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曾經是臺灣第一大港,位於臺灣省新北市西北沿海,河光山色、風景秀麗,自古為臺灣八景之一,昔日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日本人剛剛侵佔的臺灣,在這張臺北大稻埕淡水河邊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清代純樸的臺灣風貌,婦女在河邊洗衣服,男人們坐在船艙裡聊天。岸邊道上有撐著桐油傘趕路的行人,遠處則可以看到河上有原始的鐵路橋。

淡水港與海峽對岸的福州遙遙相望,船隻往來不息,當時已經有定期的汽輪往返兩地,源源不斷地輸送茶葉等物品。

老火車吃土碳,這列火車頭好像吃水又吃煤,過往行人駐足觀看,久而久之成了一處獨特的景象,這裡也成了眾人聚集的場所。

1871年,加拿大的傳教士馬偕來到臺灣傳教、行醫和辦學,並記錄下的臺灣生態和原住民的習俗,還創辦了臺灣第一家民間博物館。

清光緒21年(1895年)甲午戰後,日本侵佔臺灣,施行郵便條例、郵便法。郵政業務由野戰郵便局逐步轉移至交通局辦理。交通局設遞信部,其性質類似我國的郵區管理局,主掌郵務、儲金、匯兌、簡易保險、郵便年金等業務。

禮拜堂位於淡水鎮馬偕街上,建於1932年,現為是臺灣臺北縣縣定古蹟之一。

這座禮拜堂為仿歌德式的紅磚建築,有一方型鐘塔,內部為木架天花板,還保存一架自1909年開始使用的古風琴。


兩個學生打扮的女孩子正沿著禮拜堂附近乾淨整潔的道路向遠處走去。


觀音山舊稱新宜山,別名八裡坌山。從淡水河北岸向南遙望,全區有十八連峰,區內有多座古剎,其中有數間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