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地道戰。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戴啟惠】90歲,老兵,教育部退休幹部
【馮樹棠】80歲,抗日將領馮佔海之子,民革中央退休幹部
昨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戰老戰士、老同志及抗戰將領遺屬代表參觀展覽。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昨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簡稱抗戰館)重新布展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據介紹,8日至10日上午,抗戰館內將舉辦面向不同群體的專場展覽,昨早抗戰老戰士及抗戰將領遺屬等成為了首批專場觀眾,在參觀途中尋找過去的記憶。
老戰士睹物思過去
昨早9時許,剛到抗戰館開放時間,展覽館序廳內就已站滿白髮蒼蒼的老人和隨行者,進門先捧一束鮮花,放至《銅牆鐵壁》雕塑前三鞠躬,再向左步入展廳,依次參觀。
不到7點,90歲的抗戰老兵肖嚴,就在女兒陪同下從家裡出發了,「一定要來這裡看一看」,她說,要永遠銘記歷史。
1940年參軍,肖嚴主要做醫護工作,為受傷的戰友包紮傷口,「14歲就從瓦窯堡到延安當兵了」,回憶起當年艱苦的醫療條件,肖嚴說消毒都是用鹽水,哪有現在的酒精。
抗戰勝利後,她轉到晉察冀軍區,除了繼續醫務工作,還參加了宣傳,「這裡面我演過!」看到展廳中掛著的,魯迅藝術文學院文工團演出《兄妹開荒》秧歌劇的歷史照片,她激動地邊指著圖片邊講述當年情況。
與肖嚴類似的老兵還很多,他們多數已白髮蒼蒼,在抗戰館「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的諸多文物中,勾起對當年的回憶。
「以物證史」受好評
本次抗戰館重新布展面向公眾開放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展覽中,有2834件文物,既有從抗戰館2.5萬館藏中遴選而出的,也有複製自中國國家檔案館等處的史料,配合豐富詳盡的圖表和情景設計、幻燈投影等展陳手段,吸引大量觀眾參觀並獲得好評。
據抗戰館統計,昨日一天共有7772人次前往參觀,現場準備的1000束鮮花在上午兩個小時內就發放完畢。
對於展覽獲得高度肯定的原因,昨日抗戰館副館長羅存康認為,是內容豐富,「以物證史」收到了效果,「就是讓文物講述歷史」,他介紹,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展覽中,雖然有近千件文物,但也用了很多歷史圖片。
而此次觀眾可以在展覽中看到大量史料、圖片、圖表等,不同群體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老人和小孩都能找到喜歡的內容」,都有相關的呈現。
本次還去掉了很多藝術品,將空間騰出來展示史料、文物,還減少了大照片的使用,多放小照片,「有的文物櫃旁邊也放小照片」,儘可能增大信息量。
而講解員的解說詞中也會注重講述文物故事,「每件文物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他表示,未來還會繼續徵集文物故事,「用細節打動觀眾」。
不過,抗戰館也提示觀眾,今明兩天加上14日、15日,這4天上午都有專場參觀,不會對散客開放,普通觀眾下午可以參觀。
參觀貼士
觀眾儘量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前往,避免停車不便;參觀時儘量不要攜帶大型箱包,因抗戰館主展館內禁止帶大型箱包入內,存包空間也有限容易造成不便。
■ 抗戰回憶
地道裡「爬」出一身癤子
戴啟惠戴著一頂白帽子,拄著拐杖,走路不快。
昨日上午進入展廳後,他在「百團大戰」的示意圖前,將拐杖舉起指在「河北定縣」的位置上,「當時我們就在這裡」。
他15歲就參加戰爭了,曾經是村裡救亡室主任,參加過文救會的宣傳,配合民兵打過地道戰。
提起抗戰,戴啟惠說戰爭中雖然沒受過傷,但卻起了一身癤子,「地道裡面特別潮,鑽的時間長了全身起癤子,痛癢難忍」,時間長了就化膿了,也沒有好辦法。
所以站在地道戰的布景前,戴啟惠熟悉地「手舞足蹈」起來,拿著拐杖各種比畫,「為了避免敵人抓人,搶東西」,所以青年人就會挖地道,地道也不是每家都有,隔一段有幾個,敵人來了就鑽進去。
「開始是直筒的」,後來因為敵人會用煙燻,用水灌,人在裡面受不了,就改造成了上下彎曲拐彎的樣子,洞口有的在鍋臺,有的在炕底,上面鋪著蓋板偽裝一下,而地道裡面還有轉彎,「我們熟悉怎麼走,敵人不敢進去。」
他還記得地道裡什麼都不放,「就是睡覺」,偶爾還會打撲克下象棋,開個秘密會議。
後來不怕敵人了,會有人在院子裡觀察,約定好傳遞消息的方式,「專門有哨兵,他們一來就放消息」。比如樹是假的,放倒了就知道敵人來了,還有哨聲等,敵人一來就鑽進地洞裡。
不過,有時候敵人惱羞成怒後報復,將糧食屋子都燒毀了。
看完展覽,戴啟惠有些激動地抹了把眼睛,「一是要堅持,堅信,要打持久戰」,他說,這是取勝的經驗。
還有一條,「作為中國人要熱愛國家」,他說,決不能當漢奸,不能像當年叛變的老鄉,雖然一時威風,卻終身抬不起頭。
父親是「吉林抗日第一人」
出生於1935年的馮樹棠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馮佔海的三子。馮樹棠昨日在抗戰館對新京報記者回憶了父親的抗戰歲月。馮樹棠出生時,正是抗日戰爭烽煙四起的時候。「從我記事起,一直到抗戰結束,父親和家人都是聚少離多。一直到1946年初,我們全家遷回北京之後,才算過上了團聚的日子。」
馮佔海,1899年出生於遼寧錦縣,1917年投身軍旅,任勤務兵,後入東北講武堂深造。畢業後先後歷任東北軍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24年調任駐吉林衛隊團上校團長。
1931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兵不血刃佔領吉林,馮佔海向全國發出抗日討逆通電,率部渡江北上,舉兵討逆。馮佔海收編綠林及民眾抗日武裝,組成吉林救國軍,參與東北抗聯的多場戰鬥,被稱為「吉林抗日第一人」。1933年參與熱河保衛戰,後被編入湯恩伯的三十一集團軍,率軍參與武漢會戰。
全國解放後,馮佔海受周恩來之請返回吉林省任省體委主任。馮佔海1963年9月14日因病逝世,留下遺願,「將我埋在北山,我的抗日發起地。」吉林市為馮將軍修建陵墓,葬於北山之巔。
馮樹棠說,在戰爭歲月中離別多年後,馮樹棠甚至無法記清父親的樣子,母親提醒說「這是爸爸,叫爸爸」,馮樹棠才將眼前這個抗日英雄跟自己的父親聯繫起來。在得知父親是抗日將領後,馮樹棠曾忍不住讓父親給自己講抗日作戰的事情。但父親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說沒什麼好講的。馮樹棠慢慢才明白,在父親心中,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抗日作戰也是這天職之內的事情,故而沒有什麼特別需要講解的。
80歲的馮樹棠參觀後,忍不住在留言簿上現場作了首小詩:「風雲突變九一八,七七盧溝大爆發。先輩抗敵十四載,七十慶勝賀中華。」
馮樹棠說,看完展覽自己最感慨的就是想起了「先輩抗敵十四載」那段顛沛流離的歲月,抗戰的歷史需要被銘記,因為只有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新京報記者 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