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臺北舉行老兵探親輔導會,大批臺灣老兵前往
返鄉運動系民進黨推動
2007年6月,當時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的靈魂人物重新齊聚一堂,憶起1987年4月,他們成立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老兵們穿的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後面是「媽媽我好想你」,在街頭上散發了8萬張傳單。
他們只不過是要找回親情,但是在當時這個運動被視為大逆不道。老兵何文德遭行政院退輔會人員圍毆,被罵「臺獨分子」、「沒有反攻大陸,怎麼可以返鄉探親!」當年的要角之一姜思章回憶說:「連想家都是罪名!」他為這場老兵返鄉運動撰寫了文宣:「想回家,怎麼辦?」這句話打動了很多人。
那一年的母親節,老兵首度集體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大會。當一整排的「想家」在臺上一字排開,臺上臺下哭成一團。他們展示著「捉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白髮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等標語牌,合唱歌曲《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裡;經過那萬裡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裡……」斯情斯景,在場者無不動容。
這就是「老兵自由返鄉運動」的緣起。這個運動檯面上的主角是老兵,幕後的推動者卻是範巽綠、楊祖、許國泰等民進黨人士。他們號召老兵打破「絕對服從」與「忠黨愛國」的政治信仰,向當權者要求自己的權利。
老兵返鄉運動對國民黨形成莫大壓力,姜思章回憶說,再大的權力也不能阻擋想家的親情、回家的人性本能。加上當時社會的同情,不分黨派、不分省籍的群眾支持,因而終能促成返鄉探親的開放。而當時整個臺灣的政治氛圍則是國民黨在不久前已宣布了解嚴、開放黨禁、報禁。
當時臺灣媒體對於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亦持支持態度,1987年《中國時報》在社論中明確呼籲:「此間人民或由於有親人在大陸,或由於嚮往大陸河山,乃多循各種管道從國外前往大陸,政府主管機關,亦無從禁止。據估計至少已超過1萬人,而在安全單位有記錄的,亦達4000餘人因此我們認為此間人士如確有探親、掃墓等需要,經過事先核准沒有安全顧慮者,應規定時限準其赴大陸。
1987年8月,臺灣《自立晚報》報導了一份民意調查,認為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早就應該開放了」的比例達到64%,「現在正是適當的開放時機」亦達24.6%。此一數據顯示老兵的訴求已成為「普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