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主席吳成典:兩岸一定要統一,也必然統一

2020-12-06 直新聞

文/何王子彧

【直新聞按】第十二屆海峽論壇9月20日在廈門舉行,新黨主席吳成典在開幕式致辭中說:「海峽論壇如期舉行,說明兩岸相關的主辦單位是何等重視兩岸的民間交流」。他強調:「深信唯有交流才能帶來兩岸和平的我們,排除一切障礙也要前來。」

會後,吳成典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何王子彧專訪時說,海峽論壇是一個感情的溝通舞臺,大家認識了,互相理解了,下面講理就很容易通,講法就很容易上道。有情理法,很多事情解決起來都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而海峽兩岸因其主題的多樣性,正是兩岸民間交往的絕佳平臺。

今年2月新党進行了換屆,吳成典從鬱慕明手中接過新黨主席一職。吳成典說,新黨一貫堅持中國人的立場,認同兩岸,認同中國文化,兩岸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國人。至於外界關於臺灣年輕人「天然獨」的說法,吳成典認為那是臺灣的年輕人對大陸缺乏了解,「見多識廣之後,他會覺得成為我們中國的一份子是榮耀的,『天然獨』很快就會變成『天然統』。」吳成典認為,兩岸攜手方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01年吳成典擔任民意代表期間,曾率先赴大陸談判「小三通」。吳成典說,自己是金門人,一直有金門情懷,希望金門能從過去的戰地,變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連接地。近年來,他更是積極推動「金廈生活圈」理念。

「我一個想法就是金門廈門變成生活圈,在兩種不同的制度裡面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吳成典說,「然後也從金門廈門生活圈這樣一個方式,『小三通』來帶動『大三通』,『金夏模式』這個模式讓兩岸融合。」

「做實驗都沒有關係。因為當人民一旦看到曙光之後,會一點點轉變,你會發現它產生很奇妙的效果。」吳成典說,一個金門人的情懷大抵如此。

以下是專訪的文字內容。

全文共計8000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海峽論壇能讓兩岸加強交流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算上今年,您已經是12次參加海峽論壇了,中間從未中斷。您還記得第一屆是怎樣的情況嗎?

新黨主席 吳成典:我以前來廈門參加活動,最早是1998年,貿洽會。後來有海峽論壇我就參加了。12年前參加這個活動印象很深刻,因為它的活動規模都很大,一直都有好幾萬人,在會展中心。當時有很多朋友到現場來,有大陸的領導、大陸的朋友、臺灣來的朋友,所以都很興奮。因為它主題很多,所以每一次來都覺得非常不一樣。

這次比較特殊,因為疫情的關係,來的話就要做一些檢測,回臺灣之後還要隔離14天。所以很多上班的,很多有工作的,有職務在身的不容易請假。印象總是覺得很好,因為海峽論壇畢竟是一個很好的舞臺,讓兩岸可以在這邊多交流。我常常講,人跟人之間溝通有「情理法」。其實它是一個感情的溝通舞臺,大家認識了,大家互相理解了,你的意思是什麼,我的意思是什麼,下面講理就很容易通,講法就很容易上道。所以「情理法」一通之後,其實很多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所以我個人對於海峽論壇寄予厚望。所以這次雖然有困難,但是我們新黨還是一開始就決定要來,只是這次規模稍微小了一點。過去我們都是鬱慕明主席帶隊來,這次因為我們換屆了,所以我跟副主席還有我們委員,我們三個代表性地來參加這個活動。

我覺得它每一次主題的設計,都有時效性。所以參加的人都是針對他的期待,他的想法,臺商簡短時間接觸,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他的信息可以交換,可以交朋友,所以這個溝通的平臺是非常好。而且我們有很多重大的政策,有很多法律上的改變,都利用這樣一個機會來把它傳達出去。

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年臺灣很多基層的裡長都來參加了。裡長來之後知道了大陸對臺灣的一些政策、一些優惠,很容易就傳達出去,比媒體、比個別人的這種傳播效果還好。我個人很期待去海峽論壇這樣兩岸的一個舞臺,大家都能夠繼續地抱有一個很熱烈的回應,這個活動平臺能夠產生更多的效用,兩岸一個最好的平臺在這邊。像國共論壇基本上還比較偏政治性,海峽論壇基本上有很多民生的,包括年輕人文化方面的主題,比較多樣性。

所以海峽論壇的作用,對於兩岸的溝通是非常積極的。所以我們希望第十二屆因為即使碰到疫情情況後,也能夠繼續來辦,選擇不同的題目,不同的對象,參加的對象也每年都有翻新。我印象很深刻,那個時候有一次我們和省臺辦在談到這個事情,就是說對於臺灣第一次來大陸的,因為從「小三通」來也好,從臺灣島來也好,廈門都是最近的地方,可以花很短的時間就到這個舞臺上來做兩岸的交流,非常有意義非常好。

兩岸同文同種 應攜手讓民族復興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在目前兩岸緊張狀況下,作為民間交流的重要舞臺,海峽論壇更顯可貴。在民進黨抵制、國民黨有所顧慮的情況下,新黨承擔著怎樣的角色?

新黨主席 吳成典:我們新黨基本上都是以中國人的立場,我們認同兩岸,認同中國文化,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都兩岸都是中國人,必須要攜手合作。過去歷史上我們都是比較積弱,然後生活也比較困苦一點。

好不容易有機緣讓這個民族能夠偉大復興,所以兩岸這種同胞感情非常深。在臺灣有一些變化,因為民進黨有一部分人,他是「偏安」的態度,他說大陸很好,好鄰居,但是比較傾向於「臺獨」的思想。我覺得這個東西都比較狹窄一點,兩岸同文同種,大家都能夠攜手合作,民族的可貴性就會更增高。

我常常講,兩岸統一之後,民族就復興了。為什麼叫偉大復興呢?為什麼加「偉大」兩個字呢?基本上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我們兩岸血濃於水的感情,把我們智慧發揮之後,可以把過去恩恩怨怨暫時擺一邊的,未來讓這個民族更偉大。而且我們中國強大之後,我們在世界舞臺上要做一個領銜的、帶動世界發展的角色。這本身方方面面的準備,方方面面的能力我們都要具備。

兩岸合作,我覺得是一個會感動人民的事情。大陸並沒有說臺灣比較小,以小視之,兩岸過去因為歷史的因素造成分離,造成分裂,我們可以用我們最大的智慧來包容,來互相體諒。民族的偉大復興,可以讓全世界人民感動。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種方式非常好,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人的一輩子沒有多少時間,我們躬逢其盛,我們必須把中國人這種血性、這種感情,幫我們過去犧牲的前輩,幫我們未來的子孫都帶上,讓這個民族偉大復興,讓這個民族在世界上讓人家刮目相看,讓人家看得起,這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島內年輕人多認識大陸 「天然獨」會變成「天然統」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近年來,兩岸年輕人之間,在包括文化、體育、就業等等各領域密切交往,這對於兩岸發展有怎樣的積極作用?如何增加島內年輕人的認同感?

新黨主席 吳成典:島內很多青年他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從初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之後可能是就業市場,而且民進黨當局教材進行了一些「去中國化」的修改,因此他們比較狹窄的地方意識就會抬頭。

所以很多人從學校出來,他會說跟大陸往來,我們自己臺灣好就好了,就這樣形成這種「臺獨」心態。但是我覺得這些人是因為沒來過大陸,我相信他如果在大陸,不管他是生活也好,就學也好或者工作也好,一段時間之後他就體會到,兩岸民族偉大復興之後,我們一加一會大於二,會有更好的。而且像過去幾年我帶我們臺灣的學生、臺灣的年輕人到大陸來,我每次都跟他講,長江、黃河、都江堰有我們的祖先的一份。甚至秦朝,在築萬裡長城的時候,說不定我們祖先也被徵用了去蓋萬裡長城。所以我們要有這樣一個情懷,到大陸來不是所謂的「出國」,是在尋找我們祖先的足跡。

方方面面,這樣來感動他們,我覺得他們聽得進去。我覺得當他看到那個情況,見多識廣之後,就會覺得成為我們中國的一份子是榮耀的,「天然獨」很快就會變成「天然統」。所以我是覺得,我們大陸這邊要繼續地發展,我們中國人的智慧還有很多可以發揮。

我也一直強調就是說,臺灣小但活性大,大陸市場大資源多,所以兩岸互補。我剛剛講一加一大於二,只要能夠啟動心裏面這樣一個認知之後,我不覺得我們會長久分裂,我覺得我們一定會合在一塊,然後很快地,我們讓世界人對我們刮目相看。

美國是虛的,大陸是實的,臺灣你要站在哪裡?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目前,兩岸的緊張態勢,跟美國的戰略意圖息息相關。近來,美方與蔡當局互動頻繁,比如開放美豬牛進口。在看似熱絡的背後,您有怎樣的認識?

新黨主席 吳成典:「臺獨」這個概念,老一輩的跟年輕一輩他基本上是不一樣的。其實過去幾年「臺獨」口號也好,講法也好,慢慢在淡化,因為老臣凋謝,然後慢慢知道「臺獨」是分離主義,是不容易實現的。

民進黨執政之後,它是往「臺獨」的方向在走,「去中國化」的方向在走,但基本上嘴巴上它不講態度,這是過去的現象。現在是因為美國因素介入,美國有兩個理由,一個是川普在總統選舉想要造勢,另外一個是發現中國進步太快了,這讓美國相關人士覺得中國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美國根本追趕不上來。美國它想說這個時候假設我出重手,會讓大陸進步緩慢或者慢下來,甚至是垮下來,那美國繼續可以處於執世界的牛耳的位置,這是他們的企圖。美國人就想大陸在乎什麼事情呢?所以說在香港裡面製造狀況,在臺灣地區製造狀況。

香港的問題,大家看到去年大半年的時間,香港問題的掙扎,我覺得我們大陸這邊處理得也很好,希望臺當局能夠知足,迷途知返,不要一直再拗下去了。香港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結果一段時間之後,做出了香港國安法這樣一個讓我們覺得很驚訝的政策。然後處理了之後,香港問題暫時平靜下來。雖然說立法會選舉有延後,還有一些人民不同意,但至少說處理得很好,沒有流血,沒有很嚴重的衝突。

焦點現在就到臺灣來了。因為美國人發現說你大陸在乎臺灣,你在乎臺灣我就在臺灣製造狀況。臺灣是這樣的,臺灣過去跟大陸這70年沒在一起發展的狀況,就讓臺灣覺得美國要重視我們,它就順理成章,就跟美國人交流。美國要賣武器給我們,以前要買都買不到的,它現在關心我們。以前要請他們的官員來訪問臺灣,他絕對不來的,因為它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現在美國要離開一個中國政策,所以臺灣你要我們高級的人我們就來,你要求什麼,只要我們做得到我們就來。對臺灣來講難以抗拒。

雖然說站在我們新黨立場,站在我們「統派」的立場覺得不妥,但確實它民進黨隨著美國的音樂在起舞,現在也是瘋狂一時,我們是引以為憂了。我們新黨常常在內部檢討,說中國跟美國為了國力的轉變,基本上我們認同中國是實實在在的,美國是虛的,因為美國選總統,美國不需要我們變老大。但是你怎麼阻擋得了,這世界潮流你怎麼阻擋得了呢?所以美國是虛的,大陸是實的,臺灣你要站在哪裡?

歷史上的選擇很清楚,我們一定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我請問歷史正確一邊在哪裡?其實顯而易見,就很明顯的這個事情。我們呼籲我們臺灣的鄉親能夠明白,一定要站在中國崛起這邊,歷史上正確的一邊是在這裡。如果我們臺灣更多人來認同祖國,來認同大陸,讓民族的偉大復興攜手合作,那我們就沒有波瀾了,美國就利用不了我們了。目前很不幸的,還在這裡面顛簸,還在裡面波折。

我是認為美國總統選舉之後,不管誰選上了,效益會減少。美國對華為制裁,華為也很有本事,也很有勇氣。假設華為能夠渡過這個難關,假設我們5G的技術能夠繼續推出來,我們晶片的品質、能量都能夠充分充足,那中國崛起已經是實實在在的了。所以渡過這個難關,我相信我們就會嘗到未來豐碩的果實。

民進黨上臺之前反對ECFA 上臺之後希望延續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2020年是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籤署十年,您如何看待ECFA?

新黨主席 吳成典:ECFA是這樣子,ECFA只是進行的一小部分,因為它後面有服貿、貨貿,那才是比較大的架構。(當前)還沒有到那個程度,在門口這邊就受到一點波折。但是你不管怎麼講,它已經上路了。對兩岸的貿易、臺商,對臺灣的經濟實際上是有正面影響的。所以,民進黨還沒有執政之前,他們是全力地反對,執政之後發現也很好,所以他們現在回過頭來希ECFA能夠延續,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子。

不要因為情緒上一時的得失,把原來好不容易已經上路的東西做結束掉。當然結束不結束,或者說將來怎麼進行,決策權還是在兩岸手上,我們也很難去評估說它是不是停,一定會斷。

我基本上站在我立場就是,如果臺灣繼續沒有一個很好的態度配合,確實你看你一直在搞彆扭,你一直抱美國的大腿,你又是希望ECFA能夠繼續延續,讓臺灣的經濟不受到影響,這真的是於情於理都講不過去。但是我們站在兩岸長久的同胞情誼上,好不容易我們走到這個地方了,雖然走了不到一半,但至少這個東西也難得,兩岸幾代一個互動的關係。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這裡面延續,持續性地去改善我們兩岸的關係。

所以對ECFA的事情,基本上我比較傾向於我們放大格局,不要斤斤計較一時的波折或者一時的困難。

當兩岸人民一旦看到曙光,會一點點轉變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您在2001年率先赴大陸談判「小三通」,近年來更是積極推動「金廈生活圈」理念。目前兩岸形勢嚴峻,根據您這麼多年來的切身體驗,您認為未來兩岸的趨勢是什麼?

新黨主席 吳成典:我是學理工科的,我是對面的「小金門」出身的,然後有機會一直讀書,到後來我去美國留學。在美國拿到學位之後,我就開始想,我們金門跟廈門這麼近,跟祖國大陸我們是一起的,怎麼現在分成兩個地方?所以這種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慢慢就開始有了。

後來我從美國回到臺灣的公立醫院,其實我都做技術引進,也做得還不錯,自己認為還蠻滿意的。正好當時金門的戰地政務要解除,就是說我們不要再變成一個戰地了,我們不要變成一個軍事對立的地方,我們要與所有人為善。所以改變之後,就有人說,你要不要回金門參加選舉?剛開始就有那種鄉土情懷,其實我不是對政治有興趣,我是對金門有感情,就跳進來了,傻乎乎地都要跳進來了,結果選了九年。我第九年才選上。當年住在新竹,我從新竹坐車到臺北,從臺北坐飛機到前門,每個禮拜六禮拜天都這樣做。其實這個過程,如果感情不是很深,怎麼可能會這樣延續下去?所以我第九年選上民意代表的時候,我就特別珍惜,我每一天晚上都在想,我怎麼幫金門人做事情。

其實在當時氣氛,當時是陳水扁執政,你要把金門跟廈門的「小通」連接起來,其實太多人都搖頭說不可能。我是想說好不容易,我選了九年才選上,我一任才三年,所以你可以看到困難度有多高。當然很多人幫忙,老天也幫忙,因緣際會,後來總算「小三通」上路。「小三通」明年20年了,這過去的20年,其實雙方面兩岸的同胞,每一個人都推心置腹,這20年的「小三通」沒有出很不愉快的事情,平安順利實實在在地、腳踏實地地服務著我們兩岸的同胞。大家都肯定。

其實當時國民黨是不支持的,民進黨是不支持的。大陸說,我跟臺灣就已經「小三通」了,跟金門那麼小,跟金門通就是「小小小小小三通」。我們就一直在跟兩岸領導講說小是小,但是這意義非比尋常。當時每個禮拜二禮拜五開始一天一個航班,就兩班,還是客滿。一個禮拜兩天客滿,我們就一個禮拜三天四天五天。到最繁忙的時候,一天44個航班,因為它太方便了,來回就半個小時。

很多暈船的人坐船會怕,坐「小三通」他不會怕。為什麼?因為航程就半個小時。當時甚至後來「大三通」,馬英九當選領導人之後,他就推行「大三通」。很多人擔心說「大三通」之後「小三通」可能就結束了。其實你回去看一看,「大三通」是在「小三通」的第八年開始上路,但是「大三通」之後,「小三通」不但沒有死,它還一直在增加,因為它有它的特殊性。所以我們很期待,我是一個金門人,我們很期待金門跟廈門還要再進一步地發展。

所以我一個想法就是金門、廈門變成生活圈,在兩種不同的制度裡面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來產生一些激勵,一些創意出來,然後也從金門廈門生活圈這樣一個方式,「小三通」來帶動「大三通」,「金廈模式」讓兩岸融合。你看兩岸本來想法不一樣,制度不一樣,但總要有找一個地方可以過渡,所以「小三通」可以起很大的作用,這也是我一直不斷呼籲的。「金夏模式」可以是兩岸統合、磨合的一個軌道。就像當年「小三通」通了七年之後,第八年「大三通」就上路了,所以它是小,但小有它的優點,小很容易落實,小比較不會計較,小大家也會同情它,大家比較會很關心,很發自內心地推心置腹地讓這個東西成功。

所以我覺得金門跟廈門,還是可以扮演很多這方面的催化作用。金門跟馬祖到今天還是屬於福建省,金門從來沒有屬於臺灣省,所以我們以前基本上到臺灣島去,他們認為我們是外省人,是福建人到臺灣去。到福建到廈門這邊來,他認為我們是臺灣人,因為我們是會講臺灣話的外省人。所以兩邊,大陸和臺灣對我們來講是沒有分別的,我們希望臺灣好,我們也希望大陸好,所以我們基本的情懷就是說大陸跟臺灣就像大哥跟二哥,我們不能離開臺灣,也不能離開大陸。

所以金門作為兩岸的中介,以前是戰地,戰地只到我們那邊。現在武器發達了,直接可以打到臺灣,所以金門不再是戰地的角色。可是我們可以從軍事的角度變政治的角色,來讓兩岸融合統合,做實驗都沒有關係。當人民一旦看到曙光之後,會一點點轉變,你會發現它產生很奇妙的效果。

我個人很期待,能不能做得到也不知道,反正我到處就宣揚這樣一個理念,因為一個金門人的情懷基本上就是如此。小地方我們比較不敢說一定會發生,但是總是不斷地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希望能夠像「小三通」一樣。剛才講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想到會成功,那一步一步就往那方向走了,而且我們中國要崛起,這偉大的情懷,我相信會有。

讓兩岸人民不要越走越遠,要越走越近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那新黨在未來有怎樣的規劃?

新黨主席 吳成典:我們新黨到今年正好27年。當年我們出來組黨,我們有7位前輩,包括鬱慕明主席、趙少康、王建煊、陳癸淼、李勝峰等,我們勝峰這一次也來了(直新聞專訪新黨副主席李勝峰),還有兩位。當時是因為李登輝,李登輝出來之後跟蔣經國的路線越走越遠,然後李登輝某種程度裡面有日本人的情懷,對於國民黨不夠忠貞,國民黨路線被影響了,所以我們就出來反他。剛開始出來,我們就以反李登輝為主,慢慢的,李登輝也下臺了,臺灣也政黨輪替好多次。後來陳水扁執政,馬英九執政,現在到了蔡英文執政,所以這個階段基本上也有一些調整,李登輝也過世了。所以我們新黨現在就思考了,我們的理論理念,兩岸和平統一,基本上我們不會修改。現在我們所有的同志,老同志、新同志基本上是支持兩岸統一、和平統一。我們在臺灣講統一,我們是不會擔心的。因為我們發自內心認為兩岸一定要統一,也必然統一,也應該統一,所以這個東西我們沒有改。

有人說我們新黨太小,過去我們成立的時候,理想性會比較高。我們說除了兩岸關係,我們要和平統一,我們參與政治,要清清廉廉的,我們選舉絕對不買票,選上我們不包工程,就全力地為民服務,全力地為公益來努力,這樣一個理想狀況在選舉裡面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為選舉裡面很多文宣,你要深入幫老百姓的忙,如果說你只是在訴求上,選舉我們常常都高票入選。加上民進黨跟國民黨他們兩個大黨,常常採取封殺小黨的這種做法,它把選舉制度都改了,變成小選區,小選區的一個區只選一席,你看什麼時候輪到第三黨、第四黨?所以我們新黨就這樣被民進黨跟國民黨的聯手把我們圍堵,我們後來民意代表都很難產生。但是我們並沒有氣餒,我們希望充實我們的內涵,然後慢慢人民的想法也會改變。

你看我們新黨在臺灣27年,別的不講,我們沒有貪贓枉法,我們新黨27年培養了大概200位公職,通通都規規矩矩的。現在在國民黨裡面聲量比較高的,表現比較好的,也都是我們新黨培養出來的。像王鴻薇、賴士葆、費鴻泰、林郁方,統統都是我們新黨的。甚至民眾黨裡面,臺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也是我們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培養很多人才,希望來為社會來貢獻。當然在兩岸裡面,我們要再出點力,讓兩岸人民不要越走越遠,要越走越近。

所以我們現在希望臺灣年輕人能夠認同我們這個理念,來訓練我們年輕人,來培養我們年輕人。我們新黨過去有八年的時間,都在進行「中華兒女」計劃,在臺灣的大學生、碩士、研究所的學生到大陸來,其實效果都很好。所以我們繼續來培養年輕人,繼續來培養兩岸的這種情懷。現在很多人看的是自己短暫的利益,國家意識他可能看得比較淡薄一點。慢慢我們現在來呼籲更多的年輕人來投入兩岸攜手合作這樣一個行列。我們也覺得很樂觀,因為大環境在變。我們當然跟著對的路線走,對的路線在哪裡?對的路線現在大陸。這種覺醒雖然慢了一點,但是遲早要發生的。

相關焦點

  • 祖國必將統一!蔡英文聽清了,新黨擲地有聲:絕不為「臺獨」而戰
    【編輯/作者 海峽生活匯欄目 初陽/楊楊】導語:自從蔡當局執政開始,兩岸關係遭到惡意冰凍甚至破壞。蔡英文連任之後不僅不緩解兩岸關係,甚至還愈發惡化,挾洋自重挑釁「武力」,一再不聽警戒在「臺獨」的不歸路上越發猖獗,大陸不得不以軍事亮明立場。
  • 鬱慕明:兩岸關係的定力在於根 水到渠成終極統一
    根就是定力,根就在我們的來源,兩岸關係的定力在於根,當然是和平統一。兩岸要用智慧去解決,各自教育各自的下一代,有目標有方向,有文化有文明,水到渠成,終極統一。香港「中評社」報導,鬱慕明18日下午受臺灣世新大學公共事務處發表「兩岸關係變局中的定力」主題演講,並與學生座談,校長賴鼎銘親自接待,現場有近300多名臺生與陸生參加。
  • 祖國統一無人能擋!兩岸重大活動,蔡英文切莫猖狂,獨派擋不住
    勾結域外勢力,嚴重破壞兩岸關係,阻撓兩岸進行交流,而這一切都不過是痴心妄想,19日兩岸之重大活動,獨派擋也擋不住。蔡當局切莫猖狂自疫情以來,蔡當局一再在國際上兜售所謂的"口罩外交",更是一再勾搭美政府,從美部長阿扎「訪臺」大開防疫後門,以及對臺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不惜犧牲臺灣任憑美政府一再收割,企圖換來美方為分裂分子"撐腰"。
  • ...鬱慕明,新黨,臺灣,蔡英文,一國兩制,兩岸,毒蛇猛獸,賈若瀾...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黨於17日晚舉辦26周年黨慶大會,主題為「沒有統一的聲音,就沒有和平繁榮的未來」、「沒有統一的聲音,就不是民主自由的臺灣」。黨主席鬱慕明表示,新黨為所當為,說該說的話。他強調,兩岸要和平,新黨要和平統一,並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 我跟來自臺灣的政治人物談了鄉愁和統一|記者觀察
    這個意義就是我們應該要多交流。兩岸多交流可以避免誤解、增進了解、避免誤判,因為誤判可能會造成永遠的遺憾。」他是這麼告訴我的:我們即使不講「民族主義」,就講「人道」,也要讓老兵回家。所以我那個時候就不斷告訴我自己,假如有一天我有能力的話,我一定要為這部分臺灣人爭取這一份權益。當然,不是我一個人在努力,也有很多人參與。可是我把它當做是我的一個使命,我交出來的一張成績單。
  • 國臺辦: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定論
    然而,「臺獨」氛圍真的代表了臺灣民意嗎?2020年12月25日,據中國臺灣網報導,臺灣戰略學會日前公布了一份民調,這份民調顯示,有高達90.4%的臺灣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字,而主張兩岸「停止交流」與「對抗衝突」的臺灣民眾則分別佔4.4%和2.6%。
  • 新黨副主席李勝峰:臺灣人是中國人 臺當局為什麼不敢承認?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新黨主席、新中華兒女學會榮譽理事長鬱慕明24日將率團到大陸參訪。在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新黨副主席李勝峰表示,臺灣人是中國人,這是歷史與文化的事實。他並批評臺當局「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 新黨發聲:蔡英文已無法無天,我們一「槍」打下她
    新黨主席鬱慕明稱,有人說抽到7號就像「撿到一把槍」,但其實這是民眾交給新黨的槍,新黨一定要將這把槍接下來,勇敢地扛起人民給的槍,進入「立法院」撥亂反正、掃除群魔。他呼籲,把「正義的槍」交給新黨,讓新黨接受民眾的付託,老少戰將一起進入「立法院」。
  • 大陸「武統」言論持續發酵,新黨青年軍:蔡英文應主動釋善意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洪偉晟 記者 薛洋@臺海大師兄)島內2020年「大選」落幕,新黨得票率僅為1.04%,未達到獲得政黨補助款的門檻。輿論普遍認為,缺少經費的新黨,必將徹底走向泡沫化。雖然處境艱難,但新黨有一批年輕人選擇留下打拼,他們兩岸新聞平臺持續發聲,讓兩岸人民聆聽到統派的聲音,新黨副秘書長蘇恆就是其中一位。
  •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2014-09-17 09:45:59作者:責任編輯:朱念   臺灣《旺報》9月17日發表一篇評論指出,兩岸應該要統一的理由有以下
  • 臺海局勢敏感,國臺辦再談統一是大勢所趨,必然實現
    12月30日,針對臺灣地區局勢的敏感,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發言表示,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必然實現。中國堅決抵制任何有關「臺獨」的分裂活動,致力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近年以來,美國在臺灣地區、南海問題上不斷插手,試圖幹涉中國的領土完整。
  • 海峽兩岸丨洪秀柱:臺灣只是地理名詞,國家統一是目標
    一直以來,儘管因為一些原因沒能實現完全統一,但臺灣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事實並非外來勢力所能改變的,也不是民進黨當局靠著各種「臺獨」戰略所能抹除的。要知道,美國一直以來都想要藉助港臺問題甚至進一步參與到我國的內政當中,對於這樣難得的機會美國自然不會放過。此前對於民進黨當局提出的有害於兩岸關係的各種「法案」,美國便不遺餘力進行支持,甚至在國際社會上幫助民進黨當局博取其他國家的認可,更意圖讓臺灣地區加入到世衛組織,這就變相的幫助民進黨當局將「臺獨」戰略更進一步的推進,這樣的行動最終當然沒能成功。
  • 邱毅預言:兩岸將統一
    對此,國民黨前「立委」邱毅說,他可以比本田善彥更明確指出,「蔡英文政權會崩潰垮臺,兩岸完成分久必合的統一」。據報導,對於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後,兩岸發展停滯,社會出現種種對立與衝突,本田善彥認為,臺灣當前連基本共識和價值都很難建立,更別說是強化經濟發展,未來極度可能走向解體,所剩的思考時間會比評估短得多。
  • 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發表《馬尼拉宣言》
    大會以「推進中國和平統一,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設立「兩岸和平發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新時代中華青年」等分論壇研討。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2019•馬尼拉)22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萬鋼在開幕式上致辭。
  • 臺學者:國民黨應團結縫合兩岸統一時間歧異
    對此,高雄市「臺日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日本「自由亞洲協會」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慶洲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時表示,期盼中央委員選後的國民黨能堅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正道,凝聚全黨團結,盡力縫合兩岸邁向統一的時間歧異所衍生的紛擾。
  • 最近關於兩岸統一時間表都有這些說法:2020年武統
    歲末年初,「兩岸軍事話題」成為熱點新聞。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兩場記者會宣揚「大陸軍事威脅論」,首份所謂「國防報告書」,更是擺出要以多兵重器嚇阻大陸的架勢。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近日也明確指出,搞「以武拒統」是沒有出路的!  1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以武拒統」?
  • 臺退役中將高聲吶喊 向兩岸民眾發出統一「最強音」
    臺退役陸軍中將吳斯懷13日對臺灣的未來發展表示,兩岸的未來只剩下「統一」這個選項,應該承認「九二共識」,為臺灣民眾爭取最有利的統一條件和時機。吳斯懷說,臺灣的未來表面上看起來有三個選項,「維持現狀」、「臺獨」、統一。但他認為「維持現狀」不是選項,只是「臺獨」或統一過渡時期的手段而已,更科學的說,現狀是不可能維持不變的,現狀是現在進行式,是動態的,是不斷變化的情況,「如何能維持不變?」
  • 臺學者:美智庫認為兩岸統一時間在2021年前後
    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片 來源:香港「中評社」  在以「亞太戰略格局與兩岸關係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兩岸發展論壇上,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對最近東亞局勢的變化進行分析。香港「中評社」報導,曾祥鐸認為,美國圍堵中國有心無力;日本在釣魚島問題挑釁或為年中選舉;東亞局勢動蕩與中日朝韓四國全部糾結歷史,並且都有一定程度的世襲政治有關。曾祥鐸引用李光耀論點認為,隨著兩岸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兩岸有和平統一可能性。  曾祥鐸認為,中日美三方的作用使東亞局勢令人擔憂。具體說來,造成東亞局勢動蕩的原因主要有下列6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