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是我們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和大陸究竟有什麼淵源?

2020-12-05 醉歷史007

近期我們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飛機一直都在臺海繞行,這讓兩岸無數渴望國家統一的人們感到振奮。不過還有很多人對臺灣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國共內戰,蔣介石帶著大陸黃金逃到臺灣這一層面,今天我們就從歷史上來說說,為什麼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首先,我們要知道臺灣並不是一開始就和大陸中間隔有臺灣海峽的。遠古時期的臺灣其實和大陸一直都是連在一起的,只不過因為幾百萬年以來的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才與大陸分離,形成了在大陸旁邊的一個小島。

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在《尚書·禹貢》的記錄當中,就明確的表示了臺灣屬於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

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我們的臺灣換了一個新名字——夷洲。當時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 這裡面所說的夷洲是我們現在的臺灣 ,這是歷史上關於中國軍隊抵達臺灣最早的官方記錄 。

隋朝的時候,我們和臺灣的接觸就逐漸增多了。隋煬帝楊廣就曾3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臺灣(當時被稱為流求)考察臺灣的情況。

到了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的數量佔比越來越多。於是漢人在開拓澎湖後,開始向臺灣發展,並帶去先進的在大陸較為先進的各種生產技術。在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戍守。這一舉措標誌著大陸和臺灣的聯繫日漸頻繁。

在元朝徹底取代宋朝,成為當時中國的執政朝時,元朝在前朝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忽必烈曾派員到臺灣宣撫,還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巡檢司為中國元朝,明朝與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 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這一舉動雖然沒有直接將臺灣島併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

隨著15、16世紀的航海時代的到來,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臺灣在這段時期成為了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者眼裡的香餑餑。在1624年的時候,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不過有趣的是,在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臺灣,不過後來同荷蘭發生了利益糾紛被荷蘭人驅逐。

寄人籬下的感覺都是可悲的,更何況是被人統治;在荷蘭殖民統治後期,我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站了出來。鄭成功在圍攻臺灣九個月後,在當時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九個月的進攻讓荷蘭統治者在臺灣島上苦不言堪,面對中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與恆心,荷蘭方面不得不籤字投降。

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寶島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時期,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懋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然而在19世紀中葉,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結果清朝戰敗,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不過,堅強的中國人民是打不到的,經過無數人的浴血奮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結束了臺灣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歷史。臺灣人民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

好景不長的是在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內戰失利,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到臺灣, 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消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遊行等活動;臺灣又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70年過去了,兩岸也曾經想過各種方式要實現國家統一,但都因為那極個別臺獨分子的幹擾而未完成統一大業。現如今民進黨不但不促進國家統一,還妄想和大陸平起平坐,成為所謂的「國與國」的關係,還想一飛沖天進入聯合國,簡直是痴人說夢!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民進黨還是外界的其他勢力,只要是任何想要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人都將被我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相關焦點

  • 大陸與臺灣三所大學同名 原來有淵源
    大陸和臺灣的大學中,有這樣幾所是同名的。都是一個中國,既然同名,肯定有淵源。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幾所同名大學有著怎樣的淵源。1.清華大學清華是大陸名校,在臺灣也有一所大學名叫清華,其實他們的前身都是1911年在北京設立的清華學堂,對日抗戰期間,西遷至雲南昆明,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為什麼總有一部分臺灣人想獨立?為什麼大陸堅決反臺獨?
    一和認為,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對歷史有足夠多的了解,對臺灣人有足夠的尊重,才能更好的完成我們的祖國統一大業。本文重點從歷史角度討論大陸與臺灣的關係。我最近一直在想一個缺乏歷史記載和考古學佐證的問題,冰河期末期(大約一萬年前)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陸橋淹沒之後,臺灣有沒有居民(之前有長濱文化人),這部分居民有沒有將基因融合到後來的南島人。流行的說法是大約5000多年前,南島人開始遷徙到臺灣,普遍認為,這就是我國臺灣原住民的祖先。
  • 大陸學生: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再去臺灣讀書
    「三限六不」即限制採認大陸優秀院校、限制陸生赴臺總量、限制採認醫學和「關係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而「三限六不」的初衷就是,保護臺灣本地學生的資源和機會。自2011年首招陸生以來,「三限六不」的嚴格限制就讓不少大陸學生望而卻步。
  • 臺灣的清華大學和大陸的清華大學,有何淵源,哪個更好?
    臺灣清華和大陸清華系出同門,相當於一家人在戰爭中走散。留下的這一支成了大陸清華。遠走臺灣的就成了臺灣清華。到現在兩所學校的校訓都是一樣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解放戰爭後,清華大學被分成兩個,北京的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而臺灣當局則於1955年於臺灣省新竹市讓清華大學復校,由梅貽琦先生擔任校長。 有很多大陸清華大學的學生到臺灣清華大學當交換生。同樣也有很多臺灣清華的學生來到北京的清華。梅貽琦校長是兩岸清華學子共同的愛豆。
  • 大陸和臺灣的語文教材收錄現代文南轅北轍,卻同樣有這篇文言文
    大陸和臺灣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我們時刻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知道讀者會不會好奇臺灣的課本是什麼樣的?他們收錄的語文教程會不會和大陸的大相逕庭,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兩者存在的異同。首先大陸和臺灣的課本中所涉及到的古文方面幾乎完全一樣,都收錄了《勸學》和《赤壁賦》等文言。這些文章的經典之處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使得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發揚光大。然而在現代文部分所摘錄的課文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展現出"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思想"的差異性。大陸的現代文在選擇散文部分是選擇了大陸知名作家的作品。而臺灣的語文課本則是多選用臺灣的知名作家。
  • 開啟寶島臺灣之旅,和我們大陸到底有哪些區別?
    這種機會可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有的,行程內有臺灣北部最大的城市臺北以及南部最大的城市高雄,臺灣島最北的城市基隆以及最南的城市墾丁,有距離大陸最近的離島金門島以及距離臺灣最近的離島和平島。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回到北京僅僅一天的時間把辦理臺灣通行證和G籤的手續遞交,第二天出發去北海道,10天後從北海道回來取出通行證,直接辦理加急入臺證,一天時間搞定。
  • 老虎和貓到底有什麼「淵源」?
    關於貓和老虎的淵源,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就是說老虎是貓的的徒弟,而貓為了防止「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事情發生,貓把「十八般武藝」都教給了老虎,唯獨沒有教它爬樹。所以這也成為了許多人篤定老虎不會爬樹的主要原因。當然以上的說法都是謠言。
  • 陸委會稱地理上臺灣不是大陸一部分 國臺辦:該補補課
    陸委會稱地理上臺灣不是大陸一部分 國臺辦:該補補課 2017年05月25日 11:23:29  來源:中國臺灣網
  • 大陸遊客到臺灣旅遊,吐槽臺灣設施破舊,導遊的回答太過心酸
    如果和大家說起臺灣,大家腦海中都會想到寶島兩個字,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吧。臺灣這個地方可以說曾經是亞洲的四小龍之一的一座城市。距今為止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名氣,以前臺灣這個地區的發展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最近幾年開始,感覺發展似乎就沒有之前那麼好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說說臺灣這個地方,一起來看看吧。
  • 臺灣漫畫家:大陸窮時我們認同是中國人,何況現在?
    來源:環球時報「老培」這個名字並不為許多大陸網民所熟知,但以漫畫形象「藍精靈」「哥布林」出現的國民黨和民進黨相關諷刺漫畫,對於關注兩岸網絡輿論生態的人來說並不陌生。近年來,本名謝元培的臺灣漫畫家「老培」一直用犀利的筆法勾勒臺灣政黨的短視與荒謬,他的兩岸時事主題諷刺漫畫在網際網路上擁有一批粉絲。
  • 臺媒:在閩17年聽懂閩南語 習近平與臺灣淵源深
    習近平夫人彭麗媛與臺灣也有淵源。圖為4月7日彭麗媛參觀佛羅裡達西棕櫚灘市的巴克藝術中學。(新華社)華夏經緯網10月26日訊:據臺灣《旺報》評論文章表示,「閩南民眾常說愛拼才會贏,其中是蘊含著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這是今年9月廈門金磚峰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談話,臺灣民眾聽了超有親近感,習近平對臺淵源深,在福建發跡、結婚、被拔擢,前後在福建17年,雖然不會講臺語,但也聽得懂,這位公認的「知臺派」領導人,將繼續帶領大陸,走向新時代。
  • BBC揭臺灣與臭豆腐淵源:大陸飲食滲入臺灣人生活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英媒稱,近日,美國《紐約時報》一篇有關臺灣臭豆腐的文章引起熱議,中國大陸網民說臭豆腐是「中國美食」不是「臺灣美食」。那麼,到底臭豆腐在臺灣有著什麼樣的過去?為何臭豆腐會成為臺灣的平民小吃?
  • 大陸電視劇在臺灣熱播
    2003年1月16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 李峰:有臺灣媒體說近兩年大陸電視劇在臺灣頗為風光,例如《康熙王朝》剛一製作完成,臺灣的東森綜合臺,年代新聞臺,八大戲劇臺以及中視,一起上門搶購,最近又掀起了重播的浪潮,收視率仍然是居高不下。那麼《康熙王朝》為什麼在臺灣百姓中引起了這麼大的轟動,大陸的電視劇為什麼會受到臺灣百姓的青睞呢?
  • 離大陸比臺灣還近,臺灣唯一不講閩南話的馬祖跟媽祖到底什麼關係
    這個名字也有意思,你說它完全陌生吧,肯定不算,甚至今天叫這個名字的中國人我估計也有不少。但你要說它熟悉吧,也實在是想不起來。反正我當時把姓林的名人在腦子裡過了一遍,什麼林則徐、林覺民、林語堂、林彪、林徽因,甚至連虛構出的人物林衝都想出來了,就是沒找到這個林默,好神秘的人物啊!居然還在中國人人皆知。馬祖南竿島上的廟宇好吧,我直接公布答案,這個林默就是大名鼎鼎的媽祖。
  • 她倆,是大陸網友最喜歡的臺灣政治人物
    來源:中國臺灣網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右)12日赴大陸訪問。(圖:臺灣「中央社」)「九二共識是什麼,誰能告訴我?」此次率領臺灣各界人士代表團到北京參訪,洪秀柱就有一個身份是——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為什麼給基金會起名「青雁」?洪秀柱曾經這樣解釋:大雁排成人字型飛,速度會加快,當有一兩隻大雁生病的時候,一定會有別的大雁停下來陪它,等它好的時候再起來追上雁群,這就是團結起來結陣抗風,所以我們取名青雁,就是希望年輕人團結一致。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而更多如島內廈港片區料船頭街、配料館巷以及島外由金門人遷徙而來建立的村落如陽翟、鬥門、呂厝、彭厝等,雖然在名稱上看不出與臺灣的關聯,卻都隱含著與臺灣深厚的淵源。許多遊客乍一聽會產生為什麼要叫「望金」的疑問,聽過導遊的解釋後,則對兩岸淵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也算是望金路設置的一大「意外收穫」了。  古諺稱「無金不成同」。金門為同安轄地長達850多年,金門島民遷居同安者從未間斷。這些島民在同安開基繁衍,往往把新居地冠以金門祖籍名。
  • 沒有大陸,臺灣還「剩下」什麼?
    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中國來說,籤署協定代表著中方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臺灣地區卻因為無法加入全球最大的區域經濟整合組織倍感焦灼,臺灣地區將面臨著經濟邊緣化和產業空洞化帶來的雙重危機。如果這份協議在明年生效,將對臺灣地區的出口造成巨大衝擊。
  • 臺灣海峽究竟有多深
    準確地說,臺灣海峽的北端線是福建閩江口的黃歧半島與臺灣富貴角的連線,而南端線則是福建、廣東兩省交界處的詔安頭和臺灣貓鼻頭的連線。整個海峽面積有80多萬平方公裡。臺灣海峽一直是一條重要的海上航道。從國內來講,它是連接東海和南海的「海上走廊」。從國際上來講,它是從日本海、琉球群島海域通向巴士海峽、東南亞的海上捷徑。
  • 朱衛東:兩岸關係和臺灣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
    朱衛東指出,當前臺海局勢複雜嚴峻,兩岸關係發展也即將進入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兩岸關係的未來和臺灣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因為信仰、信念決定著人們的行動和方向。朱衛東指出,與會專家有一個共識,就是當前臺海局勢複雜嚴峻。
  • 30年前,一個臺灣等於5個廣東,難怪看不上大陸
    寶島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臺灣的觀光景點在小學的教科書上也寫過,但是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臺灣似乎不太友好,比如大陸人吃不到茶蛋,吃不到魚陵榨菜,大陸很落後的言論,我們聽起來很奇怪,但是為什麼臺灣人這麼說,難道臺灣人是傻瓜嗎?不,臺灣人不是笨蛋,早起確實有這個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