛菊,為之賦以多種多樣之含意。菊花作為裝飾,已有千年歷史。宋瓷菊花紋較少見;元瓷有適合、單獨等多種形式;明瓷菊花紋逐漸增多,以纏枝、二方連續紋較習見,有圖案和寫實形兩種;清瓷以寫生菊花為主,這是受當時國畫裝飾影響。(圖七)在同時期的織物上,亦常見以菊花作裝飾,明錦上的纏枝菊,是當時流行紋飾之一。
圖七 菊花紋
1.元代瓷器 2.明代瓷器 3.清代瓷壺
過枝花。為清時新創,一般多用於清代瓷盤、碗等作裝飾。所謂過枝,即用一枝花紋自內壁畫起,一直伸展至外壁。這種技法,行話稱「過枝花」。
纏枝花紋。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已極為盛行,至宋、元、明、清,題材內容更為擴大,構成形式更為多樣。有纏枝牡丹、蓮花、菊花、葡萄、雜花、瓜果、草葉,有的用人物、鳥獸等穿插其間,使之更加生動和具有情趣。尤其幾條主幹曲線的組合,穿插自然,勻衡適度,律動中富有節奏,自由中具有規律。組織結構舒展、諧和、優美而妥適。這時期纏枝紋在構成上有四個特點:一是主幹曲線曲率勻稱,具有氣勢;二是主花突出,賓花(葉)清晰;三是行花趨葉,隨枝幹動勢,穿插迴旋,生發自然,重疊交錯,富有層次,不露根部;四是與外廓協調、諧和。
這時期纏枝紋除在瓷器(圖八)上應用較多外,在錦緞、刺繡和建築裝飾等方面亦甚流行。
圖八 纏枝花紋(右:骨式圖)
1.宋代瓷器 2.明代瓷器 3.清代瓷器
果品紋。以果品作紋飾,最早見於新疆民豐出土的漢代鳥獸葡萄紋綺,以後唐代有鳥獸葡萄紋鏡,但數量較少。至明清時,在瓷器上以果品作裝飾逐漸增多,題材有桃子石榴、佛手、葡萄和瓜果等。有的作主紋,有的作邊飾。多數應用國畫形式。(圖九)
圖九 果品紋
1.明代瓷盤 2.清代瓷瓶
(二)動物紋樣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動物紋樣,主要有魚、鳥、龍、鳳等。魚紋。在新石器時代半坡型彩陶上,就見有魚形紋樣,以後歷代都有。發展至宋、元、明、清的瓷器上,魚紋都作為主題圖案。宋瓷魚紋,都具有濃鬱的裝飾情趣,常與荷花相組合;元、明、清時期,魚紋都較寫實,常用水藻等作點綴。北京西絛胡同元代遺址出土一件元代瓷盤,中繪一魚,大眼、大尾,四周以斜弧線作旋形形式,形成較強動感,像魚遊水中,為元瓷之珍品。這時期的魚紋,常見的有鯉、站、鰍、鯽等,有的合繪於一起。(圖一O)
圖一0 魚紋
1.宋代瓷器 2.元代瓷盤 北京西絛胡同出土 3.清代瓷盤
鳥紋。這時期的瓷器上,流行以各種鳥紋作裝飾。宋元鳥紋,都帶有裝飾性,明清時多寫實的國畫形。常見的有鴛鴦、白頭、大雁、喜鵲、畫眉、壽帶、百哥、鸚鵡、鶴、鴨等。鴛鴦、白頭,都成雙成對,大雁多成行的描寫。鴛鴦雌雄偶居不離,古人以之比喻夫婦。《詩·小雅·甫田之什·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白頭鳥,老則白頭,又名白頭翁,喻白髮老人。白頭成雙,寓意夫婦白頭偕老。雁,候鳥,每年春分後飛北方,秋分後飛回南方,飛時以序成行。這都是以民風習俗和鳥的習性來組合描繪。各種鳥紋,一般常和種種花草、水紋等構成一幅畫面,如鴛鴦戲水、荷塘雙鴨、祥雲飛鶴和春花雙禽等,畫意濃鬱,情趣盎然。紋飾多平衡式構成,生動活潑。在突出主題、情節處理、虛實照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法度,妥適完整。(圖一一)
圖一一 鳥紋
1.宋代耀州窯瓷器 2.元代瓷罐 3.明代萬曆瓷碗外壁花紋 4.清代乾隆瓷碗外壁花紋
龍紋。龍,在六七千年前即被尊為神靈,封建社會,作為帝德的標誌,是最高的祥瑞。龍紋,隨著時代的變更,有種種不同的表現。新石器和商周時期的龍紋,形似蛇,有的有角,有的有足;漢代,有的似獸,有的蛇身,四足、有爪、有角、長尾,生有雙翼;唐代龍紋張嘴伸舌,角似鹿角,作伸爪騰舞狀;宋元時,伸須,吐舌,三爪居多;明清時期,張牙舞爪,呆板繁瑣,多五爪龍。在宋、元、明、清的瓷器上,以龍作裝飾的甚多,有行龍、雙龍和盤龍等多種構成。大多作為主紋,裝飾於瓶、盤、碗等突出部位,並常和祥雲、寶珠、海濤和鳳鳥等組合在一起,構成雲龍、二龍戲珠、江牙行龍和龍鳳呈祥等各種寓意性圖案。這些紋飾,大多為這一時期所新創。(圖一二)
圖一二 龍紋的演變
1.商代銅器 2.漢代帛畫 3.唐代銅鏡 4.元代瓷瓶 5.明代瓷罐 6.清代瓷器
鳳紋。鳳鳥,被尊為百鳥之王,象徵祥瑞。歷代均有鳳紋裝飾,代代有所不同。商周鳳紋,長尾一足,有冠,多靜態狀;戰國、秦漢,變為二足,尾上舉,多動態的刻畫;隋唐時期,頭冠作朵雲狀,尾羽捲曲,形似花瓣;宋、元、明、清風紋,雞頭鷹嘴,鱗身,長尾,尾羽增多,多數為五歧,少數三歧或七歧,多單數,雙數罕見,構成具有較強裝飾性,明顯表現出與前期不同的風格。在這時期的瓷器上,鳳紋為流行紋飾之一,構成多樣,題材擴大,一般都作為主紋,裝飾於主要位置。多單位紋的組合,少數亦有組成二方連續紋的。常見和祥雲龍、花卉紋等組合成雲鳳、龍鳳和鳳戲牡丹等寓意性圖案。這些寓意紋飾,大多為這時期的創新之作。(圖一三)
圖一三 鳳紋的演變
1.商周銅器 2.戰國帛畫 3.漢代石刻 4.唐代銅鏡 5.宋代瓷器 6.元代瓷器 7.明代瓷器 8.清代瓷器
(三)人物紋樣
在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佛教內容的人物裝飾,至宋、元、明、清時期,已不多見,以描寫兒童、仕女、神仙、寓意紋和戲曲故事的題材較為常見。人物紋樣,都作為主題圖案。宋瓷主要為各種嬰戲圖紋,有蹴鞠、馬戲、放風箏、耍木偶、荷塘趕鴨等,都畫得活潑天真,極富童趣。元瓷有不少反映戲曲故事的圖紋,如1973年廣東博物館瓷器展覽,陳列一件元代磁州窯瓷枕,畫有孫悟空、豬八戒等,是「西遊記」戲曲畫;南京出土有「蕭何追韓信」元代戲曲畫瓷瓶;江西豐城出土有元代瓷枕,刻畫有四幅戲曲故事圖紋。這些戲曲人物紋,反映出當時元雜劇的興盛,同時也表現了以戲曲故事為內容的瓷器裝飾,在元代已相當流行。明清時期,寓意圖案.戲曲畫更為盛行。以人物組成的寓意紋樣有八仙、百子、壽星、漁樵耕讀和東方朔等,戲曲故事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廂記」和「紅樓夢」等。同時亦產生一些風俗畫和時裝美女畫,作風近似當時的木版年畫。明瓷人物畫,工筆仿仇英,粗筆仿吳小仙。清瓷人物畫多細筆,類似明代的唐寅、仇英、陳老蓮三家。清代以康熙、乾隆時期的瓷器人物畫較精緻。(圖一四)
圖一四 人物紋樣
1.宋代瓷器 2.元代瓷器 3.明代瓷器 4.清代瓷瓶
(四)山水紋樣
宋、元、明、清瓷器裝飾,山水紋飾漸次興起,以純國畫形式較常見,都作主題圖案。明清時多仿當時名人手筆。題材有攜琴訪友、深山古寺、臨江遠眺、春水泛舟、柳岸蘇堤等。新意迭出,頗富情趣。宋元瓷,山水紋作風曠達、疏朗、質樸。明瓷多北宋畫法,筆法灑脫、率真、簡略。清瓷多摹王石谷、吳墨井,有的較粗放;有的較繁縛,工而少韻。(圖一五)
圖一五 山水紋
1.宋代磁州窯瓷枕 2.明代宣德瓷盤 3.清代瓷尊
(五)木葉裝飾和剪紙貼花
宋代吉州窯句瓷器,匠師們新創有兩種裝飾技藝:木葉紋和剪紙貼花。木葉紋,用天然木葉加工處理,貼於胎體,上釉燒成。剪紙貼花,將剪花貼於瓷胎,施釉燒制而成。內容有梅竹、芍藥、海棠、鳳鳥、鹿和蝶等,以梅竹和鳳紋運用最多。(圖一六)產品極具民間藝術特色,新穎別致,名揚一時。宋以後,木葉紋和剪紙貼花裝飾較罕見或不見。
圖一六 鳳紋剪紙貼花 宋代吉州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