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揭臺灣與臭豆腐淵源:大陸飲食滲入臺灣人生活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英媒稱,近日,美國《紐約時報》一篇有關臺灣臭豆腐的文章引起熱議,中國大陸網民說臭豆腐是「中國美食」不是「臺灣美食」。那麼,到底臭豆腐在臺灣有著什麼樣的過去?為何臭豆腐會成為臺灣的平民小吃?

  記憶中的味道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1日刊登臺灣媒體人威克的文章稱,如果問起現在已經年過半百的臺灣人,對臭豆腐的記憶和現在的年輕人是相當不一樣的。臭豆腐在半個世紀以前的臺灣地區是用來養家餬口或者是想家思鄉的工具,但是當年在臺灣的街頭,如果不是嗜食臭豆腐的「逐臭之徒」,臭豆腐攤子對很多人而言是避之唯恐不及。

  文章表示,蔣介石退到臺灣之後,隨其而來的許多部隊被解編,許多被解編的軍人只好做起不同的飲食小生意,炸臭豆腐也是其中之一,五十年前的臺北和如今的新北市,時常可以看到炸臭豆腐的攤子,不過當時的臭豆腐和現在的有點不一樣。那時臺灣的炸臭豆腐大多是用「臭豆腐乾」製作,也就是一塊大約三寸見方、約半寸厚的半壓制、水分較少的豆腐塊,下鍋油炸炸熟之後再剪開成為易於入口大小的小塊,加上蒜蓉和醬油調味,而江浙館子也有毛豆蒸臭豆腐供老饕解饞,舒緩思鄉之情。

  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演變,臭豆腐也在島內安家落戶,成了平民小吃,街邊出售的炸臭豆腐改用一般豆腐製作的臭豆腐,另外也搭配略微酸甜口味的泡菜,甚至臺灣南部和北部的炸臭豆腐也有不同的吃法。而除了炸臭豆腐、蒸臭豆腐之外,臺灣也發展出了麻辣火鍋與臭豆腐結合的麻辣臭豆腐、像小火鍋一般的臭臭鍋等不同風味和樣式的臭豆腐料理,臺灣各地都可以看到臭豆腐的蹤跡,「逐臭之徒」也比五十年前多了許多。

  水土不服

  文章稱,臭豆腐生意開業成本比較低也是造成流行的原因之一,通常在臺灣賣炸臭豆腐的店家,就只賣炸臭豆腐,不會賣其他的油炸食品,因為油鍋炸過臭豆腐之後,再炸其他食物就會沾染臭豆腐的味道,所以備品單純,而器材就是一口油鍋和爐臺,入門的門檻並不算高。很多所謂外省料理,不論是菜餚或者是像臭豆腐這類小吃,到了島內就入鄉隨俗、調整口味,有些在大陸視為正宗傳統的美味,在臺灣不一定可以紅得起來,例如發酵到長了好像長毛一樣菌絲的臭豆腐,或者浸泡成深黑色的臭豆腐,這些在臺灣就看不到。

  文章稱,吃的東西在臺灣很少會成為政治的象徵,反而會比較注重口味適不適合、自己認為好不好吃、服務態度等主觀感受,例如大陸知名的火鍋連鎖品牌到臺北開店,相當受到臺灣食客的歡迎,但是之前的知名烤鴨、魚頭料理到臺灣開店卻是鎩羽而歸。

  大陸的臺灣餐飲市場競爭激烈,口味的改變也很快速,例如來自澳門的葡式蛋撻曾經風行一陣,隨後很快沒落;相比之下,臭豆腐在臺灣不但算是長壽、市場紮根穩固,而且還繼續發揚光大,臭豆腐如今在臺灣小吃的地位和蚵仔面線等源自臺灣本地的小吃可以說是並駕齊驅。

  美味的誤會

  文章稱,大陸到臺灣的遊客或許會覺得很多源自大陸食物到了臺灣之後「味道變了」,不過臺灣人大概也不會認為臺灣的版本才是正宗的味道。

  在臺灣有不少掛著「溫州大餛飩」招牌的店家,但是樣子和大陸的溫州大餛飩天差地遠,兩岸三通之後就曾經成了話題,有來自廣西的女子嫁到臺灣,在臺北開了一家專賣「螺螄粉」的小店,聽說最初有食客乍聽之下以為是「螺絲粉」,誤會是用外形像五金螺絲一般的麵條製作的湯麵。

  源自於大陸的菜餚和小吃甚至零食在臺灣並不少見,水餃、蔥油餅、鍋貼、沙琪瑪、麻花等食品早已進入臺灣人的生活中,並不會因為是源自大陸而有所排斥,反而現在有許多歷史學者、鄉土文史工作者正在努力搜集和保存一些食物的做法和歷史,因為那些表面其貌不揚的食品之所以流入臺灣而且生根,背後有著很多顛沛流離、困苦辛酸歷程的故事。

(責任編輯:孫丹)

相關焦點

  • 大陸與臺灣三所大學同名 原來有淵源
    大陸和臺灣的大學中,有這樣幾所是同名的。都是一個中國,既然同名,肯定有淵源。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幾所同名大學有著怎樣的淵源。1.清華大學清華是大陸名校,在臺灣也有一所大學名叫清華,其實他們的前身都是1911年在北京設立的清華學堂,對日抗戰期間,西遷至雲南昆明,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臺灣「外省人」趙樹信:戲劇性的大陸創業經歷
    中國臺灣網6月26日無錫訊 家住臺灣桃園的趙樹信,因父親祖籍在東北而產生了來大陸發展的念頭,2010年,他在江蘇無錫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飲店,正式開啟了大陸創業之旅並且大獲成功。他希望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幫助那些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成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王義偉/文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臺灣的物價水平很高?實拍臺灣人的生活,網友:與大陸有一定差距
    中國強大後,人們的消費水平有所提高,很多人享受美好的生活,他們會走出自己的家門,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這也因此在很多的國家中,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有些人喜歡在中國的內陸遊玩,而有些人會專門去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遊玩,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會有很多的遊客前往遊玩,這裡將會是很多遊客首選的遊玩場所。
  • 臺媒:在閩17年聽懂閩南語 習近平與臺灣淵源深
    習近平夫人彭麗媛與臺灣也有淵源。圖為4月7日彭麗媛參觀佛羅裡達西棕櫚灘市的巴克藝術中學。(新華社)華夏經緯網10月26日訊:據臺灣《旺報》評論文章表示,「閩南民眾常說愛拼才會贏,其中是蘊含著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這是今年9月廈門金磚峰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談話,臺灣民眾聽了超有親近感,習近平對臺淵源深,在福建發跡、結婚、被拔擢,前後在福建17年,雖然不會講臺語,但也聽得懂,這位公認的「知臺派」領導人,將繼續帶領大陸,走向新時代。
  • 臺灣高考語文題 大陸作家史鐵生小說首次入選
    臺灣高考語文題 大陸作家史鐵生小說首次入選 2010年07月02日 15:5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從大陸看到臺灣
    ­  臺灣人的名字和大陸人的名字最大的差別就是:臺灣人的名字,絕大部分都是三個字,這個「絕大部分」高達九成。而大陸人名字則是有七成是兩個字。­  例如我吧,我叫王道偉,但我在大陸已經認識了四個王偉。我問其中一個王偉說:你爹媽為什麼不多取一個字?王浩偉,王添偉,王什麼偉的都可以,他說他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懶吧。如果看文章的你知道原因,歡迎告訴我。
  • 實拍臺灣的真實生活,大陸遊客:與內陸相差太多!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滿足簡單的物質消費,對精神上的享受越來越重視。所以許多的人喜歡在節假日期間外出旅行,在旅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放鬆自己的身心,也可以更好的緩解在工作和學習中的壓力。
  • 「臺灣的小吃真的……味道非常普通。」
    「我仿佛跟他們去的不是一個臺灣。」且不說康熙來了曾經是多少人大學時期的下飯神綜藝,臺灣偶像劇裡冒著粉紅色泡泡的經典美食橋段讓無數少女心泛濫,這幾年各大旅遊博主更是將臺灣小吃捧上了神壇。△下定決心以後去臺灣要一個一個吃。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而更多如島內廈港片區料船頭街、配料館巷以及島外由金門人遷徙而來建立的村落如陽翟、鬥門、呂厝、彭厝等,雖然在名稱上看不出與臺灣的關聯,卻都隱含著與臺灣深厚的淵源。  臺灣街:  汪道涵親題字  如今成建材一條街  先是租住在天湖廣場,接著在附近開了間建材店,如今又購買了一套二手房,自從2006年來到廈門後,安溪人小林的生活就沒有離開過臺灣街。吸引他在臺灣街「紮根」的理由很簡單,在這裡營生的泉州人很多,平時互相可以有個照應。
  • 臺灣的清華大學和大陸的清華大學,有何淵源,哪個更好?
    臺灣清華和大陸清華系出同門,相當於一家人在戰爭中走散。留下的這一支成了大陸清華。遠走臺灣的就成了臺灣清華。到現在兩所學校的校訓都是一樣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解放戰爭後,清華大學被分成兩個,北京的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而臺灣當局則於1955年於臺灣省新竹市讓清華大學復校,由梅貽琦先生擔任校長。 有很多大陸清華大學的學生到臺灣清華大學當交換生。同樣也有很多臺灣清華的學生來到北京的清華。梅貽琦校長是兩岸清華學子共同的愛豆。
  • 原來大陸與臺灣最早交往是從椒江出發的!
    浙江新聞客戶端見習記者 趙靜2月24日上午11時,台州市書畫院人頭攢動,「紀念衛溫船隊遠航臺灣1786周年暨書畫作品創作活動」啟動儀式正在這裡舉行,台州市臺辦主任柯善輝、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黨組書記呂振興等相關領導出席並講話。
  • 臺灣人在大陸:臺灣人根本沒有什麼好優越的
    中新網12月17日電 臺灣《旺報》17日刊載文章《第一份工作在大陸 不全然是好事》,文章作者是一名曾在大陸航空公司工作的臺籍空乘人員,她回憶了曾與她共事的另一位臺籍空乘捏造學歷、專注人際而非做事等行為,寫道「從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些現象,其實,臺灣人根本沒有什麼好優越的,如果沒有經過良好的教育跟環境,其實臺灣人跟大陸人根本沒有任何差異。」
  • 臺灣的生活跟大陸有什麼區別嗎?去過的人說出了「真實感受」
    臺灣的生活跟大陸有什麼區別嗎?去過的人說出了「真實感受」隨著世界經濟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旅遊也成為了當下人們比較喜歡的活動,很多人不僅喜歡境內玩,而且對境外也開始嚮往。現在國內交通都很便利,而臺灣作為我國除了海南最大的一座島嶼,擁有者迷人的風景,令許多內地遊客都非常心動,因此沒來臺灣旅遊的內地遊客也數不勝數。說到這,大家就會問:臺灣的生活跟大陸有什麼區別嗎?聽聽去過的人們說出的真實感受。
  • 臺灣大學生:大陸的發展機會讓人熱血沸騰
    利用暑期赴滬實習,尋找新的發展機會臺灣大學生「逐夢上海」「很想來大陸看看新發展,也看看傳統文化教育和臺灣有什麼不同」,「大陸有近14億人口,想想這裡的發展機會就熱血沸騰。「我們通過反覆挑選,錄取了20位臺灣大學生,安排到途虎養車、新再靈科技這樣的新經濟企業進行暑期實習,是主動回應臺灣學生到大陸創業、就業需求,幫助臺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香港大中華會主席、黃埔二期抗戰將領胡靖安之女胡葆琳這樣說。
  • 臺灣人的一日三餐,花樣繁多,風味各異,網友:想不胖都難
    臺灣菜以閩菜為基礎,受日本料理和西方文化的影響,當地人形成清淡、鮮香的飲食風格。為了保持食物本來的味道,少用甚至不用調味品,口味偏甜、淡、酸。那麼你是否好奇,臺灣人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今天梅姐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 臺灣人的一日三餐,帶你看看從早到晚,他們在吃些什麼?
    臺灣有「祖國寶島」之稱,日月潭、阿里山的風景令人流連忘返。從熱鬧繁華、美食遍地的夜市,到街頭巷尾接地氣的小店,臺灣還隱藏了數百種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吸引全球各地的遊客前來體驗參觀。 臺灣菜以閩菜為基礎,受日本料理和西方文化的影響,當地人形成清淡、鮮香的飲食風格。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1987年,鄧小平請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轉告臺灣領導人:應該讓那些已經在臺灣的人回到大陸來探親。同年4月,國民黨退伍老兵何文德等人自發組織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向臺灣當局要求返鄉探親。10月14日,在各界的呼籲和壓力下,蔣經國主持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有關探親的決議案。
  •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2019年03月13日 08:4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她認為臺灣教育人才到大陸就業的前景也是很好的,兩岸教育領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確實,兩岸交流已經越來越緊密,兩岸合作也越來越廣泛,同胞親情也自然越來越深厚。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來到大陸發展,也早已不是新聞。
  • 為什麼臺灣是我們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和大陸究竟有什麼淵源?
    不過還有很多人對臺灣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國共內戰,蔣介石帶著大陸黃金逃到臺灣這一層面,今天我們就從歷史上來說說,為什麼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首先,我們要知道臺灣並不是一開始就和大陸中間隔有臺灣海峽的。