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丨洪秀柱:臺灣只是地理名詞,國家統一是目標

2021-01-08 海峽資訊V

一直以來,儘管因為一些原因沒能實現完全統一,但臺灣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事實並非外來勢力所能改變的,也不是民進黨當局靠著各種「臺獨」戰略所能抹除的。

民進黨試圖推進「臺獨」戰略,部分島內人士表示反對

自疫情發生之後,民進黨當局就開始變得十分不安分,想要藉助這樣的機會來實施「臺獨」戰略,甚至更進一步實現這個目標,而民進黨當局這樣的想法也得到了美國方面不遺餘力地支持。要知道,美國一直以來都想要藉助港臺問題甚至進一步參與到我國的內政當中,對於這樣難得的機會美國自然不會放過。

此前對於民進黨當局提出的有害於兩岸關係的各種「法案」,美國便不遺餘力進行支持,甚至在國際社會上幫助民進黨當局博取其他國家的認可,更意圖讓臺灣地區加入到世衛組織,這就變相的幫助民進黨當局將「臺獨」戰略更進一步的推進,這樣的行動最終當然沒能成功。

而對於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也有著眾多的島內人士表示強烈的反對。國民黨表達了黨內對於「九二共識」在歷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肯定,但在之後卻向大陸政府提出了更多的限制條件,對於日後繼續堅持「九二共識」等方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面對這樣的情況,國民黨內部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如果和民進黨當局走到一起,可能會變成「小綠」。但對於這樣的這樣的言論,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給出了堅定的態度,表示必然不是「小綠」,而是正藍。但實際上,倘若將「一個中國」、反對「臺獨」的立場都失去的話,再多的表態也僅僅只是空話了。

洪秀柱強調國家統一才是目標,臺灣只是地理名詞而非「國名」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更是批評道,民進黨當局的行事風格就是欺騙和虛假。由李登輝開始,表示「中華民國到臺灣」,可是隨著民進黨當局對此的歪曲,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中華民國是臺灣」。

洪秀柱表示,臺灣只是地理名詞而絕不是一個「國名」,民進黨當局以他們的「臺獨」戰略來影響下一代的年輕人,但一方面如今的生活卻仍然保留著中國文化的影子,這樣的分裂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讓年輕一代的認知產生混亂。

對於民進黨當局提出的「臺灣是獨立主權的一個國家」,洪秀柱聲稱這樣的說法不僅從邏輯層面上就不符合,更是對歷史背景的嚴重歪曲,而島內的相關規定也明確寫明了,未來的目標就是國家的統一。

免責聲明:本文由海峽資訊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來源:你好臺灣網、臺海網

相關焦點

  • 洪秀柱談「維持現狀」:維持大陸給好處但我們不談統一,可能嗎?
    (觀察者網訊) 日前,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接受專訪表示,國民黨如果重新上臺,除了承認「九二共識」,要不要往前一步?還是只是「維持現狀」?「維持現狀」又是維持什麼樣的現狀?是維持大陸給臺灣好處,但是我們不談統一,可能嗎? 據香港中評社3日報導,洪秀柱接受中評社專訪,談及她此前到大陸訪問時的感受。
  • 洪秀柱談「統一時間表」:害怕統一是基於對大陸不了解
    對此,有大陸學者稱「中國統一進程完全與其同步,等於讓統一時間表呼之欲出」,讓島內再次出現對「武統」聲音的爭議浪潮,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日前在受訪時表示,大陸方面一直強調和平,堅決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只要在這個軌道上,就不至於動武。「其實也不必等到『武統』,大陸如果狠下心來,在經濟、『外交』各方面上制裁,臺灣就受不了,光看陸客不來對臺影響就很大」。
  • 洪秀柱駁「急統」:吃臺灣米喝臺灣水,誰可以不愛臺灣?
    為了跨過濁水溪,被譽為一股清流的臺灣2016國民黨「參選人」、「立法副院長」洪秀柱日漸攪渾其「一中同表」倡議。近日,臺灣最新民調顯示,近四成民眾認為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傾向「臺灣儘快獨立」(急獨),同樣近四成民眾相信洪秀柱傾向「兩岸儘快統一」(急統)。依此看來,明年「大選」不僅是兩個女人的戰爭,更是急獨與急統之戰。
  • 外媒看清了大陸決心,蔡英文誤判形勢算盤打空,兩岸統一勢不可擋
    在解放軍戰機進入臺灣西南領空之後,臺軍展開了所謂的廣播驅離,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兩岸之間的實力懸殊,又豈止是螞蟻與大象的區別。其實對於臺灣同胞來說,大陸政策明確,兩岸和平發展,解放軍針對的絕非島民群眾,而是那些數典忘祖企圖分裂祖國的宵小。
  •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
    1993年,具有歷史意義的首輪「汪辜會談」達成的四條協議中就有探討兩岸科技名詞統一的內容。海峽兩岸分離將近半個世紀,有很多重要事項要談,而在第一輪會談中就把兩岸科技名詞統一工作列入協議,可見這項工作的重要。我想,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燦爛的精神和物質文明,特別是科學技術領域曾領先於世界各國。
  • 洪秀柱談遼寧艦:寧可相信這是例行性軍事演習
    洪秀柱在演說前,談到遼寧號航母編隊最近動作頻頻,本月11日遼寧艦經臺灣海峽返回山東青島。有分析稱,遼寧號經臺灣海峽返航完成了對臺灣繞行一周,此舉可被視為1996年臺海危機以來大陸所採取最具「挑釁意味」的軍事行動。 洪秀柱對此表示,「寧可相信這是中國大陸一個例行性的軍事演習。」
  • 海峽兩岸均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1992年8月1日,臺灣當局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就海基會與海協商談事務性協議時有關一個中國涵義問題作出「結論」,內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臺灣當局「已制訂國統綱領,開展統一步伐」。這
  • 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分歧之由來探析(一)
    如:一方面主持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制訂頒布「國家統一綱領」,並以民間名義設立「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便與大陸協商解決兩岸民間交往中的事務性問題,但另一方面卻開始重新定義「一個中國」的內涵,試圖仿效東西德模式──「主權共享、治權分屬」、「先分後統」等解決兩岸關係問題。
  • 臺灣最新民調:蔡英文36%洪秀柱17%宋楚瑜24%
    《聯合報》的最新民調顯示,宋楚瑜稀釋泛藍票倉的潛能立竿見影,國民黨參選人洪秀柱的支持率跌至17%,比此前只與蔡英文對決時下滑了9個百分點。雖然宋楚瑜24%的支持率仍然低於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36%,但卻顯然把此前蔡的支持率拉低了8個百分點。對此,洪辦認為這只是暫時效應,真正的民調結果要看明年1月16日大選當天。然而,還沒等到那天,國民黨內已有「立委」感動於宋的誠意,宣布退黨追隨宋。
  •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臺灣《旺報》9月17日發表一篇評論指出,兩岸應該要統一的理由有以下5點:  一、同文同種再融合:兩岸文化和人種幾乎完全一樣。  四、優勢戰略地位保持:臺灣的地理位置剛好是太平洋上用兵轉移及貿易轉運之樞紐。太平洋上兩隻「大老虎」,虎視眈眈,臺灣為爾後自身利益著想,選擇與大陸合作較為理想有利。理由是,一旦發生戰爭,兵力、火力與補給,大陸就近支持容易。  五、臺灣非美日澳《安保條約》的成員或效力支持範圍:臺灣退出聯合國、中美建交後,原先冷戰時期被美國利用擔負「看門狗」的角色,逐漸褪色。
  • 新黨主席吳成典:兩岸一定要統一,也必然統一
    文/何王子彧【直新聞按】第十二屆海峽論壇9月20日在廈門舉行,新黨主席吳成典在開幕式致辭中說:「海峽論壇如期舉行,說明兩岸相關的主辦單位是何等重視兩岸的民間交流」。他強調:「深信唯有交流才能帶來兩岸和平的我們,排除一切障礙也要前來。」
  • 她倆,是大陸網友最喜歡的臺灣政治人物
    洪秀柱是中國國民黨一百多年黨史上的第一位女性黨主席,而在從政前,她還有過十年的從教經歷,所以在從政的過程中,洪秀柱一直沒忘關注教育問題。此次率領臺灣各界人士代表團到北京參訪,洪秀柱就有一個身份是——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為什麼給基金會起名「青雁」?
  • 洪秀柱:臺灣沒有"天然獨" 是蔡英文操弄成"人造獨"
    原標題:洪秀柱:臺灣沒有"天然獨" 是蔡英文操弄成"人造獨"   洪秀柱。(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立委」大選中,臺灣的一批年輕選民出現了被媒體稱為所謂「天然獨」的「本土認同」。但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30日受訪時表示,「沒有天然獨」,是經過蔡英文的操作變「人造獨」,用民粹的方式,切斷兩岸的關聯。
  • 大陸追求統一目標不變 時間不站在臺灣這邊
    從現實面分析,拜登政府面對新冠肺炎重創,已無力單獨因應臺灣問題,臺灣更不能單靠美國,兩岸問題終須由兩岸自行解決,這是民進黨當局不可迴避的責任與挑戰。 川普政府視中國大陸崛起為美國最大威脅,採取全面「反中」政策,而民進黨當局甘為「抗中代理人」,在北京強烈批判民進黨「挾洋自重、以武謀獨」之下,兩岸關係急轉直下。
  • 國臺辦:"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中國網6月29日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9日上午在國臺辦新聞發布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回答現場記者提問。安峰山表示,「九二共識」是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就如何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當時雙方均表明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其基本事實和全部過程是十分清楚,不容置疑的。
  • 「以云為媒」 兩岸青年激蕩創意
    (資料圖片)「這是今年自疫情以來,兩岸最大的民間交流活動。」日前,2020海峽青年(福州)峰會在兩岸7個城市同步「雲開幕」,同時也拉開了第八屆海峽青年節紛呈活動的序幕。抓住大陸發展機遇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兩岸關係複雜態勢影響,兩岸各類交流活動或延期或取消,第八屆海峽青年節成為疫情以來首場且規模最大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兩岸青年有10萬餘人通過線下和線上參與了「雲上交流」。他們一致的感受是,本屆峰會議題更實,注重提升臺灣青年的獲得感和認同感,增強臺灣青年對來大陸發展的信心。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本期主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對兩岸關係的表述相較「十三五」有了新的變化,應作何解讀?目前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美國借臺灣問題向中國挑釁動作逐漸升級,中國如何應對?推動兩岸凝聚共識、和平發展的重點是什麼?
  • 多名委員提案:啟動平潭至臺灣海底隧道建設,加強兩岸融合
    「如果修建好平潭到臺灣的海底隧道工程,我想兩岸人民無論地理和心理上的距離就更近了,另外對少部分的『臺獨』分子也是一種震懾。」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主委吳志明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
  • 朱衛東:兩岸關係和臺灣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
    【兩岸快評第121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中國臺灣網 李傑 攝)中國臺灣網8月1日南寧訊 (記者 李傑)「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31日在南寧圓滿閉幕。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作為會議三個主辦單位之一,該所副所長朱衛東為大會致閉幕詞。
  • 術語不統一帶來混亂 科技名詞期待規範與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國家未來的發展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需要科技創新,在新的歷史階段,要充分認識到科技名詞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努力把工作做好。  科技名詞審定工作難度高,挑戰大  「科技名詞的審定工作量很大,尤其是定義部分,跟詞的翻譯不一樣,更需要較多的科學研討,從科學內涵來挖掘正確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