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梅憶溝通兩岸民間交往秘辛 以一個中國人為傲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陳香梅近影

 

  故鄉北京,在陳香梅記憶中是一幅美麗圖畫。她懷念深巷裡的賣花聲,春雨後泥濘的小胡同,苦寒、苦熱的冬和夏,入秋後的風沙,春風秋雨為古城的人們帶來一種親切的感覺。

  異鄉遊子,從未忘懷故鄉。陳香梅記不清是第幾次回家鄉了。2010年3月28日早晨,又見她時,一襲淡黃外衣,慄色鬈髮,玫紅指甲,重彩妝容依然;腳上一雙粉紅高跟鞋,走路穩穩噹噹。

  「您85歲,整天跑來跑去,身體可吃得消?」我寒暄道。「吃得消!」老人嗓音洪亮,中氣十足。「昨天參加世界華人頒獎活動,忙到凌晨兩點才休息,累不累呢?」「還好,還好,」她揉了揉眼角,「今年下半年還要來一次呢。」「我跟您認識有12年了。」「是嗎?」她瞪大眼睛,驚呼一聲:「這麼快!」又朗朗地笑了起來。

  以一個中國人為傲

  忘不了是故鄉人。陳香梅出生在北京,幼年長住外祖父廖鳳書家中。廖鳳書既是學者,又是外交家,曾任駐古巴公使,與國民黨元老廖仲愷是親兄弟。小時候,陳香梅跟隨外祖父在書房讀書,吟誦唐詩宋詞、元曲戲劇。外祖父預言:香梅生於詩人節(端午節),註定有詩人般的天賦與穎資。

  「抗戰時期,我是流亡學生。」盧溝橋事變後,母親廖香詞帶著6個女兒避難香港。慈母病逝,陳香梅年僅15歲,稚嫩肩頭挑起生活重擔。香港淪陷,又隨嶺南大學輾轉遷移大後方,長途跋涉3000裡,飽嘗戰火離亂之苦。

  國難當頭,陳香梅違抗父命,拒遷美國,在昆明當了一名戰地記者,邂逅援華抗戰的美國「飛虎將軍」陳納德,與他相戀、結婚,不過短短10個寒暑。臺北是婚後小窩,將軍謝世後,何處是她的家?故鄉萬裡迢迢,一個少婦獨身闖華府,膝下兩個幼女,既無錢又無勢,只擁有受人尊崇的陳納德這個姓氏。

  「雖然我以作為陳納德將軍夫人為榮,但我更因能靠自己的努力,創造自己的天空為傲。」陳香梅立意要在美國打出天下,她更是藉助一支筆,把往日溫馨回憶傾訴筆端,書寫與陳納德婚戀長篇《一千個春天》,榮登美國十大暢銷書榜。「您一生愛好寫作,人生理想是當作家。什麼原因使您走上從政道路?」我問。

  「到了華盛頓,各方面的環境使得我能夠從政。我自己對政治也很有興趣,所以,順其自然就參加了。」陳香梅詼諧地說,「我講個笑話麼,我在喬治亞城大學編中英文字典,是一個小部門主管,本該由校方給我用的車位,卻給了我的白人助理。當時,民主黨跟共和黨都爭取我,我說,哪個黨把我該有的停車位解決了,我就參加誰的黨。」

  陳香梅加入了共和黨。她研讀美國歷史,學習英文演講,為的是進一步打入美國社會,參與政治。她更了解,必須有所本、有所根,才能在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群中站立起來;以一個中國人為驕傲,才能在平等狀態下參與。

  她說,我自幼受中國文化薰陶,讀了不少古書,這些搬到異國並非無用。外子去世後,我隻身在異國,就是靠著中國傳統的待人處事準則,在異鄉結交不少朋友。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天性,是我不退縮、不氣餒的支撐力。

  裡根總統特使訪華

  「30多年來,從甘迺迪到柯林頓,先後8位總統對您都有任命。後來,您作為裡根總統特使訪問中國……」話音未落,陳香梅打趣道:「對,你還記得!」一陣歡笑。

  「這在您的政治生涯中,應該是最重要的任務。」我下了結論。「對,是這樣子的。」陳香梅點頭認同。她雖不是內閣成員,卻是美國政壇最有影響的華裔第一女性。她一直是美國共和黨內主任委員,也是財務委員會執行委員之一,並任共和黨少數民族委員會主席。

  1980年陽曆除夕夜,雪花飄飛,陳香梅回到闊別31年的家鄉!「中美關係當時處於什麼情況?」我問。「相當緊張的時候,」陳香梅表情嚴肅,「也是一個敏感時刻。敏感時刻能有這個使命,我自己覺得非常驕傲。」1980年11月,裡根在大選中獲勝。他是共和黨保守派,十分親臺,在競選中發表了許多有損美中關係的言論。臺灣輿論謠傳,如果裡根當選,他將支持重建與臺灣的「官方關係」。

  一日,陳香梅收到中國駐美大使柴澤民轉來廖承志親筆函,用的是私人信箋,稱香梅賢甥。信中說,他代表鄧小平歡迎她回中國訪問,希望早日成行,再首良敘,辭意非常親切。

  裡根待任時,陳香梅一行秘密訪華。她向鄧小平呈交一封裡根親筆信,大致內容是:尊敬的鄧小平先生,我很高興讓陳香梅代表我去中國,我向您保證,我當選總統後對華政策保持不變。「鄧小平看信後是什麼態度?」我追問。「蠻高興的,」陳香梅回答,「因為裡根總統說,美中關係他一定要繼續努力。」

  1981年1月4日,鄧小平接見美國參議院共和黨副領袖史蒂文斯與陳香梅。他表示:「我們對競選期間和總統就任以前的言論是注意的,但我們可以對這些言論做某種理解。我們重視的是美國新政府上任後採取的行動。」

  鄧小平坦率批評了有些美國人的錯誤觀點,強調臺灣問題對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指出:「由於臺灣問題迫使中美關係倒退的話,中國不會吞下去。中國肯定要做出相應的反應。」中國最關注的是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問題。

  歡迎宴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鄧小平安排陳香梅坐第一貴賓席,讓參議員史蒂文斯坐在次席。他風趣地說:美國有100個參議員,只有一個陳香梅!美國各大報紙以第一版刊登鄧小平與陳香梅握手的照片。

  「為什麼裡根選您做特使?」我進一步問。「因為他了解我在美國各方面的工作,為共和黨競選做了很多事情。他跟我的交情也非常深。他當州長的時候,我們就認識。所以,他特別把這個使命交給我。」「裡根是否了解您跟海峽兩岸的一些特殊關係?」「是這樣子的。」陳香梅肯定回答。

  溝通兩岸民間交往

  北京之行結束,陳香梅又赴臺北,受到蔣經國的接見。陳香梅重新把裡根的外交政策講清楚:只有一個中國,這是個大前提!可是,對兩方面的意見我們都可以採納,都可以考慮,都可以聽。

  「在這之前,凡是到過大陸的人,臺灣方面不歡迎;接近臺灣的人,大陸也不歡迎。您打破了這個僵局。臺灣對您是什麼態度?」「對我很好!」陳香梅爽快地說,「因為他們覺得我做事情是大公無私,我也沒什麼要求,我就希望雙方能夠溝通,能夠接近,大家友好麼。」

  「當時臺灣有人說,香梅,你是不是投共了?」陳香梅聽後大笑,「是講笑話,是講笑話!」「您回美國後,裡根總統是什麼反應呢?」「他覺得我做事情很認真,每次交給我一個任務都會成功的!」「這麼說,他對您當特使完成的任務很滿意。」「對!是的。」

  時光如梭。記得陳香梅赴上海參加八十壽宴前夕,2004年9月29日她與我在北京單獨談過一次。「這條路是我開的。」陳香梅回憶說:「那時見鄧小平,鄧小平曉得我要到臺灣去,他說,你應該讓那些已經在臺灣的人,讓他們回到大陸來探親,這是鄧小平提出來的。我到了臺灣就對經國先生講,經國先生說『可以考慮』,他這個人還算蠻開明的。後來,經國先生很快就宣布退役軍人可以回到大陸探親。」

  陳香梅提出這一建議時,是在蔣經國身體還甚康健之時。1987年春,一些臺灣老兵遊街請願,胸前寫著「想家」,手中打著標語「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骨肉隔絕四十年」。現在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時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的馬英九,為蔣經國完成了《民眾往返大陸探親問題之研析》初稿。蔣經國去世前夕,1987年11月,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揭開兩岸民間交流的序幕。

  「2006年8月,您去了臺灣,為陳納德銅像從新公園移到空軍總部揭幕。見了馬英九,之前見了連戰。」我說。「這些都是我的朋友。」陳香梅快速反應道。「您對連戰的大陸之行怎麼看?」「很好!他希望大家關係能夠更加密切,來往多一些。他很開明的,不錯!」陳香梅開心地笑。

  「馬英九給您什麼印象?」「我跟他很熟啦。他沒有當首長以前,我們就是很好的朋友。我們經常有聯繫。」「您對海峽兩岸關係有何期望?」「我希望兩岸交流更加密切。不光是在經濟方面、教育方面、文化方面有更密切關係,其他方面也不斷要有進步。」

  陳香梅回憶說,1989年12月,我率先組織一個臺商投資訪問團作破天荒的大陸之旅,在臺北,樓上大家興致勃勃開會,樓下有幾個大漢上來,要打那些到大陸去的「共產黨」。今天台商能大舉到大陸投資,一番辛勞也不值得過於計較了。

  未成功的香港會面

  「我給您帶來一本書,這是愛潑斯坦寫的《宋慶齡傳》。」我舉著書說。看到封面宋慶齡的照片,陳香梅面露敬仰之色。

  「傳記中說,在她逝世前3個月,廖承志給『親愛的叔婆』來了一封信。當時廖承志在中國外事工作及對臺工作中是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信中告訴宋慶齡『來自可靠的人』、『從您的親戚和妹妹(指宋美齡)那裡得到』的消息。信上說,『有趣的是知道您妹妹是怎樣看您的,而我相信這並不是不可想像的。不僅如此,在一個美國人——裡根的信使,和一個中國人到過北京後,她表露了她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我相信,要比家庭感情的含義更多一些。」

  聽到這裡,陳香梅說:「那個時候,宋慶齡有一封信帶給宋美齡,希望大家見見面麼。」記得2003年10月24日晚,宋美齡逝世當天,我與陳香梅的越洋談話中,她提及一件往事: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病危時曾口述、廖承志(也是陳香梅表舅)代筆寫了一封信,由宋慶齡籤了字,請陳香梅帶回美國交宋美齡。這封言辭懇切的信大意是說,她將不久於人世,希望宋美齡到中國,姐妹見最後一面,若不可能也望宋美齡把孫中山的私人文件交還給她。陳香梅等了許久才有一句回話:「告訴宋慶齡信收到了。」不久,宋慶齡在北京逝世。

  我繼續念下去:「據鄒韜奮夫人沈粹縝回憶,宋慶齡確實渴望美齡北京之行能夠實現,既是為了私情,也是為了此行的政治意義。沈說:『宋慶齡有一個未能實現的願望。她很思念美齡。她告訴我,如果美齡來了,覺得住在她家裡不方便,可以安排她住到釣魚臺(國賓館)去。」

  「不是,她們那個時候希望在香港見面。香港見面就比較,喏,沒有這麼敏感了,對不對?沒有成功。」陳香梅低垂著眼瞼,緊緊抿著嘴唇,「但是沒成功。」「宋慶齡去世後,治喪委員會通知宋美齡,宋美齡沒有作出任何反應。」我說。「她也不敢怎麼樣反應啊,因為臺灣的事情非常敏感。」陳香梅應和道。

  在表面的沉默下,事情可能要複雜得多。廖承志後來在一篇講話中說,北京這些電報發出後,特別是邀請宋美齡參加葬禮,「蔣經國很惱火,又派人到美國去,又寫信去,又如何如何,又通過孔令侃,怎麼樣怎麼樣。」

  宋美齡逝世當天的越洋談話中,陳香梅特別提到,蔣夫人一直堅持中國不能分裂。她回憶說:「蔣夫人與我有半個多世紀的交情,與我的先生陳納德將軍是生死之交,她也是我兩個女兒的乾媽。抗日戰爭期間,陳納德將軍正是在蔣夫人的說服下,組織『飛虎隊』來華幫助中國八年抗戰。她還說服美國總統羅斯福幫助中國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20多年前,陳香梅曾寫下一首詩:四十年來家國,萬千裡路山河;惆悵兩岸書劍,何日期許共和。她說,海峽兩岸和平統一是民心所向,我相信「水到渠成」,時間終會解決一切問題!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楊靜璐

相關焦點

  • 陳香梅祝福連戰 憶往事嘆未竟全功
    中國臺灣網4月27日消息 翻開兩岸交流的歷史,陳香梅絕對是一個無法磨滅的名字。這位美籍華裔傳奇女性此間在華府接受臺媒專訪,回憶她當年擔任兩岸密使,為國共領導人傳話的往事。  在兩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肅殺年代,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遺孀陳香梅以一介女流的姿態,低調而輕巧地在海峽兩岸之間穿針引線,擔任兩岸密使。
  • 一等女人陳香梅:以靠自己的努力,而創造自己的天空為傲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能盡責任、守原則……這比當大明星、大歌星、世界小姐或王后、王妃都更重要,也更有意義……」回顧陳香梅女士傳奇的一生,她輾轉於北京、香港、昆明、上海,最終在異國度過餘生,經歷跌宕起伏,起起落落就像一個大寫的W。在她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道路中,也一直以「一等女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小姐1925年,北京協和醫院,一名女嬰呱呱墜地。
  • 陳香梅逝世
    據外媒4月3日報導,美籍華人、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於3月30日在美國華盛頓家中過世,享年94歲。其女兒陳美麗說,母親前不久中風導致併發症。    陳香梅祖籍廣東南海,生於北京。過去幾十年間,她活躍於美國政界和外交界,致力於促進中美友好。鄧小平曾贊「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
  • 94歲陳香梅逝世丨鄧小平曾說:全世界就只有一個陳香梅
    上世紀80年代,陳香梅作為裡根的親善大使訪問中國時,由病榻上的宋慶齡口述,請陳香梅的舅父廖承志代筆,宋慶齡籤字,託她把信帶回美國轉交宋美齡。陳香梅對記者回憶了整個過程,特別記得的是她親自把信送到宋美齡手中時的一個細節:「記得宋美齡接過信後對我說了一句話:告訴宋慶齡信收到了。」
  • 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真正傳奇的中國女兒!
    鄧小平曾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3月30日著名僑領、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家中逝世,享年94歲。回顧她的傳奇一生,不禁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讓我們通過《作家文摘·合訂本》239期登載的這篇文章,一起緬懷這位曾經的傳奇。
  • 旅美導演拍電影憶陳香梅 致敬傳奇緬懷中美二戰友誼
    旅美導演拍電影憶陳香梅 致敬傳奇緬懷中美二戰友誼
  • 陳香梅周年祭
    華僑領袖、美國飛虎隊司令陳納德將軍夫人陳香梅女士逝世已整整一周年了,人們不會忘記這位為溝通中美關係和兩岸交流所作出貢獻的人物。記得她最後一次回祖國大陸是2015年,應邀赴京參加抗日戰爭70周年的閱兵式,接受習近平主席頒發的抗日紀念章。
  • 人物 | 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真正傳奇的中國女兒!
    鄧小平曾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3月30日著名僑領、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家中逝世,享年94歲。回顧她的傳奇一生,不禁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讓我們通過《作家文摘·合訂本》239期登載的這篇文章,一起緬懷這位曾經的傳奇。
  • 陳香梅,全世界只有一個
    從1981年以裡根總統特使身份訪華開始,陳香梅的腳步就未停止過,終身致力於中美兩國各方面關係的發展。 在官方,早在1979年中美建交時,就已經有了她的身影。1981年訪華期間,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為其舉行歡迎宴會,並用「全世界只有一個」,風趣幽默地盛讚陳香梅。《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要報紙都在頭版刊登了鄧小平和陳香梅握手的照片。
  • 陳香梅教育基金獎勵215名優秀園丁
    著名美籍社會活動家、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陳香梅女士捐資設立的陳香梅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今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屆優秀教師獎頒獎典禮。    本屆優秀教師獎共獎勵優秀教師215名,他們大多數來自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其中有鄉村一級教師,18個少數民族的教師。他們長期堅持在農村、山區民族地區任教,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 馬上評|陳香梅,全世界只有一個
    陳香梅是誰?前美國飛虎隊將軍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的遺孀,曾受甘迺迪賞識進入白宮,先後擔任8位美國總統的政策顧問。是極少數擔任政黨要職的亞裔美國人。陳香梅的一生,與風雲變幻的二十世紀歷史密切相融。她是中美關係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見證,更是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象徵。
  • 陳香梅教育基金第二屆優秀教師獎頒獎 - 東方網-教科衛新聞
    東方網9月5日消息:著名美籍華人社會活動家、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陳香梅女士捐資設立的「陳香梅教育基金第二屆優秀教師獎」頒獎典禮今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12名為人師表、敬業愛生的優秀教師獲得獎勵。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理事長錢正英,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國家總督學柳斌和海內外各界知名人士以及獲獎教師代表等100多人出席了頒獎典禮。
  • 陳香梅憶戰火中的愛情:短暫卻刻骨銘心 (1)
    ■ 陳香梅和陳納德在抗戰的硝煙中相知相戀資料照片   原標題:陳香梅憶抗戰:中國歷經苦難更加奮發陳納德,美國空軍指揮官,是唯一一位自始至終參加中國抗戰的美國將軍
  • 陳香梅憶宋美齡:歷史長河扮演多姿多彩的角色
    香港大公報今日轉載了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的紀念文章,她在該文中詳細地介紹了與其夫陳納德將軍和宋美齡的一些交往活動,以及他們是如何成為數十年朋友等內容。該文主要內容如下:  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於2003年10月23日在美國紐約私寓逝世,享齡106歲,真是出奇的高壽。
  • 陳香梅:女人中的女人,全世界只有一個她!
    ,曾被美國8位總統委以重任;她是美國各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是中美破冰外交家;她是中國幾任領導人的座上賓,鄧小平誇她「全世界也只有一個她」。那年陳香梅才19歲,而陳納德已經51歲了。當時,陳香梅被派去出席記者招待會,但青澀而緊張的陳香梅,在記者招待會上並沒有機會向陳納德提出問題。就在她轉身將要離開會場的時候,陳納德卻主動叫住她,寒暄了起來。原來陳香梅的姐姐陳靜宜,正在十四航空隊當飛行護理,而她們的父親陳應榮時任中國駐美外交官,與陳納德將軍是故交,飛虎隊員到中國的籤證也都是他協助辦理的。
  • 人物故事:陳香梅
    >19歲就成為中央社的第一位戰地女記者;她有著一段大膽的異國忘年戀,她是走上美國政壇的第一位中國女性,她是全美七十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美國八位總統都對她委以重任,她促進了臺灣和大陸的兩岸合作,她是中國幾任領導人的座上賓,鄧小平誇她:全世界也只有一個她。
  • 陳香梅情牽中國教育事業 心念西部貧困地區學子
    中新社海口十月十一日電 題:陳香梅情牽中國教育事業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陳香梅教育基金會』用於獎勵中國教師的資金達二千多萬元,其中大部分資金傾向東北、西北等貧困地區。」正在海南訪問的陳香梅女士今天在椰城海口接受記者採訪,年屆八旬的她以淡靜的語氣介紹了「陳香梅教育基金會」的運作狀況。
  • 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女士病逝 鄧小平曾贊她「全世界只有一...
    陳納德將軍與陳香梅女士【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3日報導,「飛虎隊」將軍陳納德的遺孀、美國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陳香梅女士因中風併發症,3月30日在華盛頓家中過世,享壽94歲。
  • 陳香梅追憶鄧小平
    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1980年底作為美國當選總統裡根的特使訪問北京,拜會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已年近八旬的陳香梅女士對當時的會見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她說,鄧小平是她最尊敬的中國領導人之一,在她後來和鄧小平的幾次會面中,鄧小平的遠見卓識和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令她由衷地敬佩,同時鄧小平的幽默風趣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陳香梅:當過8位美國總統的顧問,嫁給了比父親還老的飛虎隊將軍
    一直以來,提到陳香梅,人們總會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前綴——飛虎隊將軍陳納德的遺孀。 可事實上,作為第一位進入白宮工作的華人,陳香梅先後與8位美國總統關係極好,還曾作為裡根的親善大使到訪中國。就連鄧小平都曾說:「美國有一百位參議員,但只有一個陳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