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河邊擺渡人:一篙渡兩岸,一船四代人

2021-01-08 剝洋蔥people

河水帶著時間慢慢向前流淌,趙作喜見證了許多變化,卻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渡口,將兩岸趕集賣貨、上班做工、走親訪友、看病就醫的人,擺過來,再渡過去。船載著熱氣騰騰的生活蕩開一圈圈波瀾。

趙作喜在用小船破冰。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文 | 新京報記者 彭衝 攝影記者 王嘉寧

編輯 | 劉倩 校對 | 李世輝

本文約4526字 閱讀約9分鐘

一根縴繩把船拴在渡口,也把趙作喜的大半輩子拴在了潮白河邊。

全長467公裡的潮白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北京通州段拐了幾道彎,成為北京與河北省的界河。河的西岸,是通州趙莊村,相隔80米的東岸,是河北香河的嶺子村。

兩地間最便捷的通道是水路,這裡還保留著最原始的交通方式——擺渡。作為北京僅存的兩個尚在使用的渡口之一的趙莊渡口,已存在了上百年,在趙作喜模糊的記憶中,自己算是第四代船公。

1974年,17歲的趙作喜從父兄手中接過長篙,成為一名擺渡人。46年間,父兄相繼退出,潮白河水由清變濁,又由濁變清,水位升高到6米的船篙觸不到底,兩岸間拴上了鋼索,擺船方式變了。

河水帶著時間慢慢向前流淌,趙作喜見證了許多變化,卻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渡口,將兩岸趕集賣貨、上班做工、走親訪友、看病就醫的人,擺過來,再渡過去。船載著熱氣騰騰的生活蕩開一圈圈波瀾。

擺渡人趙作喜的命運仿佛是被水圍成的孤島,62歲的他沒出過遠門,2020年疫情前,趙莊渡口也沒歇過一天。

潮白河上的趙莊渡口。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一河

2020年正月初三,趙作喜的船停了。沒想到這一停就停過了2020年的春夏秋冬。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打春的時候,河裡的堅冰碎成大塊,岸上的楊樹吐芽返青,趙作喜把拴在河裡的船撈上岸,刷上一層新漆,曬在太陽底下。他在等船開。

又「進九」了,東風變成西北風,楊樹葉落重新變得光禿禿,河面開始結冰。趙作喜拎出兩把鑿冰用的木榔頭,隨時準備破冰開船。

這是趙作喜印象中第一次「停擺」,打亂了他年復一年的規律生活。潮白河的四季變換趙作喜見證了62輪,它的潮起潮落趙作喜用渡船丈量了46年。

趙莊村東頭就是潮白河,趙作喜的家距河邊不過200多米,他是聽著「譁啦啦」的水聲長大的。那年,他才8歲,潮白河水又淺又清,卻很吵鬧。夏天,浪花一層跟著一層翻湧,他喜歡一溜小跑到河邊,雙手捧起水來喝上幾口,再往身上撩,在沒有熱水器和淋浴間的貧窮年代,河水洗掉了他一身的大汗淋漓,清清爽爽。

前些年,因為廢水排放,潮白河不再清澈,趙作喜記得,「嚴重的時候都成醋色的了」,直到這兩年,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環保措施後,水質才開始好轉。當年和他一起在河浪裡撒歡的孩子都變老了,他們開始囑咐家裡的幼童:不要去河邊玩,更不要下水遊泳。

十多年來,由於抽沙,潮白河水位持續上漲,最深的地方有八九米,6米長的船篙也打不到底。趙作喜索性把篙一扔,掛上四條橫跨河面的鋼索,高低不等,供不同水位使用。站在船頭的人雙手抓上去,手和腳往相反的方向使勁,靠身體的力量行船。

沒人過河時,趙作喜就貓在岸上那個用竹竿和塑料布搭起來的簡易棚中,裡面擺著一張小床和桌子,「這裡就是我的避風港。」 趙作喜很知足,十多年前,這裡只有半圈玉米秸稈,狡黠的西北風從四面八方鑽進他的領口。

來人了,他戴上一副橡膠手套,再拿線手套墊著,抓上鋼索。趙作喜個子不矮,力氣也不小,80米寬的河面,不過兩三分鐘船就能靠岸。他那條36平方米的船,不只能上人,還能上汽車,把兩塊寬大又結實的木板擺好,一頭抵船,一頭抵岸,汽車就可以開上去。生手擺船,一次只能擺渡一部車,趙作喜能擺兩部。幾十年來,趙作喜的船從沒出過事。

擺渡人和他的「避風港」。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這是一個受罪的行當。」夏天,明晃晃的日頭烤得趙作喜「直想往河裡跳」。趕上汛期,船要撥開一重重翻滾的浪花往前行。夏至那段時間,四點半天亮,他五點就趕到河邊,準備開渡。「人家上北京辦事的、去醫院掛號的、到集市上做買賣的,都願意早點去,不能給人耽誤了事。」

冬天是最辛苦的時候,不但顧客少,河面也要結冰。趙作喜五點四十起床,摸著黑到河邊,拿一個木榔頭「哐哐」幾下,把船周圍的冰鑿開,再搖著槳劃出一條小船,兩條腿分別立在船的兩個側邊,交替往下踩,小船晃晃蕩蕩地把冰蓋破成碎塊、闖出一條冰道來,七點準時開渡。

一旦沒人渡河,不過半小時,冰就又結上了,白天這一天,趙作喜沒事就搖著小船「豁楞」去。但是,不管前一天的冰如何融化,只要一晚上,河面就能封個結結實實,冰最厚的時候能有30釐米。

但最難挨的,還是下大雪的時候。「水就跟漿子一樣,變得很稠。」趙作喜記得,超過零下十攝氏度的天氣,一層白色的雪花掉在平靜的水面上,河成了半凍不凍的狀態,一榔頭砸下去,像砸在棉花上,「冰是軟的,鑿都鑿不了,船還搖不開。」

歲月在趙作喜身上刻下了屬於擺渡人的烙印。他有一張古銅色的臉龐,笑起來時的溝溝壑壑寫滿了歲月的風霜;那一雙手,有好幾根手指頭伸不直,骨節也粗大,翻過來,手掌和手指相接的地方都是硬硬的繭子。趙作喜說,用這雙手給自家孫子撓背,都要遭嫌棄,「這是職業病。」

兩岸

「老二,過來!」

因為趙作喜在五個兄弟中排第二,張玉芬這樣稱呼他。

張玉芬今年58歲,家住潮白河東岸的河北香河嶺子村。小時候,她喜歡坐擺渡船過河,到北京通州的西集趕集,那時擺船的還是趙作喜的父親。集市熙熙攘攘全是人,從肉、蔬菜,到家具、衣服,再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都能在西集的貨攤兒上找到。

後來,張玉芬也變成西集集市上的一位攤主,她從二十多歲開始在那賣羊肉。每天早上7點,她騎著一輛自行車,車兩邊各掛一筐五十來斤的羊肉,騎車兩公裡到渡口,吆喝「老二」將她擺到對面,再走五公裡的陸路,擺攤賣貨。

張玉芬賣羊肉的三十多年裡,交通工具從自行車換成了汽車,車輪下從泥濘的土路變成了平整的公路,潮白河上連接北京通州區和河北大廠縣的友誼大橋也在2008年復修通車,渡口似乎不如以前熱鬧了。

她乘渡船的習慣卻一直沒有變。一年365天裡,張玉芬有340天要坐趙作喜的船,「坐他船踏實著呢,又快又穩,老放心。我們奔北京就靠著這個渡口了。」

停擺後,船客們的生活亂了套。現在,張玉芬每天要開著車繞四十多裡地,「早上五點多就得出門,上友誼大橋或者七環高速,又耗油又堵車,太不方便了。」原本坐船十多分鐘的路程,現在至少要半小時,「天冷了之後,有些年紀大的、騎電動車的都歇工了,實在是受不住。」

數十年間,趙作喜的船不知渡了兩岸多少人。有搬著一箱箱菜、熟食、佐料或衣服,去集市做買賣的;有拎著工具包到城裡做建築活的年輕木匠和瓦匠;也有往返兩岸走親訪友的,「趙莊村裡很多人的姥姥、舅舅都是對面村子的。」

趙作喜的擺渡船上還載過結婚的自行車隊,姑娘從對面嫁過來,給了趙作喜喜煙、喜糖和二鍋頭。他感覺,雖然一河隔兩岸,一邊是北京、一邊是河北,但兩岸人的生活沒有多少差別,連口音都差不多。

趙莊渡口和趙作喜的船。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趙作喜說不清趙莊渡口到底存在了多少年,只知道《頤和西集》書裡說是百年,他至今還保留著一些擺渡人的老傳統,比如「過了河不打河錢」。

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錢緊張,有客人過了河後下船就走,留給趙作喜一個背影,擺著手說「回來的時候再給」,但直到月亮升起來,也沒再見到他。幾天後,趙作喜即使認出了坐「霸王船」的人,他也不會主動開口討要船費,除非對方主動給,才可以接。

「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老規矩。」遇到著急出門的人,慌亂之中沒有帶零錢,「別的話甭說,上船,走。」趙作喜很乾脆。

今年30歲的趙文斌,是河北廊坊大廠縣人,家離潮白河不到3公裡遠。他的姥姥就是西集鎮人,小時候,他常跟家人坐著小船來北京探親。三年前,趙文斌開始在西集擺攤賣豆腐絲兒,他不愛走大橋,「堵車能堵兩小時,渡口也就15分鐘。」

「聽說西集在嘉慶年間就有了,大清朝的時候,這裡就是個集。」趙文斌覺得,從歷史深處生長出來的東西,自帶一份處變不驚的底氣。一輩人有一輩人熱氣騰騰的生活,趙莊渡口和西集集市,承載著幾代人的鮮活記憶。

社會飛速向前發展,西集周圍的很多工廠因為汙染防控而搬走,趕集的人也變少了,但渡口似乎被按下了零點五倍速的播放鍵,依慣性保留著久遠年代裡的古樸氣氛。只有在新列印出來的一張微信付款碼上,才能找到現代社會滲透進渡口的一點蛛絲馬跡——偶有城裡的年輕人來這裡圖新鮮,卻不愛帶現金。

趙文斌還是喜歡把紙幣交到趙作喜手裡,「給現金踏實,對他來說也方便。老人一年到頭就守在渡口,你給他微信轉帳,他怎麼花?」日日坐船,他和趙作喜日漸熟悉起來,在他眼裡,除了船家的頭髮開始白了,渡口似乎沒什麼變化。

四代人

「北京可能也就趙莊和下遊的尹家河這倆渡口了。」在趙作喜模糊的記憶裡,自己算第四代船公。父親那一代,渡船上還能見到馬車,到了他這,就擺渡行人和自行車,現在又擺渡電動車和汽車。

趙作喜看著父親擺了大半輩子船,8歲那年,他也學會了搖小船。十來歲的時候,趙作喜開始搖船載「客」。他把家裡的一群羊趕上船,渡到對岸長滿青草的河套大灘。等羊群飽餐三個鐘頭後,他再搖著小船把它們接回來。

船家這份工作,他做起來似乎得心應手,而真正的職業生涯始於1974年。當時,17歲的他剛剛初中畢業,時代留給年輕人的選擇不多,趙作喜也沒什麼想法,因為惦記著河裡的魚,便在開手扶拖拉機和擺渡中選了後者,和父親、大哥一起,拿起了6米長的船篙。

這份工作趙作喜一幹就是46年,沒有節假日,年三十兒也要把走親訪友的人渡過河;從沒出過遠門,上次去北京市區已經是三十年前;活動範圍無非是從家到渡口的200多米,以及從西岸擺到東岸的80米,莊裡人看見他出莊都新鮮,「老趙,你到這幹嘛來了?」

他甚至沒有正式的勞動合同,「一個行人坐一次船是兩塊錢,騎著電動車的話是四塊,開著汽車就收十塊。」趙莊村民過河,趙作喜不收錢,對一些熟客、常客,他也給打個對摺,「不忙的時候一天收入一百五六,忙的時候能有二百多。」趙作喜覺得,比起務農,自己的收入還不錯。

趙作喜就這麼把根扎在了渡口。一進趙莊,問「擺渡口在哪」,從十來歲的孩子到耄耋老人,都會伸出手指頭往村東頭指;問「船家是誰」,都能念叨出趙作喜的名字。

趙作喜站在擺渡船頭。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似乎給了趙作喜離開命運孤島的機會,這輩子終於可以走下渡船。但他還保持著過去的習慣,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你這又不擺渡,還弄一個五點四十的鬧鈴,幹什麼使啊?吵人!」趙作喜的老伴常念叨他。

「這裡不能沒人。」渡口停了,趙作喜還是天天來守著,仿佛河邊的那根縴繩,拴著的不只是那條36平方米的船,也拴著他的大半輩子和他所有的牽掛。

張玉芬和趙文斌常給趙作喜打電話,問「開渡了沒有」,他們捨不得渡口,趙作喜更捨不得。

「這麼多年了沒中斷,設備都在這呢,怎麼能『咔』就中斷了?」他又拎出兩把鑿冰用的木榔頭來修理,心裡想著,等渡口一開,就把船搖出去,直到自己搖不動為止。

搖不動之後怎麼辦呢?

家裡的年輕人雖然也偶爾幫他擺船,但並不願意幹這樣的差事。在機械化的時代,年輕人的選擇越來越多,趙作喜的兒子外出做焊工,「來錢比這個快,仨倆月的工資,我一年也不是對手。」一直靠著古老人工的渡船,成了朝歷史深處漸行漸遠的舟楫車輿,逐漸和現代社會脫了節。

「這也是一個問號,是不?」一向嗓門不小的趙作喜突然沒了底氣,低了頭。

洋蔥話題

你還會坐擺渡船嗎?

相關焦點

  • 同船共渡
    儘管故鄉老村距開封僅一河之隔,但我們還是早早起了床,帶上乾糧,匆匆上路了。  臨近中午,我們趕到了黃河渡口。渡口坐落在茫茫黃河灘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萋萋枯草叢中,一片白帆突兀在滔滔黃水邊,一艘破舊的木船瑟縮在灘頭岸邊。
  • 雲貴交界之可渡橋傳說
    王人天可渡河是北盤江的上遊河段,原本沒有河名,只是有一天一個勇敢的踏勘者來到這裡,尋了很長一段,才遇到一個擺渡者答曰「可渡」,始而得名,另一說法是諸葛亮徵南撤軍時從這裡經過,定下「可渡」之名,兩種說法或許都有之。總之,從那以後河便真正地成了可渡河。
  • 船到河心有人要下船,擺渡人看見乘客下河撈鬼魂,嚇得魂不附體
    河上有條木質渡船,常年在河上推渡船的是魏林松大爺,他在這條河上擺了二十多年渡,兩岸的村民都是他的熟客。這年夏天,鄉小學的學生放了暑假,沒有學生坐船上學放學,渡船碼頭顯得很冷清,魏大爺也落得清閒自在,由於天氣太熱,偶爾有幾個村民要去鄉上辦事,他才開船擺渡。空閒時候,他躲在樹蔭下喝茶歇涼,閉目養神。
  • 船過漢江四郎灘,船頭要橫放三支篙
    漢江是漢中人的母親河,漢江養育著兩岸祖祖輩輩的漢中人,也養育著兩岸的萬物生靈。但人們祖祖輩輩在索取著漢江也在徵服著漢江,從江上的漁民到古代跑船運的船工,從圍堰灌溉到兩岸的草木鬱蔥,都在賴以漢江生存,就像漢江上的船公,從小在漢江裡練就博擊洪流力挺險灘的水性,最後成為駕船闖灘的浪裏白條。
  • 薛之謙渡mv歌詞什麼意思 墮落升華一念間皆虛妄
    選擇墮落還是升華皆在一念之間」薛之謙《渡》mv歌詞什麼意思?一開始就營造了一種神秘詭異的氣氛,薛之謙在mv當中扮演的擺渡人到底在表達什麼?歌曲當中的歌詞又應該怎樣解讀呢?     先來介紹一下mv裡描述的一段故事:    一開始,一個頭戴黑色面罩的人,說了一段滿含深意的對白
  • 蚶江閩臺對渡樂 佾舞競舟一家親
    新華社福州6月18日電(記者王朝)18日,蚶江畔,鞭炮起,佾舞動……作為第十屆海峽論壇兩岸青年交流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配套活動,福建省「我們的節日·端午」主場活動——第十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閩南石獅市開幕。
  • 為自己準備一把船槳
    為自己準備一把船槳 個漁夫打了一輩子魚,如今老了,於是把漁船交給兒子。 兒子從漁夫手中接過磨得發亮的竹篙,意外發現船裡有一把船槳。船槳還散發著原本的光澤,看樣子沒怎麼使用過。這是一條夾在兩山之間的小河,水不深,用竹篙撐船完全足夠,船槳的確派不上用場。
  • 兩岸關係「划龍舟」 蔡英文你卻在岸上走
    兩岸數萬民眾齊聚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參與海上潑水這一中國獨一無二的端午民俗,感受「閩臺對渡」的文化風採。兩岸民眾同慶端午,語言習俗相同,宗教信仰相近,文化情感相融,充分顯示兩岸割不斷的文化聯結和擋不住的情感認同。與臺灣鹿港隔海相望的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成了狂歡的舞臺。
  • 20首經典詩詞,都是在船上寫的,每一首都流傳千古
    有人說中國古詩三分之一是在月下寫的,三分之一在酒中寫的,還有三分之一在船上寫的。 古時,舟船是一種交通工具。古人愛在船上寫詩,除了舟船上的風景很好,更重要的是,詩人在船上,更易引發情思,或是思念家鄉,或是感慨飄泊…… 今天推薦20首經典詩詞,這些詩詞都是在船上寫就的,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大家背下來。
  • 十二首描寫舟船的古詩詞,載不動悲愁,伴水向東流
    長大了經常坐船去遠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漸漸地也對各種舟船熟悉起來。尤其是在輪船上看江上漁民站在小木舟上,夕陽下金色的晚霞照耀著他們黝黑的臉龐,他們瀟灑地將大網輕輕地一揮,接下來就是等待辛勤汗水之後滿滿的收穫。舟船是水鄉的一個文化符號,從遠古走來,沐浴著過往,攜帶著滄桑,穿越了繁榮,載滿了悲愁。
  • 楊萬裡詩旬「兩岸舟船各背馳」所描寫的河岸景象是( )。
    楊萬裡詩旬「兩岸舟船各背馳」所描寫的河岸景象是( )。 A.黃河 B.長江 C.錢塘江 D.淮河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楊萬裡詩旬「兩岸舟船各背馳」所描寫的河岸景象是「淮河」。
  • 跨潮白新河大橋節段預製膠拼連續梁順利合龍
    日前,京唐鐵路重要控制性節點——跨潮白新河大橋節段預製膠拼連續梁順利合龍 跨潮白新河大橋位於天津市寶坻區,全長1公裡。節段預製膠拼法施工技術由中鐵二十四局集團和中鐵五院聯合承擔專項施工和科研實踐任務,該技術具有作業效率高、施工工期短、安全風險低、環境影響小等優勢。 京唐鐵路全長148.7公裡,最高設計時速350公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一河兩岸 一座城市的無限可能
    瀋陽將圍繞路網交通、生態景觀、服務配套和產業發展這四大主題實施十大工程,全面提升「一河兩岸」的品質,推動渾河南北兩岸及整個城市發展。隨著「一河兩岸」規劃逐步推進,渾河正在演變成內河,渾河兩岸將呈現出繁華、多姿的城市景象。瀋陽市政府南遷,自貿區掛牌,南二環南移……。
  • 「一河兩岸」將點亮秀美柴桑
    從2018年開始,柴桑區深入開展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大力推進「一河兩岸」改造提升工程建設,打造沿河靚麗風景線,描繪「秀美沙河、生態柴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時代新畫卷。  改造「母親河」 讓「一河兩岸」成為風景線  隨著城市發展,沙河河道洩洪能力弱、道路通行壓力大,在這座橋上「服役」數十年的9座橋梁,有4座橋梁成為危橋,兩岸房屋環境差,群眾反映強烈。
  • 京唐鐵路跨潮白新河節段預製膠拼連續梁合龍
    本文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由中鐵二十四局承建的京唐鐵路重點工程跨潮白新河特大橋節段預製膠拼連續梁6月10日順利合龍。該橋長1.01公裡,由2聯(48+80+48)米連續梁和16跨40米簡支箱梁組成,橫跨天津市寶坻區潮白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