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臺南舉行全臺首座「慰安婦」銅像落成典禮。銅像為一名雙手抵抗的臺灣少女,象徵受害者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抵抗,以及對伸張正義的渴望。
罪行無法抹去,道義自在人心。銅像背後放置的講解牌,以中、英、日、韓四國語言講述著那段屈辱的歷史。1937年日軍攻陷南京後,30萬人慘遭到屠殺、凌辱,慰安婦人數在20萬至40萬之間,而臺灣島內也至少有1200名婦女受害。
如今,被侵害者正在相繼離世,在特殊的時間節點,要求一份本就已經遲到的道歉,實在太理所應當。誠如為銅像揭幕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所呼籲的,臺當局應該向日本政府要求道歉賠償,「這才是對慰安婦的轉型正義」,才能「讓歷史傷痛得到平撫」。
▲去年今日,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在「日本臺灣交流協會」門前集會,要求日本政府正視歷史。
然而,這樣一個正當行為,卻引起了日本方面的不滿。據說是因為銅像設置點臨近日據時期由日本人建造的、如今許多日本人仍會去觀光遊覽的百貨公司。在日媒的相關報導之後,出現了許多荒誕的評論,「原本以為臺灣是親日的啊,真是可惜。」「臺灣也是韓國那類貨色啊。」
▲截圖自觀察者網。
在日本人經過之地,設立一尊頗有歷史感的銅像,要筆者說,這位置實在選得好,有助於提醒來來往往的人銘記歷史。上述莫名其妙的評論,也正好凸顯出歷史教育的稀缺與必要。雜音亂耳而已,又有什麼好在意的?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這些來自日本的不滿,很快引起了一些「媚日」臺媒的關注,更有大批臺灣的「日遺分子」在拼命辯解、忙不迭道歉:慰安婦雕像絕不代表「臺灣民意」,慰安婦雕像是在破壞「日臺友好」……口出此言的親日媚日者們,可還記得日本在臺灣島做了些什麼?
自1895年籤署《馬關條約》後,寶島臺灣陷入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之久。50年間,日本殘忍暴虐惡毒的統治手段包括但不限於:
●血腥屠殺:據了解,日本佔領臺灣期間,共屠殺了60多萬臺灣民眾,製造了空前絕後的大災難。●「飢餓輸出」:實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殖民統治經濟模式,全面改造臺灣地區傳統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條件,將大量糧食源源不斷地輸往日本,造成物產豐富、土地肥沃的臺灣島內糧食嚴重缺乏。●消滅文化:推行奴化教育,禁止漢語、普及日語,防止臺灣民眾接受高等教育。尤其1936年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進行親日思想宣傳和精神動員,極力消除臺灣民眾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連生活習俗也要向日本看齊。為挖掉臺灣民眾的中國根,日本殖民當局禁止使用中國名字,僅在1941年,被迫改名的臺灣民眾就有7萬多人。
▲臺灣高山族抗日戰士,圖自《環球時報》。
▲日本殖民者強迫臺灣兒童學習日本武士道的劍術,圖自《環球時報》。
50年時間太長,幾乎是許多人的大半輩子。如果一個孩子自出生開始,就被日本文化強勢殖民,那自然很難建構正確的歷史觀,事實上,「精神錯亂」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如果說日據時期的50年是歷史傷痕難以改變,那麼自日本退出後,臺當局就應該積極地正本清源、廓清真相、以正視聽,延續中華文化的根脈。
可實際上呢?某些政客非但沒有此種打算,反而似乎學會了殖民者消滅文化根脈的陰毒招術。以修改教科書為例,先把「我國」變成「中國」,又說是葡萄牙人發現了臺灣這「無主之島」,再大幅刪掉文言文……在教科書上大動手腳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島內青少年對國家、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錯亂。這,無疑就是在延續並繼續製造扭曲的歷史觀。
「親日」「疏中」,可說正是如今民進黨當局政策的一體之兩面。刻意扭曲歷史、顛倒黑白,堅定奉行親日政策,說到底正契合於「臺獨」們的政治考量。他們一方面需要為自己不合理的政治意圖建構合理性,所以只能胡說八道;同時又需要贏得所謂「支持者」,以獲取實際利益,所以又與狼共舞、與虎謀皮。只是,在這樣的路子上走久了,是否還能分清,什麼是真正的歷史,什麼是故意編織的「臺獨」迷夢?
近日,前國民黨「立委」邱毅爆料了蔡英文的「驚人之舉」:默許其家鄉屏東縣放置二戰日軍戰機模型,紀念「神風特攻隊」並在碑文上憑弔侵華戰犯大西瀧治郎。這位戰犯,曾在武漢會戰時以航空兵司令身份策劃「重慶大轟炸」,「雙手染滿中國人鮮血」。
▲日本神風特攻隊創始人:大西瀧治郎
一些人可以自欺欺人、數典忘祖,但沉默的歷史卻最為公正。所謂「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歷史之筆,自會如實記錄他們的醜陋,將其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