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2020-12-05 人民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0周年。70年前的1945年,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戰勝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同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飽受磨難的臺灣同胞終於擺脫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實現了兩岸同胞的骨肉團聚,譜寫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同仇敵愾的悲壯詩篇。

一、臺灣同胞抗日的基本特點和歷史經驗

19世紀70年代,剛剛走上明治維新之路的日本,很快就確立了「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68年明治天皇御筆信《宣揚國威辰翰》)的侵略總方針,積極對外侵略擴張。1874年,覬覦臺灣已久的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悍然派兵侵略臺灣。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並賠償白銀2.3億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令人難以容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後來的發展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隨後,日本在臺灣開始了50年殘暴的殖民統治。日本侵佔臺灣50年,臺灣同胞前赴後繼地反抗了50年。50年間,臺灣同胞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65萬人,最後終於迎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充分反映了臺灣同胞強烈的祖國意識和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回顧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臺灣同胞抗日的時間最長,犧牲極為慘烈。在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裡,臺灣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爭取臺灣回歸祖國的鬥爭。日本侵臺之初,即遭到臺灣人民的頑強抵抗,其慘烈「遠足以震動天下,俾薄海內外聞之,知中國固大有人在,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陳孔立主編:《臺灣歷史綱要》,第330頁,九州圖書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由於日本殖民者的殘酷鎮壓,20世紀20年代以後,臺灣同胞的反日運動更多地轉向了非武裝鬥爭,先後有新民會、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抗日愛國團體或人士提出爭取臺灣地方自治、進而達到「民族解放」的運動;有臺灣人民在思想文化乃至生活等各個領域反對皇民化的鬥爭等等。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匯入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滔滔巨流之中。由在祖國大陸臺胞組織的臺灣各革命團體聯合組成的臺灣革命同盟會,以「為保衛祖國,為收復臺灣而奮鬥」為宗旨,為「推翻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之統治,爭取臺胞之自由解放」,積極進行收復臺灣、復興中國的活動;抗戰期間唯一由臺胞組成的具有正規軍編制的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高舉「保衛祖國,收復臺灣」大旗,奮戰在江浙閩,在對敵策反宣傳、醫療救護、生產建設、巡迴慰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為難得的是,有5萬多臺灣同胞歷經艱險,從臺灣輾轉回到祖國大陸,追尋延安燈塔走向抗日戰場,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做出了重要貢獻。

2.湧現出了一大批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英勇鬥爭的抗日先賢。1895年,在中日已經籤約,割讓臺灣已成定局,清廷駐臺官員紛紛內渡之時,劉永福黑旗軍在外無援助,內部糧餉極為匱乏,敵我力量對比又十分懸殊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鬥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大大鼓舞了全臺民眾的抗日鬥志。徐驤、姜紹祖、吳湯興、胡嘉猷、傅德星等抗日義軍與黑旗軍和新楚軍相互策應,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與臺灣共存亡」,傷亡殆盡,極為慘烈。從1895年6月到10月,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留在臺灣的清軍官兵和臺灣義軍不畏強暴,英勇抗敵,歷經大小百餘仗,前後持續5個多月,打死打傷包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九親王以及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在內的日軍3.2萬餘人,比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傷亡人數多出將近一倍,在臺灣史和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初期的抗日武裝鬥爭被基本鎮壓後不久,臺灣人民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剝削和凌辱,又奮而掀起了長達20年的抗日武裝鬥爭。以「抗日三猛」簡大獅、林少貓、柯鐵為代表的抗日義軍為「回復清政」在全臺各地連續攻擊,給日本殖民者以沉重打擊,用鮮血和生命表明了臺灣同胞強烈的祖國意識。在祖國大陸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同盟會員羅福星以「驅逐日人」、「光復臺灣」為號召,以「華民會」、「三點會」、「同盟會」、「革命會」等名義秘密發展革命組織,積極準備發動起義,以「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為「恢復臺灣」,餘清芳、羅俊、江定等領導噍吧年起義,殺死日本駐臺官吏數十人。為保臺護臺,臺灣同胞不怕流血犧牲,同仇敵愾,譜寫了一首首抵抗日本侵略的悲壯詩篇。

20世紀20年代之後,在祖國大陸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林獻堂、蔡惠如、蔣渭水、蔡培火、謝春木等人發動並領導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日民族運動。臺灣傑出女性革命家、臺盟首任主席謝雪紅領導臺灣共產黨克服種種困難,團結島內工人、農民、青年共同開展抗日鬥爭,「驅逐日本殖民者」。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領導霧社起義,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慘烈的鬥爭,最後全族幾被屠戮殆盡。這種不屈不撓與日軍抗戰到底的精神,「使日軍感到無比的驚駭」,宣告了日本殖民統治者對原住民「理蕃」、「日化」政策的破產,向世人昭示了即使日本已經殖民臺灣35年,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仍然「牢不可破」。抗戰爆發後,臺籍革命烈士、臺盟盟員林正亨,臺盟先輩李偉光、李純青,臺籍抗日誌士宋斐如、楊誠、馮志堅、沈扶、黎舒林、李煥之、朱天順等,紛紛奔赴祖國大陸抗日戰場,或親上戰場與敵人廝殺,或開設醫院開展地下工作,或以筆為武器,或在敵後積極從事抗日活動,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中華兒女共御外侮、寧死不屈的光輝篇章。

3.武裝鬥爭和非武裝鬥爭相結合,前赴後繼,從未間斷。在被日本殖民的50年時間裡,臺灣同胞從來不甘心做亡國奴,從來沒有停止回歸祖國的努力。先有慘烈的武裝鬥爭,再有爭取「地方自治」,爭取臺灣「回復祖國」的新聞、教育、文化、工農運動等非武裝抗爭。抗戰爆發後,臺灣同胞的反日活動與祖國大陸的抗日鬥爭相融匯,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直至迎來臺灣光復。50年的反日鬥爭,臺灣同胞抗日意志極為堅決,民族意識極為強烈。這一點,就連日本殖民者也不得不承認: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之根本起源乃係於他們原是屬於漢民族的系統,「民族意識牢不可拔……故其以支那為祖國的情感難於拂拭,乃是不爭之事實。」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日本50年的皇民化努力,就在這一刻被風吹走,煙消雲散。

臺灣同胞50年的抗日鬥爭史,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一是艱苦卓絕、持之以恆的反日鬥爭是最後取得勝利的關鍵;二是臺灣民眾強烈的祖國意識,為臺灣回歸祖國的提供了強大民意基礎,是海峽兩岸最終和平統一的根本保證;三是多種形式的鬥爭,使日本殖民者顧此失彼,有力支援了祖國大陸的反日鬥爭。臺灣同胞在反日鬥爭中凸顯出來的中華兒女的英雄氣節,與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一脈相承,激勵著海峽兩岸同胞度過了艱苦的歲月,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臺灣同胞抗日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與思考

回顧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那段氣壯山河、催人淚下的悲壯歷史,那段使人感慨萬千,令人唏噓不已的壯麗詩篇,給我們許多啟示,予我們以深深的思考。

1.臺灣人民具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透過歷史的風雲,我們可以看到,黑旗軍和抗日義軍協同抗敵、傷亡殆盡的悲壯慘烈,日軍據臺之後抗日義軍長達20年的堅決抵抗,用鮮血和生命「回復清政」、「恢復臺灣」的堅強意志和強烈祖國意識。我們可以看到,臺灣文化協會「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的啟蒙努力,臺灣民眾黨「以農工階級為基礎」促進民族覺醒、達成「民族解放」的反日鬥爭,臺灣眾友會「奪回臺灣歸還支那而擺脫日本人的暴虐統治」的積極鬥爭。在民族陷於危難的緊要關頭,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一道,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同生死共患難,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為抗戰的勝利、臺灣的光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臺灣人民愛國愛鄉的光榮歷史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頌揚。

2.兩岸同胞休戚與共,命運息息相關。正如許多臺灣志士所言,「祖國的命運,亦臺灣的命運,祖國存,則臺灣亦存」;「待祖國強大之秋,當時臺灣才有回覆之日。待中國有勢力的時候,臺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皇之秋」。臺灣被日本侵佔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結果,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而進行的鬥爭是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團結奮鬥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兩岸人民在反侵略鬥爭中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和精神財富,是激勵中華兒女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奮發進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3.加深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兩會」共進行了11次會談,籤署了23項協議,達成一系列共識。特別是籤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經濟合作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已經形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展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回首臺灣光復以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曲折歷程,我們深感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共同維護。面向未來,兩岸同胞要共同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先輩孜孜以求的光榮夢想,理應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理想和奮鬥目標。

三、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當前,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經貿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格局。維護兩岸關係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絕大多數臺灣同胞的共識。大力宣傳臺灣同胞抗日鬥爭史實,加深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兩岸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累積互信,增進共識,一定能夠共創雙贏,共享成果和收穫。

2.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經過兩岸同胞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寶島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近年來,雖然「臺獨」分子妄圖以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法理基礎,但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條款》的確鑿事實不容改變;雖然臺灣回歸祖國以後兩岸長期分離,但是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在歷史和法理上具有堅實的基礎,不容任何人置疑和撼動。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體學習會上指出,「要推動海峽兩岸史學界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通過兩岸共同書寫那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鬥爭史實,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增進兩岸同胞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3.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努力。兩岸同胞同宗同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前來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臺灣各界代表人士強調:「大陸和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我們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兩岸同胞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加強溝通,加深感情,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和互信,實現心靈契合。兩岸同胞團結協作,合力共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努力。

70年前,兩岸同胞共同用生命和鮮血,贏得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70年後的今天,兩岸關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節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歷史賦予了兩岸同胞新的期望,向兩岸同胞發出了新的呼喚。我們期盼,兩岸同胞通過共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維護抗戰勝利成果,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共同致力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實現「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美好未來。

(作者:臺盟中央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李豔玲 

相關焦點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2015-08-24 10:19:46來源:環球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自1895年臺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1915年,20年間臺灣人沒有一天不從事武裝抗日活動。據統計,被日本人殺害的臺灣人數目達到40萬人之多,足足佔當時臺灣人口的1/5,臺灣與日本不僅根本不是一國,而且有血海深仇。  我們「霧峰林家」是當年臺灣最積極的抗日家族,我曾祖父林棟梁為武裝抗日出人、出錢,領導臺灣民眾流血流汗的抗日。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是兩岸良性互動的基礎,臺灣方面要好好思考。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體現了民意對民進黨當局的不認同,當下臺灣社會認同「九二共識」和希望促進經濟民生發展是主流,兩岸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兩岸一家親,同胞血脈聯繫是誰也割不斷的。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
  • 百年臺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臺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他說:「霧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後繼抗日五十年,從未屈服。作為林家子孫,我們為先人的犧牲奉獻感到驕傲。」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2月15日在忠孝中學開幕。展覽以珍貴豐富的史料圖文展示了1895至1945年的50年間臺灣人民一波又一波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投身國家統一的歷史。眾多校園師生以及日據時期抗日誌士後人一同出席開幕式。策展人藍博洲為現場師生說明展覽內容,從1895年臺灣被迫割日、臺人反佔領、武裝抗日、文化抗日、參加全民族抗戰到臺灣光復,詳細地介紹了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史。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
    林家幾代人接續保臺衛國、抵禦外侮,在兩岸留下歷史美名。如今,霧峰林家老宅是全臺保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築群,每年吸引眾多旅客前來參訪。在霧峰林家的大院裡,看著曾祖父林朝棟、祖父林祖密、五伯父林正亨等先人的畫像和照片,林光輝充滿自豪,對林家和臺灣人民的抗日事跡如數家珍。「和很多臺灣先民一樣,我們家祖先也是從福建過來開墾的,好不容易在這塊土地上安身立命。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南京東郊「萬人坑」新發現 可能遍布我同胞屍骨
    昨天上午9點,南京三位研究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學者一臉肅穆,乘車來到在南京東郊新發現的侵華日軍屠我同胞「萬人坑」——仙鶴門村。在完成對當地多位經歷了南京大屠殺的老人詢問後,學者們對兩處遇難同胞叢葬地——小烏龜山和雲盤山,進行了憑弔。  雲盤山腳下,一處隆起的土丘默默地立在民居旁邊,上邊長滿悽悽芳草,似乎在傾訴著什麼。據多位老人證實,這個土丘就是埋我遇難同胞的一處叢葬地。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臺灣光復後,我們又做回祖國子民
    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家族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林家幾代人接續保臺衛國、抵禦外侮,在兩岸留下歷史美名。如今,霧峰林家是全臺保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築群,每年吸引眾多旅客前來參訪。在霧峰林家的大院裡,看著曾祖父林朝棟、祖父林祖密、五伯父林正亨等先人的畫像和照片,林光輝充滿自豪,對林家和臺灣人民的抗日事跡如數家珍。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儘管目前臺海局勢詭譎多變,但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時與勢不會改變,「十四五」期間祖國統一的條件會更加成熟,要將實現祖國統一納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開始思考和共同探索祖國完全統一後臺灣地區的治理問題。
  • 賈永輝:讓臺灣同胞感受祖國強大榮光
    所以,這四種方式和三件小事都可以讓旅居海外的臺灣同胞,從辦理旅行證件、文本資信認證,到協助處理外國的涉臺民事糾紛及經濟刑事案件,到地震、洪水、撤僑等重大緊急事件,大陸有關部門和駐外領事館始終站在臺胞身後,做臺灣同胞應對難題和解決困難的強大後盾,以實際行動和擔當為他們排憂解難,幫助和照顧在海外遇有困難的臺灣同胞,應該大陸幫助臺胞的例子應該有很多
  • 李克強:我們視臺灣同胞為手足,血濃於水,始終高度重視臺灣同胞的福祉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總理,您好。今年兩會因為疫情的因素延到5月才舉行,這個時間點剛好跟「5˙20」非常接近。在「5˙20」之後,在民進黨繼續執政的情況下,請問未來大陸對臺政策的總體考量是什麼?未來將如何繼續推進兩岸關係發展?
  • 抗日第二戰區正副司令,一個狼狽逃臺灣,一個光榮成新中國元帥?
    抗日第二戰區正副司令,一個狼狽逃臺灣,一個光榮成新中國元帥?抗日時期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閻百川,人稱閻老西,第二次國共合作時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員,抗日戰爭時期率領山西子弟兵為名族抗日確實也做出了不少貢獻,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兵敗逃亡到了臺灣他也一同前去而第二戰區副司令員卻是朱德元帥,國共合作時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副司令員兼東路軍總指揮,在解放戰爭之後1955年被任命為元帥,軍委主席等職位,為我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日第二戰區正副司令
  • 「5·12」汶川特大地震臺灣同胞援建項目座談會在蓉召開
    5月11日,四川省在成都市召開臺灣同胞援建項目座談會,來自臺灣島內的50多位知名人士、各界愛心人士代表、捐款企業和社團機構代表等來蓉參會。  據統計,汶川地震發生後至今,四川省共接受臺灣同胞捐款逾13億元(人民幣,下同),落實災後重建項目189個,其中94個由臺灣有關組織、機構直接捐款自主實施,95個是臺灣同胞捐款轉交至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後者將資金撥付到四川省慈善總會,由四川省臺辦和四川省慈善總會負責實施。
  • 霧社事件,日據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起義
    自從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為由提出「番地無主」的強盜主張,公然發兵侵略臺灣,清王朝在抵抗之後同日本人籤訂條約賠款使日本人退軍,日本這次侵略雖然以失敗而告終,可他們對臺灣的覬覦卻一日未曾消逝,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舉國大譁,而臺灣更是全島悲慟,因為在《馬關條約》中臺灣被割讓了,整島居民成了「棄民」,萬裡神州皆泣淚,肯為日寇做馬牛
  •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告臺灣同胞書》(1950.02.28)
    親愛的臺灣同胞們:  今天是我們全臺灣省人民一致起來反抗同民黨反動政權在臺灣統治的「二.二八」三周年紀念日。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戰獲得勝利,才由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手裡收回了臺灣,臺灣人民也因此才回到祖國的懷抱。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2萬餘字的文字說明,向兩岸同胞全景展示了1895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佔據臺灣期間鍾浩東、郭琇琮、吳思漢、李蒼降等大批臺灣進步青年不屈不撓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奔赴祖國大陸參加民族抗戰,矢志不渝推進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國家統一的奮鬥歷程,弘揚了臺灣同胞自古以來的愛國愛鄉光榮傳統,是時代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英勇獻身的精神寫照。
  • 美食風味「南北大PK」 臺灣同胞站哪邊?
    美食風味"南北大PK" 臺灣同胞站哪邊?我們國家地分南北,不過無論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我們都是一家人。然而在美食界當中,關於"南北大PK",這可是爭論了很久的呢。那麼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臺灣同胞們他們會更加喜歡那哪邊的口味呢?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12月22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五十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
  • 臺灣同胞別怕,你們背後還有個強大的祖國
    臺頭聞編輯:暗藍12月25日國臺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邀請到了外交部領保中心常務副主任楊舒,介紹了「26條措施」中的第14條,即臺灣同胞可在中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