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2018年3月30日逝世,享年94歲
崔傳剛/文
今日提及位於華盛頓市中心的水門大廈,多半是因為臭名卓著的水門事件。
然而對於美國政壇而言,水門大廈的意義絕非一件醜聞可以概括。這座瀕臨波託馬克河的建築綜合體距離美國行政及權力機構僅數個街區,自20世紀60年代建成起就是政壇及相關人物的匯集之所。在尼克森執政時期,這座大廈被稱作是「共和黨的巴士底獄」,到了裡根時代,這裡更是群賢畢至,被人稱作「西白宮」。
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也是這裡的一位老住戶。自1967年首次搬入這座綜合體最早建成的東座,陳香梅一直在此居住生活,直至今年的3月30日離世。 按照陳香梅自己的說法,她當年搬到此處,是想在「新的環境中找到一點城市煩擾中的安寧」。但實際上,她在這裡買下的頂層公寓,沒用多久就成了內閣議員、外交官、各國政要以及各類政治掮客觥籌交錯的密室。
今日說到陳香梅,總繞不過「傳奇」二字。
這首先與她的出身不無關係。1925年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的陳香梅,算得上含著金鑰匙來到這個世界,她的父母雙方家庭皆為望族,其中祖父曾擔任過香港招商局的局長,而外祖父則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外交家,也是著名革命家廖仲愷的胞兄。陳香梅的父親是英國牛津及美國哥大雙料博士,歸國後曾出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及北京大學的英文系主任,後來也投身外交;她的母親則留學法國和義大利學習音藝,不但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女,更是當時京城的外交名媛。在這種家庭長大的陳香梅,自然既秉承了詩書傳家的傳統,又具備中西兼收並蓄的眼界,當然最重要的,是打小就見慣了談笑有鴻儒的各種社交場面,知曉這個世界背後真實的運行規則。
但人間並沒有完美的生活。由於陳家一連六胎都是女兒,求子無望的父親對家人愈加嚴苛冷淡。據說陳香梅小時候曾經特別喜歡讀《紅樓夢》,父親知道了對其大罵,並要求她改讀《西遊記》,這讓她十分難過。陳母則是天生的社交動物,結婚生育之後照舊經常半夜歸家,照顧孩子的事情全部交給奶媽。這些都在陳香梅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盧溝橋事變之後華北陷落,陳香梅隨母親及姊妹逃往香港避難。家族財富因戰爭而蕩然無存,而父親也遠在墨西哥任職,鞭長莫及。從富裕陷入困頓的一家人此時終於體會到了人間的疾苦。為了維繫正常體面的生活,陳母不得不變賣珠寶首飾。然而禍不單行,母親在年過40之後便不幸罹患癌症,陳香梅不得不和姐姐一起,承擔起一家之主的職責。不過,即便條件難比往昔,陳家姊妹也沒有中斷學業。儘管作為老二的陳香梅需要把學鋼琴的家庭預算留給妹妹,但她也未放棄自己的愛好與專長。在港期間,她入讀天主教學校修習中英雙語,後來在高中又負責主編校刊,而且還拿過演講比賽的冠軍。
香港陷落後,陳香梅輾轉來到西南大後方。在昆明,有英語優勢的她打破了不成文的傳統,成為國民黨中央社的第一名女記者。此時的她尚不滿20歲,波瀾壯闊的人生就已經拉開序幕。
陳香梅是一個有著多重身份的人。在維基百科關於她的詞條裡,她首先是一名記者,也是一位卓越的美國共和黨員;在國外的不少人眼中,她是華盛頓的社交名媛;在中國,她又是著作等身的作家、愛國人士。不過,無論陳香梅自己是否喜歡,她最為人所熟知的角色,仍是「飛虎隊」領袖陳納德遺孀。
1937年,退役的美國上尉陳納德受國民黨政府邀請到中國進行短期調研。抗日戰爭正式爆發後,得到宋美齡賞識的他受聘出任國民黨空軍顧問,負責人員訓練與飛機採購等事宜。1941年,在中美雙方的支持下,陳納德在中國牽頭組建了一支抵抗日軍侵略的空軍部隊——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也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飛虎隊。飛虎隊為中國抗戰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陳香梅與陳納德的姻緣,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展開的。在昆明,當年輕的女記者陳香梅遇見和自己父親同年出生的陳納德,她看到的不但是一位採訪對象、一位大英雄,更是一位理想人物的化身。而對於已經年過50的美國老兵陳納德來說,這位英文名字叫作「安娜」的中國女記者則充滿迷人的東方氣息與青春活力。兩人初見甚歡,之後更日久生情。1947年底,在與前妻正式離婚之後,陳納德回到中國,同22歲的陳香梅喜結連理。
婚後不久,國民黨從大陸潰敗臺灣,繼續效力於國民黨的陳納德一家也先後遷往香港和臺北。在此期間,陳香梅生下兩個女兒,為這段中美姻緣結出碩果。只可惜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在結婚僅十年之後,陳納德就因肺癌不幸病逝。數年之後,搬到美國的陳香梅以英文寫成《一千個春天》,將這段融合了戰爭與和平、生離與死別的跨國戀情公之於眾,一時間洛陽紙貴,一年內再版數十次。
陳納德留給陳香梅的遺產不止是愛情。按照陳納德生前遺囑,她的前妻與孩子得到了大部分的現金和家產,而陳香梅獲得的是陳納德創建的民航空運公司以及另一家貨運航空公司飛虎航空的股份。當時陳納德家鄉路易斯安娜州的法律不承認白人與非白人之間的婚姻,因此遺囑安排不得不放在了華盛頓。這一因素雖然很少被提及,但或許正是陳香梅後來搬到華盛頓常住的重要原因。
遷居到華盛頓的陳香梅,曾短暫落腳於喬治亞大學機器翻譯中心中國部,當時正是人工智慧誕生後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而陳香梅的工作是在那裡處理英漢翻譯事宜。然而,就像航空公司的職位不能讓她感到滿足,研究工作當然也無法實現她的雄心。她想要的和她能做的,顯然要多得多。
1959年,陳香梅加入共和黨,開始步入政壇。「二戰」英雄遺孀、華人、女性,這些身份足以讓她在華盛頓的名利圈中佔據一席之地,更不用說她仍然與臺灣的國民黨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共和黨顯然也善於利用這一點。自1960年開始,陳香梅就入選尼克森的競選陣營,她雖然無甚政治資歷,但顯然能幫助共和黨爭取美國華裔的支持。由於和臺灣方面關係密切,陳香梅自然也成了蔣介石政權向共和黨提供資金的渠道,而在華府,陳香梅又成了臺灣利益的遊說人之一。等到搬入水門大廈,陳香梅更進一步變成受人矚目的社交名媛。
陳香梅自認為,正是她身上所具備的某種「亞洲異國情調」,讓她得以在白人的世界中脫穎而出。她穿著自己設計的真絲旗袍,每周在那可俯瞰河景的高端宅邸迎來送往,完全像是得到了早逝母親的真傳。然而,在陳香梅的心中其實還藏著另外一個偶像,那就是有著「最好的女主人」之稱的美國社交名媛珀爾·梅斯塔。梅斯塔是陳香梅在華盛頓的前輩,這位名媛不僅善於操辦上流人士的聚會,更因為對杜魯門總統的得力支持而獲得了駐盧森堡大使一職。
陳香梅渴望成為下一個梅斯塔,但作為一個來自異國的女性,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1968年,當尼克森再次啟動總統競選時,陳香梅是他最主要的女性募款人,而為了避免失去優勢,她甚至還秘密代表尼克森向越南傳話,要求對方不要和當時的民主黨總統詹森籤訂和談協議,這在當時可是一件引發叛國爭議的行為,後來甚至都有了「陳香梅事件」的稱謂。然而,贏得選舉的尼克森卻沒有給這位「龍夫人」任何她想要的東西。沒有大使職位,也沒有內閣提名,尼克森害怕這位女士會洩露太多秘密,因此給她的也多是一些虛名頭銜。當然,自傳中的陳香梅並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她只是說不喜歡與基辛格或者其他人共事。她的水門聚會照常舉行,接待的仍然是那些喜歡她卻始終不願給她一個重要職位的政客們。
陳香梅很早時加入了華府反共右翼團體,不但反對結束越戰,更為尼克森1972年訪華和卡特1979年宣布與中國建交而惱怒。這一立場到裡根當選總統之後逐步改觀。1981年,陳香梅作為裡根的特使回到了闊別33年的中國大陸,也得以親自與鄧小平和她的遠親廖承志同桌對談。這次重要的見面讓她的照片登上了《紐約時報》等世界報紙的頭版,也讓她發現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新舞臺:儘管在美國的白人圈裡始終微不足道,但她卻有優勢,可以把太平洋兩岸的美國、中國大陸與臺灣連接起來。自此之後,陳香梅開始頻繁往返中美。在臺灣,她向蔣經國遊說開放回鄉探親;1989年底,她又把臺灣的企業家帶回大陸。
有人說她變了,她回答說,人需要 「謙遜地學習,也要敢於修正自己的立場。」
(作者為媒體從業者,編輯:臧博)
(本文首刊於2018年4月16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責編 | 黃姝靜 shujinghuang@caijing.com.cn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