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紀念館昨日開放 首場迎老兵及將領遺屬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冀中地道戰。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戴啟惠】90歲,老兵,教育部退休幹部

【馮樹棠】80歲,抗日將領馮佔海之子,民革中央退休幹部

 

  昨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戰老戰士、老同志及抗戰將領遺屬代表參觀展覽。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昨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簡稱抗戰館)重新布展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據介紹,8日至10日上午,抗戰館內將舉辦面向不同群體的專場展覽,昨早抗戰老戰士及抗戰將領遺屬等成為了首批專場觀眾,在參觀途中尋找過去的記憶。

  老戰士睹物思過去

  昨早9時許,剛到抗戰館開放時間,展覽館序廳內就已站滿白髮蒼蒼的老人和隨行者,進門先捧一束鮮花,放至《銅牆鐵壁》雕塑前三鞠躬,再向左步入展廳,依次參觀。

  不到7點,90歲的抗戰老兵肖嚴,就在女兒陪同下從家裡出發了,「一定要來這裡看一看」,她說,要永遠銘記歷史。

  1940年參軍,肖嚴主要做醫護工作,為受傷的戰友包紮傷口,「14歲就從瓦窯堡到延安當兵了」,回憶起當年艱苦的醫療條件,肖嚴說消毒都是用鹽水,哪有現在的酒精。

  抗戰勝利後,她轉到晉察冀軍區,除了繼續醫務工作,還參加了宣傳,「這裡面我演過!」看到展廳中掛著的,魯迅藝術文學院文工團演出《兄妹開荒》秧歌劇的歷史照片,她激動地邊指著圖片邊講述當年情況。

  與肖嚴類似的老兵還很多,他們多數已白髮蒼蒼,在抗戰館「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的諸多文物中,勾起對當年的回憶。

  「以物證史」受好評

  本次抗戰館重新布展面向公眾開放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展覽中,有2834件文物,既有從抗戰館2.5萬館藏中遴選而出的,也有複製自中國國家檔案館等處的史料,配合豐富詳盡的圖表和情景設計、幻燈投影等展陳手段,吸引大量觀眾參觀並獲得好評。

  據抗戰館統計,昨日一天共有7772人次前往參觀,現場準備的1000束鮮花在上午兩個小時內就發放完畢。

  對於展覽獲得高度肯定的原因,昨日抗戰館副館長羅存康認為,是內容豐富,「以物證史」收到了效果,「就是讓文物講述歷史」,他介紹,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展覽中,雖然有近千件文物,但也用了很多歷史圖片。

  而此次觀眾可以在展覽中看到大量史料、圖片、圖表等,不同群體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老人和小孩都能找到喜歡的內容」,都有相關的呈現。

  本次還去掉了很多藝術品,將空間騰出來展示史料、文物,還減少了大照片的使用,多放小照片,「有的文物櫃旁邊也放小照片」,儘可能增大信息量。

  而講解員的解說詞中也會注重講述文物故事,「每件文物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他表示,未來還會繼續徵集文物故事,「用細節打動觀眾」。

  不過,抗戰館也提示觀眾,今明兩天加上14日、15日,這4天上午都有專場參觀,不會對散客開放,普通觀眾下午可以參觀。

  參觀貼士

  觀眾儘量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前往,避免停車不便;參觀時儘量不要攜帶大型箱包,因抗戰館主展館內禁止帶大型箱包入內,存包空間也有限容易造成不便。

  ■ 抗戰回憶

  地道裡「爬」出一身癤子

  戴啟惠戴著一頂白帽子,拄著拐杖,走路不快。

  昨日上午進入展廳後,他在「百團大戰」的示意圖前,將拐杖舉起指在「河北定縣」的位置上,「當時我們就在這裡」。

  他15歲就參加戰爭了,曾經是村裡救亡室主任,參加過文救會的宣傳,配合民兵打過地道戰。

  提起抗戰,戴啟惠說戰爭中雖然沒受過傷,但卻起了一身癤子,「地道裡面特別潮,鑽的時間長了全身起癤子,痛癢難忍」,時間長了就化膿了,也沒有好辦法。

  所以站在地道戰的布景前,戴啟惠熟悉地「手舞足蹈」起來,拿著拐杖各種比畫,「為了避免敵人抓人,搶東西」,所以青年人就會挖地道,地道也不是每家都有,隔一段有幾個,敵人來了就鑽進去。

  「開始是直筒的」,後來因為敵人會用煙燻,用水灌,人在裡面受不了,就改造成了上下彎曲拐彎的樣子,洞口有的在鍋臺,有的在炕底,上面鋪著蓋板偽裝一下,而地道裡面還有轉彎,「我們熟悉怎麼走,敵人不敢進去。」

  他還記得地道裡什麼都不放,「就是睡覺」,偶爾還會打撲克下象棋,開個秘密會議。

  後來不怕敵人了,會有人在院子裡觀察,約定好傳遞消息的方式,「專門有哨兵,他們一來就放消息」。比如樹是假的,放倒了就知道敵人來了,還有哨聲等,敵人一來就鑽進地洞裡。

  不過,有時候敵人惱羞成怒後報復,將糧食屋子都燒毀了。

  看完展覽,戴啟惠有些激動地抹了把眼睛,「一是要堅持,堅信,要打持久戰」,他說,這是取勝的經驗。

  還有一條,「作為中國人要熱愛國家」,他說,決不能當漢奸,不能像當年叛變的老鄉,雖然一時威風,卻終身抬不起頭。

  父親是「吉林抗日第一人」

  出生於1935年的馮樹棠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馮佔海的三子。馮樹棠昨日在抗戰館對新京報記者回憶了父親的抗戰歲月。馮樹棠出生時,正是抗日戰爭烽煙四起的時候。「從我記事起,一直到抗戰結束,父親和家人都是聚少離多。一直到1946年初,我們全家遷回北京之後,才算過上了團聚的日子。」

  馮佔海,1899年出生於遼寧錦縣,1917年投身軍旅,任勤務兵,後入東北講武堂深造。畢業後先後歷任東北軍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24年調任駐吉林衛隊團上校團長。

  1931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兵不血刃佔領吉林,馮佔海向全國發出抗日討逆通電,率部渡江北上,舉兵討逆。馮佔海收編綠林及民眾抗日武裝,組成吉林救國軍,參與東北抗聯的多場戰鬥,被稱為「吉林抗日第一人」。1933年參與熱河保衛戰,後被編入湯恩伯的三十一集團軍,率軍參與武漢會戰。

  全國解放後,馮佔海受周恩來之請返回吉林省任省體委主任。馮佔海1963年9月14日因病逝世,留下遺願,「將我埋在北山,我的抗日發起地。」吉林市為馮將軍修建陵墓,葬於北山之巔。

  馮樹棠說,在戰爭歲月中離別多年後,馮樹棠甚至無法記清父親的樣子,母親提醒說「這是爸爸,叫爸爸」,馮樹棠才將眼前這個抗日英雄跟自己的父親聯繫起來。在得知父親是抗日將領後,馮樹棠曾忍不住讓父親給自己講抗日作戰的事情。但父親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說沒什麼好講的。馮樹棠慢慢才明白,在父親心中,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抗日作戰也是這天職之內的事情,故而沒有什麼特別需要講解的。

  80歲的馮樹棠參觀後,忍不住在留言簿上現場作了首小詩:「風雲突變九一八,七七盧溝大爆發。先輩抗敵十四載,七十慶勝賀中華。」

  馮樹棠說,看完展覽自己最感慨的就是想起了「先輩抗敵十四載」那段顛沛流離的歲月,抗戰的歷史需要被銘記,因為只有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新京報記者 張婷

相關焦點

  •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四十年抗日戰爭研究...
    近日,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四十年抗日戰爭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軍事科學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大學及科研機構的40餘人出席。
  • 108歲甘肅籍抗戰老兵水青山昨日「歸隊」
    >4674600 2020-09-03 00:00:00.0 108歲甘肅籍抗戰老兵水青山昨日「歸隊」 2 437 甘肅新聞 http://www.lzbs.com.cn/zbxw/site2/20200903/A051599075702265_change_p18_b.jpg /enpproperty-->(資料圖片)張鵬偉
  • 9.3要聞速覽|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京舉行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4】
    1987,臺北舉行老兵探親輔導會,大批臺灣老兵前往 返鄉運動系民進黨推動 2007年6月,當時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的靈魂人物重新齊聚一堂,憶起1987年4月,他們成立了
  • 電力系統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年
    國家電網公司直屬黨委、離退休工作部黨委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革命傳統、抗戰歷史報告會。通過新四軍老戰士的講述,重回抗日戰爭的歷史硝煙中,銘記崢嶸歲月、傳承抗戰精神。  南方電網公司系統各單位相繼組織看望、慰問曾參加抗日戰爭的50多名老戰士、老同志及其家屬,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 日本老兵在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鞠躬道歉(圖)
    「撫順戰犯管理所訪中團」成員參觀撫順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  日本老兵鞠躬道歉  晨報撫順訊(記者 李平)6月28下午,「撫順戰犯管理所訪中團」的成員,來到撫順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憑弔參觀。
  •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始末:臺灣老兵重歸長城
    核心提示:1987年,數萬老兵在臺北發起返鄉探親運動,向臺當局要求準許老兵回大陸探親。在當年的母親節,上萬老兵上街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行集會。老兵們身穿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後面是「媽媽我好想你」,他們一起合唱歌曲《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裡;經過那萬裡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裡……」整個集會哭聲一片,令人動容。
  • 記錄24位抗戰老兵
    【深圳商報訊】(記者 魏沛娜)廣西作家劉玉新書《烽火青山》發布會昨日在深圳舉行。該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記錄了24位抗戰老兵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個人悲歡,部分還原了桂柳戰役、臺兒莊戰役、老河口大撤退、桂林保衛戰及遠徵軍赴印緬作戰的慘烈史實。 作者劉玉表示,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鬥的人們大多已作古,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記憶。
  • 國家公祭日|抗戰老兵夫婦堅持25年鏡頭下的悼念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2日訊 1008張膠片底片、22286張數碼照片......在江蘇南京,有這樣一對抗戰老兵夫妻,他們是92歲的劉建芝和
  •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
    2005年6月,為紀念冼星海百年誕辰,冼星海紀念館在其故鄉廣州番禺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通過圖片、實物、雕塑等展覽內容,再現冼星海偉大的一生,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記者從冼星海紀念館獲悉,今年國慶假期間,紀念館每天9:00至17:00對外開放,歡迎廣大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
  • 上海131家博物館(紀念館)全名單,有107家免費開放噢-開放時間 票價...
    原標題:上海131家博物館(紀念館)全名單,有107家免費開放噢  2018年,上海全市博物館(紀念館)的數量達到了131家,其中107家免費開放。快來看這131家博物館(紀念館)的開放時間:  PS.白底藍色為收費場館,藍底白字為新開場館。  浦東新區(17家)
  • 華羅庚紀念館新館開放
    新華社南京11月12日電 為紀念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誕辰110周年,12日,華羅庚紀念館新館在其故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正式開放。來自民盟中央、清華大學、中科院學部局的代表和華羅庚親屬等300餘人出席紀念活動。
  • 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免費開放
    從今年4月24日起,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對公眾實行免費試開放。為確保參觀秩序和文物安全,紀念館實行集體預約、個人領票並限制參觀人數。渡江勝利紀念館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於1984年在下關挹江門城樓上建立的, 1986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專門為渡江勝利紀念館和渡江勝利紀念碑題寫了館名、碑名。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中共中央...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正義事業史冊上。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歷史新徵程    習近平強調,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 「四川造」《九條命》上映 百歲川軍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11月5日,宋禹、郝星棋、張立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的電影《九條命》在成都舉行「致敬英雄」首映儀式,導演錢路劼、製片人張國平、主演郝星棋等主創悉數到場,還有川軍老兵分享當年抗戰經歷,令人動容。
  • 抗戰老兵馬士弘辭世 102歲弟弟馬識途題輓聯記錄傳奇人生
    老兵傳奇從1937年到1945年,馬士弘和日寇打過大大小小20多場戰鬥,屢立戰功。可以說整個抗日戰爭,他和日本鬼子從頭打到尾。馬士弘與弟弟馬識途,是一對傳奇的「國共兄弟」。生前接受採訪時,回憶起自己曾參加抗日戰爭,馬士弘說:「戰場上很多人戰死了。剩下的人繼續堅守,沒有接到命令,一個人都不退半步。舉目所見,都是鮮血,十分慘烈。我身邊的人,幾小時前還跟我說話,轉眼就犧牲了。想起一首唐詩寫著『戰士軍前半死生』,我很是感慨。」2015年4月初,得知華西都市報當時即將啟動《壯士出川——重走抗戰路》的報導後,馬士弘在家中欣然為本次報導題詞「抗戰老兵」四個字。
  • 北京箭扣長城迎2021年首場降雪,城樓在霧中若隱若現
    北京箭扣長城迎2021年首場降雪,城樓在霧中若隱若現 2021-01-14 11:45   澎湃新聞記者:王文娟 編輯:唐燕麗 素材來源:張學
  • 2020年首場寒潮夜掃江蘇 多城氣溫暴跌迎瑞雪飄落
    2020年首場寒潮夜掃江蘇 多城氣溫暴跌迎瑞雪飄落 2020-02-15 15:34: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楊顏慈 | 字號:A+ | A- 【2020年首場寒潮】從「呼風喚雨」到大雪突降,2020年開年以來首場寒潮來勢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