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香梅和陳納德在抗戰的硝煙中相知相戀資料照片
原標題:陳香梅憶抗戰:中國歷經苦難更加奮發
陳納德,美國空軍指揮官,是唯一一位自始至終參加中國抗戰的美國將軍。他一手創建的「飛虎隊」,戰績彪炳,威震敵膽。陳香梅,出身名門的一位中國知識女性。70多年前的中國,正陷入一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爭中,而兩人卻在戰爭的硝煙中,相知相戀,最終喜結連理,譜寫了整個抗戰期間難得的一段愛情佳話。
「我們的婚姻雖然短暫,但卻刻骨銘心。」年逾九旬的陳香梅,如今定居在華盛頓。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如此回憶自己這段愛情。曾經親身經歷民族抗戰的歷史,讓陳香梅無比珍惜和平的重要。「中國在戰爭中飽受傷痛和苦難,而和平讓它現在成為世界上領先的國家之一,這讓我非常高興。」
忍飢挨餓舉家流亡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那一年陳香梅只有12歲。陳家是名門,陳香梅的父親陳應榮是外交家,獲得過英國牛津大學法學博士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母親廖香詞也曾留學海外。陳香梅的外祖父廖鳳舒與廖仲愷是親兄弟,曾任中國駐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
即便家世顯赫,但戰爭來襲,陳香梅的青少年時代也只能在東奔西走和逃難中度過。抗戰全面爆發後,陳香梅及她的5個姐妹跟隨母親到香港居住。由於家中財產大都被日軍所佔,一家人到香港後只能靠變賣首飾度日。而陳香梅的母親更是在三年後罹患癌症,由於沒錢,無法得到較好的醫護,含恨離世。
回憶那段歲月,陳香梅至今仍然痛心不已。「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面對母親天天承受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折磨,這是怎樣的經歷?」母親去世後,年幼的陳香梅不得不擔負起照顧4個妹妹的重任。那段時間,成了陳香梅永遠不願回憶的噩夢。「天天忍飢挨餓,除了豆類,幾乎沒有其他東西可吃。」如今的陳香梅,幾乎不挑食,唯獨不喜歡吃豆類。「這輩子吃的豆子都在那段時間吃完了。」
1941年12月,日軍進攻香港。在聖保羅女書院避難的陳香梅一家,還碰到日本兵的敲詐。她在《香梅之路》一書中追憶:「修女院院長的身後站著十多個身穿軍服的日本兵,發出酒精和洋蔥的惡臭。我的眼睛簡直不敢離開他們的皮靴;皮靴非常笨重,沾滿了泥汙。」在將隨身財物全部交出後,才勉強逃過一劫。
香港也不再安全,陳香梅一家隨後開始新的流亡生涯。她們流亡的路線是經澳門到廣州灣,再到廣西的茂林,最後的目的地是桂林。途中,陳香梅患了流亡難民的通病——瘧疾,之後又患痢疾。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瘧疾和痢疾都是致命的疾病,但在學過護士的姐姐陳靜宜的精心照料下,她竟奇蹟般地康復。「只能說我命大,畢竟逃難路上每天都有人死去,而沒人關心。」
因為戰爭邂逅愛情
到桂林後,在父親的安排下,陳香梅入讀嶺南大學,之後以優異成績考上中央通訊社,當上戰地記者。而正是這份帶有危險性的工作,讓陳香梅的人生再次迎來一個大轉折。
當時中央通訊社一個很重要的報導對象,就是在昆明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也就是外界熟知的「飛虎隊」。一個是剛19歲,初出茅廬的女記者,而51歲的陳納德已經是威震長空的美國空軍指揮官,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人因為陳香梅要撰寫一篇陳納德的人物專訪而聯繫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