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館長:反思這裡曾經失去的存在

2021-01-08 搜狐網

911紀念館館長喬.丹尼爾斯。

追訪設計師丹尼爾·裡伯斯金。

在大坑上建成6米深、佔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

  911十年後 紀念館館長揭秘世貿重建理念

  本版文圖:新快報特派美國記者 曹晶晶 特約記者 郭晨琦 發自紐約

  從世貿中心7號塔的十樓俯瞰,巨大的世貿遺址重建建築工地的一角,有一座醒目的建築已然成形,這就是「9·11」國家紀念館。

  之所以醒目,是源於兩個陷入地下的方形瀑布水池的設計。911紀念館館長喬·丹尼爾斯說,這一設計很好地體現出設計師「倒映虛空」的理念,意在提醒人們反思這裡曾經失去的存在。

  館長談為什麼要修兩水池

  代表兩座大樓的消失

  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喬·丹尼爾斯對於這一設計充滿信心,他相信水池的設計一定會讓每一位參觀者從內心感到震撼。丹尼爾斯說:「我相信這個紀念館會讓人感到強烈的震撼,因為這種虛空和失去的感覺就是當年經歷過這起事件的人們的真實感受。當然,它也象徵著兩棟大樓的消失,是人們看到這種場景時內心感受的一種體現。在這一天,有近三千名無辜者不幸遇難,因此,能夠對這一點有所反映的設計應該會讓人印象深刻。」

  由於受到各方的關注,「9·11」國家紀念博物館設計方案的競爭顯得尤為激烈。

  在恐怖襲擊發生兩年多後,2004年1月14日,34歲的以色列建築師麥可·阿拉德和71歲的美國園林設計師彼得·沃克共同提交的設計方案最終脫穎而出。喬·丹尼爾斯說,這一設計方案佔地3萬多平方米,將世貿雙子大樓留下的大坑建成6米深、各佔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其四周的人工瀑布最終匯入池中央的深淵。用四周的水聲遮蔽鬧市區的喧囂。

  我要回到曼哈頓下城

  那裡有很多失落的靈魂

  世貿雙子塔在經歷悲劇後,重建的想法歷經長時間爭論。

  最終建設的6座世貿大廈,其中包括一座高1776英尺的高塔(名為自由塔)方案入選。而自由塔的設計師就是猶太人丹尼爾·裡伯斯金。

  在不久的未來,世貿中心將再次出現在紐約的天際線上。

  裡伯斯金的名字總是和一系列歷史意味濃厚的紀念性建築相連柏林的猶太人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猶太人博物館、英國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展覽中心等。這些建築使得裡伯斯金在當代建築界獨樹一幟,甚至被貼上了所謂「傷痕建築」的標籤。

  「911那天我在柏林辦公室上班,猶太人紀念館即將開放。我剛想不要再做和歷史有關的項目。然而,911讓我知道歷史是不可捉摸、深不可測的,這悲劇性的一天改變了紐約也改變了全世界,它連接著過去和未來。我對自己說:我要回到曼哈頓下城。我感到有很多失落的靈魂,我跟自己說:這不僅僅是建築物,而是記憶。」

  裡伯斯金的世貿中心重建計劃自2003年中標之初就爭議不斷,關於延長工期和改變方案的猜測從未停息。在裡伯斯金的規劃中,新建成的高達1776英尺的自由塔將矗立在基地外圍,而一組幾何形的高塔則將圍繞著世貿雙塔的遺址,形成公共空間,還有一半的地方留給紀念館。

  建設六座大廈與自由女神像呼應

  「怎麼樣召回記憶,怎麼樣可以把3000多人的記憶用在世貿遺址裡?當我思考如何設計時,我考慮了該用什麼來作為符號提醒我們每一天的發生。」裡伯斯金在談到世貿建築群的設計靈感時說。裡伯斯金回憶,當年自己作為一個移民,和很多人一樣,是坐船來到哈德森河,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讓人激動萬分的自由女神像。「這就是我想要的,自由,才是紐約的特點。」所以裡伯斯金說,世貿遺址的重建重點並非再建一座兩座高樓,而是建六座大廈,正如自由的火炬,與自由女神遙相呼應。

  自由塔1776英尺

  那象徵1776年的獨立宣言

  在六座大廈裡,最高的要屬自由塔。自由塔的設計高度是1776英尺,這個高度將使它超過著名的帝國大廈,成為全美第一高樓。從不同的角度觀賞這座建築物,自由塔有時看起來就像原先雙子塔樓呈長方形,有些角度看起來則像個巨大的方尖碑。塔底和塔頂的牆面偏轉了45度,塔身有交錯的三角形切面。

  在談到自由塔的設計理念時,裡伯斯金認為高樓不應該僅僅以高度取勝,因為總會有更高的樓。但是如果它的高度有了意義,一切就與眾不同了。自由塔的1776英尺,象徵著美國通過獨立宣言的1776年,是自由、獨立的象徵。

  遺址重建都基於記憶和生命

  裡伯斯金很重視好的街道的重要性。「紐約是一座機會之城,不應該只是為在辦公大樓裡工作的白領而建的,對於像我父母那樣的普通藍領,辛勤工作的移民,這個城市又可以給他們什麼呢?」

  裡伯斯金父親是一位油漆工,我母親在製衣廠工作。他經常想,對於父母來說,他們關心的是有沒有好的街道。應該有綠樹掩映,流水潺潺,讓他們在城市中融入自然。在周圍上班的人可以中午來這裡吃一個三明治,晚上下班後可以和朋友約在這裡見面。所以,裡伯斯金認為這才是紐約的重點,即生活在紐約的人。整個遺址重建都基於記憶和生命,基於生活在紐約的人。

(責任編輯:UN017)

相關焦點

  • 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題: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由多幅照片組成的照片牆上,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的大照片被放置在顯眼的位置,照片下方的玻璃櫃裡,放置著一塊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的磚頭。這不是在江蘇南京,而是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裡的館藏資料。
  • 德國紀念館展示奧斯維辛焚化爐建造歷史(圖)
    紀念館中展覽的骨灰盒中新網1月27日電 據美聯社報導,27日,「納粹受害者紀念日」這一天,德國中部城市埃爾福特新開放了一家紀念館,向公眾展示專業人士如工程師和建築師當年是如何與納粹合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
  • 南京江東門紀念館追思張純如
    11月9日是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的忌日,當天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館內的張純如雕像前舉行「勇敢的天使」花語祭奠活動,用鮮花緬懷這位無法忘卻歷史的作家。  活動現場,代表張純如英文名Iris的鳶尾花和寄託哀思的白菊圍繞在雕像四周,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帶領全館工作人員在雕像前默哀,並獻上菊花。
  • 德國代表團參觀馬馬耶夫崗紀念館
    今天,德國足協主席格林德爾和俄羅斯足協秘書長亞歷山大-阿拉耶夫一起參觀了今天位於馬馬耶夫崗的紀念館。「我們整個代表團在俄羅斯代表團的陪同下一起參觀這個紀念館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格林德爾表示。雙方都有眾多子民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生命,他們還一同到山頂參觀了紀念雕像「母親在召喚」,這座巨大的雕像也是對戰爭的反思。「紀念是重要的,因為它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今天總是主張和平與民主。
  • 湖南雷鋒紀念館——在行動中續寫雷鋒故事
    作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這些年來,湖南雷鋒紀念館一直像播撒種子一樣,傳遞著雷鋒精神。紀念館從館長到工作人員進學校、機關、居民區,傳遞志願服務精神。  因事故自小雙手殘疾,譚荒芳要完成這樣的工作,困難重重,「坐公交車,從口袋裡掏錢買票都困難。」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如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越來越少,據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介紹,現在在冊的倖存者已經不足百人。看到他們走了,我……」 12月初,在加拿大時,松岡環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眼眶泛紅。今年12月13日的國家公祭儀式上,松岡環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又一次相聚,她拉著夏老的手,問她身體好不好。
  • 鄭振鐸紀念館在溫州,遊覽一番
    鄭振鐸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先生的一生為了中國的文化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是民國眾多大師文人中的代表,先生是在溫州出生的,在這裡度過了自己人格的初建階段,童年和少年時代,先生的紀念館在2015年的時候於溫州開館。
  • 館長陳丹青回應:天下建築一大抄
    汪曾祺紀念館被指和木心美術館太過雷同,網友聲稱有抄襲嫌疑?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回應: 「就是很像吧,我笑出來了。」 「木心生前很欣賞汪曾祺老先生。」
  • 崔文龍:不反思歷史就沒有未來
    原標題:不反思歷史就沒有未來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據媒體報導,今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活動。當日十點零一分,南京將全城默哀一分鐘。
  • 守護與傳承歷史,在江東門紀念館當志願者的他們分享了怎樣的心聲
    10月19日,紫金草學雷鋒志願服務隊2019—2020年度表彰分享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簡稱「紀念館」)舉行,這些默默堅持用實際行動守護和傳承歷史的志願者們在現場分享感悟、共話成長。「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這是紀念館和全體志願者的光榮。」熱衷公益事業、熱心志願服務的李國榮2018年來到紀念館擔任義務講解工作,每一次通過自己的講述讓參觀者了解南京保衛戰以及血戰光華門的這段歷史,都讓李國榮覺得「有價值,很光榮」。今年由於疫情的緣故,館裡暫停了志願講解,李國榮又當起了引導員。
  • 探索愛國主義教育新形式新方法——訪平津戰役紀念館副館長沈巖
    相關視頻 【革命傳家寶】天津戰役指揮員用過的毛毯 平津戰役紀念館:小戰士的故事讓小學生備受感動 平津戰役紀念館是全面展現平津戰役偉大勝利的專題紀念館,於1995年初開始籌建,當年11月29日奠基動工,1997年7月23日建成開館。
  • 溫州建鄭振鐸紀念館:成為溫州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從5年前一位北京專家來溫提出建鄭振鐸紀念館的想法到如今紀念館終於動工,多少人奔走呼籲,多少人翹首以盼。大家期盼能在鄭振鐸的故鄉建一個屬於他的紀念館,讓市民走入他的世界,近距離仰望他的精神風範。如今,這一夢想終於成真。
  • 日本老兵在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鞠躬道歉(圖)
    「撫順戰犯管理所訪中團」成員參觀撫順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  日本老兵鞠躬道歉  晨報撫順訊(記者 李平)6月28下午,「撫順戰犯管理所訪中團」的成員,來到撫順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憑弔參觀。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件二戰文物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件二戰文物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17:17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南京3月17日電(記者 蔣芳)今年是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 訴說「諾亞方舟」的救助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坐落於虹口區長陽路與舟山路交會處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是當年許多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之處。2018年,紀念館啟動擴建項目。據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介紹,經擴建後,紀念館整個展陳共分為「逃亡上海、避難生活、同舟共濟、戰後離別、特殊情誼、共享未來」6個部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近20個復原場景、通過161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講述了二戰時期猶太人如何逃離納粹屠殺、如何來到上海虹口、如何和中國鄰居友善相處的感人故事。
  • 「戰疫」期間的意外反思,《未知生物》以小見大搏眼球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一直忙碌不休的國人驟然停頓了下來,但同時也讓人有了反思的時間。太快速的生活節奏和一切以利益為首要前提的發展模式,是否同時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傷害了太多。有得到必然就會有失去,這是物質守恆的鐵律,可怕的就在於我們得到的是否能夠填滿我們失去的巨大空洞,又或者,我們失去的自然世界和情感,是否還能找回?《未知生物》在創作之初顯然沒有料到2020年的春天會有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但是它上線的時機和應該引起人反思的東西,卻似乎與我們在疫情肆虐時所思所想,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 日本平戶鄭成功廟和紀念館
    圖:「鄭成功紀念館」是在鄭成功故居的遺址上建立  離開平戶海邊的「鄭成功兒誕石」,登上小山坡,一座紅色廟宇頓現眼前,門上刻?「鄭成功廟」四個漢字。廟宇很小,僅容一尊鄭成功坐像,善信只能在廟外參拜。  下山步行不久,便來到民居集中地,這裡就是鄭成功的出生地「川內町」,鄭成功的童年就在這裡度過。一座日式建築呈現眼前,就是「鄭成功紀念館」,該館是在鄭成功故居的遺址上建立的。館旁有鄭成功母子雕像,只見慈祥的田川松搭?幼年鄭成功的臂膊,看?這個一身日服的小孩,很難想像他就是日後的中華民族英雄鄭成功。鄭成功自幼與母親田川松在平戶生活,約七歲被父親鄭芝龍接回中國。
  • 抗日戰爭紀念館昨日開放 首場迎老兵及將領遺屬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戴啟惠】90歲,老兵,教育部退休幹部【馮樹棠】80歲,抗日將領馮佔海之子,民革中央退休幹部   昨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戰老戰士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昨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簡稱抗戰館)重新布展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據介紹,8日至10日上午,抗戰館內將舉辦面向不同群體的專場展覽,昨早抗戰老戰士及抗戰將領遺屬等成為了首批專場觀眾,在參觀途中尋找過去的記憶。
  • 《朱䴉》:曾經的失去,永久的珍惜
    一隻朱䴉如果失去配偶,便選擇隻身飄零天涯,最終憂然死去。聽說,朱䴉性孤僻而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一般活動時不鳴叫。常單獨或成對或呈小群活動,極少與別的鳥合群。白天活動覓食,晚上棲於高大樹上。換做是人,好一顆孤單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