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冰1987兩岸開放探親始末
新華社發 ■那一刻 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這次確定的「不受歧視,來去自由」打消了臺胞的顧慮,激起了臺胞要求返鄉探親的強烈願望和促進兩岸關係緩和的巨大熱情。 「葉九條」發表後,全國各地紛紛建立了接待臺胞探親的機構,陸續有思鄉心切的臺灣老兵冒著被臺灣當局「法辦」的危險,從香港等第三地輾轉回到大陸探親。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4】
1987,臺北舉行老兵探親輔導會,大批臺灣老兵前往 返鄉運動系民進黨推動 2007年6月,當時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的靈魂人物重新齊聚一堂,憶起1987年4月,他們成立了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
-
三十功名塵與土: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30年
談起30年前首次回大陸探親原委,黃麟回憶說,大概在1987年春天,臺北街頭出現了幾十年來第一次成規模的遊行隊伍,他們打著「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牌子,而該促進會是一個由一群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兵們自主發起的協會,他們身著寫著「想家」、「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三更同入夢」、「你想念父母嗎?你想念親人嗎?你想念故鄉嗎?」
-
臺灣開放探親20年東山"鴛鴦"重團圓的故事
臺灣開放探親20年東山"鴛鴦"重團圓的故事 2007年11月30日 13:3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1987年黨史大事記 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
3月26日中葡兩國政府在北京草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4月13日,聯合聲明正式籤署。10月14日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就臺灣國民黨當局有限制地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一事發表談話,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保證來去自由;同時也希望臺灣當局允許大陸同胞到臺灣探親。
-
馬英九:蔣經國開放臺灣人民到大陸探親是關鍵一步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海基會委託拍攝的「兩岸交流二十年紀錄片」影片中沒有當時作出決策的蔣經國畫面,引發外界「去蔣」聯想.國民黨08年「大選」參選人馬英九指出,要談兩岸交流歷史,蔣經國開放臺灣人民到大陸探親是關鍵一步。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李夏君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
《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評選揭曉 抗戰老兵作品獲獎引關注
《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評選揭曉 抗戰老兵作品獲獎引關注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2015年11月17日10:40 參加《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活動的抗戰老兵。 吳隆重 攝 人民網福州11月17日電 (吳隆重)歷時四個月的《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評選結果16日在福州揭曉,一些抗戰老兵親自撰寫的作品獲獎並引起關注,其中臺灣老兵劉止戈的《平凡的一生不凡的願望——止於幹戈兩岸和平》獲得特等獎,四川老兵李聖言的《讓日本鬼子懼怕的「小蠻子隊長」》獲得一等獎。
-
臺灣九旬老兵70年前離家,網際網路尋親一日找到兩名妹妹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 供圖當時,為了逃避徵兵,20歲的趙東發偷偷離開父親所在的工廠宿舍,隻身坐火車從蘇州前往廣西,沒想到在火車上遇上國民黨部隊,被迫走上從軍道路,之後隨部隊到了臺灣,成家育女,與大陸家人天各一方。70年來,趙東發對親友的思念從未停止。
-
陳香梅憶溝通兩岸民間交往秘辛 以一個中國人為傲
1980年陽曆除夕夜,雪花飄飛,陳香梅回到闊別31年的家鄉!「中美關係當時處於什麼情況?」我問。「相當緊張的時候,」陳香梅表情嚴肅,「也是一個敏感時刻。敏感時刻能有這個使命,我自己覺得非常驕傲。」1980年11月,裡根在大選中獲勝。他是共和黨保守派,十分親臺,在競選中發表了許多有損美中關係的言論。臺灣輿論謠傳,如果裡根當選,他將支持重建與臺灣的「官方關係」。
-
兩岸歷史性握手——「汪辜會談」始末
1993年4月29日,臺灣海峽兩岸授權民間團體的最高領導人汪道涵和辜振甫,鄭重地在《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4份文件上簽字,兩位古稀老人睿智而深邃的目光相互凝視,兩岸關係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兩岸有效接觸管道:海基會和海協會相繼成立 這次上海會面之後,兩岸加快了民間交往的步伐。 1990年11月21日,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長。臺灣方面挑選辜振甫出任海基會董事長,是因為辜振甫不僅是臺灣政商兩界名流,也是痴迷的京劇票友,對中華文化有著很深的認同。
-
臺灣記者張美雲:讓兩岸觀眾了解彼此 消除隔閡
兩岸開放探親以後,父親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福州老家探親。當時正在上大學的張美雲也隨同父親來到了她從小就「聽說」的地方。「雖然回故鄉的時候爺爺奶奶已經不在了,但是當來到父親出生長大的這片土地時,我覺得很親切。」正是這種情緣的影響,當東森電視臺決定派人駐點上海時,張美雲主動申請去大陸。
-
全國人大代表郭乃碩建議:儘快全面開放大陸居民赴臺灣自由行
全國人大代表郭乃碩建議:儘快全面開放大陸居民赴臺灣自由行 澎湃新聞記者 王俊 2016-03-08 21:55 來源:
-
他是一位生活在臺灣的抗美援朝老兵
寶島臺灣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如阿里山、日月潭、101大樓、墾丁公園等,在島嶼最南端有一個鵝鑾鼻公園。這是臺灣最南點紀念碑,這裡是南海與太平洋往來的必經航道。從島嶼最南端鵝鑾鼻逆時針沿臺灣東海岸一直北上,就到達花蓮縣,北回歸線穿縣而過,是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
張光北:"真實"是《亮劍》最大的成功 與臺灣老兵在一起更懂文化血脈
中國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張寧銳 胡俊)「現在很多臺灣(籍)的演員、導演都在這邊幹活,他們在北京買房子、在上海買房子,我好多臺灣影視界的朋友,他們都是在北京安了家。」2019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張光北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之間的文化血脈是永遠分不開的。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此後20多年的小天使交流活動中,翁林澄「一直在現場」,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推手之一。 大陸改革開放之初,陸續有一些臺胞勇敢衝破重重障礙到大陸,開闢兩岸交流新路;隨著1987年底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至今兩岸交流合作已成康莊大道。大陸改革開放與兩岸交流合作成效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
-
兩岸關係「划龍舟」 蔡英文你卻在岸上走
這可以看出幾位大咖臺商缺席此次活動,一方面是表達對臺灣當局對兩岸關係的不作為的抗議和不滿,另一方面則是用這種方式希望臺灣當局需要拿出務實行動來化解兩岸關係僵局。冷暖之間見民情,增減之間看民意。自從1987年臺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貿易與臺商赴大陸投資愈來愈多,目前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與第二大進口地區,同時也是臺商對外投資與民眾外出旅遊最多的所在。同時,根據國臺辦發布的數據,2016年,臺灣居民來大陸573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0萬人次,同比增長4.2%。大陸居民赴臺灣361萬人次,減少近80萬人次。
-
臺灣前「防長」蔣仲苓去世
本報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國防部發言人」陳以信昨天表示,前「國防部長」蔣仲苓18日上午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93歲。蔣仲苓是1月30日因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合併感染而入住醫院的。陳以信表示,蔣仲苓戎馬一生,曾參與對日抗戰,1994年任「防長」後,曾帶領臺軍進行軍事革新,為募兵制實行奠定了基礎。
-
鵝湖精神感召兩岸媒體人 看鵝湖種子散播到臺灣
兩岸媒體團在鵝湖書院合影華夏經緯網10月24日訊:(記者李昕)上饒鵝湖之名之所以聲名顯赫,以致名垂至今,是由於它被南宋一代名儒呂祖謙看中,在這裡邀集了一次歷史性的學術聚會。24日,記者隨「文脈傳承一一兩岸媒體江西古書院文化行」媒體團一起走進了鵝湖書院,破解鵝湖之會背後的文化精神。鵝湖書院位於上饒鉛山縣鵝湖鎮鵝湖山麓,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設立在古商道旁,佔地8000平方米。書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來,幾經兵毀又幾經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擴建工程規模最大,康熙皇帝還曾為御書樓題字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