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陳香梅

2021-01-14 閱讀與健康

點擊 藍字免費訂閱  微信雜誌

來源:時局看熱點


她是一個如梅般的女人,

既有梅的香氣也有梅的傲骨,

她出身名門世家,

19歲就成為中央社的第一位戰地女記者;

她有著一段大膽的異國忘年戀,

她是走上美國政壇的第一位中國女性,

她是全美七十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美國八位總統都對她委以重任,

她促進了臺灣和大陸的兩岸合作,

她是中國幾任領導人的座上賓,

鄧小平誇她:

全世界也只有一個她。

她的知名度,在海峽兩岸,

及中美兩國之間無人能出其右,

她被稱為真正的中國女兒,

她是女人中的女人,活著的傳奇,

而剛剛,她近百年的傳奇畫下了句點!


她,就是陳香梅。




陳香梅在1925年6月23日,

出生於北平的名門世家,

家中六個姐妹,她排行老二。

父親陳應榮是牛津大學的法學博士,

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

母親廖香詞曾在,

英國、法國,義大利,

學習音樂和繪畫,會說六門外語。




那個年代戰火紛飛,

本是大小姐的她,

也不得不過上顛沛流離的生活。

1937年,七七事變後,

她隨全家流亡到香港。

因資金短缺,過得極度困苦。

而她母親的病逝,

更是給了這個家庭沉重一擊。


廖香詞病逝時年僅45歲,

但她的觀念和睿智,

卻影響了女兒陳香梅的一生。

廖香詞認為:

「女人要有女人的氣質,

隨時隨地像個淑女。

穿著得體,舉止大方,

是一個女人最基本的優雅。


有一次小香梅在母親面前,

說了一句窮酸表兄的壞話,

沒想到母親嚴厲的告訴她:

「淑女應該居心仁厚。

一個人的出處和成就都是次要,

要緊的是能把握人生的真義。」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佔領,

她的父親又遠在美國任職,

最有見解的她,意識到香港不宜久留,

以和那個年紀毫不相稱的勇氣,

帶著妹妹們離開香港,開始逃亡之旅。

跋涉幾千裡,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

經澳門、廣州……最後輾轉到了昆明。


將妹妹安頓好以後,

在美國的父親聯繫上了她們,

要姐妹六人都去美國學習,

只有她果斷地拒絕了,

她有著一顆滾燙的愛國心。

她說:

「我不能在祖國受難時離開她。

我要工作,要盡我對祖國的責任。


她先是入讀嶺南大學,

後因才學出眾,

19歲就被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聘用,

成為中央社的第一位戰地女記者。

因為這份工作,她遇到了此生摯愛。


陳納德是赫赫有名的,

美國陸軍航空隊中將。

是大名鼎鼎的美國飛虎隊指揮官。

1937年春,

他應蔣介石、宋美齡的邀請,

到中國親察中國空軍。



考察快結束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看到中國百姓深受戰亂之苦,

他下定決要協助中國。

他在美國召集了100多名志願飛行員,

還有300多名機械人員和文職人員,

組成了後來震驚世界的飛虎隊!

飛虎隊來到中國,

在中國上空與日本飛機作戰,

以寡敵眾,威震長空,

保護了蒼穹之下一個又一個中國百姓,

那些頭部畫著鯊魚頭的飛機,

被中國人譽為空中的猛虎,

陳納德也成了中國人眼中的保護神。



而蔣介石和宋美齡,

無意中成了陳香梅和陳納德的媒人。




在上了6個月的班後,

陳香梅被派去出席記者招待會,

她是那天招待會上的唯一的女記者,

她穿著陰丹士林旗袍,美麗而青澀。

陳納德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招待會,

他身著帥氣的飛行皮夾克,

一頭黑髮讓他帶上了些許東方味道,

雖然面容有飽經風霜的蒼老,

但眸子卻如鷹般精光四射。


青澀而緊張的陳香梅,

在記者招待會上並沒有機會,

向陳納德提出問題。

就在她轉身將要離開會場的時候,

陳納德卻主動叫住她,寒暄了起來。

原來陳香梅的姐姐陳靜宜,

正在十四航空隊當飛行護理,

而她們的父親陳應榮時任中國駐美外交官,

與陳納德將軍是故交,

飛虎隊員到中國的籤證也都是他協助辦理的。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相遇,

那年陳香梅才19歲,

而陳納德已經51歲了。

她對他的第一印象是:

這個人具有驚人的毅力,

和無畏的勇氣與超人的智慧。

他對她的印象是:

這個女記者和其他人不一樣!



後來,她又採訪了他很多次,

按照規定,

陳香梅每次採訪不能超過10分鐘,

但由於陳納德每次都談得忘乎所以,

常常超過了這個時間。

他們心有靈犀,互生情愫。

陳香梅說:

「這是我們心靈相融、

默契的開始,

這種默契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結束。


1945年的夏天,

勝利近在咫尺。

陳納德率領的飛虎隊,

這樣一支由退役軍人乃至律師、

醫生組成的業餘空軍,

駕駛著英國人不要的老型飛機,

與不可一世的日本人作戰,

飛虎隊屢戰屢勝,大大提振了,

當時正處於抗戰低潮中的中國人的信心。

在黑暗的歲月中,

那些噴著鯊魚嘴的飛機,

給中國人帶來了無盡的幻想與希望,

陳納德帶領的飛虎隊功不可沒。







遺憾的是,

陳納德由於反對空軍改組失敗,

在離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兩星期前,

提出了辭呈,

他雖實現了打敗日本人的抱負,

卻沒有機會歡慶最後的勝利,

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告別儀式上,

中國人的狂熱與眷戀,

給了這位沮喪的將軍莫大的安慰。

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面八方湧來重慶,

他們揮舞著飛虎隊的標誌,

高喊著陳納德的名字,

這是陳納德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刻。

蔣介石授予陳納德中國最高勳章,

他成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外國人。


陳納德離開之時,

陳香梅趕來和他道別,

他們互相望著對方,

手緊緊握在一起,遲遲不肯分開。

他突然抱住了她,然後彎下腰,

深情地吻著她。

她雖然不知所措,

卻享受這突如其來的幸福,

一切水到渠成。

她清晰地聽見了他那堅定的話語:

「我會回來的!



4個月後,一則新聞傳遍美國,

「克萊爾·陳納德少將已在舊金山搭機,

前往中國上海,

他拒絕同記者談此行的目的。」


三天後,

陳香梅以記者的身份前往江灣機場。

陳納德一下飛機就看到了,

記者群中的陳香梅,

他驚喜地喊「安娜,安娜」,

並朝她快速走過來,

兩個人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許久沒有分開,旁若無人。



夜晚他們相約共進晚餐,

突然,陳納德深情的跟陳香梅說道:

「安娜,我現在是個自由人了!」

陳香梅吃了一驚:

「你是說你和你的妻子……」


「我們離婚了」,

陳納德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我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裡,

志趣、價值觀都不同……」

他握住了她的手,說:

「現在我可以告訴你,

而且我想你也一定知道,

我愛你,我要你嫁給我。」

她眼含熱淚,接受了......



那個年代,嫁給外國人會飽受非議。

更何況,陳納德比她大了整整32歲,

比她爸還大一歲呢!

在當時來說,

這段大膽的異國忘年戀,

是世俗所不能夠容忍的。

可她畢竟不是尋常女子,

面對真愛竟毫不怯懦。




怎樣讓她的家人同意這門婚事,

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陳納德果然是個優秀的軍人,

定下策略後,層層攻破。

每次見到陳香梅的外祖母,

他就送上美麗的玫瑰花,

見到陳香梅的外祖父,

他就陪他喝酒聊往事。

他還是個橋牌高手,

陳香梅的外祖父母也都喜歡玩。

於是,他就天天陪兩位老人打牌,

每次還都不著痕跡地輸了。




她的父親聽聞此事後,

急忙從美國趕回來。

他勸女兒:

「他年紀那麼大,你還很年輕,

如果他過世了,你怎麼辦?」

陳香梅卻堅定地回答:

「沒有關係,

我只要跟他在一起,五年、十年我都願意。

我寧可要轟轟烈烈而短暫的熾熱愛情,

也不願意過一輩子,

平平淡淡沒有漣漪的生活。



從1944年相識,到1947年12月底,

他們的這段感情,

才終於得到了親人的祝福。

他們在上海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她披上了白色的婚紗,

他穿上了美國空軍中將的軍服。

在1000朵白菊花的花架下,

互相承諾終生相守。




他用繳獲的日本軍刀切開大蛋糕,

賓客們紛紛舉杯祝賀。

克服重重困難後,

一對佳人終成眷屬。

蔣介石夫婦,特地給他們送了,

象牙雕刻和一對江西瓷製燈臺做賀禮,

還派了葉公超先生從南京到上海來致賀。



這場婚禮是當年,

最具轟動性的大新聞!

中美各大主流報紙都報導了此事,

還刊登了兩人深情擁吻的照片。



婚後陳納德常常對人說起:

「我數十年來如今才嘗到真正的快樂!

婚後的陳納德夫婦,

始終恩愛得像一個人似的,

陳香梅則常常對人這樣說:

西洋人以結婚為愛的墳墓,

因為兩人相悅到極點時,

愛也走到終途,

在那時結婚,已淡然無味;

東方人以結婚為愛的開端,

因為未結婚前兩人相知不深,

甚至根本不認識,

然後才領略人生的溫暖。

陳納德是美國人,我是中國人,

我們把東西習俗來一個折衷,

恰到好處,永無止境。




1949年2月8日,

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在廣州誕生。
1950年3月10日,

第二個女兒在香港誕生。




兩夫妻到臺北時,

蔣介石問起他們孩子的中國名字。

一聽還沒有取,就當即給她們取了:

一個叫美華,一個叫美麗。

兩個名字含義接近,

是美麗與嫻雅之意。

宋美齡還親自當了她們的教母。




遺憾的是,

他們的愛情,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註定無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相差32年,就意味著,

她不得不面對先和他說再見的那一天。




1956年夏天,

陳納德的慢性支氣管炎,

日趨嚴重,每日劇咳不止。

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癌。

病痛折磨得他無比憔悴,

而她每天都在戰戰兢兢中度過。




宋美齡特地親自來探望陳納德,

還帶了蔣介石致他的手書。

當時癌細胞,已經蔓延到了他的喉部,

他不能說話,只能筆談。



陳香梅不願就此放棄,

他贏了那麼多場戰鬥,

怎麼能就這樣輸在這裡?

她給他寫信,鼓勵他:


「我無從思及沒有你的來日,或沒有你存在的生命——你一定要活下去!真實的愛絕不畏懼死亡,因為愛的主要責任是生命。親愛的,請打敗這場仗——以愛心、堅毅、信心與希望做為武器。」


他回信:


「我絕不會在不戰之下,投降於致命的疾病或任何其他敵人。你可以確知,我決定在最艱苦與最絕望的情形下,為與你們一同生活更多的年月而奮戰。離開你的殘酷和寂寞是太可怕而不敢想像的。」




情深至此,感天動地,

卻沒能感動那無情的死神。

1958年7月27日,

飛虎將軍陳納德離開了人間,

享年67歲。




在極度的悲痛中,

她寫了一首《雪》,

作為對丈夫陳納德的祭禮:


有一個人,和我度過許多個冬天;
有一個人,和我度過許多個雪天。
冬天去了又來,
雪天來了又去,
可是那個人一去不回。
一去不回!
那個人和我,
我和那個人,
我們度過多個冬天,
多個雪天。
雪後會有陽光,
冬後會有春天,
但那遙遠的昨日,
埋葬在雪天。
埋葬在春天,
到如今再沒有蹤影,
也沒有回聲。


那年陳香梅才33歲,

還帶著一雙未滿10歲的女兒。



有人覺得,這段愛情實在太不幸,

兩個人一起度過的光陰真的太短了。

但真正的幸福,

絕不是時間長短所能衡量的。

她說:

「曾經愛而又被愛過的人,

今生今世當無遺憾。

從相知、相愛到相依,

短短十餘年,如曇花一現,

卻也綻放過,絢爛過。

不管年齡差距,不管歲月無情,

只管情深似海,只管痴心不改。

如果不能相濡以沫到白頭,

只要彼此曾深深地相愛過,就已足夠……

他們譜寫的戀歌足夠盪氣迴腸!




陳納德一去世,

他創辦的民用航空公司,

就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派人接手了。

1960年,律師通知她,

要到美國處理陳納德生前的產業,

以及他和前妻、子女之間的問題。

要解決這些事情,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於是,她不得不帶著兩個女兒,

移居到了美國華盛頓。



一個中國女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

在異國他鄉處理如此繁雜事務,

困難可想而知。

她也無數次感覺到絕望,

但她沒有放棄。

她開始學英語,

學服裝設計、烹飪和美容。

為了維持生計,她到處找工作。




1959年,她開始在喬治城大學,

主持機器翻譯的研究。
白天工作,晚上教中文和讀書。

她還特別請了老師,專門學習演講。

因為她發現,大人物,

大多都有著非凡的口才。

之後,有著非凡勇氣和魄力的她,

以個人經歷和中國問題為題,

在全美開始了巡迴演講。

在很忙碌的情況下,

她竟然還完成了一本《中英文簡繁字字典》,

於1961年出版,這是第一本,

介紹簡體字的中英文字典,

之後被美國各大學採用多年。



身在異鄉的單親媽媽,

她的風姿絲毫不減,

隨著歲月的沉澱,

竟然變得更加美麗動人。

陳納德去世後還不到一年,

就有好幾個人向她求婚,

那些人對她說:

「安娜,你一個女人住在華盛頓,

怎麼應付得了?讓我來照顧你吧。」

而她卻總是笑著回應:

「我要葬在阿靈頓軍人公墓,

陳納德將軍的身旁,不能改名換姓。



如果她找一個男人,託付自己,

那她在美國的日子一定會輕鬆很多,

但她卻此生不願再嫁,

她愛的,只有將軍一人。

陳香梅在家中經常題寫一句詩,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陳香梅常說:「飛虎嘛,

就是勇敢,勇猛,膽大,擔當。」
一個女人遇到了這樣一個男人,

她就定格了。



她時時懷念自己的丈夫,

在情感無處宣洩之時,

她就把自己與陳納德的愛戀寫成了書。

《一千個春天》在紐約出版後大熱,

一年之內就銷了二十版。

這本書還成為了1962年《紐約時報》,

書評上的十大暢銷書之一。



她總是懷有常人沒有的勇氣,

在隨波逐流的時代,

她卻選擇逆流而上。

保持自我的精神自由和心智獨立。

她曾勇敢地追求了自己的愛情,

她曾勇敢地在陌生國度重新出發,

而這一次,她勇敢地進軍政界和商界。


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仰面花。

她的虛心和傲骨,

最終大獲成功,

成為了撼動世界的力量!



1963年,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的華裔。

1964年,她開始進入華人參政的主流社會。

1970年,她成為美國航空公司,

第一位女副總裁。

並加入美國大銀行,成為第一位亞裔董事。

1972年,她被選為,

全美七十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從甘迺迪到柯林頓,

先後美國八位總統都對她委以重任,

她參與並見證了眾多重大的歷史時刻。




而她在美國獲得榮譽和地位之時,

她並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的女兒。

她不止一次地說過:

「不管我手中持有何國的護照,

血管裡流著的是中國人的血。

她在白宮裡「穿旗袍,講中文」。

她的名言就是:

「只要中國人能揚眉吐氣,我心願已足」




1980年,

她作為裡根的親善大使訪問北京,

在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上,

鄧小平將她安排在第一貴賓席,

位在美國參議員史蒂文斯之前。

鄧小平風趣地說:「陳香梅坐第一,

史蒂文斯先生坐第二。

因為參議員在美國有一百個,

而陳香梅嘛,不要說美國,

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個。」




她一直關心著兩岸的發展,

是她最早向臺灣當政的蔣經國,

提出開放兩岸探親問題。

並短短幾個月,就促成通過了,

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的規定。

1989年初,

她組織臺灣工商界人士赴大陸考察。

在西方國家想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之時,

她毅然率領了一個龐大的,

臺灣工商界投資考察團抵達北京。

此舉在當時震驚了世界!

之後不到半年,臺灣當局就正式,

開放了對祖國大陸的商務活動。



她為中國做的還遠不止這些,

她還十分關心中國教育問題,

她認為教育是立國強民之本:

「有好校長就有好教師,

有好教師就有好學生,

有好學生就有好公民,

有好公民就有好社會,

有好社會就有好國家,

有好國家就有和諧幸福生活」。


早在1984年,陳香梅就開始,

在中國大陸設立專項教育基金,

支持在艱苦條件下,

堅持辦學的教師和優秀學生。


她先後出巨資,

獎勵中國的優秀校長和優秀教師,

二十多年來,她多方奔走籌集資金,

設立了「陳香梅優秀校長獎」,

「陳香梅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共獎勵支持了670餘位,

在邊緣貧困地區工作的一線鄉村教師。

她還出資招待,

西北地區優秀教師到北京遊覽,

這些人可能一輩子未曾到過北京,

讓他們開眼界也就等於,

開了大西北成千上萬學子的眼界。


1999年,她啟動了「香梅千校工程」,

支持西部貧困地區發展教育。

2010年,85歲高齡的陳香梅,

成立了「陳香梅公益基金會」。

她希望基金會,

能支持那些能夠快速回饋社會的項目,

「好老師影響著社會,

會回饋社會,

一定要讓公益的價值循環出來。」

她總是強調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最怕的是沉澱,

如果不能被循環出來的話,

就沒有意義了。」


她還鼓勵自己的女兒陳美麗,

繼續傳承自己在基金會上的工作,

她說:

「我希望這個基金會能承續下來,

促進中國跟美國之間發展更好的關係,

多做好事,多多努力。




幾十年來,

她一直是中國幾屆領導人的座上賓。




2015年9月2日,

中國最高領導人,

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

向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

為中國抗戰勝利做出貢獻的國際友人,

頒發紀念獎章,90歲的陳香梅獲此殊榮。




在為中國教育盡心盡力的同時,

她百忙中拿起筆,

寫下歲月滄桑,

和世間最深層的真理。

她已經著有《往事知多少》、

《留雲借月》、《一千個春天》、

《陳香梅的散文與詩》等,

中英文著作四十餘部。

她還抽時間給香港的《文匯報》、

《大公報》等寫專欄。

她說,「我這支筆從來沒有生過鏽,

我對世界始終充滿關懷。」


到了92歲高齡,

她依然精神抖擻,充滿活力!

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永遠不會退休」。



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

陳香梅已於2018年3月30日,

在華盛頓家中過世,

享壽94歲,

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



一個人的質量其實,

是與梅花相似的,

是無形的,是一種氣息。

陳香梅人如其名,

品格如梅花,

靈魂有香氣,

她是痴情無比的妻子,

是知道感恩回饋的中國人,

溫柔的她也曾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了,

在世界的舞臺上暗藏著一股強大的中國力量!



相關焦點

  • 陳香梅逝世
    昨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表示:「陳香梅女士長期以來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友誼和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中方對陳香梅女士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向陳香梅女士家人表示誠摯慰問。」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陳香梅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陳紅民昨日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陳香梅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她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女中豪傑」。
  • 陳香梅,全世界只有一個
    陳香梅所經歷過的那些戰亂和分離的歲月,終會離我們日趨遙遠,但她的名字和那些傳奇的故事,會永遠被歷史銘記。
  • 人物 | 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真正傳奇的中國女兒!
    她是在白宮工作的華裔第一人,1972年,被選為全美70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從甘迺迪到柯林頓,先後8位總統都對她委以重任。鄧小平曾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3月30日著名僑領、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家中逝世,享年94歲。回顧她的傳奇一生,不禁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
  • 一等女人陳香梅的五大愛好
    讀歷史,大家或許對於劉邦與項羽的大戰不太清楚,但總不會忘記楚霸王與愛人在烏江自盡的一段故事;大家對於唐明皇的政績也許不甚了解,可是不會不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所講述的他與楊貴妃的戀愛故事:「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同理,看到陳香梅的名字,大家或許對於她是怎樣一個女子並不怎麼了解,卻不會不曉得她與二戰英雄、飛虎將軍陳納德的傳奇愛情故事。
  • 陳香梅周年祭
    華僑領袖、美國飛虎隊司令陳納德將軍夫人陳香梅女士逝世已整整一周年了,人們不會忘記這位為溝通中美關係和兩岸交流所作出貢獻的人物。記得她最後一次回祖國大陸是2015年,應邀赴京參加抗日戰爭70周年的閱兵式,接受習近平主席頒發的抗日紀念章。
  • 馬上評|陳香梅,全世界只有一個
    陳香梅是誰?前美國飛虎隊將軍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的遺孀,曾受甘迺迪賞識進入白宮,先後擔任8位美國總統的政策顧問。是極少數擔任政黨要職的亞裔美國人。陳香梅的一生,與風雲變幻的二十世紀歷史密切相融。她是中美關係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見證,更是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象徵。
  • 94歲陳香梅逝世丨鄧小平曾說:全世界就只有一個陳香梅
    在那裡,19歲的陳香梅以中央通訊社記者的身份與他頻繁接觸,由敬生慕,由慕生愛,書寫了一則「自古美人愛英雄」的傳統故事。不同尋常的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不僅是33年的差距,還有世俗和家族的重重阻力。  1947年,在陳納德位於上海的私寓,「鐵蝴蝶」終於披上了嫁衣。
  • 陳香梅的幾位重要親友
    陳香梅女士2018年3月30日,一代傳奇女性陳香梅不幸逝世。這不僅讓人想起其生命中的幾位重要人物——他們有的是其至親,有的是其初戀情人,有的給她帶來最快樂的時光。那麼,他們和陳香梅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出身書香仕宦之家陳香梅是位天主教徒,祖籍福建漳州,客家人,曾祖父遷居廣東南海,後來祖父陳慶雲(陳曉雲)由南海遷至廣州荔灣。
  • 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女士病逝 鄧小平曾贊她「全世界只有一...
    陳納德將軍與陳香梅女士【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3日報導,「飛虎隊」將軍陳納德的遺孀、美國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陳香梅女士因中風併發症,3月30日在華盛頓家中過世,享壽94歲。
  • 一等女人陳香梅:以靠自己的努力,而創造自己的天空為傲
    從陳納德夫人到「陳香梅女士」1958年7月27日,相伴十一個寒暑之後,陳納德因病離開了她。那一年,陳香梅33歲,兩個女兒還不到10歲。陳納德去世後,退休金停發,陳香梅只領到了300美元的喪葬費。陳納德的遺產也不多,還要與他前妻的10個兒女分割。而陳香梅的真正崛起,卻是從這時候開始。
  • 陳香梅:丈夫是「飛虎將軍」,被8位美國總統重用,希望中國強大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陳香梅和陳納德在相處中對彼此越來越了解,慢慢地,他們便走到一起,不久之後,他們二人便結婚了。沒過幾年,陳香梅便跟隨著陳納德到了美國居住。和陳納德在一起的那段時間,是陳香梅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陳香梅還和陳納德有兩個女兒,一個名叫陳美華,一個名叫陳美麗。
  • [華人世界]世紀傳奇 陳香梅(三)
    [華人世界]世紀傳奇 陳香梅(三)  而陳香梅的工作能力卻贏得了對手的賞識。1963年陳香梅接受甘迺迪的邀請進入白宮工作,直到甘迺迪被刺。    1968年,新一屆總統選舉開始,想東山再起的尼克森再次找來了陳香梅。    陳香梅:剛好越戰是非常轟轟烈烈的時候,當我跟他私下在紐約,在他家裡,我跟他談,單獨談,沒有記錄的,我就跟他講,我說你要是答應我,你把越戰解除,我就全力幫你忙。他就說,我一定要我要解除越戰。
  • 陳香梅數字館開幕
    6月23日晚10:00,華盛頓時間上午10:00,浙江大學通過視頻連線,遙祝遠在大洋彼岸的陳香梅女士90壽辰,並將現場開幕的陳香梅數字館作為生日賀禮,送給陳香梅女士。在華盛頓會場,陳香梅女士一身紅衣、精神矍鑠,微笑聆聽著這頭傳遞過去的真摯祝福,並對此表示感謝。
  • 陳香梅憶戰火中的愛情:短暫卻刻骨銘心 (1)
    陳香梅,出身名門的一位中國知識女性。70多年前的中國,正陷入一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爭中,而兩人卻在戰爭的硝煙中,相知相戀,最終喜結連理,譜寫了整個抗戰期間難得的一段愛情佳話。「我們的婚姻雖然短暫,但卻刻骨銘心。」年逾九旬的陳香梅,如今定居在華盛頓。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如此回憶自己這段愛情。曾經親身經歷民族抗戰的歷史,讓陳香梅無比珍惜和平的重要。
  • 陳香梅:當過8位美國總統的顧問,「我的一生沒白活」
    在中美建交的一系列大事記中,也隨處可見她奔走的身影,陳香梅因此而享有「中美民間大使」的稱號,鄧老曾盛讚「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2015年她被授予了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充分肯定了陳香梅對於國家形象與外交的助益。2018年3月30日,這位可敬的女性因中風併發症而在華盛頓的家中溘然辭世,享年94歲,屬於她的時代雖已過去,她所留下的故事卻歷久彌新。
  • 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真正傳奇的中國女兒!
    她是在白宮工作的華裔第一人,1972年,被選為全美70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從甘迺迪到柯林頓,先後8位總統都對她委以重任。鄧小平曾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3月30日著名僑領、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家中逝世,享年94歲。回顧她的傳奇一生,不禁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
  • 陳香梅追憶鄧小平
    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1980年底作為美國當選總統裡根的特使訪問北京,拜會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已年近八旬的陳香梅女士對當時的會見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她說,鄧小平是她最尊敬的中國領導人之一,在她後來和鄧小平的幾次會面中,鄧小平的遠見卓識和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令她由衷地敬佩,同時鄧小平的幽默風趣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陳香梅:當過8位美國總統的顧問,嫁給了比父親還老的飛虎隊將軍
    一直以來,提到陳香梅,人們總會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前綴——飛虎隊將軍陳納德的遺孀。 可事實上,作為第一位進入白宮工作的華人,陳香梅先後與8位美國總統關係極好,還曾作為裡根的親善大使到訪中國。就連鄧小平都曾說:「美國有一百位參議員,但只有一個陳香梅!」
  • 逝者|多重身份的陳香梅,人生波瀾壯闊不止「一千個春天」
    這座瀕臨波託馬克河的建築綜合體距離美國行政及權力機構僅數個街區,自20世紀60年代建成起就是政壇及相關人物的匯集之所。在尼克森執政時期,這座大廈被稱作是「共和黨的巴士底獄」,到了裡根時代,這裡更是群賢畢至,被人稱作「西白宮」。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也是這裡的一位老住戶。
  • 逝者/多重身份的陳香梅,人生波瀾壯闊不止「一千個春天」
    這座瀕臨波託馬克河的建築綜合體距離美國行政及權力機構僅數個街區,自20世紀60年代建成起就是政壇及相關人物的匯集之所。在尼克森執政時期,這座大廈被稱作是「共和黨的巴士底獄」,到了裡根時代,這裡更是群賢畢至,被人稱作「西白宮」。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也是這裡的一位老住戶。自1967年首次搬入這座綜合體最早建成的東座,陳香梅一直在此居住生活,直至今年的3月30日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