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1987兩岸開放探親始末

2020-11-30 華夏經緯

    1988年1月20日,由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組織的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登上了長城。 新華社發 

    ■那一刻 

    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至此,兩岸打破了自1949年長達38年的冰封期。 

    ■親歷者 

    楊斯德,1921年生於山東滕州,曾任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1964年授予少將軍銜。1985年,調任中共中央對臺辦主任。卸任後還曾擔任全國政協臺港澳僑聯絡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98年退休。楊斯德長期在鄧小平和鄧穎超(曾任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直接領導下從事對臺工作,是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形成的親歷者,見證了兩岸開放的政策演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 

    淺淺的臺灣海峽,寬大約只有170公裡,這頭是祖國大陸,另一頭是遊子臺灣。並不寬闊的海峽,對於那些1949年離開大陸赴臺灣的老兵來說,如天塹般難以逾越。邁過海峽,踏上回家的路,走了整整38年,或者更長。

    「解放臺灣」之轉變

    「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楊斯德說,不提「解放臺灣」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思想從此逐漸形成。 

    楊斯德回憶,根據鄧小平的指示,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停止炮擊金門,同時宣布了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 

    鄧小平說,《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表明了我們的態度是真誠的,是合情合理的」。文告從中華民族大義出發,聯繫五千年燦爛文化和「分久必合」的歷史,說明應當早日結束海峽兩岸同胞飽受分裂之苦的局面,倡議國共兩黨舉行談判。解決國家統一問題,並提出「兩個寄希望」,即「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也寄希望於臺灣當局」。 

    1月30日,鄧小平在美國參眾兩院發表演說明確提道:「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我們一方面尊重臺灣的現實,另一方面一定要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楊斯德說,不提「解放臺灣」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思想從此逐漸形成。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引起了臺灣的高度關注。「兩個寄希望」也讓臺胞印象深刻。楊斯德回憶,臺胞通過各種渠道反饋意見,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臺灣人民身上。鄧小平聽到這個意見後,在「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前加了一個「更」字,即更寄希望於臺灣人民。1980年,全國政協致臺胞春節慰問信中,兩個改過後的「寄希望」發表,臺胞反響很好。 

    「一字值千金。」楊斯德說,這個「更」字表明了中央政策的重點,以民促官,多做臺灣人民工作,讓臺胞了解大陸的政策,增進兩岸人民的感情。之後,鄧小平、鄧穎超多次接見臺灣各界人士,親自做臺胞的工作。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了對臺工作九條建議,即後來被稱為「葉九條」。其中要點包括:建議舉行國共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國家實現統一後,臺灣可以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臺灣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等等。其中還有一條就是,「臺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 

    楊斯德說,臺灣老兵要求回家探親的願望很強烈,但是受到臺灣當局對大陸推行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回家探親的路很艱難,往往要輾轉通過第三地才能完成。 

    另外,臺胞長期受到臺當局虛假的反共宣傳,對大陸不了解。這次確定的「不受歧視,來去自由」打消了臺胞的顧慮,激起了臺胞要求返鄉探親的強烈願望和促進兩岸關係緩和的巨大熱情。 

    「葉九條」發表後,全國各地紛紛建立了接待臺胞探親的機構,陸續有思鄉心切的臺灣老兵冒著被臺灣當局「法辦」的危險,從香港等第三地輾轉回到大陸探親。

    特殊的公開信

    鄧穎超與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總理當年在張治中給臺灣故舊公開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歸何待」的話,還引用了魯迅的著名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葉九條」的發表受到臺灣民眾的普遍關注,不久一封特殊的公開信再次引起了兩岸的轟動。這封信是由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廖蔣兩家淵源很深,廖承志當年在求學期間和蔣經國是同學,兩人甚為相熟。 

    公開信緣於蔣經國的一篇悼念其父親的文章。1982年7月,蔣經國在悼念蔣介石的文章中寫道:「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還表示自己「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於國家」。 

    楊斯德回憶,身為中共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鄧穎超看到了這篇文章。鄧穎超建議由副組長廖承志給當年同窗好友蔣經國寫公開信。公開信在7月24日發表。 

    這封以廖承志個人名義發出的公開信文筆壯闊,真摯感人。鄧穎超與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總理當年在張治中給臺灣故舊公開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歸何待」的話,還引用了魯迅的著名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公開信發表後,引起巨大轟動。但經蔣經國授意,臺灣當局讓宋美齡以長輩的名義給廖承志回信,信中仍然抱定「三不」政策。 

    楊斯德回憶,對於蔣經國的一些反共詞句,「小平同志講,他(蔣經國)不能不這樣講,不這樣講,他就維持不下去。不要去理他,求同存異,凡是堅持一個中國,反對『臺獨』的,我們都加以利用。凡是來祖國大陸探親的,我們都歡迎。」 

    鄧小平開闊的胸襟和遠見卓識為兩岸走向開放奠定了基礎。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楊力宇時,提出一國兩制具體構想,後被稱作「鄧六條」。楊斯德說,「鄧六條」使一國兩制更完善、更充實,也更具操作性。一國兩制後來成功地用於解決了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問題,但卻是從臺灣問題開始提起的。

    駕機「偷跑」回家

    楊斯德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大陸方拿出一些禮品贈送給即將回臺的副駕駛和機械師,兩人說:「心意領了,但我們不能接受。」雙方代表就此握手告別。 

    1986年5月3日,一架臺灣「中華航空公司」波音貨機突然降臨廣州白雲機場。 

    臺灣機長王錫爵,駕著飛機,「偷跑」回家。這就是震驚國內外的「華航事件」。王錫爵生在大陸,1949年國民黨撤退時,18歲的王錫爵隨國民黨遷往臺灣。先在國民黨空軍服役,當駕駛員;後轉業到中華航空公司,擔任飛行職務。從大陸到臺灣一晃37年!思家心切的王錫爵在一次曼谷飛往香港途中,駕機回到大陸,並從此在大陸定居,與家人團聚。 

    楊斯德時任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他回憶,與王錫爵一同到達的還有副駕駛和一名機械師,還有22萬磅的貨物。中央領導人第一時間獲悉此事後即指示要及時表明我們的立場和態度,妥善處理此次事件。 

    飛機著陸當天,大陸以民航局的名義,致電華航,闡明事件性質,邀請他們儘快派人來北京商談有關人、機、貨的處理。臺灣方面極力避免與大陸正面接觸,提出委託香港國泰航空公司或國際紅十字會等與大陸交涉。中央毫不含糊地堅持「不讓第三者插手」。 

    5月11日,大陸再次以民航局名義致電華航,重申這是純屬兩個民航公司之間的業務性商談,並不涉及政治問題。還明確表示,如果到北京覺得不方便,也可以提出他們認為方便的地方來商量。 

    「臺灣方面對此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於5月13日,通過香港太古集團常務董事姚剛先生向大陸方傳話,表示願意派人與大陸方在香港商談。」楊斯德說。 

    楊斯德一行於5月15日上午抵達香港,隨後與臺方展開了四次會談。根據中央的決定,除了強烈要求在大陸定居的王錫爵,其他人、機、物送還給臺灣,這樣的決定引起世人矚目,受到了海內外普遍讚譽。臺灣黨政內部以及臺灣輿論也紛紛質疑「三不」政策,提出應該允許老兵回家探親。 

    23日,華航的貨機從廣州飛抵香港,兩方交接。楊斯德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大陸方拿出一些禮品贈送給即將回臺的副駕駛和機械師,兩人說:「心意領了,但我們不能接受。」雙方代表就此握手告別。歷時20天的華航事件畫上句號。 

    楊斯德說,華航事件圓滿解決,對日後的對臺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國際上爭取了支持,在臺灣爭取了群眾,在輿論上爭取了同情,今後與臺對話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 

    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副教授李立認為,「華航事件」的意義,遠不限於駕機到大陸本身及一家骨肉的團聚;而是由此之後,在兩岸溝通的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永載祖國和平統一史冊的「華航模式」。

    破冰1987

    老兵們身穿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後面是「媽媽我好想你」,他們一起合唱歌曲《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裡;經過那萬裡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裡……」整個集會哭聲一片,令人動容。

    隨著時間流逝,當年跟隨蔣介石退守臺灣的國民黨老兵漸入垂暮之年,他們的思鄉情緒日積月累,急切盼望能回大陸與親人團聚,落葉歸根,來自民間的力量也成為了打破兩岸僵局的重要推動力。 

    1987年,數萬老兵在臺北發起返鄉探親運動,向臺當局要求準許老兵回大陸探親。在當年的母親節,上萬老兵上街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行集會。老兵們身穿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後面是「媽媽我好想你」,他們一起合唱歌曲《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裡;經過那萬裡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裡……」整個集會哭聲一片,令人動容。 

    經過長達數月的抗爭,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探親。也就在10月15日當天,《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就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到大陸探親一事,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談話說:「……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保證來去自由。我們將盡力提供方便,給予照顧……」 

    10月16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政策出臺之快,前所未有。至此,38年的隔絕終於被打破。僅在開放當年,申請回大陸探親的就超過了10萬人。 

    政策何以出臺如此之快,楊斯德回答很簡單:「有所準備,邊研究,邊出臺。」 

    (本文感謝楊斯德夫婦、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副教授李立的大力支持和協助)

    本報記者柳志卿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高萌

相關焦點

  •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始末:臺灣老兵重歸長城
    核心提示:1987年,數萬老兵在臺北發起返鄉探親運動,向臺當局要求準許老兵回大陸探親。1988年1月20日,由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組織的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登上了長城。楊斯德長期在鄧小平和鄧穎超(曾任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直接領導下從事對臺工作,是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形成的親歷者,見證了兩岸開放的政策演變。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
  • 臺灣開放探親20年東山"鴛鴦"重團圓的故事
    經過38年的苦苦等待,1987年臺灣開放臺胞回大陸探親以後,每年回東山探親的去臺人員都有2000多人;回東山定居的共有300多人。這段悲歡離合的歷史是兩岸關係變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既承載著臺灣與大陸分離的不幸,又維繫著生死相連的親情。這裡記述的僅僅是其中幾對劫後「鴛鴦」重團圓的故事。
  • 三十功名塵與土: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30年
    談起30年前首次回大陸探親原委,黃麟回憶說,大概在1987年春天,臺北街頭出現了幾十年來第一次成規模的遊行隊伍,他們打著「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牌子,而該促進會是一個由一群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兵們自主發起的協會,他們身著寫著「想家」、「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三更同入夢」、「你想念父母嗎?你想念親人嗎?你想念故鄉嗎?」
  • 1987年黨史大事記 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
    10月14日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就臺灣國民黨當局有限制地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一事發表談話,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保證來去自由;同時也希望臺灣當局允許大陸同胞到臺灣探親。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多萬黨員。趙紫陽作《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
  • 馬英九:蔣經國開放臺灣人民到大陸探親是關鍵一步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海基會委託拍攝的「兩岸交流二十年紀錄片」影片中沒有當時作出決策的蔣經國畫面,引發外界「去蔣」聯想.國民黨08年「大選」參選人馬英九指出,要談兩岸交流歷史,蔣經國開放臺灣人民到大陸探親是關鍵一步。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4】
    1987,臺北舉行老兵探親輔導會,大批臺灣老兵前往 返鄉運動系民進黨推動 2007年6月,當時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的靈魂人物重新齊聚一堂,憶起1987年4月,他們成立了
  • 兩岸歷史性握手——「汪辜會談」始末
    1993年4月29日,臺灣海峽兩岸授權民間團體的最高領導人汪道涵和辜振甫,鄭重地在《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4份文件上簽字,兩位古稀老人睿智而深邃的目光相互凝視,兩岸關係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左)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右)就兩岸經濟合作、科技文化交流、海協與海基會的會務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1949年以來,由於兩岸的政治隔絕,兩岸民間交往衍生出的諸多棘手問題亟待解決。為了化解恩怨,達成共融,兩岸湧現出一批懷有家國情懷、報國理想的有識之士,為國家統一、同胞福祉而努力奔走。
  • 兩岸關係「划龍舟」 蔡英文你卻在岸上走
    兩岸龍舟賽(資料圖)在蔡英文大搞「文化臺獨」,試圖割裂兩岸民眾情感。而在傳統節日端午節來臨之際,兩岸民眾卻通過一系列慶祝活動來表達彼此的文化認同。海外網(m.haiwainet,cn)網友賈永輝投稿分析,兩岸文化聯結割不斷,兩岸情感認同擋不住,蔡英文「去中國化」終會失敗。
  • 陳香梅憶溝通兩岸民間交往秘辛 以一個中國人為傲
    「裡根是否了解您跟海峽兩岸的一些特殊關係?」「是這樣子的。」陳香梅肯定回答。  溝通兩岸民間交往  北京之行結束,陳香梅又赴臺北,受到蔣經國的接見。陳香梅重新把裡根的外交政策講清楚:只有一個中國,這是個大前提!可是,對兩方面的意見我們都可以採納,都可以考慮,都可以聽。
  • 全國人大代表郭乃碩建議:儘快全面開放大陸居民赴臺灣自由行
    全國人大代表郭乃碩建議:儘快全面開放大陸居民赴臺灣自由行 澎湃新聞記者 王俊 2016-03-08 21:55 來源:
  • 臺灣記者張美雲:讓兩岸觀眾了解彼此 消除隔閡
    兩岸開放探親以後,父親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福州老家探親。當時正在上大學的張美雲也隨同父親來到了她從小就「聽說」的地方。「雖然回故鄉的時候爺爺奶奶已經不在了,但是當來到父親出生長大的這片土地時,我覺得很親切。」正是這種情緣的影響,當東森電視臺決定派人駐點上海時,張美雲主動申請去大陸。
  • 潮白河邊擺渡人:一篙渡兩岸,一船四代人
    河水帶著時間慢慢向前流淌,趙作喜見證了許多變化,卻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渡口,將兩岸趕集賣貨、上班做工、走親訪友、看病就醫的人,擺過來,再渡過去。船載著熱氣騰騰的生活蕩開一圈圈波瀾。趙作喜在用小船破冰。46年間,父兄相繼退出,潮白河水由清變濁,又由濁變清,水位升高到6米的船篙觸不到底,兩岸間拴上了鋼索,擺船方式變了。河水帶著時間慢慢向前流淌,趙作喜見證了許多變化,卻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渡口,將兩岸趕集賣貨、上班做工、走親訪友、看病就醫的人,擺過來,再渡過去。船載著熱氣騰騰的生活蕩開一圈圈波瀾。
  • 兩岸和平發展知識競賽題庫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員會
    A.1988年1月13日    B.1988年2月13日    C.1988年3月13日    D.1988年4月13日28.臺灣於(  C  ) 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29.
  • 蔡英文投書美媒 :對北京建立開放管道 穩定兩岸是重點
    正在美國訪問的臺灣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周二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出「四管齊下」的對外政策,以及對北京建立開放的溝通通道。國民黨則批評蔡英文只是空談原則及理想。 臺灣民進黨主席、2016「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上周五深夜抵達美國洛杉磯,展開為期12日走訪六個城市的"點亮臺灣 民主夥伴"之旅,爭取美國政府和商界領導人的支持。
  • 蔡英文利用宋楚瑜製造兩岸回暖假象
    過去八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融洽和睦,臺灣方面得以派出非財經首長連戰、蕭萬長等「副領導人」等級的政治人物參加APEC,如今民進黨當局也想有樣學樣,以營造「維持兩岸現狀」的假象,但缺了「九二共識」這一重要「通關密碼」,宋楚瑜到底能否成行倍添變數。有臺媒嘲笑蔡政府似乎相信不必喊「芝麻開門(九二共識)」,只要找到「阿里巴巴(宋楚瑜)」,就可打開「寶藏之門(重啟兩岸聯繫溝通機制)」。
  • 「雪龍」號非專業破冰船 破冰能力有限
    事實上,「雪龍」號並非專業的破冰船,破冰能力也並不出眾。作為極地科考船的「雪龍」號雖然具有一定破冰能力,但遠未達到專業破冰船的水平。「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是中國現役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它是在從烏克蘭進口的破冰船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自1994年服役以來,已完成多次南極航行。「雪龍」號長167米,寬22.6米,型深13.5米,續航力19000海裡,能以1.5節航速連續破冰1.2米(含0.2米雪)前行。
  • 社團開放註冊破冰:不再需業務主管單位審查
    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社會組織要「統一登記」,被看作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破冰」。從當年下半年開始,民政部門開始對部分社會組織,按照民政部門業務主管和登記一體化來進行直接登記。  今年1月4日,溫州市業委會協會也成立了。這時,它已得到溫州官方政策的支持。
  • 兩岸郵件總包互相直封並經香港轉運
    但因為各種原因,兩岸之間一直需要通過第三方通郵,而每一次的兩岸客運包機,包機的腹倉是不允許裝載貨物的。    五、歡迎臺灣郵電同行來大陸探親、訪友、參觀和講學,並進行郵電業務、技術和郵電情報交流。    六、準備隨時同臺灣郵電部門就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通郵、通電事宜進行談判,具體時間和地點可互相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