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2020-11-28 中國網

本期主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對兩岸關係的表述相較「十三五」有了新的變化,應作何解讀?目前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美國借臺灣問題向中國挑釁動作逐漸升級,中國如何應對?推動兩岸凝聚共識、和平發展的重點是什麼?

本期微評:近日美國大選飽受關注,無論結果如何,其遏制中國發展和亞太戰略都不會改變。在美國啟動全面遏制中國戰略的背景下,要做好備戰和應急處置預案。儘管目前臺海局勢詭譎多變,但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時與勢不會改變,「十四五」期間祖國統一的條件會更加成熟,要將實現祖國統一納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開始思考和共同探索祖國完全統一後臺灣地區的治理問題。一方面,要在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基礎上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臍帶」,是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應遵循的「大一統」和合文化的重要支點,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要重視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共同話語體系建設。抗日戰爭時期臺灣同胞沒有缺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同胞不該也不會缺席。愛國主義基因要在臺灣同胞中予以激活,喚醒臺灣青年一代的民族魂、中國心,讓兩岸共同記憶、共同文化、共同生活行為習慣成為一種不需提醒的自覺。

特約評論人:駱沙鳴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副主席

本期責編:江虹霖 李培剛

臺灣東北角海岸基隆嶼。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中國世界觀》評論欄目由中國網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十四五」期間祖國統一的條件會更加成熟

新鮮出爐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兩岸關係發展新階段作出戰略謀劃。具體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

「十四五」規劃《建議》對於兩岸關係的表述與「十三五」規劃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對臺工作的戰略定力堅如磐石,同時也為兩岸關係重回正軌留下空間,蘊含著臺灣可以利用的歷史性機遇。

目前臺海局勢詭譎多變,美臺各懷鬼胎,以臺制華與挾洋自重,這一唱一和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近日美國大選飽受關注,無論結果如何,其遏制中國發展和亞太戰略都不會改變。我們應警惕美國越來越出格的粗暴行徑和臺美關係不斷升溫對涉臺工作嚴重幹擾,在美國啟動全面遏制中國戰略的背景下,不能排除美國的局部軍事幹預及我「以戰止獨」的可能性,要做好備戰和應急處置預案,充分準備應對臺灣失序和臺海危機等各種可能發生。

當然,我們還要看到另一面。最近臺灣一項民調顯示,94%受訪民眾希望兩岸和平相處,有超過80%民眾贊成兩岸要交流,贊成對抗的只有2.6%。這充分顯示求和平、求合作、求發展仍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訴求和民意民心,增互信、聚共識、促融合才是兩岸統一的必由之路。

我個人認為「十四五」期間祖國統一的條件會更加成熟。要將實現祖國統一納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開始思考和共同探索祖國完全統一後臺灣地區的治理問題。


構建兩岸區域經濟命運共同體 鼓勵臺胞臺企融入「雙循環」浪潮

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思想的重要內容。儘管目前臺海局勢詭譎多變,但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時與勢不會改變。如今正處在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節點,我們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和促進臺胞臺企融入大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循環」浪潮,推動構建兩岸區域經濟命運共同體,讓臺灣同胞共享兩岸一家親的福祉和共為中國人的尊嚴。

建議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構建兩岸區域經濟共同體制度體系;支持有條件的臺企同等享受大陸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扶持政策;設立兩岸特別金融機構或建立兩岸特別基金,為優質臺資企業和民企對外直接投資提供專項外匯資金支持;引導兩岸共建5G產業鏈和兩岸行業標準的制定;整合兩岸海洋專業高校專業人才,先期成立兩岸線上海洋大學;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引導臺企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建立「專精特新」代工企業庫名單,有利於龍頭臺企尋找誠信良好、技術設備先進的代工夥伴。


文化是兩岸和平發展的「臍帶」 要確立中華文化的話語權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的一個亮點是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治是最大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臍帶」,是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應遵循的「大一統」和合文化的重要支點,是推動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內容,所以繼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勢在必行。

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光大抗戰文化、鄭成功文化、孫中山文化、閩南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要重視中華文化在兩岸的話語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多媒體載體和網絡文化,應用直播VR、AR等傳播模式,主動回應臺灣同胞的關切和疑問,及時主動有效地引導,講好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故事,積極構建兩岸分眾化、差異化傳播格局。

例如,河洛文化「大一統」理念是「促統反獨」強大的思想支撐和理論支撐。兩岸智庫和兩岸青年要深入開展河洛文化與閩臺關係的研究,深化「河洛文化圈」的研究,進一步做好轉化利用,落實加強保護與活化利用並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閩臺文化產業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完善臺胞臺企與大陸居民企業在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方面同等待遇政策,加強涉臺文物保護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牢兩岸文化精神紐帶。

兩岸文化通則觀念通、情感通、民心通,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就將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增強。


喚醒臺灣青年一代血液中的愛國基因

歷史的問題必須歷史的解決。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兩岸同胞共同回顧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紀念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到祖國懷抱,呼籲兩岸人民銘記這共同的血淚記憶。這類紀念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鑑古知今,才能更好體悟臺灣同胞的特殊歷史遭遇和複雜心態,我們要客觀認識臺灣同胞在民族分裂悲劇的歷史中形成的所謂「臺灣人的悲情意識」,同時警惕歷史悲情之下的過度詮釋與史觀錯位。應當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糾正臺灣教科書中「去中國化」的內容,幫助兩岸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駁斥「臺獨」勢力所謂的「殖民有功」和「臺灣地位未定論」謬論。正確理解臺灣青年對於自身身份認同的障礙和焦慮,引導臺灣同胞重建並弘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理清臺灣歷史文化和臺灣及南海諸島主權重歸中國所具有的歷史與法理依據。

歷史告訴臺灣青年,抗日戰爭中臺灣同胞沒有缺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同胞不該也不會缺席。昔日,臺灣英烈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尊嚴;如今,這種愛國主義基因要在臺灣同胞中予以激活,喚醒臺灣青年一代的民族魂、中國心,重建臺灣同胞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無論臺海局勢如何發展,兩岸凝聚共識都是必須全民大力推動的,尤其使兩岸青年交心交融,讓兩岸共同記憶、共同文化、共同生活行為習慣成為一種不需提醒的自覺,讓祖國統一成為新時期全體中華兒女的共識和行動指南!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進入專題:

中國世界觀:在中國理解世界 從世界觀照中國

相關焦點

  •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臺灣《旺報》9月17日發表一篇評論指出,兩岸應該要統一的理由有以下5點:  一、同文同種再融合:兩岸文化和人種幾乎完全一樣。  三、軍備需求:二次大戰後,美國圍堵政策,韓國、日本(含琉球)、臺灣、菲律賓、南越連線,圍堵中國大陸勢力,等於美國的「看門狗」,擔負美國防務部署中的前哨警戒任務,任務非常簡單:即發現遠方任何敵情就回報,必要時提早射擊逼敵部隊提早展開阻敵快速前進,爭取較長時間,使美國主力順利部署或展開。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1874年,覬覦臺灣已久的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悍然派兵侵略臺灣。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並賠償白銀2.3億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令人難以容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後來的發展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隨後,日本在臺灣開始了50年殘暴的殖民統治。日本侵佔臺灣50年,臺灣同胞前赴後繼地反抗了50年。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海峽兩岸沒有統一,但文化上從未分裂,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原本不是問題。中央提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從來沒有提文化融合,就是因為兩岸在文化意義上始終是統一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從文化的表層要素去看待,要從文化的深層要素去觀察。一般而言,凡是接觸過臺灣和臺灣人的人,都有一種直覺,即臺灣「很中國」,臺灣島內民眾的風俗、習慣、語言、民間藝術等等,依然還很中國,甚至「比中國還中國」。但是,臺灣島內文化認同的核心層是否已經產生了一定變化?
  • 中國統一,臺灣會怎樣?中國會怎樣?世界會怎樣?
    70年來,國際上時不時有人拿臺灣問題碰瓷,在中華民族的傷口上撒鹽,吃著蘸血的饅頭。70年來,不斷有外部勢力企圖介入和幹涉臺灣問題,扶持「臺獨」勢力,妄圖分裂中國。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臺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 關於統一臺灣時間表的問題,外交部這樣回應
    臺灣如果真有這樣的想法,未免太不自量力。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月16日主持例行記者會。英國獨立電視新聞記者:7月16日臺灣軍方舉行了針對中國大陸的演習。你對此有何評論?中國大陸統一臺灣是否有時間表?
  • 蔡英文稱兩岸效仿朝韓溝通 國臺辦:臺灣問題純屬中國的內政
    【環球網綜合報導】國臺辦16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請問發言人關於泉州軍演、軍機繞臺和多米尼加與臺灣斷絕所謂「外交關係」的事情,大陸是不是針對賴清德的務實「臺獨」說而採取的行動,而不是針對蔡英文所說「賴清德是要強調務實的那一面,並不是心存惡意或其他想法,他就是一個蠻誠實的人。」
  • 海研中心副主任鞠海濤在第五屆兩岸農村治理研討會上的致辭
    海研中心副主任鞠海濤在第五屆兩岸農村治理研討會上的致辭 2019年11月16日 11:1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第五屆兩岸農村治理研討會上的致辭
  • 邱毅預言:兩岸將統一
    中國臺灣網1月3日訊,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日本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在香港《亞洲周刊》撰文提到對臺灣未來的隱憂,他指出,臺灣缺乏核心精神,民心渙散,迴避棘手議題,只在乎眼前的小確幸,擔憂臺灣步入東德後塵,走向「解體」。
  • 新黨主席吳成典:兩岸一定要統一,也必然統一
    吳成典說,新黨一貫堅持中國人的立場,認同兩岸,認同中國文化,兩岸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國人。至於外界關於臺灣年輕人「天然獨」的說法,吳成典認為那是臺灣的年輕人對大陸缺乏了解,「見多識廣之後,他會覺得成為我們中國的一份子是榮耀的,『天然獨』很快就會變成『天然統』。」吳成典認為,兩岸攜手方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祖國勢必統一!解放軍接連亮劍臺海後,蔡英文罕見促兩岸對話
    不過,進入2020年年底以來,解放軍軍機頻頻在臺灣周邊「打卡」,使得島內部分「臺獨」分子神經緊繃。值得注意的是,在解放軍大規模亮劍臺海後,近日蔡英文罕見促兩岸協商對話。據海峽導報1月1日報導,2021年第一天,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午在辦公室發表新年談話時聲稱,只要北京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
  • 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分歧之由來探析(一)
    對此一問題最足顧慮,故對美應有堅決表示,餘必死守臺灣,確保領土,盡我國民天職,決不能交歸盟國。如彼願助我力量共同防守,則不拒絕。」如:一方面主持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制訂頒布「國家統一綱領」,並以民間名義設立「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便與大陸協商解決兩岸民間交往中的事務性問題,但另一方面卻開始重新定義「一個中國」的內涵,試圖仿效東西德模式──「主權共享、治權分屬」、「先分後統」等解決兩岸關係問題。
  • 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題: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由多幅照片組成的照片牆上,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的大照片被放置在顯眼的位置,照片下方的玻璃櫃裡,放置著一塊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的磚頭。這不是在江蘇南京,而是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裡的館藏資料。
  • 臺灣向「獨」行,大陸向「統」忙,兩岸統一指日可待
    美國大選開始倒數計時,臺海情勢也隨之緊張,而大陸軍機頻繁越過所謂的「臺海中線」對「臺獨」勢力進行警告。而臺灣近來確實越來越向「獨」上偏行,通過「臺美復交案」、「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提案,向美申購武器,無一不是向世人表明其未來走向。
  • 海峽兩岸均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記者近日走訪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的有關人士。應記者的請求,這位人士向我們講述了當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識的情況。1992年8月1日,臺灣當局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就海基會與海協商談事務性協議時有關一個中國涵義問題作出「結論」,內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臺灣當局「已制訂國統綱領,開展統一步伐」。
  • 臺學者:美智庫認為兩岸統一時間在2021年前後
    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片 來源:香港「中評社」  在以「亞太戰略格局與兩岸關係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兩岸發展論壇上,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對最近東亞局勢的變化進行分析。香港「中評社」報導,曾祥鐸認為,美國圍堵中國有心無力;日本在釣魚島問題挑釁或為年中選舉;東亞局勢動蕩與中日朝韓四國全部糾結歷史,並且都有一定程度的世襲政治有關。曾祥鐸引用李光耀論點認為,隨著兩岸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兩岸有和平統一可能性。  曾祥鐸認為,中日美三方的作用使東亞局勢令人擔憂。具體說來,造成東亞局勢動蕩的原因主要有下列6點。
  • 「臺灣藍鵲」設計者李國欽:兩岸共同把「中國瓷」發揚光大
    ▲李國欽(左)  去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習馬會」,馬英九的見面禮「臺灣藍鵲」瓷器成為兩岸關注焦點。其設計者、臺灣陶藝家李國欽因此名聲大噪,原本專注於島內收藏市場的他,近半年來收到很多大陸陶瓷愛好者的諮詢、訂購。
  • 海峽兩岸丨洪秀柱:臺灣只是地理名詞,國家統一是目標
    一直以來,儘管因為一些原因沒能實現完全統一,但臺灣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事實並非外來勢力所能改變的,也不是民進黨當局靠著各種「臺獨」戰略所能抹除的。民進黨試圖推進「臺獨」戰略,部分島內人士表示反對自疫情發生之後,民進黨當局就開始變得十分不安分,想要藉助這樣的機會來實施「臺獨」戰略,甚至更進一步實現這個目標,而民進黨當局這樣的想法也得到了美國方面不遺餘力地支持。要知道,美國一直以來都想要藉助港臺問題甚至進一步參與到我國的內政當中,對於這樣難得的機會美國自然不會放過。
  • 臺學者:國民黨應團結縫合兩岸統一時間歧異
    對此,高雄市「臺日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日本「自由亞洲協會」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慶洲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時表示,期盼中央委員選後的國民黨能堅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正道,凝聚全黨團結,盡力縫合兩岸邁向統一的時間歧異所衍生的紛擾。
  • 鬱慕明:兩岸關係的定力在於根 水到渠成終極統一
    根就是定力,根就在我們的來源,兩岸關係的定力在於根,當然是和平統一。兩岸要用智慧去解決,各自教育各自的下一代,有目標有方向,有文化有文明,水到渠成,終極統一。香港「中評社」報導,鬱慕明18日下午受臺灣世新大學公共事務處發表「兩岸關係變局中的定力」主題演講,並與學生座談,校長賴鼎銘親自接待,現場有近300多名臺生與陸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