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九旬老兵70年前離家,網際網路尋親一日找到兩名妹妹

2020-12-05 澎湃新聞

僅用一天,與親友分別70年的臺灣90歲高齡老人趙東發,就找到了兩個妹妹。

1月3日,趙東發通過其女婿李仕偉,向網際網路媒體發布一則尋親消息,欲尋找他在大陸的兄弟姐妹。

1月4日,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輾轉聯繫到了李仕偉。據其透露,其嶽父趙東發出生於1927年10月24日,今年90歲,祖籍上海,為家中長子,包含他在內家中有十個兄弟姐妹。

趙東發年輕時照片。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 供圖

當時,為了逃避徵兵,20歲的趙東發偷偷離開父親所在的工廠宿舍,隻身坐火車從蘇州前往廣西,沒想到在火車上遇上國民黨部隊,被迫走上從軍道路,之後隨部隊到了臺灣,成家育女,與大陸家人天各一方。

70年來,趙東發對親友的思念從未停止。因要照顧生病的妻子,他一直未能前往滬蘇兩地尋親,直到2015年妻子去世,他在家人陪同下來上海,但尋親無果。

1月5日上午,記者從家屬處獲悉,在蘇州民警的幫助下,老人於4日傍晚已找到大陸親人,儘管不少親人已離世,但他的兩個親妹妹仍健在。預計今年3月初,老人將前往蘇州,與家人重逢。

20歲前往臺灣並在當地定居

根據李仕偉整理的老人口述經歷顯示,趙東發之所以尋親,源自70年前一次「意外」離散。

趙東發回憶,其父親叫趙賡蓀,母親叫吳金妹,家中他是長子,還有兩個姐姐、三個弟弟和四個妹妹。儘管他祖籍在上海,但年少時曾隨父母多次搬遷。

抗戰時,趙東發全家曾搬到貴州桐梓。抗戰後期,因父親到湘桂黔鐵路局上班,全家又搬遷到廣西柳州。高中畢業後,趙東發隨父親在鐵路局工作,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全家回到上海。後因工作緣故,全家人又搬往蘇州,趙東發與父親一同任職於「蘇綸紡織廠」(今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

1948年左右,趙東發為逃避國民黨軍隊徵兵,獨自離開蘇州,不料在前往廣西的火車上遇到國民黨部隊,走上從軍之路,兩年後又隨軍前往臺灣,從此與親人斷絕聯繫。

「相離數十年,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成為驅動他尋親的原動力。」李仕偉說,根據嶽父所說,當時他在蘇綸廠工作,一人居住於附近的單人員工宿舍,父母與其他弟妹住在員工宿舍的家庭房,「當時連夜帶著行李離開蘇綸廠員工宿舍,沒有跟父母說,主要是不希望連累親人,原本他計劃去柳州鐵路局,等取得工作安頓好以後,再通知父母自己的下落。」

照顧病妻20餘年,曾與家人來滬尋親無果

李仕偉說,老人曾多次想來大陸尋親,但因妻子身體狀況不佳無法前行。

1988年,老人退伍,當時正值兩岸開放探親之際,但妻子中風,他需要照顧妻子而未能成行,一照顧20多年,老人暫時打消了尋親的念頭。

2003年,李仕偉與老先生女兒來大陸旅行,順路探訪上海理工大學附近以及蘇州蘇綸紡織廠。兩人在工作人員協助下,調閱人事檔案查到「趙賡蓀」的名字,但並無進一步線索。此時老先生妻子仍健在,但無法隨行。

2015年,妻子因病過世,趙東發與女兒、女婿等一同來到上海理工大學附近尋親,他記得,母親的娘家就在附近,父親也曾在這裡買了一塊地,在上海定居的可能性相比蘇州更大。但當時他看到,上海軍工路一帶已是一片工廠,早已時過境遷。

2015年,趙東發來上海尋親。

2017年下半年,老人又燃起了尋親的希望,開始吵著說要再去上海尋親,甚至表示要獨自一人在上海慢慢找。

妹妹也在尋找哥哥的蛛絲馬跡

今年1月初,為了滿足嶽父尋親的希望,李仕偉求助了大陸網際網路媒體。

李仕偉說,去年12月底,尋親有了轉機。他在網絡上看到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在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大陸網際網路公司今日頭條公司與臺灣有關媒體合作,可發布消息幫助臺灣老兵尋找失散多年的大陸親人。就此,他讓嶽父口述經歷並整理成文,將相關信息發送給「頭條尋人」欄目。

僅僅用了一天時間,尋親有了結果。澎湃新聞記者從家屬處獲悉,在媒體發布信息後,有一名網友回復表示,自己的外祖母可能就是老人的妹妹。隨後,蘇州民警順利找到了老人仍然健在的兩個妹妹:86歲的趙趣英和70歲趙月妹。

趙月妹

趙趣英

這麼多年來,趙趣英曾委託居委、查閱報紙尋親專欄,同樣也在尋找哥哥的蛛絲馬跡。目前,趙趣英因為中風住院治療觀察,但其家人向趙東發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回老家與親人團聚。不過,老人的其他兄弟姐妹已不在世。

李仕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父親親友目前全部在蘇州,但因為蘇州相對臺灣天氣較冷,擔心老人身體狀況,家屬初步定於3月初前往蘇州探親,但由於老人的妹妹因中風病情不穩定,也不排除會提前出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灣老兵尋親七十年 找到時重慶四個弟妹均已過世
    只有找到老家,父親才有來處,只有找到老家,我們才知道方向。蕭慧蓉有時候在懷疑,這次尋親是不是太晚了一點。蕭邦華是蕭家福大弟弟的兒子,也就是蕭家福的侄子,蕭家福在重慶有四個弟弟妹妹。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日前找到蕭邦華的時候,他剛剛從工廠下班。在巴南區界石鎮的公租房裡,他向記者談起三十年前的那場尋親。「當時(1988年)兩岸剛剛開放交流,我們也很想知道大伯在臺灣的消息。恰好我三姑婆的女婿從臺灣回來,他在1949年去了臺灣。我們委託他回臺灣後幫忙打聽大伯的消息。
  • 臺灣90歲女軍官湖南尋親:老家烏鴉廟的親戚找到了!
    為了幫助湘籍臺灣女軍官王淑蘭奶奶尋找老家親人,今日頭條第一時間發動頭條尋人志願者-湖南關愛老兵團隊,在湖南邵陽當地查找相關線索。僅僅一天,就傳來了好消息:志願者順利地在湖南邵陽大祥區二紡機附近,找到了王淑蘭老人的堂侄與堂妹。
  • 他是一位生活在臺灣的抗美援朝老兵
    寶島臺灣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如阿里山、日月潭、101大樓、墾丁公園等,在島嶼最南端有一個鵝鑾鼻公園。這是臺灣最南點紀念碑,這裡是南海與太平洋往來的必經航道。從島嶼最南端鵝鑾鼻逆時針沿臺灣東海岸一直北上,就到達花蓮縣,北回歸線穿縣而過,是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新華社記者楊雅雯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
  • 93歲重慶老太DNA尋親:曾以為付笛聲是53年前送養么兒
    回憶起53年前的那個下午,她眼眶潮溼,嘴唇顫抖致話語變得有些不清:「我,我沒有賣他……」枕頭的價值這樣體現出來:她每周日晚上必看央視的尋親節目「等著我」,身體不太好,躺著沙發頭靠枕。屏幕上,當那扇門打開,失散多年的親人相認,她就淚眼婆娑,念叨著自己也想站在那扇門前,待門開時,出現她思念53年的兒子。
  • 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災老兵:39年了,倖存者還記得我們
    胡向明 攝   中新網唐山7月27日電 (白雲水 胡向明)27日,70位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災江蘇徐州籍老兵百感交集,很多人第一次見到從河北唐山來此尋親、擁軍的大地震倖存者田金芳等人。鄭宏說,39年了,想不到在唐山居然還有人記得我們這些老兵。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4】
    1987,臺北舉行老兵探親輔導會,大批臺灣老兵前往 返鄉運動系民進黨推動 2007年6月,當時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的靈魂人物重新齊聚一堂,憶起1987年4月,他們成立了
  • DNA檢測發現「線索」,多位尋親者如願找到家人
    尋親者將自己的DNA採集並上傳到一款app上,通過智能的運算匹配到具有親緣關係的人,從而獲取到尋親的寶貴線索…… 區別於傳統的僅僅將DNA用作親子鑑定,國內知名的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推出了基於DNA資料庫發現親人線索的功能。據悉,已有多位尋親者通過這一功能成功找到了親屬。
  • 滴血尋親尋找回家路:他們多想「媽媽再愛我一次」
    江陰尋親志願者協會供圖  「看到弟弟的那一刻就知道了。」陳霞笑著說。  塌了又重建的命運  和陳霞一樣,劉學俠也通過基因比對找到了家。2018年的最後一天,在江陰的一場尋親年會上,80多歲的父親帶著一幫親戚來接她。  劉學俠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江南農村,她是父母的第三個女兒,出生時家裡無男孩。
  • 宜興「尋親大姐」現場驗NDA 被疑拿鑑定機構回扣
    昨天,宜興「尋親大姐」呂順芳在無錫舉行今年第一場尋親大會。儘管下著雨,早上7點多就有尋親者帶著希望早早趕到會場。到下午4點多,來自內蒙古、河南、河北等全國各地的數百名孤兒以及很多家庭來到這裡尋親。丁阿婆的大兒子劉雲良也陪著母親來尋親,他們聽說DNA鑑定結果要2個月後出來有些失望,「能不能早點出結果?媽媽年紀大了,如果確認是親弟弟,他還能在老人生前喊上一聲『媽!』。」
  • 遠去的背影 ——對話臺灣眷村老兵
    爺爺的風雨軍校路讓我想到了很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影片中的女孩也是憑著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圓夢哈佛。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願意努力,願意付出。爺爺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平凡的士兵用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自己,後來爺爺十年期滿順利退伍並轉戰商場,至此,爺爺的人生發展方向開始悄然發生改變。
  • DNA尋親再「立功」!東北一女士採集基因樣本一個月後找到親人
    日前,國內知名的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推出了「DNA尋親」功能,將尋親者的DNA與23魔方約60萬人的資料庫進行智能運算,發現基因共組片段,從而鎖定親人線索。近日,通過該功能的又一尋親成功案例出現。尋親十三年無果,採集基因一個月後親人「出現」現居遼寧鞍山的王女士在成年後得知自己是被收養的實情。由於歷史原因,在當地還有數十位被收養的南方孤兒。
  • 70歲退伍老兵被醉漢街頭踹後腦勺17腳,目前仍在搶救
    圖片由李紹武之子提供李紹武之子介紹,李紹武是一名參加過對越反擊戰的退伍老兵,上過戰場。李紹武之子痛心的說:「沒想到他在戰場上沒事,反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正該安享晚年的時候,被人毆打成這樣。」
  • 念念不忘是家鄉 義烏籍臺灣老人生前留下手繪故鄉地圖和配文讓人淚奔
    身在臺灣卻一直念念不忘生養他的義烏故土和親人,真的令人動容;好遺憾啊!家人幫他找到了,他卻抱憾離世。」王和清是義烏市佛堂鎮鎮志編輯部編輯,佛堂鎮王宅村人。他說,最近一周,心情一直很激動。「和眾多熱心人一起幫義烏籍臺灣同胞尋親,而且也找到人了,感覺很開心,特有成就感。」
  • 尋找朱鳳豔-2017年於遼寧省瀋陽市康平縣離家後失聯
    >身高:156釐米 被尋人(左一)早期照片詳情 (尋親者自述不知道什麼原因,2017年朱鳳豔領著孩子於遼寧省瀋陽市康平縣郝官屯鄉東陀子村離家出走,後來下落不明,特此尋找。希望有知情下落者與朱連生聯繫電話,有重謝!私聊小編可以獲取尋親者的聯繫方式,感謝您的轉發!
  •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始末:臺灣老兵重歸長城
    核心提示:1987年,數萬老兵在臺北發起返鄉探親運動,向臺當局要求準許老兵回大陸探親。在當年的母親節,上萬老兵上街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行集會。老兵們身穿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後面是「媽媽我好想你」,他們一起合唱歌曲《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裡;經過那萬裡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裡……」整個集會哭聲一片,令人動容。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李夏君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 三十功名塵與土: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30年
    榮民,原本是對退役軍人的尊稱,臺灣社會多用來指稱隨著蔣介石戰敗遷臺的外省軍人,而更多人稱他們老兵。68年前的1949年,內戰局勢國民黨軍已無可挽回,多達百萬的軍民隨著撤退的蔣介石當局遷入臺灣,而總數約佔60多萬的軍人當中,有國民黨正規軍隊,有因戰亂飢餓逼迫選擇從軍的年輕人,更有許多是被「拉伕」、「抓壯丁」充數的無辜百姓。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
  • 39個基因座完全匹配,美國姑娘的尋親夢圓了!
    最近我們一直在關注美國來的姑娘小珏在浙江尋找親生父母的事情,姑娘今年20歲,找到親人是她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新聞播出後,眾多熱心觀眾提供了尋親線索,記者也陪著小珏一路尋找。我們的所有努力沒有白費,今天上午10點,好消息傳來了, 小珏和建德一位汪師傅的基因座完全匹配,姑娘的尋親夢,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