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2021-01-20 華夏經緯網

海峽兩岸沒有統一,但文化上從未分裂,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原本不是問題。中央提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從來沒有提文化融合,就是因為兩岸在文化意義上始終是統一的。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美國的WASP(WhiteAnglo-Saxon Protestant 白人盎格魯-薩克遜新教徒)還是英國人嗎?顯然不是,因為美國認同產生了,WASP整體成為新的民族、新的文化、新的認同的基礎,且從文化意義上看,WASP這個群體成為「美國人」和「美國文化」的主體組成部分。但是,2016年以來美國兩次總統大選所揭示的美國社會的分裂現象,也折射出美國認同的分裂現象。換言之,WASP在美國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這也是亨廷頓這些「純正」美國人所擔憂的。在《我們是誰:對美國國家認同的挑戰》這本書裡,薩繆爾·亨廷頓憂心忡忡,指出,若不大力捍衛和發揚盎格魯-新教文化這一根本特性,國家就會有分化、衰落的危險。川普2016年的勝選,某種意義上是WASP的勝利,而今年拜登的勝選,亦可謂反WASP主導地位勢力重居上風。企圖彌合社會分裂的民主黨拜登上臺後,美國認同的挑戰依然很大,這是因為,當前美國正處於新一輪社會分裂的進程中,投票結果表明,川普主張的支持群體幾乎與拜登支持群體旗鼓相當,差距僅4.4個百分點。川普的選票歷史性地突破7000萬張,且其中大量的選民政治傾向相對極端,更有凝聚力和戰鬥力。換言之,如果沒有新冠肺炎疫情,這次選舉結果還很難說。支持川普的那些「紅脖子」是強大的客觀存在,會隨著拜登政府跌跌撞撞的執政不時表現其政治張力。在「政治正確」口號和表態的背後,在WASP的內心深處,美國依然是白人的美國,作為白人主導的拜登政權,也不會不維護WASP這個核心認同和價值。

 

政治對民族和文化的這種塑造或重塑作用,是有其理論根據的。比如美國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想像的共同體——對民族主義之起源和傳播的思考》,對這一理論邏輯有深度的闡述。她引用塞頓· 華生的「官方民族主義」概念指出,「官方民族主義」一般說來,就是動用國家控制下的義務教育、宣傳活動、歷史重寫、軍事展示以及沒完沒了的再三確認王朝與民族本為一體。把這個理論放到臺灣,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長期以來,李登輝、民進黨和「臺獨」分裂勢力一直是沿著同樣的路徑,使用政治的權力、「執政」的地位,竭力解構臺灣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認同,重建所謂「臺灣民族」與「臺灣文化」認同。「臺獨」分裂勢力這種「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政治行徑的長期危害,我們不能低估。更何況臺灣還有另外的政治勢力,打著「中華民國」旗號,運用「中華民國」的力量,淡化兩岸之同,凸顯兩岸之異,抗拒兩岸統一。此類行為,至少客觀上亦會不同程度起到臺灣島內中華文化認同的消解、破壞作用。

 

時至今日,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臺灣內部的這類政治操作,已經對臺灣的中華文化認同產生相當程度的破壞作用。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從文化的表層要素去看待,要從文化的深層要素去觀察。一般而言,凡是接觸過臺灣和臺灣人的人,都有一種直覺,即臺灣「很中國」,臺灣島內民眾的風俗、習慣、語言、民間藝術等等,依然還很中國,甚至「比中國還中國」。但是,臺灣島內文化認同的核心層是否已經產生了一定變化?臺灣民眾的價值觀、倫理觀、文化觀、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等,這些中華文化核心層面的要素、形而上的內容,是否業已悄然有所變化?比如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有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大一統」,試問目前臺灣還有嗎?如果一定有的話,多數人心目中剩下的恐怕只有「被大一統」了,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中華傳統「大一統」。回顧來看,李登輝執政時代,就已經開啟了運用政治的權力,從臺灣社會心理層面逐步拋棄「大一統」的進程。李登輝執政前期還講「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國民黨當時也時常提及政治「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對大陸有著強烈的血濃於水的親近感,但到中後期,李登輝集團故意把「中國」與「中國共產黨政權」逐步劃等號,通過醜化攻擊中國共產黨,來衝擊臺灣民眾的中國國家民族與文化認同,直至後期提出「兩國論」、扶植主張「臺獨」的民進黨上臺。形勢演變到時下,即便在國民黨那裡,「大一統」以及在黨章裡被高高掛了起來。兩蔣時代結束三十多年來,兩岸的政治對立、「臺獨」對臺灣的文化改造、西方世界對臺灣的偏愛、臺灣擁抱西方價值觀的同時疏離甚至厭惡中國大陸的濃厚情緒,凡此種種,對臺灣地方文化的核心價值形成劇烈的衝擊、改造作用,從而開始動搖臺灣島內中華文化認同中一些很核心、很基本的內涵。核心價值動搖了、偏向了,文化取向就必然偏離、動搖,民族認同也就動搖了。

 

如何抵禦「臺獨」的文化建構與重建挑戰,是當前反「獨」促統的重要一環、保底工程。隨著兩岸分離時間的延續、臺灣「臺獨」拒統意識的凝聚、國家統一進程的推進,這個任務尤其艱巨和緊迫。

 

一是要用政治的強制力。既然是政治是文化分離的首要因素,就必須首先善於運用政治的力量、政權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去抵禦挑戰。在兩岸政治鬥爭、政治交流交往中,要始終把文化問題突出出來,打文化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協議,讓「大一統」的政治文化佔領兩岸關係的道義制高點。民族大義必須講,不能迎合「去政治化」、「淡化政治議題」,甚至秉持「單純文化觀念」開展對臺工作。文化固然不能全部解決文化的問題,但淡化更是綏靖傾向的體現。兩岸關係根本是個政治問題,文化也是政治。在與民進黨的政治鬥爭中,要旗幟鮮明維護中華文化、反對「文化臺獨」,對「文化臺獨」也有必要採取諸如「繞島巡航」這樣強有力的手段來反制。要告訴民進黨和「臺獨」,在臺灣刨中華文化的根也是玩火之舉。

 

二是要用文化的融合力。既然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在兩岸關係上就要把中華文化的融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掘出來。持之以恆地推進兩岸全方位、各層面、大深度的文化交流合作。兩岸共同推進中華文化高端學術研究、中西文明交流互鑑、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鄉村社區文化交流、創意產業經營等等,都是切實可行的形式,要持之以恆、源源不斷。要鼓勵兩岸學術大家帶頭、文化重鎮引領、專業人士做骨幹、專業機構搭平臺,全民參與、全民互動,深入民間、深入社會,激發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滾滾浪潮。

 

三是要用經濟的感召力。平心而論,一些臺灣藝術家嚮往在內地發展,應當有其經濟上的內在動力,是經濟對文化的感召力支撐力激勵力的重要體現。曾記否,當年臺灣明星也在大陸上春晚,但唱的是臺灣地方歌曲,因為那時臺灣比大陸富足的多。而在人類歷史上,特定文化的影響力往往是藉助經濟力來拓展的,經濟力有多強大,其所承載的文化的影響力往往就有多強大。換言之,文化的影響力未必在文化內容與形式本身。比如,如果沒有美國,非洲元素沒有登上世界流行舞臺的可能,同時,美國的黑人藝術固然有其來自非洲的根源成分,但更具美國色彩,背後則是美國位居世界首位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強大感召力。這些年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大陸在經濟上日以自信,這種經濟自信應該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既然創造了經濟奇蹟,也應必然會在拓展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上造就同樣的奇蹟。要著力把我們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文化影響力,以中國大陸的成功故事為背景、強大的物質基礎為依託,向臺灣島內拓展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一切文化產品都要提高檔次,將更多的更具感染力衝擊力的文化產品輸入島內;吸引更多島內人士、企業、項目,參與兩岸文化交流,參與拓展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行動。展望未來,以經濟實力為支撐,經濟發展前景為牽引的大規模、高檔次、高品位文化交流,「衣冠上國,氣象萬千」的中華文化,必將對臺灣島內分裂勢力的文化倒行逆施形成壓倒之勢,必將有效抵禦西方文化的對島內的侵蝕影響。

 

四是要用交流的親和力。就是始終重視兩岸文化交流。無論兩岸風雲如何變幻,這種交流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兩岸文化交流不應受兩岸政治、政策因素的負面影響,只要是優良的文化項目,就要一路綠燈,不管誰在島內執政;要推廣兩岸鄉村、社會、企業、社區文化交流,在「細胞」「分子」層次影響滲透臺灣,內地一些基層的文化組織要研究吸收臺灣同胞參加;要持續創造新項目,增進兩岸文化聯結,讓兩岸各種要素在文化上結對子、成夥伴;要發揮好在大陸的「新兩岸族」群體特有的中介作用,形成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文化新增長點。

 

五是要用國際的倒灌力。以迂為直,通過國際影響臺灣。在國際上推廣中華文化、推動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開展文化藝術創作、發展創意產業、進行文化推廣活動等,儘量納入臺灣要素、吸引臺灣同胞參加。要努力營造兩岸在國際上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思想認識、合作機制,推動計劃規劃、具體項目,落實到協議,落實到機構,落實到單位,落實到個人,落實到支撐條件上。要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兩岸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共同復興中華文化。要始終堅信,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只要我們積極主動作為,臺灣歸根結底不會被徹底「西化分化」、「去中國化」、「純臺灣化」。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鄭劍 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繼續倡導提高文化軟實力,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以跟上我國其他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此,構建和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更顯得尤為重要。文化認同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和關鍵。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有56個民族,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走文化強國之路,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認同。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2019年10月23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成龍 字號 內容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 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烏克蘭政治家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過激言行是導致民族國家認同差異問題演化成為危機的關鍵,而民族認同危機又增加了民主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本期主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對兩岸關係的表述相較「十三五」有了新的變化,應作何解讀?目前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美國借臺灣問題向中國挑釁動作逐漸升級,中國如何應對?推動兩岸凝聚共識、和平發展的重點是什麼?
  • 千年祭祀背後的文化認同
    「在傳統中國,文廟祭祀主要通過教育引導、人文教化、價值示範等方式,對文化認同的建構發揮影響,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傳統社會的文廟祭祀注重禮制的因革損益,著力於深化文化共同體意識,踐行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這對於當前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莫泰熙,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令狐萍,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盛靜,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等學者擔任本次會議的發起人,邀請到了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範若蘭、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陳奕平、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與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等來自世界各地二十餘位馬華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與會。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關 鍵 詞:山嶽文化 文化認同 文化自覺民族精神 精神紐帶作者簡介:呂韶鈞,男,博士,教授。 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以鄉土社會為主體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必然凸顯鄉土文化的基本特徵。山嶽文化作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或隱或顯地折射出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的文化生態。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枝繁葉茂,就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不僅僅是一條主根、主流,還有許許多多分根、支流。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戲曲、曲藝)是分根、支流,以百川歸海之勢匯成了普通話這一主流文化。語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但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卻恰恰又是語言問題。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都十分複雜。
  • 吳伯雄談兩岸族群認同:自認炎黃子孫與政治無關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  2009-07-14 15:40  編輯:牛歡   中新社長沙七月十二日電(記者 劉雙雙 黃少華)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今日在此間表示,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是不一樣的,我們自認是炎黃子孫,自認是中華民族,但我們也是臺灣人,這中間並沒有衝突。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導讀】歐美是中國人類學海外社會田野調查相對集中的一個區域。近十多年,中國人類學積累了二十多項以歐美國家的具體社區為參與觀察對象的研究成果,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的世界社會調查的一個先遣隊。歐美人類學對於他者的研究包括對於中國社會的參與觀察,當前我們也開始形成深入歐美社會實施參與觀察的創新團隊。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2017年06月16日 06: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政 胡平 張積家 字號 內容摘要: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個體知曉他/她歸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主持人語:國家認同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後發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發展中普遍面臨著國家認同危機的風險。在政治學意義上,國家認同是公民個體或內部族群擁有的一種「主觀的或內在化的、從屬於某個(民族)國家的心靈感受」[1],「是國家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是多民族國家歸屬感的核心」[2]。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但也有研究者(如Duster,1991)發現,在美國的大學中,相同種族的學生更傾向於聚在一起。Duster強調了這種「人以群分」的現象,能帶來文化自尊、內部親密、族群認同、社會支持等好處。有研究者(如D』Souza,1991:219)也發現了類似的族群分離現象,並宣稱這種分離會帶來族群間的不相容以及種族中心主義等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回顧近代中國文化史,不乏一些簡單、粗暴地將中華文明塗上「愚昧」「落後」「腐朽」標籤的案例,有學者甚至從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反覆撻伐,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再次凸顯。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編者按: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美國學者安德森根據民族屬性不確定性的事實,提出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即民族主義者根據居民的生存狀態,用民族主義理論組織起來的。這些觀點提示我們,民族共同體的性質並不那麼「穩定」,邊界並不那麼「清晰」,概念並不那麼「客觀」,其中人為設定的東西很多。筆者認為,與其他共同體相比較而言,民族這種「人們共同體」是「隱性的」和「非組織性的」。
  • 集刊| 王會花 梅穎:認同理論視閾下的烏克蘭危機根源研究(2020年第...
    《國別和區域研究》一直秉承 「以學諮政,服務一帶一路」的辦刊宗旨,貫徹 「理論性、思想性、戰略性、綜合性、現實性」 的辦刊方針,立足學術領先、問題導向,堅持歷史與現實研究並重、理論與政策分析兼容,刊載關乎中國國家利益的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外交、社會、科技、法律、歷史、人文、環境等方面的學術文章。
  • 臺灣漫畫家:大陸窮時我們認同是中國人,何況現在?
    老培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現實中的他雖然不善言辭,但談到國家認同時,他的話語像其作品一樣簡潔有力:「過去中國又窮又弱,我們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今中國越來越強,為何反而要否認呢?」臺灣民眾也分很多種,但很多人容易受兩黨的影響,他們不會想太多,對兩岸問題也不會有深層的思考。▲老培筆下的「洛克呆頑」環球時報:哪幅作品是您自己最滿意的?老培:有一幅作品是《熊貓成長史》,那個在網絡上被轉載得比較多,流傳很廣。熊貓代表中國大陸,從在嬰兒車裡一直成長到強壯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