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題: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由多幅照片組成的照片牆上,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的大照片被放置在顯眼的位置,照片下方的玻璃櫃裡,放置著一塊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的磚頭。這不是在江蘇南京,而是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裡的館藏資料。

圖為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中的照片牆(資料圖)。

中新社

記者 李欣 攝

  「慰安婦的問題不止在臺灣。」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館長康淑華28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那是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當天下午,一場由臺灣高中生參加的慰安婦議題分享會在臺北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舉行,十多位臺灣中學生在歷史教科書之外,一起分享他們對慰安婦議題的認知。

  帶著無比屈辱的記憶,走過殘缺、痛苦不堪的一生,「慰安婦們正在歲月中凋零」。康淑華說,我們有必要把這段歷史保存下來,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知道。

  為保存歷史,康淑華所在的「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籌劃成立紀念館,歷經12年的周折,才在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找到現址。

  儘管康淑華有意在館內設置更多有關大陸慰安婦的史料,但目前館內所呈與大陸慰安婦相關的史料確實不多。「臺灣民眾對大陸慰安婦的遭遇認知是很有限的。」康淑華說。她希望大陸慰安婦相關的影片能夠到臺灣來放映,希望有機會帶臺灣學生到大陸,跟大陸的學生一起交流,共同認知慰安婦被蹂躪的歷史。

  康淑華一直在努力推動與大陸慰安婦議題的交流。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多有聯絡,與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館長蘇智良是長期的合作夥伴。「在中國大陸已經有4座慰安婦紀念館,我們是臺灣的第一座,很希望未來館與館之間有更多交流。」

  來自臺北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的女生王厚筌表示,此前在臺灣教科書中讀到的慰安婦歷史很少,此次交流讓她了解到,慰安婦是亞洲很多受日本侵害過的國家和地區的傷痛,希望未來能夠到大陸,尋訪慰安婦的故事。「廣東地區那個時候建立有慰安所,我想去尋訪受害者。」王厚筌說道。

紀念館二層的「蘆葦之歌長廊」懸掛著兩千多根透明空管和金屬燈,代表兩千多位未知和已知身份姓名的臺籍慰安婦阿嬤的生命力量(資料圖)。

中新社

記者 劉賢 攝

  康淑華從媒體報導中了解到,桂林市荔浦縣有個叫韋紹蘭的奶奶,被日軍蹂躪後懷孕,還生下了兒子。她的兒子在孤獨的世界裡度過了童年和青年,如今年逾花甲仍獨身一人。「有機會我一定去看看她。」康淑華說。

  據史料顯示,日軍在二戰期間,強迫約40萬女性淪為「慰安婦」,其中包括約20萬中國大陸女性和2000餘位臺灣婦女。

  在紀念館的後院,有一個樹狀的鋼構雕塑,這是阿嬤家的生命樹。「每個阿嬤都曾經是一位少女,她們懷抱夢想,後來夢想泯滅在日軍的暴行中。」康淑華說,我們邀請更多的人,來澆灌愛與和平。

  在到達後院之前,觀眾要經過十多米長的照片牆,那裡有穿著潔白婚紗開懷大笑的阿嬤,也有站在媒體前揭露日本罪行的阿嬤,相片上的她們,有些已經凋零,有的還在堅持,要求日本政府公開道歉賠償。(完)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阿嬤家」開館一周年 籲更關注慰安婦歷史
    「這不是一個政治議題,而是人權和歷史的保存,接下來還會繼續努力希望被國際重視。」康淑華不無遺憾。她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包含慰安婦在內日方未正視的戰爭遺留問題,是跨越兩岸、超越政治的。「兩岸絕對需要攜手合作,史料的共享、學術界間的交流才能得到更多國際的支持,共同行動促成日本政府願意正式道歉及回應」。
  • 國際慰安婦紀念日 馬英九批蔡英文刪課綱抹去歷史記憶
    本文轉自【中國臺灣網】;圖片來源於網絡。據臺灣《聯合報》報導,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召開「歷史不能被抹滅、真相不能被遺忘」記者會,要求在臺灣初高中課綱與教科書將慰安婦一詞,正名為「慰安婦-軍事性奴隸」。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批蔡英文在課綱中刪掉此段歷史是抹去歷史記憶。
  •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來魯參訪
    4月2日至4日,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來魯參訪交流,先後拜訪了省臺港澳辦、省博物館、省教育廳和省實驗小學,探討加強魯臺青少年科普教育交流與合作,舉辦了「太空創新發展」講座。
  • 馬英九為慰安婦銅像揭幕要求對日索賠,蔡英文卻在憑弔神風特攻隊
    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臺南舉行全臺首座「慰安婦」銅像落成典禮。銅像為一名雙手抵抗的臺灣少女,象徵受害者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抵抗,以及對伸張正義的渴望。罪行無法抹去,道義自在人心。銅像背後放置的講解牌,以中、英、日、韓四國語言講述著那段屈辱的歷史。1937年日軍攻陷南京後,30萬人慘遭到屠殺、凌辱,慰安婦人數在20萬至40萬之間,而臺灣島內也至少有1200名婦女受害。如今,被侵害者正在相繼離世,在特殊的時間節點,要求一份本就已經遲到的道歉,實在太理所應當。
  • 陳江臺北喜相會 兩岸攜手謀福祉
    陳江臺北喜相會 兩岸攜手謀福祉 2008年11月05日 09:47:00  來源:   中國臺灣網11月4日北京消息  從6月13日到11月3日,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裡,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進行了兩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握手
  • 紀念館館長:反思這裡曾經失去的存在
    911紀念館館長喬.丹尼爾斯。追訪設計師丹尼爾·裡伯斯金。在大坑上建成6米深、佔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  911十年後 紀念館館長揭秘世貿重建理念  本版文圖:新快報特派美國記者 曹晶晶 特約記者 郭晨琦 發自紐約  從世貿中心7號塔的十樓俯瞰,巨大的世貿遺址重建建築工地的一角,有一座醒目的建築已然成形,這就是「9·11」國家紀念館。  之所以醒目,是源於兩個陷入地下的方形瀑布水池的設計。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攜手推動產學交流合作 共同創造兩岸互動新模式——專訪高應大校友...
    共同創造兩岸互動新模式——專訪高應大校友會會長洪錦富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一方面,要在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基礎上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臍帶」,是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應遵循的「大一統」和合文化的重要支點,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要重視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共同話語體系建設。抗日戰爭時期臺灣同胞沒有缺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同胞不該也不會缺席。
  • 臺海觀瀾: 兩岸信眾攜手興建鄭成功廟
    臺海觀瀾: 兩岸信眾攜手興建鄭成功廟   中新社南安3月8日電 題: 兩岸信眾攜手興建鄭成功廟
  • 踹「慰安婦」銅像的日右翼竟還狡辯 島內痛批蔡英文「軟腳蝦」
    這兩天,日本右翼分子用腳踹臺南「慰安婦」銅像的現場視頻曝光,遭到兩岸輿論痛斥。10日當天,臺灣外事部門發言人李憲章對日方代表腳踹「慰安婦」銅像一事作出回應。他表態稱,臺當局一向高度重視「慰安婦」問題,對處理此問題及爭取「臺籍慰安婦」尊嚴的立場不變。今後仍將繼續與日方積極交涉協商,籲請日方重視「臺籍慰安婦」的權益與尊嚴。
  • 兩岸學者研討臺灣海峽漁業資源共同養護管理事宜
    新華社福州9月20日電(記者來建強)「臺灣海峽漁業資源共同養護與管理研討會」20日在福州召開,這是2009海峽(福州)漁業周的重要活動之一。來自兩岸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眾多專家學者,圍繞臺灣海峽漁業資源養護、漁事管理等多個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    這是近年來兩岸學界第四次舉辦有關臺灣海峽漁業資源共同養護與管理的研討會。
  • 慰安婦題材《黎明之眼》將拍 呂小龍揭歷史悲劇
    隨著中國第一位敢於站出來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罪行的「慰安婦」萬愛花的逝世,而少數日本政客至今仍然迴避和歪曲歷史真相,並發表不當言論,日本軍國主義仍然陰魂不散,因此再度聚焦慰安婦題材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 兩岸民眾共同參與北京世園會臺灣主題日活動
    臺灣主題日活動選址北京世園會園區草坪劇場和同行廣場,由北京市臺辦、北京世園局、北京臺協以及臺中、新北、高雄等臺灣縣市政府和臺灣區花卉發展協會等共同主辦,主要包括農特產品推介、文化展演等。  同行廣場舉行茶藝表演,展示中華茶文化同時邀請觀眾品茶,吸引了大批遊客。天福茗茶工作人員蒲宏偉說,臺灣高山環境好,出產的凍頂烏龍茶衝泡出來帶有淡淡奶香氣。
  • 大陸離臺灣最近鐵路開通,全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啟用
    記者 | 唐俊12月26日,福州至平潭鐵路開通,同時中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投入使用,福州至平潭最快35分鐘可達。新華社曾報導,這是「祖國大陸離臺灣最近的鐵路」。平潭是中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也是大陸距臺灣島最近的地區。
  • 守護與傳承歷史,在江東門紀念館當志願者的他們分享了怎樣的心聲
    交匯點訊 有時候,他們是講解員;有時候,他們是義務工;有時候,他們是演奏家;有時候,他們是研究員……穿上這一抹紫色,戴上紫金草徽章,他們就有了共同的名字。10月19日,紫金草學雷鋒志願服務隊2019—2020年度表彰分享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簡稱「紀念館」)舉行,這些默默堅持用實際行動守護和傳承歷史的志願者們在現場分享感悟、共話成長。
  • 臺灣島內舉辦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共同邁向世界一流
    臺灣島內舉辦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共同邁向世界一流 2004年11月24日來源:中國臺灣網
  • 臺灣霧霾爆發,「用肺換電」不如兩岸一起「用愛發電」
    不少來自臺灣的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大陸的霧霾天真的改善了,但是臺灣的空氣品質卻出現惡化,藍天白雲、清風碧水的寶島也有了『灰色空間』。」  翻閱島內新聞,每當霧霾爆發,時常有「大陸霧霾南下所致」的論調。其實島內早有研究發現,臺灣霧霾至少七成是自產。一味要求民眾消極防範、將責任推給大陸,不如直面汙染現實並嚴格防治、積極作為。
  • 92年歷史的臺灣水裡蛇窯將在海峽兩岸博覽會嶄露萬千風採
    作為第25屆魯臺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海峽兩岸博覽會各項籌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8月29日記者獲悉,截至目前招展工作已基本完成,671家協會、企業確定參展。本屆海峽兩岸博覽會設智能製造、文化創意、食品、臺灣縣市主題展、兩岸大健康等展區,整體展出面積5萬平方米。
  • 閩臺閩南語歌手攜手發專輯 演繹兩岸兄弟情
    原標題:閩臺閩南語歌手攜手發專輯 演繹兩岸兄弟情  中新網泉州6月23日電 (記者 孫虹)臺灣資深閩南語歌手七郎與大陸福建泉州歌手黃漢傑攜手合作新專輯《浪子的真情》,23日在泉州舉行大陸首發式暨媒體見面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